广东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3 17:5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极为普遍又极难名状的精神现象,如果用理论形式研究和表述,足可写成一本厚重的学术专著。倘若把阿Q的生活故事交给一般作家去写,也可能拉长为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而这样做,则很难取得《阿Q正传》这样的社会效果与艺术效能。唯深于道者能浅言。独有这种短短的3万字的小中篇形式,能够获得惊雷闪电式的明快、深透的社会警醒效应,并透发出鲁迅那种特有的举重若轻、迅速见效的艺术风格。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结构上,都表现出轻灵、跳跃、活脱的艺术特色。《阿Q正传》的“简单”正表现了鲁迅高超的概括能力。用现在的新词汇来说,这是一种“深奥的简洁”。
《阿Q正传》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还在于鲁迅能够紧紧抓住小说最主要的东西——精神胜利法进行描述,与此关系不大的情节则大胆省去。各章之间大省略、大跳跃,又富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例如,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的开头一句“在未庄再看见阿Q出现的时候,是刚过了这年的中秋”,既与第五章末尾阿Q“已经打定了进城的主意了”一句自然衔接,又把阿Q进城的大段过程轻轻一笔省略掉了。如果是别的作家来处理,很可能将阿Q这段由帮工到被迫给盗窃团伙充当小角色的曲折经历,当作至宝大为渲染,写成颇带传奇色彩的故事。然而,这样写只能是猎奇而已,篇幅纵然拉长到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品位却大大降低了,而且必定会淹没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刻画,丧失了作品最珍贵的思想价值。
鲁迅的处理方式与这种平庸写法迥然不同,开头省略的阿Q进城经历,仅在后来追叙阿Q向人们做自我吹嘘的情景时就交代清楚了。这样,只用一小段就取得了“一石三鸟”的奇效:其一补足了这段空缺;其二通过阿Q不高兴再给举人老爷家帮忙的述说,凸显了他酸葡萄式的精神胜利法;其三通过人们由“肃然”“可敬”到“叹息而且快意”,再到“不帮忙是可惜的”的心理变化,写出了众人的精神胜利法。鲁迅这种超越平庸的高技巧、大手笔,出自对精神胜利法的深刻认识与加以突出表现的艺术自觉。
《阿Q正传》这种轻灵、跳跃、活脱的艺术特色背后,隐含着厚重、沉稳、执着的思想内容与文化意蕴,所以绝不显得浮飘。其篇幅虽短,分量却重;形式虽简,“含金量"却高。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以创作实践证明了鲁迅一贯坚持的创作原则:“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sketch(素描、速写),决不将sketch材料拉成小说。”
(摘编自张梦阳《〈阿Q正传〉以少胜多的艺术》)
材料二:鲁迅首先在《阿Q正传》的第一章“序”中,对中国文化中的崇高文体“史传”进行了莽撞无礼的冲撞。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史传”是崇高的文体。这些“传”不但等级森严,如皇帝用“本纪”、大臣用“列传”,而且血缘意识浓厚,如家传、家谱专叙家族衍传、族祖行状。同时,这些“史传”都被帝王将相所垄断,一般升斗小民根本无缘入“传”,如阿Q这样被剥夺了姓赵权利而且连名字也不甚了了的人更不可能入史。但鲁迅却将一个无姓无名的乡村流浪汉“入传”,显然是“有乖史法的”,颠覆了史传的体制。而且,鲁迅对庄严的“史传”表现得非常不恭。比如这部传记的“正传”居然取自“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且与古人所撰《书法正传》的“正传”字面上相混。鲁迅不但要取笑“正传”,还要利用语词的正反联想特性,暗示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有的“传”皆是“歪(不正)传”,指控那些崇奉“秉笔直书”却将历史写成“家谱”和谀辞的史家。《阿Q正传》第一章“序”中元叙事手法的采用,将传统史传中的“序”直接代之以小说的内容,而且作者出面对史传的章法进行调侃,将传主置于被解剖而不是受庇护的客体位置,从而调整了创作主体与形象主体的位置,使二者平等对视,甚至以更高角度来俯视,这样就消解了对史传的崇拜意识。
