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滩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酒文化是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中国人在饮酒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观、生活情趣、思维方式、审美意象、精神追求等,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核心所在。
自由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内在核心之一,对自由意识的体验、领悟、开掘与渴求,构成了中国酒文化的重要价值指标。酒文化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体现了文人饮酒摆脱世俗羁绊而获得人生的自由状态,自由是中国酒文化精神重要的美学追求。这种自由是一种审美化的心灵,就是自由化的心灵。它使我们能够飞翔到心灵的至高境界,它能打破心灵的外在锁链和内在锁链,达到心灵本真形象的恢复和重建,重在“真”。
总的来看,酒文化中的自由意识,主要指的就是“真”,不受生死荣辱的羁绊,拥有了一种自然本真的赤子之心,是一种在空间中无拘无束的没有障碍的生存体验,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
酒文化中有浓厚的超越意识,这是一种自我超越,求得一个物我两忘的自然境界。超越意识是哲学意识的精髓,是生命意识的强化,是宇宙意识的回响。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生中充满了痛苦与不幸,生命囿于特定的时空局限而难得伸张。超越精神、超越意识是摆脱现实束缚,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陶渊明一生与诗、酒一体。生性爱酒,但家境贫穷至极,无酒也雅咏不辍。他自己常说,夏日闲暇时,高卧北窗之下,清风徐徐,与羲皇上人不殊。陶潜不通音律,却收藏着一张素琴,每当酒友聚会,便取琴抚而和之,但人们永远不会听到他的琴声,因为他的琴一根弦也没有。用陶渊明自己的话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充分表达了陶渊明洒脱飘逸、超凡脱俗、不拘俗物的超越境界。
娱乐意识也是中国酒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点。行酒令,是我国民间一种传统的娱乐方式,一般用于宴饮和郊游场合。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的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所以又称"饮酒行令"。饮酒行令,是中国人饮酒助兴的一种传统方式,它既是一种调和饮酒气氛的娱乐方式,又是一种古代文化人表现自我的重要形式。在古代,酒令的形式有很多种,有赌赛令、射覆令、花枝令、文字令、诗歌令、酒筹令等等,在饮酒过程中,赋诗填词、猜谜行拳,增加游戏性和娱乐性,是我国酒文化的一大特色。
中国人饮酒,特别是中国文人饮酒,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的欲望,而且是借助酒达到心灵自由、超然物外的境界。酒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休闲方式,一种娱乐方式,又是一种文化,“壶中天地"的广阔和妙处就在这里,这种妙境正是酒文化的魅力所在。 (摘编自李庶《中国酒文化精神的美学品格》)
材料二:
《红楼梦》刻画了数十位栩栩如生的人物。这数十位人物能够在红楼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气质,不同于其他人物的性格特征。而塑造这些人物性格的精彩之处,相当一部分都与酒有关,与酒令有关。
第六十二回中,湘云这个爱新奇的红楼女儿为了给宝玉的生日宴会带来热闹的氛围,想出了一个新的酒令:“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有的话,总共凑成一句话。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在此次的饮酒行令中,林黛玉、史湘云的性格得到了极大的诠释。
宝玉回答不上湘云的酒令,“心较比干多一窍”的黛玉替他回了令:
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
却是一只折足雁,叫得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
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
在黛玉的酒令语言中,古诗词信手拈来:“落霞与孤鹜齐飞”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风急江天过雁哀”反用陆游《塞夕》诗,“九回肠”语本司马迁《报任少卿书》,“鸿雁来宾”语出《礼记·月令》,末句用李白《子夜吴歌》。
而湘云所作的酒令却别有风味:
奔腾澎湃,江间波浪兼天涌,
须要铁索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不宜出行。
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其一)
泉香而酒洌,玉碗盛来琥珀光,
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挂归,宜会亲友。(其二)
