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第一单元
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语 文
内容索引
晨读篇 闻鸡起舞
课前篇 一起预习
课内篇 一起思考
课外篇 一起阅读
[单元人文主题]
理论的价值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这句名言并指出:“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对于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一个人理论素养越高,就越能在实践中见微知著,行稳致远。
本单元我们将初步接触人文社科经典论著,这些经典的理论文章蕴含着丰富的对社会、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我们在学习时要善于运用历史事实和亲身经历审视文章的观点及其秉持的价值观念,获得思想启迪;领会文章的理论价值,提高理论素养。
[单元任务目标]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1.学会阅读:抓住主要概念,把握核心观点,理清论述思路。
2.读写结合:学习文章的辩证思维和严密逻辑,体会严密准确的语言表达,探究选材特点及论证风格,并尝试用此指导议论文写作。
3.学会应用:尝试运用相关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辩证分析,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见解,增强理性思维能力,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主题阅读]
进一步感悟思想伟力
思想就是力量。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从党的非凡历程中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认识,特别是要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进程,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要进一步感悟思想伟力,增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的政治自觉。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体现为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坚持思想建党,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兴党强党,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这次党史学习教育,第一位任务就是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党的非凡历程中领悟历史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如何不断改变中国,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把全党武装起来、凝聚起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践经验的集中总结,也是改革开放40多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历史经验的深刻凝练。用这一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广大党员、干部要抓住感悟思想伟力这个首要,进一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回望过往的奋斗路,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百年来,我们党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始终遵循的指导思想。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100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全面开创新局面,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无论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是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无论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是维护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特别是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都彰显出这一重要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强大力量。
“奋斗者”号深潜万米,“天问一号”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在建的川藏铁路穿越崇山峻岭,5G信号加速覆盖广阔城乡……神州大地舒展着更新更美的图画,跃动着蓬勃生机与活力。2020年,我国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稳居世界第二,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思想之光不断转化为前进的磅礴伟力,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正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铸就了新时代的新辉煌。
思想的光芒,照亮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征程,产生影响世界的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新时代伟大斗争中锻造的,又在指导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彰显出磅礴伟力。这一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是引领我们谋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强大思想武器;不仅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而且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刻影响着世界。我们要从党的思想发展史、理论创新史中,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思想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深切领悟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深入把握其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要从马克思主义为全人类求解放的伟大追求中,从中国共产党人为世界谋大同的博大情怀中,体悟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意义,自觉在这一重要思想指引下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一世纪风雨兼程,九万里风鹏正举。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进一步感悟思想伟力,增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的政治自觉,我们就一定能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不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中华民族千秋伟业。