在《阿Q正传》第二章以后,鲁迅采用了“文不对题”的解构策略。他一方面使用传统历史话语拟定章题,从第一章“序”到第二章“优胜记略”到第三章“续优胜记略”,再到“从中兴到末路”“革命”“不准革命”和“大团圆”,描述了一个完整的中国王朝崛起史。这套王朝史的话语,具有神圣不可冒犯的威严。但是,小说标题下填充的,却是阿Q所遭受的无数次的失败直至走向死亡的内容。内容和标题之间的巨大差异或者说“文不对题”,造成对标题的反讽和解构,内容中的个人史瓦解了标题中的王朝史,而结合文体情况,实际上是虚构的小说文体以史传之名解构了史传文体。
(摘编自方维保《鲁迅与阿Q形象新解读——以堂吉诃德的二重极化为视角》)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想把精神胜利法这种极为普遍又极难名状的精神现象用理论形式表述出来,写成的学术专著应该会很厚重。
B.《阿Q正传》以简短的小中篇形式,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警醒效应,并体现出鲁迅特有的艺术风格,超越了其他作家。
C.鲁迅在创作《阿Q正传》时敢于抓主放次,虽然使各章在叙述内容时出现大省略、大跳跃,但其内在联系却依然紧密。
D.这部轻灵、跳跃、活脱的作品因具有厚重、沉稳、执着的思想内容与文化意蕴,既避免了浮飘感,也拥有高“含金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鲁迅《阿Q正传》的写作方法上的独特性,但侧重点不相同。
B.鲁迅借阿Q之口简要交代进城的经历,却有“一石三鸟”的作用,可见“简”有时可以胜“繁”。
C.鲁迅将传主置于被解剖的客体位置,平视甚至俯视传主,以此消解了对史传的崇拜意识。
D.鲁迅在使用传统历史话语拟定的章题下填充阿Q的个人失败史,目的是对阿Q进行讽刺。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
B.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王安石
C.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清·郑燮
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
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鲁迅《阿Q正传》的第一章“序”是从哪些方面解构史传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两个人的兵站
石钟山
突然而至的落雪,让兵站又一次与世隔绝了。
打点好行装的战士常小兵,只能望雪兴叹了。背包以及随身的一切家当,昨天晚上已经收拾停当。就等今天一早,山下的大站派车来接他,然后他就要告别工作了五年的兵站。
这是青藏线沿途中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兵站,窝在半山腰的一块平地上,只有两个士兵的编制。他们离大站还有一百多公里的山路。整个青藏线,沿途大小兵站不计其数,保障着后方的人员和物资源源不断地送进高原。
每当迎接一批人到来,他们是兴奋的,像招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这时,兵站里才有了烟火气。每来一拨人,足以让两个士兵高兴好几天。这些人都是探亲的家属。她们穿着鲜亮,说话动听。匆匆地来,又匆匆地走了,奔赴爱人工作的地方。
两人的兵站,绝大部分时间里是冷清的,大批车队不会在这歇脚驻足。他们早就计算好了行程和时间,路过两人兵站时,并不停留。两个人跑到路边,向车队的战友们挥手致意。车队发现两个人,会鸣笛打招呼。偶尔的,也会有战友摇下车窗,扔给他们一袋方便面或者一两个水果,摆摆手,笑着走了。他们听着车队远去的隆隆声响,心里也跟着热闹过了。
这是道路开封后的日常景象。