黛玉和湘云同作酒令,除了才华横溢之外,二人的迥异性格也在酒令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以小窥大。从《红楼梦》的酒令语言出发,不仅可以窥见作品中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更重要的,作者的智慧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升华。所谓“酒中凸性格,令里显智慧”,如此是也。
(摘编自孙和平《酒中凸性格,令里显智慧——管窥〈红楼梦〉酒令语言》)
材料三:
……采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磴子上,业经香梦沈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窦蜂蝴蝶闹嚷嚷地围着。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蝌枕莉。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搀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嘟嘟囔囔说:"泉香酒冽,……醉扶归,……宜会亲友。"
(节选自《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内蕴丰厚,其精神核心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情趣、思维方式、审美意象、精神追求等方面联系密切。
B.中国酒文化精神所追求的自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这种自由能够打破心灵的外在锁链和内在锁链,使得心灵的本真形象得以恢复和重建。
C.在宴饮和郊游的场合,中国古代文化人只能借助行酒令这一传统方式来调和饮酒的气氛,其所行酒令形式较为多样化,并不单一。
D.中国酒文化中的超越意识是一种哲学意识,寻求超越自我,摆脱现实束缚,追求美好生活,是生命意识的强化,是宇宙意识的回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赋予酒以精神,将饮酒上升到文化层面的高度,其饮酒不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是借助酒来达到心灵自由、超然物外的境界。
B.陶渊明不通音律,却备了一张没有琴弦的素琴,在聚会时抚得怡然自得。这不是附庸风雅,而是一种超越了自身艰难苦厄的超脱境界。
C.中国酒文化脱不开娱乐意识,《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所描写的宝玉生日宴会饮酒行令的场面涉及中国酒文化,体现出一定的游戏性和娱乐性。
D.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众人在大观园为宝玉摆寿酒,作为行令者的湘云对酒令的要求新颖别致,其所作的酒令能凸显她的形象特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酒文化具有“自由意识”的一项是( )
A.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
B.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C.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D.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有人评价,“史湘云像夏天,热烈奔放;林黛玉像秋天,凄清冷艳”,请结合材料二中的酒令内容,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4分)
5.材料三中,“湘云醉眠芍药裀”选段能够体现中国酒文化精神,请结合材料一、二以及链接材料加以分析。(6分)
链接材料: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红楼梦》十二曲之《乐中悲》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战士
孙犁
那年冬天,我住在一个叫石桥的小村子。村子前面有一条河,搭上了一个草桥。天气好的时候,从桥上走过,常看见有些村妇淘菜;有些军队上的小鬼,打破冰层捉鱼,手冻得像胡萝卜,还是兴高采烈地喊着。
这个冬季,我有几次通过这个小桥,到河对岸镇上,去买猪肉吃。掌柜是一个残疾军人,打伤了右臂和左腿。这铺子,是他几个残疾弟兄合股开的合作社。
第一次,我向他买了一个腰花和一块猪肝。他摆荡着左腿,用左手给我切好了。一般的山里的猪肉是弄得粗糙的,猪很小就杀了,皮上还带着毛,涂上刺眼的颜色,煮的时候不放盐。当我称赞他的肉有味道和干净的时候,他透露聪明地笑着,两排洁白的牙齿,一个嘴角往上翘起来,肉也多给了我一些。第二次我去,是一个雪天,我多烫了一壶小酒。这天,多了一个伙计:伤了胯骨,两条腿都软了。三个人围着火谈起来。
伙计不爱说话。我们说起和他没有关系的话来,他就只是笑笑。有时也插进一两句,就像新开刃的刀子一样。谈到他们受伤,掌柜望着伙计说:
“先还是他把我背到担架上去,我们是一班,我是他的班长。那次追击敌人,我们拼命追,指导员喊,叫防御着身子,我们只是追,不肯放走一个敌人!”
“那样有意思的生活不会有了。”
伙计说了一句,用力吹着火,火照进他的眼,眼珠好像浮在火里。
掌柜还是笑着,对伙计说:“又来了!”
他转过头来对我:“他沉不住气哩,同志。那时,我倒下了,他把我往后背了几十步,又赶上去,被后面的一个敌人打穿了胯。他直到现在,还想再干干呢!”