(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4月10日)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清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精读全文,明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3.通过学习这篇理论文章,深入了解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必然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晨读篇 闻鸡起舞
短篇美文
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理论思维的生命力体现为把握时代问题的理论洞察力、解答时代问题的实践创造力。理论思维集中体现人类理性能力,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理论思维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注入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滋养,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是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迎难而上、奋力拼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革。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理论思维的科学指引。实践证明,不断提升理论思维能力,就能有力有效化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确保中国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摘自《人民日报》)
诵读鉴赏
[原文]
读 史
[宋]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的历史观。诗人针对当时俗儒歪曲历史事实的现象进行抨击,表现了一个改革家的战斗精神。
诗的开头四句说自古以来一个人的功名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但是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历史从来都是难以说清的,即便是在当时也是非难辨,在遥远的后世就更是如此了。后四句说有人把古人流传下来的糟粕当作精华,而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很难流传下来的。即便是最出色的画师,也无法描绘出人的精神。因而史书不过是故纸堆而已,并不能真正表达出历代高贤的品格。王安石不只是替古人感慨,也是为自己担忧,他已经预感到那些守旧势力不可能轻易放过自己,后世强加于他的污水肯定不会少。他提醒人们,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正史”对他的评价,应当透过层层迷雾追寻历史的真相。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是被后人推崇引用的名句,常用来说明在文艺创作上刻画人物时,外表好写而内心世界和本质精神却不易写的道理;或者说明要反映事物的本质是不容易的。
课前篇 一起预习
[作者简介]
“当代社会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注]——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德国思想家、哲学家、 革命家、教育家、军事理论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
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
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直接参与第一国际的领导。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第二、三卷)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等。
注这句话是马克思对恩格斯的评价。
[作品背景]
19世纪后期,由于资产阶级学者保尔·巴尔特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青年派”从各个方面歪曲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观点,篡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当时德国的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混乱。不少人写信向恩格斯请教,大学生博尔吉乌斯就是其中之一。恩格斯针对他提出的问题,在1894年1月25日的回信中,以丰富的历史材料和精深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基础,并就伟大人物的出现和唯物史观的产生,进一步阐述了历史发展的经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相关常识]
了解“书信”
(一)概念: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
(二)作用:在古代,书信作为重要的通信方式,它不仅促进交流,同时也传递着人们的思想和情怀,还起到了报平安的作用。在现代,书信较多作为一种正式的文书,用于正式的场合,是书面语体的应用文体的重要形式之一。
[知识梳理]
1.读准字音
2.写对字形
词语 易错字 词语 易错字
疲bèi 惫 沿xí 袭
独cái 裁 guàn输 灌
编zuǎn 纂 bàn演 扮
枯zào 燥 开pì 辟
3.掌握词语
(1)归根到底:归结到根本上。
例句: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你们的。
(2)多愁善感:形容人感情脆弱,容易发愁或感伤。
例句:他们都把剑云看作一个多愁善感的书生。现在她才知他竟是如此慷慨。
(3)奴颜婢膝:卑躬屈膝、奉承巴结的样子。
例句:书报检察官蛮横地查封人民报刊,肆意践踏法律和民众意志,妄图使好报刊成为普鲁士政府奴颜婢膝的应声虫。
(4)精疲力竭: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
例句:第一个夜班值下来,精疲力竭的郭文萍贴身的衣服全部湿透,脱下的短袖,轻轻一拧,汗水成股地流下。
·
·
·
·
·
·
·
·
·
·
·
·
·
·
·
·
4.词语辨析
字斟句酌·咬文嚼字
字斟句酌: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推敲,形容说话或写作的态度慎重。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
相同点:都有“斟酌字句”的意思。 不同点:“字斟句酌”强调仔细,“咬文嚼字”强调过分。前者含褒义,用来称赞;后者多含贬义,用以嘲讽。 例句 ①古今中外的著名诗人,于诗歌创作的过程当中,莫不字斟句酌,反复修改,体现了对诗歌艺术的不懈追求。 ②学习文件不能只咬文嚼字,关键是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 ·
·
·
·
·
·
·
·
界限·界线
界限:不同事物的分界;尽头处;限度。 界线:两个地区分界的线;不同事物的分界线;某些事物的边缘。