一到秋天,突然一场雪之后,气温骤降,再连续下几场雪,路便封了。他们兵站便成了一座孤岛。他们要挨过漫长的冬季,盼望着路上的雪和山上的雪一点点融化。
常小兵在兵站工作五年了,五个春夏秋冬,他都是这么过来的。他习惯了这里的一切。可今年不一样了。三天前,他就接到了今年退伍的通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常小兵已经司空见惯了。每年春天,他都会见到一批车队,载着入伍的新兵,昂扬地向高原挺进。他注视过这些新兵的眼神,有憧憬,有梦想,和自己刚参军时一样。他更多的是留意那些从高原上下来的退伍老兵。他们摘去了肩章和领花,一律沉默着。如今,也轮到他退伍了。接到退伍通知那天,他的心境就不一样了。有留恋,也有对未来美好的期待。
参军满两年第一次探亲的时候,常小兵和王娟订了婚。王娟是他同学,从初中到高中。后来,王娟考入护士学校,在老家镇医院当上了一名护士。在公路解封期,十天半月,大站的人上山送补给时,都会给他带来好几封王娟的信,通信频率几乎是隔天一封。大站来人时,他也会把写给王娟的厚厚一叠信,塞给送给养的人,让他们带到山下寄走。两人都知道,只要一到封冻期,他们就会有半年的时间接不到对方的信。
大约在退伍前二十天,常小兵就告诉王娟自己大概离队的日期。王娟告诉他,自己要亲自来接他下山,还要看一看他信中所说的兵站,然后到大城市里逛一逛,准备他们春节结婚的用品。
自从和王娟订婚后,他思念恋人的心情与日俱增,随着退伍的日子临近,几乎到了顶点。
现在却被这场突然而至的大雪瞬间浇灭了。白雪皑皑,不仅路断了,他们唯一通往大站的电话线也断了。
突然的落雪让常小兵打消了正常退伍的念头,他只能等待来年化雪的日子。每天出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望山望雪,然后就会拿出王娟的照片,看上一遍又一遍。王娟在他眼前温暖地笑着,笑容中透出对幸福的渴望。
在等待的日子里,他天天跑到山路上去,雪先是硬的,后来慢慢变软,最后又在他手里开始融化。不经意间,远山近景的雪开始变薄、变淡,他的心也一点点敞亮起来。他经常会想,王娟现在在干什么?她要来接他下山,她来过了吗?眼看冰雪就要消融了,想着念着,雪就真的一点点地化了。
一天清晨,突然听到了外面汽车的隆响。他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慌张地跑到外面。一辆越野车停在了兵站门前。
先是后座一侧车门打开,然后他看到一支拐杖探了出来,然后又看到一只脚,王娟拄着一支拐,梦一样地出现在他的面前。他呆怔地望着她,看见王娟眼角有两行泪流了下来,嘴唇颤抖着。他叫了一声“王娟”,便扑过去。
王娟不仅如期来接他了,还在这里和他一起熬过了漫长的冬季。接王娟的车还没有行驶到大站,雪便落了。车无法行驶,王娟被困在一个兵站里。快化雪的时候,她偷偷地向大站步行而来。结果,王娟被冻晕在半路上。找到她时,她已经冻僵了,一条腿被冻伤。还没等完全康复,王娟就第一时间出现在他的面前。
她终于见到了心爱的爱人。
兵站的车载着两人,在小路上越驶越远。两人兵站,送行的新兵站在高处,泪眼模糊着再也看不见他们了。
两个人的兵站还在,又有了新的故事。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个人的兵站只是青藏线上一个非常普通的兵站,虽然小到只有两个人,但是发挥的作用却不小。
B.探亲的家属给兵站带来了烟火气,给兵站带来了热闹,但她们来去匆匆,使两个士兵更加失落孤寂。
C.“雪先是硬的,后来慢慢变软,最后又在他手里开始融化”一句,侧面反映出常小兵盼望见到王娟的急切心情。
D.小说描写了军人日常生活中平凡而真实的一面,挖掘了他们的人性之美,这使军人的形象更为丰满。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们兵站便成了一座孤岛”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兵站因为大雪封路而“与世隔绝”的特点。
B.以“两个人的兵站还在,又有了新的故事”结尾,语言简洁而意蕴丰富,暗示了军人精神的代代传承。
C.小说对王娟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通过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依然展现了她鲜明的性格特征。
