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7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精品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7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精品课件(2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14 06:5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1、知道北宋的建立方式、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了解北宋结束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据局面的史实。
2、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3、了解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及其影响,了解科举制在宋朝的发展和作用。
4、认识到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5、通过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的学习,培养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如果说唐朝是一轮辉煌的太阳,那么宋朝是一捧温婉的月亮,处处透着显示淡雅、宁静飘逸、绵软细腻的精致内敛之美。有宋300年以来,有人说它积贫积弱,有人说它拥有造极之世,有人说它是最具魅力的时代。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英国史学家汤因比
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中国作家余秋雨
新课导入:
1.北宋:建立方式、时间、建立者、都城。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作用。
3.重文轻武政策:目的、措施、作用(影响:积极、消极)
4.宋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5.王安石变法:目的、主要措施、结果、影响。
自主学习
一、北宋的建立
1.时间:
2.建立者:
3.都城:
4.国号:
5.事件:
960年
赵匡胤(宋太祖)
开封
宋(北宋)
黄袍加身
统一方向:由南向北
结果: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央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材料题: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司马光《涑水记闻》
1、赵普认为五代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权、钱、兵)
二、加强中央集权
兵权
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众将知道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让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第二天,这些大将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故事。
加强中央集权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②控制调兵权;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兵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军队驻防地
军队驻防地
军队驻防地

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加强中央集权
相权
控制军权
三 大 招
削弱相权
控制地方
控制地方
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相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州县长官,三年一换,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由中央掌控税收
派文官
频调动
控税收
收财权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地方(行政权、财权)
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研读:《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影响: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通判的职权:涉及地方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
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行为实行监督。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重文轻武
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武将地位降低,而且打仗也是败多胜少。
原因:
表现: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①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②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③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取士名额多
进士地位高
授官待遇优
升迁提拔快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影响 作用
学以致用,加深理解
(1)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削夺武将兵权、抑制武将地位的措施,武将们不仅平日不受重视,连带兵打仗都处处受到掣肘,感觉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发出这样的感叹。
(2)社会上,人们看到武将不仅地位降低,而且打仗也是败多胜少,因此不再以从军为荣。
影响/作用:
重文轻武的政策
重文轻武政策,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②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②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却为之后的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
范仲淹
(989-1052)
庆历新政: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向宋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开启庆历新政。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阻挠。1045年初,范仲淹等改革派被贬,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失败。
四、王安石变法
增设官僚机构
扩充军队
养兵养官
战争赔款
分散军权
冗官
冗兵
冗费
军队战斗力弱
积贫
积弱
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由于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
年代 收入
(单位:贯) 支出
(单位:贯)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思考:北宋中期年度财政收支有何表现?与其中央集权政策有什么关系?
变法的背景
行政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
1.政治
边疆战事,屡战屡败。
2.军事
入不敷出。
3.财政
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4.内政
变法的目的和措施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开始变法。
5.时间
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6.目的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
7.措施
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宋神宗死后,变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8.结果
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军事实力有所增强。
9.作用
宋神宗
(1048-1085)
宋神宗1067年即位,次年改元熙宁。1069年任用王安石变法,故此次变法又称为“熙宁变法”。
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
实现富国强兵。
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变法目的
变法范围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经济 募役法
方田
均税法
农田
水利法
军事 保甲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
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
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把农村人口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
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丁为保丁;保丁
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
增加政府收入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促进农业发展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原则:加强国家在各个领域的管控
变法措施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变法结果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据变法内容,说说哪些条款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变法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
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新法的“敛财”实质,导致社会基础的丧失,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政策执行不力。
变法派内部分裂,保守派强烈反对。保守派人才济济,如司马光、韩维、文彦博、欧阳修、富弼、韩琦、范缜、苏轼等。1085年,宋哲宗即位初,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新法几乎全被废掉。
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定都开封
强化集权
重文轻武:
军事:“杯酒释兵权”;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行政
地方:文官任知州,知州三
年一换,设通判
财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北宋的政治
文臣统兵,压抑武将,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课堂小结:
王安石变法:
目标:富国强兵
结局:最终失败
强干弱枝
检测提升
1.河南省开封市附近有一个著名景点——“陈桥驿兵变遗址”。假若让你写一篇关于此景点的导游词,你最应该阅读下列哪一人物的传记(  )               
A.寇准 B.赵匡胤 C.岳飞 D.赵构
B
2.下图讲述的是宋朝的一位皇帝用这种办法解除了一些大将和节度使的权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他是(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高宗
A
3.“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识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此类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D
4.右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   )
A.削弱相权
B.加强中央集权
C.改革科举制度
D.重文轻武的政策
B
5.宋太祖经常调换军队将领,采取“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办法,其主要目的是
(   )
A.缓和文官与武将的关系 B.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
C.防止地方出现割据局面 D.扩大中央政府统治区域
6.自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以来,为加强皇权,历代最高统治者都在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做文章:一是相权与皇权的关系,二是军事权力的掌控,三是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宋朝为解决第一种关系采取了以下哪种方式(   )
A.废除丞相制度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设副宰相若干人 D.设置通判
C
C
7.北宋大部分时期,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互不统属,各自独立对皇帝负责。那时,
中书省与枢密院称“二府”,对掌文武;而三司称“计省”,独掌财政。这说明宋代时期防止宰相专权的手段是(   )
A.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B.废除宰相,实施专制
C.加强集权,削弱地方 D.设立通判,加强监督
8.宋代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是“路”,同时设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等分掌其权力。在路的下级单位州设立通判,使其与知州具有同等地位,彼此制约。这种制度设计旨在(   )
A.强化集体议事制度 B.分事权以相互牵制
C.削相权以加强君权 D.完善地方监察体系
A
B
9.“帝(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这里的“儒臣”指的是(   )
A.节度使 B.参知政事 C.知州 D.三司使
8.北宋建立后,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关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派武将担任地方长官,树立威信 B.重文轻武措施导致抗辽不力
C.暗示石守信等统军大将交出兵权 D.设置通判和转运使分知州权力
C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