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 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 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4 15:0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古诗三首
第二单元
山行
唐-杜牧
【作者生平我知道】
作者:杜牧;唐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字牧之。杜佑之孙。唐代文学家 、诗人。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以及黄、池、睦、湖等州刺史。性情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自负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
文以《阿房宫赋》为最著,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世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题乌江亭》等,脍炙人口。因晚年居于长安樊川别业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沿着曲折的小路上山,在白云缭绕的地方,居然有几户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斜、白云--人家
近景:枫叶--晚、霜叶--红
《山行》
注释
译文
结构
山行
唐·杜牧
yuǎn shàng hán shān shí jìng xié
远 上 / 寒 山 / 石 径 斜,
写山路绵长 点明深秋 石子小路
bái yún shēng chù yǒu rén jiā
白 云 / 生 处 / 有 人 家。
形成白云的地方
tíng chē zuò ài fēng lín wǎn
停 车 / 坐 爱 / 枫 林 晚,
马车
shuāng yè hóng yú èr yuè huā
霜 叶 / 红 于 / 二 月 花。
枫树的叶子经过
深秋的寒霜后变
成了红色 比......更红
写诗人所看到的山中景致
写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
赏析:《山行》这是一首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全诗展现出秋天山林热烈蓬勃的景象,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远上寒山石径斜”:“寒冷”点名是深秋季节,“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一个“生”宇,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高。“有人家”三字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同时也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停车坐爱枫林晚”: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
“霜叶红于二月花”:对比,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属于全诗的中心。前三句均为这一句起铺垫和烘托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内容与情感: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诗人没有像古代一般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领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诗人豪爽向上的精神以及过人的才气与见地。
手法:对比(霜叶红于二月花)
顺序:由远及近(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
赠刘景文
[宋]-苏轼
作者生平我知道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2月19日 (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 、好美食 ,创造许多美味的精品美食 ,好品茗 ,亦雅好游山玩水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东坡肉
寒食帖
潇湘竹石图
杭州苏轼纪念馆
赠刘景文
宋·苏轼
hé jìn yǐ wú qíng yǔ gài
荷 尽 已 无 擎 雨 盖,
jú cán yóu yǒu ào shuāng zhī
菊 残 犹 有 傲 霜 枝。
yī nián hǎo jǐng jūn xū jì
一 年 好 景 君 须 记,
zuì shì chéng huáng jú lǜ shí
最 是 橙 黄 橘 绿 时。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的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叶绍翁出生约(公元1194年~公元1269年) 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南宋中期诗人。
叶绍翁是江湖诗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jī chǐ)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叶绍翁在元灭宋后尚在,作《题鄂王墓》诗怀念岳飞。
其他如《夜书所见》写儿童夜挑促织,景象鲜明,反衬出客中的孤寂;《嘉兴界》写江南水乡景色,颇饶风味,《田家三咏》写田家的生活片断,平易含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另外,周密《齐东野语》载其咏史诗《汉武帝》一首,颇尽讽刺揶揄之能事。
叶绍翁诗集《靖逸小集》,有《南宋群贤小集》本。他别著《四朝闻见录》,杂叙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轶事,颇有史料价值,有《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人物生平我知道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夜书所见
叶绍翁〔宋代〕
萧 萧 梧 叶 送 寒 声,江 上 秋 风 动客 情。
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知 有 儿 童 挑促 织,夜 深 篱 落 一 灯 明。
③挑:挑弄、引动 ④促织:蟋蟀、蛐蛐
⑤篱落:篱笆
xiāo xiāo wú yè sòng hán shēng
jiāng shàng qiū fēng dòng kè qíng
zhī yǒu ér tóng tiǎo cù zhī
yè shēn lí luò yī dēng míng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耐人咀嚼。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