D.小说以常小兵退伍为中心事件,以回忆的方式串联常小兵和王娟订婚等事件,详略得当,脉络清晰。
8.请简要分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在情节设置方面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人认为小说的题目“两个人的兵站”可以改为“军人的爱情”,你认为这样改是否可以?请简述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晏子独笑于旁。公刷涕而顾晏子曰:“寡人今日游悲孔与据皆从寡人而涕泣子之独笑,何也?”晏子对曰:“使贤者常守之,则太公、桓公将常守之矣;使勇者常守之,则庄公、灵公将常守之矣。数君者将守之,则吾君安得此位而立焉?以其迭处之,迭去之,至于君也。而独为之流涕,是不仁也。不仁之君见一,谄谀之臣见二,此臣之所以独窃笑也。”
景公出游于公阜,北面望睹齐国曰:“呜呼!使古而无死,何如?”晏子曰:“昔者上帝以人之殁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若使古而无死,丁公、太公将有齐国,桓、襄、文、武将皆相之,君将戴笠衣褐,执铫耨以蹲行畎亩之中,孰暇患死!”公忿然作色,不说。无几何而梁丘据御六马而来。公曰:“是谁也?”晏子曰:“据也。”公曰:“何如?”曰:“大暑而疾驰,甚者马死,薄者马伤,非据孰敢为之!”公曰:“据与我和者夫!”晏子曰:“此所谓同也。所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今据也甘,君亦甘,所谓同也,安得为和?”公忿然作色,不说。无几何,日暮,公西面望睹彗星,召伯常骞,使禳去之。晏子曰:“不可!此天教也。日月之气,风雨不时,彗星之出,天为民之乱见之,故诏之妖祥,以戒不敬。今君若设文而受谏,谒圣贤人,虽不去彗,星将自亡。今君嗜酒而并于乐,政不饰而宽于小人,近谗好优,恶文而疏圣贤人,何暇在彗,茀又将见矣。“公忿然作色,不说。及晏子卒,公出,背而泣曰:“呜呼!昔者从夫子而游公阜,夫子一日而三责我,今孰责寡人哉!”
(节选自《晏子春秋》)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标示出来。(3分)
寡 人 今 日 游 悲 孔 与 据 皆 从 寡 人 而 涕 泣 子 之 独 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临其国城”与“诸侯各爱其国”(《兼爱》)两句中的“国”字含义相同。
B.“公忿然作色,不说”与“不亦说乎”(《论语》)两句中的“说”字含义不同。
C.“薄者马伤”与“薄产累尽”(《促织》)两句中的“薄”字含义不同。
D.“今据也甘”与“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两句中的“今”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景公到牛山游玩,为自己会死去而伤心不已,晏子却认为,如果历代君王都还活着且守着王位,那么齐景公便不可能得到现在的位置。
B.齐景公到公阜游玩,问假使自古没有死亡会怎样;晏子回答道,那么丁公、太公将仍是齐国国君,桓公等人都会继续称王,齐景公不会是统治者。
C.景公认为自己与梁丘据相和,晏子则认为二人只能算是苟同,因为真正的相和应是二人观点不一致,而梁丘据与君王的观点总是相同的。
D.齐景公下诏让人准备施法祛邪除恶,去除彗星的邪气,晏子认为这是上天的警示,君王若不痛改前非,还会有更加不祥的灾星出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将戴笠衣褐,执铫耨以蹲行畎亩之中,孰暇患死!(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君若设文而受谏,谒圣贤人,虽不去彗,星将自亡。(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谈及彗星问题时,晏子是从哪些方面对齐景公所犯错误进行批评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秋雨叹(其三)
杜甫
长安布衣谁比数①?反锁衡门②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③何时干?