伙计干脆地说:“怨我们的医道不行么!”
“怎样?”我问他。
“不能换上一副胯骨吗?如能那样,我今天还在队伍里。难道我能剥一辈子猪吗?”
“小心你的眼!”掌柜停止了笑,对伙计警戒着,使我吃了一惊。
“他整天焦躁不能上火线,眼睛已经有毛病了。”
我安慰他说,人民和国家记着他的功劳,打走敌人,我们有好日子过。
“什么好的生活比得上冲锋陷阵呢?”他沉默了。
第三次我去,正赶上他两个要去赶集,我已经是熟人了,掌柜的对伏在锅上的一个女人说:
“照顾这位同志吃吧。新出锅的,对不起,我不照应了。”
那个女子个子很矮,衣服上涂着油垢和小孩尿,正在肉皮上抹糖色。我坐在他们的炕上,炕头上睡着一个孩子,放着一个火盆。
女人多话,有些泼。她对我说,她是掌柜的老婆,掌柜的从一百里以外的家里把她接来,她有些抱怨,说他不中用,得她来帮忙。
我对她讲,她丈夫的伤,是天下最大的光荣记号,她应该好好帮他做事。这不是一个十分妥当的女人。临完,她和我搅缠着一毛钱,说我多吃了一毛钱的肉。我没办法,照数给了她,但正色说:
“我不在乎这一毛钱,可是我和你丈夫是很好的朋友和同志,他回来,你不要说,你和我因为一毛钱搅缠了半天吧!”
这都是一年前的事了。
第四次我去,是今年冬季战斗结束以后。一天黄昏,我又去看他们,他们却搬走了,遇见一个村干部,他和我说起了那个伙计,他说:
“那才算个战士!反‘扫荡’开始了,我们的队伍已经准备在附近作战,我派了人去抬他们,因为他们不能上山过岭。那个伙计不走,他对去抬他的民兵们说:‘你们不配合子弟兵作战吗?’民兵们说:‘配合呀!’他大声喊:‘好!那你们抬我到山头上去吧,我要指挥你们!’民兵们都劝他,他说不能因为抬一个残废的人耽误几个有战斗力的。他对民兵们讲:‘你们不知道我吗?我可以指挥你们!我可以打枪,也可以扔手榴弹,我只是不会跑罢了。’民兵们拗不过他,就真的带好一切武器,把他抬到敌人过路的山头上去。你看,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临别时他说:“你要找他们,到城南庄去吧,他们的肉铺比以前红火多了!”
一九四一年于平山(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描写了抗日根据地石桥村冬季河边村妇淘菜、小战士捉鱼的场景,场面祥和有趣,富有生活气息,展示了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B.小说中几次出现“我”和肉铺的掌柜及伙计聊天的场景,闲谈中体现出战友之间的革命情谊,也体现出革命战士的悲观无奈。
C.“残疾军人”“合作社”“打走敌人”“反‘扫荡’”等词语,都指向特殊年代的战斗生活,体现了“一九四一年”的时代特点。
D.文章讲述了作者在抗战中遇到的几位受伤战士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这一特殊群体的精神风貌,讴歌了根据地军民昂扬向上的斗争精神。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标题“战士”突出醒目,吸引读者,既能够点明小说的几个主要人物曾经的军人身份,也有利于表达作品赞美军人的主题。
B.“一毛钱的搅缠”刻画了掌柜女人的泼辣和小气,与掌柜形象形成对比,突出英雄不被理解的苦闷,侧面表现了掌柜一家生活的艰难。
C.小说讲究叙事策略,以“我”为叙述者,巧妙串联几次对话,将几个不同时空的故事片段连接在一起,使叙事灵活自由,节奏明快流畅。
D.小说虽然反映的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生活,但并没有使用大量文字具体描绘战争的场景,这非常符合孙犁的战争小说的一贯风格。
8.小说中的“伙计”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9.“战士”的故事的讲述者最后变为“村干部”,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苏洵《六国论》)
(二)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选自苏辙《六国论》)
10.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B.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C.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D.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11.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表示尊称的词语很多,如卿,燕人称荆轲为荆卿;如子,郑伯说“吾不能早用子”;如君,烛之武曰“君知其难也”;如竖子,亚父曰“竖子不足与谋”,此外还有先生、夫子、丈人、阁下、长者、大人、兄台……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是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关中”是指“函谷关以西”地区。
C.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
D.《鸿门宴》中描述宴席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反映了项羽的傲慢无礼、目中无人。
12.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
B.两文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
C.苏洵是借古讽今,由论史转向论策,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策略。苏辙就史论史,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
