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普通高中2023年6月高一学业水平合格考适应性测试
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考生必须全部作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区域,在试题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并在答题卡相应的小题处涂黑。
1.《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记载:“三后(虞、夏、商)之姓,于今为庶。”《孟子·离娄章句下》记载:“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理学思想已经成熟 B.分封制度初步确立
C.宗法观念完全消失 D.传统贵族走向衰落
2.右图为《汉西域诸国图》,该图是目前所见绘制时间最早的关于西域诸国及其交通的地图,由此可知汉朝( )
A.明确了对西藏地区的主权 B.加强了和西北地区的联系
C.初步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D.发展了与东亚各国的贸易
3.燕云十六州长期被辽占领,众多汉人生活于此,其中一些还在辽担任官职,受到重用,甚至出现了“汉官不思归”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
A.辽朝文字体系已经成熟 B.三省六部制度初步确立
C.民族融合趋势逐渐加强 D.辽宋经济交流十分密切
4.明清时期,政府多次组织学者编撰总结性的大型文化典籍,如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这一做法( )
A.推动了农耕经济发展 B.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
C.适应了市民阶层需要 D.标志着官僚政治成熟
5.下表为洋务运动时期部分新式学堂信息:
类别 年份 学堂名称 地点 创办人
外语学堂 1862 京师同文馆 北京 奕
1863 上海广方言馆 上海 李鸿章
军事学堂 1887 广东陆师学堂 广州 张之洞
1890 南洋水师学堂 南京 曾国荃
技术学堂 1866 福建船政学堂 福州 左宗棠
1887 台湾西学堂 台湾 刘铭传
据此可知,当时( )
A.实用人才培养受到重视 B.新式学堂遍布全国各地
C.科学理性成为社会共识 D.官僚群体改革政治制度
6.1905年,天津《大公报》发表的文章指出:“自抵制美约之问题出现以来,民气之发达光芒万丈,亘耀全球。”据不完全统计,国内160多个城市相继出现了“拒约会”“争约处”“抵制美货公所”等团体。这反映出当时( )
A.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兴起 B.政府主动抵抗欧洲侵略
C.国人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7.根据1934年1月中央苏区对江西、福建、粤赣三省的统计,在2900多个乡中,有小学3000余所,近9万学生接受了免费义务教育。这些学校( )
A.巩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B.传播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
C.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D.带来了农民素质的普遍提升
8.1939年,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1942年,大生产运动的序幕正式拉开。毛泽东、朱德亲自开荒种菜、纺线织布,根据地的党、政、军各界人士齐上阵,将大生产运动推向高潮。上述举措( )
A.有助于改善敌后抗日根据地经济状况
B.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C.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9.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公布。在此基础上,全国21万余个基层选举单位的3.23亿登记选民进行了选举,共选出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566万余名。这表明新中国( )
A.践行了人民当家作主 B.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加强了基层群众自治 D.确立了依法治国方针
10.下表为1982年与1987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情况统计,能够解释这一变化的是( )
1982年 1987年 增长率
农村 270元 463元 71.48%
城市 494.5元 916元 85.23%
A.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展 B.现代企业制度普遍确立
C.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展开
11.亚历山大东征时,先后建立起几十座希腊化城市,许多随军而来的希腊奴隶主在这些城市里开设手工作坊,经营工商业,并与当地居民进行贸易活动。亚历山大东征客观上( )
A.带动了被征服地区经济发展 B.保障了希腊各城邦的财政收入
C.阻碍了文学艺术的交流互鉴 D.维护了亚非地区政治社会稳定
12.尼古拉·哥白尼(1473—1543年)是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他18岁进入克拉科夫大学读书,掌握了大量的数学和天文学知识,对托勒密的“地心说”产生了怀疑。其后,他又到意大利的罗马大学任天文学教授。据此可知,当时( )
A.科学精神已成文化主流 B.教育发展影响科学革命
C.启蒙运动产生广泛影响 D.世界各地交通条件改善
13.约翰·海德爵士1835年在英国利兹市旅行时,把一家机械化服装厂描写成“人们敬仰的神庙”。他指出:人们感激驱动工厂运转的内部伟大力量,就是这股神力建造了宇宙,“时代的英雄”不是骑士和贵族,而是“勤勤恳恳的技工”。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开辟 C.“光荣革命” D.工业革命
14.1890年,埃塞俄比亚派出青年学生留学西欧、俄国,学习先进技术;1905年,出现第一家现代银行——阿比西尼亚银行;1908年,该国建立第一所现代化学校——孟尼利克二世学校。据此可知( )
A.第三世界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B.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崩溃
C.埃塞俄比亚现代化有所发展 D.非洲国家实现了工业化
15.1927年12月,苏联通过了关于制订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3年)的指示。有西方媒体认为“五年计划是红色梦想家的空想”,但苏联仅用了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目标任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新经济政策的全面执行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
C.苏联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D.赫鲁晓夫进行了农业改革
16.下图是国际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额增长示意图,这主要得益于( )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多极化格局的建立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宋代的造船基地集中在两浙、福建、江西以及两湖地区。该时期,造船工人已经掌握了一整套先进的设计方法,能够制造出适应各种自然环境并具有特定性能的优良船舶。最能代表宋代船舶建造水平的是远洋海舶,其特点是载重量大、设计科学、性能优良。宋代内河造船业也不断发展,公元10世纪末,仅官营造船工厂每年就要造3337艘漕运船只。内河船只的推进力主要是风力和人力。
——摘编自包伟民、吴铮强《宋朝简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造船业主要采取国内与国外联合的方式设计出口船舶。近些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出口船只由中国造船业自行设计。中国的造船企业十分重视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十多年来,针对国内经济发展和航运的需要,造船企业开发了近千种船型。国内主要船厂现在都能按照现代国际造船技术和造船方法建造船舶,如118000吨穿梭油轮、69000吨成品油/化学品船等。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近年来计算机在造船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2012年,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入列,这反映了我国船舶工业乃至整个国防科技工业的创新跨越发展。
——摘编自王守道《中国造船技术的发展与展望》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造船业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造船业发展的表现。(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造船业发展的意义。(9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关于英国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英国的政治制度》《一个岛国的崛起:英国产业革命》《英国文学史》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英国历史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世界某一国家,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发展演变状况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7世纪末至18世纪前半期,法国是欧洲大陆封建君主专制的典型,“太阳王”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强化封建等级制度,公然宣称“朕即国家”,并且加强了天主教神学的反动统治,大肆迫害新教徒。18世纪初,法国已是欧洲大陆资本主义工商业最发达的国家,但资产阶级作为第三等级的成员,却没有任何政治权利。人们把眼光投向英国,发现了鼓舞人心的事情:霍布斯否定了“君权神授”,洛克提出了分权理论。1700年前后,欧洲出现了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现象的热潮,一些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