【注】①谁比数:是说人们瞧不起。②衡门:以横木作门,贫者之居。③后土:大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以问句开篇,以问句结尾,不仅使诗歌首尾呼应,而且蕴含郁郁不平之情。
B.诗人自称“长安布衣”,处境困厄,于是反锁房门,想以此避世,但又无法做到。
C.“雨声飕飕催早寒”和“映阶碧草自春色”(《蜀相》)都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D.诗题为“秋雨叹”,其实是诗人借叹秋雨而感叹人情淡薄、稚子无忧、人生艰难。
16.前人评价“胡雁翅湿高飞难”一句“有自比意,句中有泪”,请联系杜甫的生平,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短短两句就写出陈涉高举义旗之后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2)《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鸟儿的啼鸣与互逐渲染了蜀道悲凉孤寂的氛围。
(3)杜甫《蜀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从“才”与“德”两个方面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书”,代表着一个个用文字记录的世界。你可以在书里尽情探索,关于生活,关于科学,关于历史,等等。书的世界①。无论是谁,只要打开书本,都能从中受益。
从小学开始,我的父亲就十分鼓励我读书。对于我购书的请求,不管多贵,父亲一向都会②。有一次,父亲指名让我买回一本《鲁迅杂文选》。我读后,不禁震撼于文章中所蕴含的力量。同样的方块汉字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是那么直击人心。这让我对书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上高中时,我在放学的路上总会经过一家二手书店。店主是戴着眼镜、身材瘦削的中年男人。书店位于一条小巷中,周围都是些饭馆,鲜少有人找到这里买书。饭馆顾客盈门,书店店主却气定神闲地坐在孤寂的店中,捧着一本发黄的旧书,读得③。一日午后,我忍不住光临店里。店主④地醉心于读书,并没有发现我闯入了这片小小的天地。我没有惊扰他,拿起一本旧书读了起来。天色渐暗,店主才从书中抬起头,继而发现了我。店主热情非常,拿出许多收藏的绝版书与我分享。他讲起自己读书和藏书的故事,眼神充满神采,身上充满活力,连身上那件有些褪色的旧衬衫都仿佛绽放出鲜活的色彩。我想,对于一位热爱读书的人来说,精神的价值一定远远超出物质。
人生需要智慧,需要美,需要乐观洒脱与豪情壮志。而这,恰是读书能给予我们的最好的惠赠。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文中的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书店店主却气定神闲地坐在孤寂的店中……
B.一日午后,我忍不住光临店里。
C.店主才从书中抬起头,继而发现了我。
D.而这,恰是读书能给予我们的最好的惠赠。
20.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一个专制的社会里,在一个权力肆虐而秩序混乱的社会里,一个人要正派地生活确实是比较艰难的,他真的必须有陶渊明式的坚定、坚忍及对苦难的容忍。他到田园中找他的归宿,找符合他本性的自然纯真的生活。当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时,他就是一个地道的农夫。回归田园在陶渊明看来,实际上是从官场体制中“赎回”了自己,使自己重获自由。那些能拥有自己的人最有福了。陶渊明就是这么一个有福的人。幸福往往不是取决于一个人有什么,而是①。如果从“有什么”的角度来看陶渊明,②:名誉、地位、财富,他都缺乏。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令后人无限美慕的幸福的人。因为他“没有”我们一般人所不能摒弃的庸俗之心、趋利之心、得失之心、荣辱之心。一句话,那一切使我们“大”不起来的“小”人之心,他都没有。他告诉我们“心远地自偏”的道理,他说他“心念山泽居”,他还自得地说“③”。什么叫“虚室”呢?庄子有言,“虚室生白”,意思是说,清空而无世俗欲念的心灵才能充满阳光。心灵充满阳光,可不就得到了大从容、大安宁、大幸福?可不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幸福的人。