D.苏洵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而苏辙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理路详明的辩论,意见扼要而中肯。
13.翻译下列句子。(8分)
(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4.苏辙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提出的主张是什么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5~16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 洵
晚岁登门②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③。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④。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即九月九日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②晚岁登门:苏洵于嘉祐元年赴京谒见韩琦、欧阳修等名流重臣,从此成了他们的座上客。时苏洵已48岁,年近半百,故云“晚岁登门”。③金罍:泛指酒盏。④曲台:太常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首联诗人用了看似自谦的语气,实际上表达了自己年华流逝、怀才不遇的感慨。
B.颔联“不堪”呼应首联“最不才”,诗人对自己不能施展才干,辜负了韩琦的厚待感到惭愧。
C.尾联写诗人因冒雨归来辗转反侧、不能入睡,只好一遍遍吟诵自己写给韩魏公的诗。
D.这首诗精深有味,含蓄蕴藉。作为一首和诗,命意、谋篇、造句独具特色,颇见功力。
16.本诗的颈联,历来获诗评家的赞赏。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根据提示默写原文语句。
(1)“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个字,说明了燕灭亡的原因。
(2)《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 , 。
(3)《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 ① )的,是中华民族( ② )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自觉继承并发扬光大,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我们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指明了奋进的方向。
上世纪60年代,为了林县人民解决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靠党和政府的支持下,自发组成的10万人的修渠大军。没有任何现代机械设备,用近10年时间,硬是靠双手,一锤、一钎、一铲,削平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在太行山腰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造天河”。今天,人们置身于红旗渠俯瞰一渠清水穿山越岭奔向田野,依然能够感到无比震撼。当年“劈开太行山,高举红旗永向前”的号子声犹在耳边,300名青年突击队在坚硬的岩壁上穿山凿洞的场景犹在眼前。
正是一个个这样( ③ )、艰苦奋斗的故事,铺就了我们通往复兴的宽广大路;正是有一代代青年的顽强拼搏,奠基了今天的中国模样。也正因此,今天我们青年一代才有了较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资源,有了与父辈不一样的视野,能够更加自信从容地与世界同代人比肩而行。
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数字,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运用2(9分)
孙犁赞赏《哦,香雪》“从头到尾都是诗”。诗与小说本是两种不同的文体, ① ,小说则被视为叙事的文学。为什么说小说如诗便是好小说呢?好就好在叙事之中的抒情,达到了如诗一样的美感效应。
事实上,也可以说,所有小说,都无不是抒情之作。文学,无论通过哪一种文体表达,全是思想与感情融会的结晶。如十九世纪俄国著名文论家别林斯基所说:“感情是诗人天性的主要动力之一,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了诗。”“每一篇艺术的作品,都应该是热情的果实,都应该贯穿着热情。 ② ,作家就不能拿起笔来……”正是这样,引起创作冲动的,往往是作家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他要运用语言形式所组成的形象体系传达出来,以使读者能够获得同样的体验,产生相近的感情,这便是文学的活动。若在这个意义上说, ③ 。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B.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
C.“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已经有两千年了。
D.倘若以“起跑线”定输赢,《山海情》中的年轻人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功。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江中,一条鱼委屈地质问鸭子:“为什么人们写的‘春江水暖鸭先知’诗句竟成了千古名句?不是应该我先知道吗?”