相同点:都有表述“不同事物的分界”的意思。 不同点:“界限”多用于抽象事物,“界线”多用于具体事物。 例句 ①人们现在已经明确,新冠病毒是由动物传播给人类的,但是其中具体的传播路径需要更深入地研究,这有助于了解病毒是如何打破物种界限,传给人类的。 ②过去由农户单独种植的小块田地,如今打破了地块界线,被改造成了连片的水肥一体化滴灌种植耕地。 ·
·
·
·
课内篇 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恩格斯重点说明了经济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基础,但特别强调经济关系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对唯物史观的重要补充。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受到经济关系的支配,同时也受到偶然性的影响,并不是经济唯一决定历史进程。恩格斯以伟大人物为例证明了偶然性与必然性不可分离,认为经济关系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文本研读]
研读任务一 分析论述内容,品鉴论证语言
有时候真理是被乌云遮挡的,我们需要拨开迷雾见到真相。在当时的德国,以保尔·巴尔特为代表的德国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歪曲,以保尔·恩斯特为代表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青年派”对唯物史观的教条主义套用,使许多青年产生了迷惑,一些人致信恩格斯寻求解答,那么革命导师恩格斯的回信都有什么内容呢 他又是如何将复杂深刻的道理阐述清楚的呢
任务设计
1.什么是经济关系 它有哪些组成部分 经济关系与其他各要素是什么关系
点拨 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除了经济关系,别无选择。
2.在《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这封信中,恩格斯提出了两个不应当忽视的问题,请概括这两个问题。
点拨 恩格斯思维清晰,逻辑缜密,他提出的两个不应当忽视的问题是:①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即经济关系决定着其他,其他反过来又影响着经济关系。②貌似偶然性的人类历史,归根到底仍然是由经济的必然性决定的。
3.本文语言通俗、准确,客气而又坚决。请仿照示例,赏析下列各句中的语言特色。
例句: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赏析:“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观点提出醒目有力,不蔓不枝;“归根到底”言辞准确,简练坚决;“不过”巧妙引起转折,引人思考,体现了作者对对方的深切期望。
(1)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
(2)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点拨 (1)关联词语的运用体现了作者语言的缜密。“但是”“并不是”“只有”“才”等关联词语的使用,使表达的意思跌宕起伏,体现了论述类文本的语言特征,表现了恩格斯高屋建瓴的理论水平。
(2)运用比喻,直观恰当,生动形象。把“经济关系”比作“红线”,说明它贯穿于社会历史的进程中。
4.作者为加强论证的针对性,不时采用“不是……而是……”“不是……”等句式,请找出来并分析论证效果。
点拨 例句①: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
使用“并不是……而是……”这种句式,先否定,后肯定;先否定了当时一些人持经济状况是唯一原因的观点,再肯定经济状况与“其余一切”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发生于经济必然性基础之上的。
例句②: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
此句先否定了两种错误观点,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正反对比中使自己的观点更鲜明。
5.唯物史观在承认伟大人物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的同时,也并不排除偶然因素。请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英雄事迹,谈谈你的看法。
点拨 偶然性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它作为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只能在各个必然过程的交叉点上出现,而不是脱离必然性的。也就是说,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成为伟大人物的。某人恰恰被社会选择为完成一定历史任务的伟大人物,是有条件的。从主观条件看,他所具备的才能、素质使他比别人更加适合时代的需要,更能胜任时代的重任;从客观条件看,社会恰恰能为他提供诸多施展才能的条件和机遇。例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英雄代表钟南山院士,84岁的他毅然决然地逆行武汉,坚持奋战在“抗疫”的第一线,成为中华民族的不朽“南山”,令人感佩,但顶尖的行业专家的知识能力、过人的胆识魄力以及医者仁心的大爱才是他成为英雄的必然性因素。所以,我们只有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中,才能正确认识某一特定的伟大人物的产生。
研读任务二 理清论述思路,分析论证方法
《文心雕龙》里说,文章“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但“若统绪失宗,辞味必乱;义脉不流,则偏枯文体”,意思是文章必须以思想感情为精神主宰,以内容的事实材料为骨骼,以文章的辞采为肌肉皮肤,以语言韵调为声气,但如果文章结构没有安排好,文章就像一个偏瘫的人体一般。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形式都有哪些 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它又采取了哪些论证方法呢
任务设计
6.《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一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试简要分析。
点拨 全文采取了“分—总”的结构,首先阐明经济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基础,说明经济关系的含义以及经济关系对于阶级的划分和国家、政治、法律等的决定作用。接下来阐述了在坚持自我观点的同时,不能忽视的两个问题:一是强调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二是分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论述了伟大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最后引导大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考方式,借助马克思的著作,把握总的联系,避免陷于认知的泥潭。
7.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具体分析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1)如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么梯叶里、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编纂学家则表明,人们已经在这方面作过努力,而摩尔根对于同一观点的发现表明,发现这一观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定被发现。
