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二 历 史(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如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天京事变等。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情感目标: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技能目标: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天朝田亩制度》
教学难点 《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关键点拨
一、导入新课 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金田起义浮雕。金田起义的爆发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之间,由洪秀全、杨秀清等人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一场大规模的反清运动。你知道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吗?与以往的农民起义相比,太平天国在斗争对象上有什么不同?二、学习新课 (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1、提问:他因科举不成功而造反,那么当时老百姓为何跟着他造反?进而过渡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原因:(1)清政府的腐败和搜刮,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激化。(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加剧了中国国内的社会矛盾。(3)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会”,为正处在苦难中的百姓,描绘了一幅人间天国的美好画卷,推动了运动的发生。2、金田起义教师讲述: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分析课本材料,周天爵的一封信,这封信说明了什么?(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1、出示太平天国运动示意图,归纳其发展过程: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攻占永安(分封诸王,政权初步建立)──攻克武昌──占领南京,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军事全盛)── 天京事变── 后期防御──天京陷落。2、永安建制理解太平天国内部呈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并点出这为以后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天京事变埋下了祸根。3、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掌握《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目的、结果。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积极性:它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局限性: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而在实践中难以施行。4、北伐和西征:北伐失败。西征胜利,太平天国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5、天京事变介绍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定都天京后生活上的腐化情况,揭示出天京事变发生的原因,它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具体表现,其性质是一次内讧。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6、重建领导核心任用洪仁玕总理朝政,写成了《资政新篇》;提拔了一些新的军事将领,合作探究: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7、后期的防御斗争:陈玉成、李秀成8、李秀成领导天京保卫战,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三)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及意义1、失败原因(1)主观方面(农民阶级局限性):①农民是小生产者,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广大将士革命目标不明确。②领导特权思想膨胀,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贪图享乐。③战略失误:偏师北伐,孤军深入等。(2)客观方面: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2、意义:学生阅读课本,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三、课堂小结一个组织:拜上帝教; 两个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三个事件:金田起义、天京变乱、天京陷落; 四个阶段:兴起、发展、转折、失败四、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金田起义→ 永安建制→ 定都天京→ 全盛时期→ 天京变乱→ 重建核心→ 天京陷落最终失败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