鸭子想了想,沾沾自喜地说:“因为人类看不到你呀!我在水面,而你在水底。”
材料中的鱼和鸭子因所处位置不同而获得不同的利益,呈现不同的心态,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6月月考答案
1.C “只能借助行酒令这一传统方式来调和饮酒的气氛”错误,原文“它既是一种调和饮酒气氛的娱乐方式”,选项中“只能”缩小范围,表述绝对化。
2.A “不是为了满足口腹的欲望,而是借助酒来达到心灵自由、超然物外的境界”错误,原文是“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的欲望,而且是借助酒达到心灵自由、超然物外的境界”。
3.D“自由意识”是指“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精髓所在”“是一种自然本真的赤子之心,是一种在空间中无拘无束的没有障碍的生存体验,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
D.体现的是朋友离别时的不舍之情,不是“自由意识”。
4.①“热烈奔放”指的是史湘云的性格特点。史湘云的酒令通过描绘长江波涛汹涌,铁索揽舟的壮阔景观,以及使用例如“这鸭头不是那丫头”的诙谐用语,抒发了其豪迈健阔之情,体现其热烈奔放的性格;②“凄清冷艳”指的是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林黛玉的酒令通过视觉上的“落霞”“孤鹜”“折足雁”等哀景,与听觉上的“九回肠”“捣衣声”相结合,抒发了一种哀婉凄怨之情,体现其凄清冷艳的性格。
5.①体现出自由意识。自由意识主要指的是一种“真”境,追求在空间中无拘无束的没有障碍的生存体验。湘云醉酒后放下了封建道德标准的顾虑,在芍药花下的大青石上肆意洒脱地醉卧,敞亮、豪爽、潇洒、飘逸,如闺阁中的真名士;②体现出超越意识。“超越”意识指超越不幸与痛苦,摆脱现实束缚,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靠叔叔婶婶抚养长大,但是她面对落魄偃蹇的人生,却“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醉卧青石,睡得香梦沉酣,超越了人生苦楚;③体现出娱乐意识。娱乐意识体现在饮酒行令,能够调和饮酒气氛,也能够表现自我。湘云行饮酒行令是给宝玉生日晚宴助兴,表现出浓厚的娱乐意识,也展现出她学识丰富、性格诙谐幽默、天真率直的一面。
6.【答案】B 【解析】“悲观无奈”的说法错误,应是“英勇顽强”。
7.【答案】B 【解析】“突出英雄不被理解的苦闷”于文无据。
8.【答案】①爱恨分明,不怕牺牲。在枪林弹雨中救助班长,不放走一个敌人。
②自立自信。受伤后加入战友的合作社自主谋生,始终相信白己还有能力杀敌。
③率直急躁。他对掌柜言语粗粝,因不能上战场急坏了眼睛。
④英勇善战,刚烈坚忍。因追敌而身受重伤,却主动请求再上战场杀敌,指挥打伏击战。
【解析】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需要结合对人物的描写和事件来概括。伙计在枪林弹雨中救助班长,拼命追赶敌人,说明他爱恨分明,不怕牺牲。伙计在受伤后还一直认为最好的生活就是杀敌,相信自己还能杀敌,说明他是个富有革命战斗精神、充满自信的战士。他在肉铺中工作十分失落,说话直接,说明他是个直性子的人。他胯骨受伤,最后坐在山头指挥民兵作战并获胜,说明他英勇善战,刚烈坚忍。
9.【答案】①增加叙述视角,扩大了叙述空间,使叙述富于变化,更有张力。
②进一步强化“战士”英勇善战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
③增强了故事的传奇色彩,使主题意蕴更丰厚。
【解析】视角转换之后,文章的讲述视角就由单一视角转换为多元化视角,能够从不同角度展现人物形象、凸显人物特点,且令故事更具传奇色彩,使主题意蕴更丰厚。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六国世家”“天下之诸侯”是一个整体,不要断开;“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共同作“以”的宾语,不要断开;“以攻山西千里之秦”是目的,前面断开。
11.A 题中A项,“竖子”是蔑称。
12.B 题中B项,“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错误,苏洵分为“赂秦”和“不赂秦”;苏辙没有。
13.(1)译文:后来秦国两次进攻赵国,李牧接连使秦军退却 。 (再:两次,1分;连:连续,接连,1分;却:使动用法,使秦军退却,1分;句意1分)
(2)译文:如果凭借我们这样强大的国家,自降身份而跟从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在那灭亡的六国之下了。(苟:如果,1分;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句,1分;故事:旧事,1分;句意1分)
14.(1)六国之士背盟败约,自相残杀,致使被秦国逐个击破而灭亡(1分)。
(2)齐、楚、燕、赵四国应不惜代价支援韩、魏,通力合作,共同对抗秦国,那秦国必将无所作为(2分)。
【解析】第一问要求概括“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概括答题要点。第二问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概括答题要点。
参考译文:(二)
(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却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势啊!