2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在种业发展的沃土中,我愿做一颗奋斗的“种子”。
B.“润物细无声”地唱响网上主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
C.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三个字琢磨透。
D.“夸父一号”于2022年10月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底线是事物质变的分界线、做人做事的警戒线。如果把纪律和规矩当成底线,那么有的人会把纪律和规矩挂在嘴上、写在纸上,内心却不当回事;有的人会把纪律和规矩当作最高纲领,当作“紧箍咒”,一切“保安全”,做事被束住手脚,难以出彩;有的人则会守住纪律和规矩的边界,在边界之内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打破常规,闯出了新局面。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生活实践,以“底线”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超越了其他作家”范围扩大,根据材料一,应是“超越了一般的、平庸的作家”。
2.【答案】D
【解析】“目的是对阿Q进行讽刺”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鲁迅这样做是为了“对标题反讽和解构”,用虚构的小说文体以史传之名对史传文体进行解构。
3.【答案】A
【解析】材料一论证的是“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妙处,而A项“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两句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辽阔的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景物丰富繁丽,并不“少”“简”。
4.【答案】①对比论证,如材料一将鲁迅的创作笔法同一般作家的创作笔法进行对比;②举例论证,如材料一在论证笔法特点的时候,举了《阿Q正传》的具体内容为例;③引用论证,材料一的尾段引用了鲁迅的名言;④比喻论证,如“惊雷闪电式”“含金量”等;⑤假设论证,在材料一中,作者假设了如果由一般作家来写阿Q的故事,会产生的不同效果。(每点1分,任写四点且能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即可,意思对即可)
5.【答案】①选择无姓无名的乡村流浪汉“入传”,作为传主,颠覆了史传的体制。②“正传”二字取自不入流的套话。③具有嘲讽意味,暗示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有的“传”皆是“歪(不正)传”,讽刺了某些史家。④采用元叙事手法,以小说内容写传统史传中的“序”,作者直接出面对史传的章法进行调侃,调整了创作主体与形象主体的位置,消解了对史传的崇拜意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6.【答案】B
【解析】“使两个士兵更加失落孤寂”错误,探亲的家属离开后,兵站又恢复了往日的冷清,但作为守边将士,他们职责在肩、使命在心,并没有“更加失落孤寂”。
7.【答案】C
【解析】“心理描写”错误,小说没有对王娟进行心理描写。
8.【答案】①推动了下文情节的发展。正是突然而至的大雪使常小兵不能正常退伍,使王娟在接常小兵退伍的途中被困,以致冻伤。②使情节的发展更为严密。第二处画线句子交代“唯一通往大站的电话线也断了”,正是因为电话线断了,才使常小兵和王娟不能互通音讯,这体现出小说情节设置的严密。③第一处画线句子写的是现实,第二处画线句子将情节从过去拉回现实,两处画线句子遥相呼应,使情节发展浑然一体。(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
