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
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
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
全国。那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
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
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
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一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
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
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
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
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
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一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
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
“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
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
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
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
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中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
而后行”。
一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5分)
第5页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4分)
(③)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奏、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4
分)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并总结
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发展趋势。(?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元代中后期,大都城市人口对海运米极度依赖,“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
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1341年,出现过“海运不给”的问题。1351年,
“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翌年,张九四起义军据浙西,方国珍据浙
东海道,运道遂梗。元代后期,京畿地区水、早、蝗、雹等自然灾害频繁。据
《元史·五行志》统计,大都地区自中统元年至至治三年的63年间,危及人民
生计乃至生命的灾害计有48次。大都与近畿人口饥疫、流离、死亡的过程随之
加速。早在元至正初“海运不给”之后,至正九年((1349年),即已开始于京
畿和籴(政府强制收购民间粮食的官买制度),并重新整治运河。与此同时,
元朝政府实行大规模畿内屯田,虽属权宜之计,但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摘编自韩光辉向楠《元末大都城市的粮食供应》
材料二
工业革命导致英国城市人口的剧增,带来了严重的粮食供应问题。为此,
英国政府通过了多项决议支持运河和铁路的修筑,推动了国内不同地区的粮食
互补,以增强城市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在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下,政府废除了
《谷物法》(1815-1846强制实施的进口关税,藉以保护英国农夫及地主免受
来自从生产成本较低廉的外国所进口的谷物的竞争),支持从国外大量进口小
麦。据统计,英国19世纪30年代进口粮食比重为2%,19世纪60年代增至
24%。粮食问题的基本解决,顺应了英国的社会发展进程。
一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一以曼
彻斯特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末大都粮食供应不足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元末大都相比,近代英国解决城市粮食供给问题的不同之处: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和近代英国处理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的历史启示。
(3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