韩国和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然而天下的诸侯却又要凭借韩、魏来掩护自己不受西方的侵略,因此,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军队不敢越过韩、魏来觊觎齐、楚、燕、赵四国,那么齐、楚、燕、赵四国就能(凭借这种形势)使自己得以保全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争的国家来帮助面对强敌的韩、魏,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而为天下的诸侯国挺身而出,来抵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C C.“表现了不为人所了解的孤独彷徨的心境”错,“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
①苏轼面对“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觉得自乘风腾空遨游,离开人世登上仙境。表达了遗世独立,超然外物的旷达胸襟。(3分)②张孝祥用“表里俱澄澈”“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等,用皎洁的洞庭月色来表现自己高洁,忠贞和光明磊落的豪迈气概,也暗含贬谪的愤慨之情。(3分)
15、【答案】C
【解析】从题目可知,本诗是一首写给韩丞相的和诗。根据全诗内容,可知尾联的“新诗”指的是韩琦在宴会上作的诗,诗人“不能入睡”也非因“冒雨归来”。
16、【答案】①颈联的意思是,重阳佳节却要在愁里度过,多少回酒醉中又壮心偶发。
②运用三层对比表现诗人的内心世界。“佳”与“愁”形成对比,“久”和“偶”形成对比,“壮心”在现实中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对比,表明多年怀才不遇,失意和郁闷已让自己平日没有了斗志,只是在醉中燃起希望,突出了自己忧愁之深和潜藏于心的壮心未绝。
③语调苍凉,沉郁又不失雄健。(意思对即可)
(1) ③. 至丹以荆卿为计 ④. 始速祸焉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3)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18.(3分)①一脉相承 ②不可磨灭 ③筚路蓝缕(披荆斩棘)
19.(4分)示例一:林县人民为了改变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靠党和政府的支持,自发组成了10万人的修渠大军。
示例二:林县人民为了解决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问题,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自发组成了10万人的修渠大军。(四处语病,每改对一处给1分。)
20.(4分)使用数字,突出工程之大、困难之多、任务之重、成就之高,更具真实性,更有说服力、震撼力;(2分)有力衬托出林县人民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2 分)
21.C 文中引号表引用。A.表特定称谓;B.表反语讽刺;C.表引用;D.表特殊含义。故选C。
22.①诗被称为抒情的文学 ②如果没有热情 ③所有创作都是抒情
【解析】①前文说,诗与小说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后句说“小说则被视为叙事的文学”“好就好在叙事之中的抒情”,可见诗的特点是抒情性,应填:诗被称为抒情的文学。
②前文“都应该是热情的果实,都应该贯穿着热情”强调艺术作品要有热情,下句是假设作家没有热情的结果,此处应填:如果没有热情。
③“若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个意义”指的是作品的抒情性,应填:所有创作都是抒情。
【答案】例文:
浮尘不拂,真珠难露
马克思、毛泽东、习近平反复强调,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足见其重要性。“浮尘不拂,真珠难露。”透过现象观本质者,往往能化曲为直,傲视群雄。
莎士比亚有言:“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表面上是愚笨的顽石,其内心却可能隐着光彩的珠玉;表面上是争艳的罂粟,其内心却可能是害人之物。物皆有其两面性,其表象只起到麻木人心之用,而其本质才是事物的内核,抓住本质才能从容坦然地面对任何问题,才是“有所成”的真正捷径。
观本质者,柳暗花明,困境亦从容。
