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4 13:1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四年级下册语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杜鹃”等15个字词。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图片等方式理解“突兀森郁“等词语的意思。
聚焦文中作者游览行踪的语句,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聚焦文中作者游览行踪的语句,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作者如何讲景物特点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解题导入,感知游记
出示图片: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名胜遍地都是,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联系生活:你去过哪些地方呢?
揭示课题:把这些游览经历写成的文字叫做游记,如果要你写一篇,你打算怎么写?我看到有些同学的眼神变得迷茫了。别担心,今天的课上老师请来了一位写作大咖,他不但要带着我们一起游玩,还会教我们怎么写游记。他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叶圣陶爷爷,准备一下,我们跟着他一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吧!
板书课题,生齐读
理解“记”的意思
给游记取题目的时候,我们可以像叶圣陶爷爷一样,在游览的地方前加一个代表游玩的词,比如“记”“游”等等,如果你游了西湖,可以取名——游西湖;如果你游玩了东方明珠塔,可以取名——记东方明珠塔;如果你游了五泄,可以取名——游五泄,记五泄等等。
你学会了吗?
出示第一自然段:从这句话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指名生交流。
小结:我们在写游记的时候,也可以这样在开篇把时间、地点、人物做了什么交代清楚。
板块二 检查预习,理清顺序
过渡:在跟着作者游览、学习之前,我们要先过一过词语关。
出示词语
发现行踪:叶圣陶爷爷是怎么游双龙洞的呢,他的行踪藏在文中的一些句子中,请大家默读课文,把这些句子划出来。
学生交流,出示句子:
朗读体会:同桌读一读这些句子,说说你的体会。
交流发现:这些句子中都有作者游览的景点,读着读着,我们仿佛和作者一路走,一路游,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非常自然。
圈出游览的地点,画出游览路线图。(完成课后习题第一题)
借助路线图,说一说作者的游览顺序
①重点引导:同学们说的和课文表达的有什么关系?
写作时用上“过了”“一路”“来到”“就到了”这样的连接词,过渡会更自然。
②再次借助路线图,用上连接词说一说作者的游览过程。
小结:同学们,写游记的时候,我们可以像叶圣陶爷爷一样按游览的顺序来写。这样游览的过程看起来就非常清楚。(板书:游览顺序)在写清地点转换时,我们还可以用上一些过渡句使景物的转换更加自然。(板书:过渡句)接下来我们就试着用一用这样的方法。
板块三 运用方法,学用“顺序”
借助例文,摸清顺序:
出示《颐和园》:有一位作者游览了颐和园,也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写了一篇游记,请你读一读,找出文中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并画一画他的游览路线图。
生小组讨论,在习作例文《颐和园》中划出相关句子,完成练习题
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①交流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ppt出示
引发思考:这些介绍游览顺序的句子形式和《记金华的双龙洞》又有点不一样,你有哪些发现?
引导学生抓住每个句子中的两个地点,以及“绕过”“走完”“登上”“下来”等动词。
小结:我们在介绍地点转换时,可以写出出发点和目的地,并用动词把这两个地点连起来。
②交流路线图
初试身手,运用“顺序”
出示情境:星期天,你要带一位同学参观植物园。根据下面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说一说。
学生设计参观路线,在示意图上画一画,并把下面的线路图补充完整。
反馈交流,关注设计路线的合理性。
说清顺序:
ppt出示泡泡提示语:可以加入方位词写清地点转换。
4.生小组内根据自己设计的路线,说清参观的过程
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写好游记的两个小妙招,还记得吗?(生根据板书回答),看来跟着大咖果然收获很大。下节课我们要继续跟着叶圣陶爷爷去游览双龙洞。
浙江 罗店 杜鹃 一簇 宽窄
肩背 臀部 移动 额角 登陆
漆黑 蜿蜒 石笋 上源 孔隙
石钟乳 突兀森郁 变化多端
①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②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③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④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⑤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⑥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路上 ( ) ( ) ( ) ( ) 出洞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⑤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⑥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