9.【答案】示例:不可以。理由:①小说的主题主要是歌颂军人驻守高原、成守边疆的精神,对他们爱情的赞美则是次要的。②以“两个人的兵站”为题,突出了兵站之小、兵站之冷清,以此可以烘托出军人的崇高精神。③以“两个人的兵站”为题,写出了兵站之小,和军人精神之崇高形成强烈的反差,令人震撼。(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如果认为可以,只要分析合理也可给分)
10.【答案】寡人今日游/悲/孔与据皆从寡人而涕泣/子之独笑。(每处1分。断句超过三处,整题不给分)
【解析】原文标点为:寡人今日游,悲,孔与据皆从寡人而涕泣,子之独笑。
11.【答案】C
【解析】A项,第一个“国”是“国都”的意思,第二个“国”是“国家”的意思。B项,两个“说”都是“高兴”“愉悦”的意思。C项,第一个“薄”是“轻”的意思,第二个“薄”是“微薄”的意思。D项,第一个“今”是“现在”的意思,第二个“今”是“将要”的意思。
12.【答案】B
【解析】“桓公等人都会继续称王”错误,原文是“桓、襄、文、武将皆相之”,意思是“桓公、襄公、文公、武公都会躬身辅佐丁公、太公”,“相”是“辅佐”的意思。
13.【答案】(1)君王您将会头戴斗笠,身穿短衣,拿着种田的大锄头,蹲行在田野之中(辛苦劳作),哪里还有闲暇忧虑死亡啊!(“衣褐”“畎亩”“孰暇”各1分,句意1分)
(2)现在君王如果能开设文教而且广纳谏言,拜谒圣贤之人,即使不去除彗星,彗星也会自己消亡。(“设文”“谒”“虽”各1分,句意1分)
14.【答案】①个人方面享乐。②为政方面懈怠。③用人方面不当。(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齐景公到牛山游玩,站在山顶上临风向北眺望,当目光落到他自己的国都时,却忽然流着眼泪说:“为什么拥有如此波澜壮阔、宏大的国家,历代君王都要永久地离开这里,而终有一天我也要死去呢?”侍立身旁的艾孔和梁丘据两位大夫也都跟着景公一起哭了起来,唯独晏子看着他们此刻的样子,禁不住在一旁笑出声来。景公擦着眼泪回头看着晏子说:“我今天来到此地游览,心里忽发悲伤之情,艾孔与梁丘据都跟着我一起哭,您却在那里独自发笑,这是为什么呢?”晏子泰然自若地回答说:“假如能让圣贤之人长久地守在这壮阔的国都里,那么太公、桓公就会长久地守在这里了;假如使勇武的人能够长久地守住这一切,那么庄公、灵公就会长久地守在这里了。如果这些君王都还活着且守着这个王位,那么我尊敬的君王您,怎么可能得到现在的位置而成为国君站立在这里呢?因为他们依次为君,又依次死去,王位才轮到君王您啊。而您却独独为这件事而流泪,这就是不仁德。如今,我看到了一个不仁德的君王,又看到了两个谄媚阿谀的臣子,这是我独自发笑的原因啊。”
齐景公出宫到公阜去游玩,站在这座高大的土山之上向北远望,看见齐国的都城,感叹道:“唉!假使自古以来就没有死亡,那将会是怎样呢?”晏子说:“过去天帝认为人死是好事,因为好人因此而得到安息了,坏人也如同被降服了一样停止作恶了。如果自古就没有死亡,丁公、太公将永久是齐国的国君,桓公、襄公、文公、武公都会躬身辅佐丁公、太公,君王您将会头戴斗笠,身穿短衣,拿着种田的大锄头,蹲行在田野之中(辛苦劳作),哪里还有闲忧虑死亡啊!”景公听后非常生气地变了脸色,显出很不高兴的样子。没过多久,梁丘据驾着六匹马拉的车飞驰而来。景公问:“远处那是谁来了?”晏子说:“是梁丘据。”景公问:“怎么说呢?”晏子说:“在这大热天驾车飞速奔驰,重者马会累死,轻者马会累伤,如果不是梁丘据,还有谁敢这样做!”景公说:“梁丘据和我是相和的人啊!”晏子说:“这不过是所说的苟同罢了。真正所谓的相和,应该是君王说甜,则臣下说酸;君王说淡,则臣下说咸。而现在梁丘据说甜,君王也说甜,这只能算是所说的苟同罢了,又怎能说是相和呢?”景公再一次生气地变了脸色,心里很不高兴。没过一会儿,夜幕降临,齐景公向西遥望天空,刚好看见了彗星,便下诏给伯常骞,让他准备消除灾殃,施祛邪除恶之祭去除彗星带来的邪气。晏子说:“不可以!这是上天带来的警示、教诲啊。日月所穿行的云气薄厚,风雨的不定时而来以及彗星的出现,这些都是上天因为人世的混乱而显现出来的,所以上天诏用凶吉之兆警告那些对天神不敬的人。现在君王如果能开设文教而且广纳谏言,拜谒圣贤之人,即使不去除彗星,彗星也会自己消亡。然而现在君王嗜好饮酒又放纵享乐,不勤于修治国政而宽容邪恶之人,亲近谗佞之徒而且喜好歌舞杂戏之类,厌恶礼乐制度并疏远圣明贤能之人,再这样下去,岂止是彗星不时出现,连孛星这样的星宿也将再次出现。”景公听了这番话以后,更加生气地变了脸色,很不高兴。直到晏子死后,景公上朝或是出游之时,每当想起晏子,就会背转身子悲泣道:“唉!从前我和先生一起游览公阜,先生曾在一天内三次谏责于我,如今还有谁能来谏责我呢!”