瑞士化学家雄班在自家厨房做试验时,不慎打翻一瓶化学试剂,随手抓起围裙擦干后放在火炉上烤,突然,围裙“扑”地燃烧起来。表面上的一场小事故,雄班却嗅到了它的实质:于是仔细寻找根源,烈性炸药就这样诞生了。倘若雄班沉浸在表面上灾祸的痛苦之中,不能从灾祸的背后挖掘本质,对于他个人是一次打击,烈性炸药更无从谈起。
观本质者,找出关键,绝处亦逢生。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分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常被忽略。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虽然飞机有些地方弹痕多,但它却仍然可以幸存下来,透过这个现象可以看出那些弹痕部位并不是飞机的要害;有些地方看上去没有弹痕,可是一旦中弹就会机毁人亡,根本没有返航的机会。由此可见,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论古,《河中石兽》老河兵明察秋毫,深挖根源,寻回石兽;塞翁不浮于表面的祸福之观,洞察实质,使人生更为顺利。而问今,正如巴尔塔沙所云:“只有一小部分人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绝大多数人还停留在表象。”人心之浮躁,致使多少双探索的双眼蒙上了烟尘,致使多少脚步在茫然中徘徊不前:未调查清楚就盲目跟风,未深入分析就妄下定论,未论清状况便大打出手,未谨慎考虑便放弃生命……可见,拥有透过现象观本质之心何等之重要!
科学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更需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科学研究,只有细致思考,探索表象背后的实质,才能有新的发现,从而推动科学进步;国家发展,面对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局势,只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抓住问题的关键,制定出正确的策略。
“浮尘不拂,真珠难露。”只有敢于并善于透过纷纭的表象,去采撷事物的本质,才能在鼻翼盈满成功的馨香。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记叙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段文字构成,记叙了江中鱼和鸭子的对话。鱼很委屈,质疑“春江水暖鸭先知”,因为它认为应该是鱼先知。鸭子因自己处在“水面”而沾沾自喜:鱼在水底,鸭子在水面,所以人们看不到鱼,只看到了鸭子。
我们可以从三个中心对象“鱼”“鸭”“人”的角度进行思考。从鱼的角度来说,想要被看到,要能从水底浮出水面,调整位置,表现自己;不被赞美,默默做事,幕后付出有时也是一种常态,是一种命运使然。从人的角度来说,我们总是更容易看到或赞扬表面的东西,那传言千古的也不一定就是真理;表象和本质有时需要进一步探索,不被表象所惑,方能寻到真理。从鸭的角度说,有时享受赞美,成了既得利益者是因位置、命运使然,不能因此沾沾自喜;走在台前,成为台面,善于表现自己的确更容易被看到。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联想,“能被看到”是一种心理需要,适时表现自己,不要一直沉在“水底”;“水面”上的真理不一定就是真理,要有穿越表象,探骊得珠的勇气;努力向上,哪怕事与愿违,很多事情是命运使然,在台前,我努力绽放,不沾沾自喜;在幕后,我孤芳自赏,也不争不抢。由此,我们可以从既得利益的不同而造成心态的不同,都是因为所处位置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处在有利位置,我们不应沾沾自喜;处在不利位置,我应该约束自己,努力保持一个好心态;“能被看到”是一种心理需要,人们应给予不利者机会,给其创造表现的机会。这里体现了一种思辨性。
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先从“鱼”“鸭”“人”中选择一个角度,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分析站在这个角度看问题会有什么样的心态,然后分析这种心态产生的原因,最后分析站在这个角度应该如何去看待和处理问题。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分别从“鱼”“鸭”“人”这三个角度去分析各自看问题的不同心态,以及这种心态产生的原因。
立意:
1.以一角而窥冰山。
2.见皮相,亦见骨相。
3.以慧眼看透红尘纷扰。
4.台前幕后,共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