(2)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点拨 (1)这句话使用了举例论证和假设论证,恩格斯意在表明在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的前前后后,不少思想家都在探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试图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说明唯物史观是时代的产物,只要“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定被发现”。
(2)这句话使用了比喻论证。用“曲线的中轴线”来概括历史发展中的经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经济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经济必然性。
8.请分析(b)这一部分在论证上的特点。
点拨 ①论证方法多样。比如:举例论证,列举了“拿破仑”“恺撒”“马克思”“梯叶里”等人的事例,说服力强;比喻论证,用“曲线”“中轴线”作比,生动形象。②层进式结构。第一个层次是通过“伟大人物”的出现来阐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第二个层次写“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上升到普遍的层面。③立论的论证方式。先阐明自己的观点——“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然后进行证明。
课外篇 一起阅读
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
[群文呈现]
材料一
才子英雄
刘醒龙
“英雄不走无名之路,才子不登无情之山。”这句话得自山东东阿小鱼山下,那里是七步成诗的曹子建长眠之地。后来,与东坡赤壁的朋友见面,又将这话写出来交给他们,作为对联用在坡仙亭前。人间之事,绝对到百分之百的从未有过,英雄与才子也是如此。天下第一豪杰项羽,被人提及最多的是与虞姬诀别时所写的才情满怀的诗句。到了被太多人奉为天下第一才子的苏轼这里,事情又颠倒过来,明明是靠文章来立世,却被后人塑造为君临江河湖海、空前绝后的英雄。
在黄州,人们越来越爱将苏轼作为中心来讨论这片地域上的文化,这有着朴素的道理。苏轼身上浓缩了人生中最典型的两种超级能量,文韬与武略。武略就像赤壁山临水朝北的那一面,陡峭而险要;文韬是那背水向南的另一面,舒展而闲适。这正是高峰与小山包的大不同。
苏轼来黄州之前,世人尚未将“豪放”二字标志于斯。如果仅仅是因为黄州人文地理丰富瑰丽,能使一个人的才情空前焕发,那么唐朝杜牧更早来到黄州,而且是最高长官,襟怀气度应当无限接近于地方上的王者,为何终与“大江东去”擦肩而过 如果不算那两首是否写于黄州而受争议的好诗,以其他作品对比《黄州府志》中那些土生土长的诗词,并没有高下之分。再有大宋初立时的王禹偁,个人经历与杜牧八九不离十,到头来也就留下一篇《黄冈竹楼记》,还被怎么看也有模仿痕迹的《醉翁亭记》遮蔽了光芒。
近代以来,以黄州为中心的黄冈一带,斯文与英豪并存、才子与将帅同在的格局,显得格外突出。只是,谈论客观的多,研究血脉的少。回看苏轼,在汴京城中是那样斯文,为何以贬谪之身到了黄州,反而豪情万丈,千古风流 说他是日日夜夜与长江做伴,毕竟这样的伙伴,杜牧和王禹偁都先他做过了。二位前贤不曾有的东西,苏轼却能闹出面目全新的巨变,大概只怪杜牧、王禹偁是西安人和菏泽人,而不是巴蜀之地的眉山人。
史籍有着清晰的记载,秦统一中国后,巴人常常兴兵发难,且屡败屡战。那一年,东汉朝廷大军再次得胜班师回朝时,将八千兵头将尾的巴人骨干,押遣到鄂东五水之间安顿,意图用无险可守的山水消磨其野性。事实证明,这一举措是成功的。之后,这些巴人虽然还有过一段时期的暴烈行动,终究不再构成战略威胁。好日子过得人舒坦,艰难时世又要温习钢筋铁骨。时至今日,巴人称谓早已不在了,但五水还在,巴人奋勇豪迈的性格,还在五水河畔芸芸众生的血脉中流淌。从巴人放逐的东汉,到苏轼贬谪的北宋,前后不过几百年,那期间,五水之间的黄州性格,巴人的东西更多一些。这对生长在巴蜀之地的苏轼来说,是他乡遇故知,发现了自己骨子里“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英雄潜力,实在是三生有幸。由此判断,苏轼是在不知不觉中,将黄州当成了故乡。没有了京城的种种约束,已经是很次要的了,重要的是自身血脉与黄州性格的高度契合,如虎入深山,如鱼儿得水,如鹰击长空,如游子还家。本来就是天下了不起的才子,又发现之前被尘世俗务遮蔽的情怀,笔下文章也就浑然如不尽长江滚滚来。
后来者多将苏东坡在黄州研习厨艺,给世上留下一道名为东坡肉的美食作为美谈。往深处看,这本是一时的无奈之举。宋时食物以羊肉为第一尊贵,牛肉第二,而吃猪肉的人是要被嘲笑和瞧不起的。可叹苏轼囊中羞涩,又好面子,唯有将自己的才情投资进去,给猪肉披上艺术的外衣,也是给自己治疗内伤,同时将黄州及黄州以远的粗俗幻化为斯文。如此掌故,所对应的不再是时势造英雄,而是英雄造时势。时势之下,草莽中也可以蹦出英雄来,然而能够造时势的英雄非才子莫属。
一切文化的作用都是为着让历史与当下实现无缝连接,就如一代代人通过遗传进行天然的承续,同时新创出同样天然的空前奇妙。世上有说,黄州之地文武英才辈出,殊不知天下英雄莫不是才情满满,天下才子全在于雄心勃勃。
英雄是才子的情怀,才子是英雄的血脉。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若李鸿章者,吾不能谓其非英雄也。虽然,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时势所造之英雄,寻常英雄也。天下之大,古今之久,何在而无时势 故读一部二十四史,如李鸿章其人之英雄者,车载斗量焉。若夫造时势之英雄,则阅千载而未一遇也。
(摘编自梁启超《李鸿章传》)
[阅读思考]
1.材料一中多次谈到杜牧与王禹偁,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 ①苏轼的才情焕发并不是因为黄州的人文地理因素,用杜牧与王禹偁在黄州都没有留下好诗好文来对比说明这一事实。②苏轼在京城的斯文转变成在黄州的豪放,用杜牧与王禹偁来反衬,说明这并不缘于地理环境,而是英雄的血脉所致。③有暗示主题的作用,指出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才子。
2.请阅读两则材料,结合课文所学,以一位历史人物为例说明你的观点,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
答案示例 我认为是“时势造英雄”,“时势”应该理解为特定社会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一种客观社会需要,它是历史客观规律的一种表达。
以商鞅为例,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中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提高,就必然呼唤改变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当时社会上就出现了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而这些变法属商鞅变法最成功,他的变法使得秦国迅速崛起,国力日盛,是秦国最后能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可以说商鞅是一个顺应了“时势”,从而改变了时代面貌的人。因为如果没有商鞅变法,历史还会有其他人变法成功,因而商鞅是时势造就,而非造就时势。
唯物史观认为:“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由此可见,商鞅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偶然现象,如果没有商鞅,也会有类似的人物出现,这种情况就叫历史的必然性。商鞅的出现,只是这种历史必然性的一种表现和补充。而这种历史必然性是由经济必然性(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矛盾)决定的。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