——摘编自朱建国《法国启蒙运动》等
材料二 20世纪初,社会上广泛流传的译著有严复翻译的孟德斯鸠《法意》,杨廷东翻译的卢梭《民约论》,蔡元培翻译的柯培尔《哲学要领》等书。这些译著广为流传,极大地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和传统思想,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同时,知识界还掀起了创办革命报刊、建立印书馆的热潮,如1903年出版的《革命军》风行海内外,销售逾百十万册。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借助卢梭等人的自然人性论、社会契约理论确立了中国现代新文化。
——摘编自胡燕《法国启蒙思想与新文化运动》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思想传播对近代中国产生的积极作用。(7分)
山西省普通高中2023年6月高一学业水平合格考适应性测试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参考
选择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D【解析】本题时空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历史信息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着重考查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涉及的主干知识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阅读材料信息可知,这一时期传统贵族走向衰落,故D项正确,A、B项时空错误,C项过于绝对。
2.B【解析】本题时空为汉朝,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历史信息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着重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素养,涉及的主干知识为汉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阅读材料图文信息可知,汉朝时期加强了和西北地区的联系,故B项正确,A、C、D项空间错误。
3.C【解析】本题时空为辽宋时期,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历史信息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着重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涉及的主干知识为辽宋民族关系。阅读材料信息可知,辽宋民族融合趋势逐渐加强,故C项正确,A、D项与材料无关,B项时空错误。
4.B【解析】本题时空为明清时期,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着重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涉及的主干知识为明清文化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型文化典籍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故B项正确,A、C、D项说法错误。
5.A【解析】本题时空为洋务运动时期,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历史信息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着重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涉及的主干知识为地主阶级洋务派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阅读表格信息可知,当时重视实用人才培养,故A项正确,B项空间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D项与材料无关。
6.C【解析】本题时空为晚清时期,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着重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涉及的主干知识为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阅读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国人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故C项正确,A、B、D项时空错误。
7.B【解析】本题时空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历史信息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着重考查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素养,涉及的主干知识为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区小学传播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故B项正确,A项时空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D项过度解读材料信息。
8.A【解析】本题时空为抗日战争时期,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着重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涉及的主干知识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经济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生产运动有助于改善根据地经济状况,故A项正确,B、C、D项时空错误。
9.A【解析】本题时空为新中国建立初期,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历史信息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着重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涉及的主干知识为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所作出的努力。阅读材料信息可知,新中国践行了人民当家作主,故A项正确,B、C、D项时空错误。
10.D【解析】本题时空为改革开放时期,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历史信息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着重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涉及的主干知识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展开推动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提升,故D项正确,A、B、C项时空错误。
11.A【解析】本题时空为古代亚欧地区,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着重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涉及的主干知识为亚历山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阅读材料信息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客观上带动了被征服地区的经济发展,故A项正确,B、D项时空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
12.B【解析】本题时空为近代欧洲,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历史信息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着重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涉及的主干知识为近代科学革命。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大学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科学知识的传播,故B项正确。A项过于绝对,C项时空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
13.D【解析】本题时空为19世纪中叶的英国,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历史信息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着重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涉及的主干知识为工业革命。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们对工业化产生了较强的认同感,这显然与工业革命有关,故D项正确。