15.【答案】D
【解析】“感叹……稚子无忧”理解有误,诗中写“稚子无忧走风雨”,是为了反衬诗人忧愁之深。
16.【答案】①此句以胡雁因翅膀被大雨沾湿而难以振翅高飞来比喻杜甫因身处困境而难以实现报国理想,(2分)表达了诗人人生艰难、壮志难酬的悲痛和无奈。(2分)②杜甫有建功立业、以身许国的雄心壮志,但由于奸人当道,国君昏庸,他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2分)于是发出了“胡雁翅湿高飞难”的悲叹。(解释“有自比意”2分,解释“句中有泪”2分,“联系杜甫生平”2分。意思对即可)
17.【答案】(1)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2)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
(3)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每空1分,如有错字、添字、漏字,则该空不给分)
18.【答案】①包罗万象;②慷慨解囊;③津津有味;④一如既往(每处1分,只要符合语境即可。所填的必须是成语,否则不得分)
【解析】①处的语境是说书中的内容很丰富,所填成语符合这个语境即可;②处要注意“对于我购书的请求,不管多贵”的语境暗示,所填成语要符合在经济上毫不吝啬地帮助别人的语境;③处的语境是说店主读书读得很入迷,兴趣很浓厚,所填成语符合这个语境即可;④处要注意,语境是有前后关系的,前文写店主读书读得很入迷,此处是说店主像以前一样读书很入迷,所填成语要符合这个语境。
19.【答案】C
【解析】A项,“孤寂”形容没有人陪伴,感到孤单寂寞,文中应用“冷清”。B项,“光临”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D项,“惠赠”是接受对方赠与的敬辞,在文段的语境中,没有必要使用敬辞,应用“馈赠”。
20.【答案】①整句和散句相结合,既有整之美,又有节奏变化之美。②运用联想和想象(夸张),写“有些褪色的旧衬衫都仿佛绽放出鲜活的色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店主的神采、活力的感染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21.【答案】A
【解析】A项与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均表示特殊含义。B项,表示引用;C项,表示强调;D项,表示特定称谓。
22.【答案】①取决于一个人没有什么 ②那陶渊明所拥有的太少了 ③虚室有余闲(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3.【写作指导】材料以纪律和规矩为例,围绕“底线”一词展开论述,要求考生阅读材料后,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有的人会把纪律和规矩挂在嘴上、写在纸上,内心却不当回事”,这是指把底线当“虚线”的现象,嘴上讲底线,内心却不当回事,甚至违背底线。“有的人会把纪律和规矩当作最高纲领,当作‘紧箍咒’,一切‘保安全’,做事被束住手脚,难以出彩”,这是把底线当“高线”,满足于干事创业“不出事”,这会影响工作的推进,使工作仅停留在低水平、低层次上。这就涉及两个方面——守底线和干事业,守底线不能影响干事业,干事业也不能只为了守底线,所以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其实,在底线之上有很大的做事空间,如果能利用好这个空间,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就是材料中的“在边界之内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打破常规,闯出了新局面”的意思。总体来看,如何看待底线,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体现到具体的抓落实环节,视角分殊往往会形成一道现实的分水岭。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底线,在守住底线的同时,干事创业,且向实处、细处、深处不断推进。
【参考立意】①心存敬畏,守住底线;②底线不是“高线”,不要让底线捆住自己高飞的翅膀;③守规矩,干成事,要双轮驱动,行稳致远;④在底线之上的广阔空间里,勇于创造无限;等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