14.C【解析】本题时空为近代非洲,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着重考查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涉及的主干知识为亚非拉地区的发展。阅读材料可知,当时埃塞俄比亚的现代化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故C项正确。A、B、D项时空错误。
15.C【解析】本题时空为现代苏联,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历史信息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着重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涉及的主干知识为苏联的工业化建设。阅读材料可知,苏联的一五计划取得显著成效,这当然要归功于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故C项正确。A、B、D项时空错误。
16.D【解析】本题时空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世界,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历史信息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着重考查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涉及的主干知识为经济全球化。阅读材料可知,国际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额逐年上升,这显然与经济全球化有关,故D项正确。A、C两项时空错误,B项表述不够准确。
B卷选择题答案
1.D 2.B 3.C 4.D 5.A 6.C 7.B 8.A 9.A 10.D 11.A
12.B 13.D 14.C 15.A 16.D
A、B卷非选择题参考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5分)
(1)集中于南方地区;造船技术先进;官营手工业造船能力强;规模大,所造船只数量多;远洋造船业与内河造船业相结合;自然动力与人力相结合等。(8分,任答四点即可)
(2)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与国际接轨;自主性增强;造船企业重视新技术应用,尤其是计算机技术;设计船型种类增加;船舶载重量大等。(8分,任答四点即可)
(3)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科技的进步;有利于海洋开发;加强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本国经济发展;增强了海防实力;提高了综合国力,扩大了国际影响力等。(9分,任答四点即可)
【解析】本题为综合性试题,体现古今贯通,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历史信息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着重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涉及的主干知识为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第(1)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造船业的特点。通过阅读材料并提取关键信息,学生不难得出“集中于南方地区”“造船技术先进”“官营手工业造船能力强”“规模大”等特点;通过整合材料信息,学生也可以得出“远洋造船业与内河造船业相结合”“自然动力与人力相结合”等特点。
第(2)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二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造船业发展的表现。通过阅读材料并提取关键信息,学生不难得出“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自主性增强”“重视新技术应用”“船型种类增加”“船舶载重量大”等结论。
第(3)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造船业发展的意义。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调动和运用知识,多角度分析问题。学生可以从交通运输业、科技进步、海洋开发、中外交流、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国际地位提升等方面考虑。
18.(12分)
书名 (0~3分) 拟定书名,合理准确。(3分)
拟定书名,较合理准确。(1~2分)
拟定书名错误。(0分)
论证 (0~7分) 对书名论证具有思维深度,史实准确,逻辑清晰。(6~7分)
对书名论证具有思维深度,史实较准确,逻辑较清晰。(4~5分)
对书名论证具有一定思维深度,史实不准确,逻辑较清晰。(2~3分)
对书名论证没有思维深度,史实不准确,逻辑不清晰。(0~1分)
表述 (0~2分) 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分)
逻辑较严密,表述较清晰。(1分)
逻辑不严密,表述不清晰。(0分)
示例:
书名:《美国的政治制度》
论证:1787年,美国颁布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此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美国的政治制度逐渐完善。
独立战争后,美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彼此制衡。宪法还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共和政体的确立,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美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但是,1787年宪法承认奴隶制的存在,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的公民权利也受到了限制。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南方分裂势力最终失败。此后,美国通过宪法修正案加强了联邦的权力,废除了奴隶制,推动了共和政体的完善。
综上所述,美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不仅推动了本国的发展,也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民主化提供了借鉴。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体现选择性、自主性和创新性,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和历史探究能力,综合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涉及的主干知识为近现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成果。学生需要在明确命题者意图的前提下,选择自己熟悉的某一国家的某个领域,确定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应该运用相关史实,多角度解决问题;此类题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能力和成文能力。
19.(15分)
(1)专制君主与天主教会压迫民众,社会矛盾比较尖锐;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英国启蒙思想向法国等地传播;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初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近代科学发展推动了思想启蒙。(8分,任答四点即可)
(2)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助推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推动了翻译出版事业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有助于启迪民智;总体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7分,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为综合性试题,体现中外关联,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历史信息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着重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涉及的主干知识为启蒙运动以及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探索救国道路的努力。
第(1)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不难得出“专制君主与天主教会压迫民众”“英国启蒙思想向法国等地传播”“近代科学发展推动了思想启蒙”“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等结论;结合所学知识,学生还能够得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初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等结论。
第(2)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思想传播对近代中国产生的积极作用。学生需要综合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从材料二中不难提取出“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等结论,结合所学知识,还能得出“推动了翻译出版事业发展”和“总体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等结论。
评分说明:主观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