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五四运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五四运动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15 13:4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 二 历 史(第13课 五四运动 )
主备: 审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内容(时、地、人、口号等)、结果及其意义;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过程与方法:从五四运动的传单、口号分析其性质,理解其精神;3.情感态度价值观: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当继承光荣传统,奋发学习,矢志完成民族复兴大业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关键点拨
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新文化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就在新文化运动发展的过程中,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历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她同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旧式的民主主义革命相比,在反帝反封建这个目标上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还属于民主主义革命。但是领导革命的阶级从农民、开明地主、资产阶级等,变成了无产阶级;参加者也从少数“精英分子”扩大为人民大众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阶段从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开始,它可以告诉大家青年节的由来。 二、学习新课 (一)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1、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国家主权为什么仍然遭侵犯?(当时中国综合国力仍然弱;北洋军阀政府仍然实行封建统治;帝国主义在中国仍然享有许多特权;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之中。)3、五四爱国运动中的青年学生提出了哪些主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21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等)[对于“21条”,要指出它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过程中,与日本帝国主义签定的卖国条约]4、 插图《还我青岛》反映学生什么样的心态和要求?(愿为收回国家领土,不怕牺牲、斗争到底)5、 “五四”传单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这些又被称作“五四精神”。)(二)五四运动的扩大1、转折点:1919年6月,运动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上海,运动主力从青年学生变为工人阶级。2、结果:第61页第4段。3、插图《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到学校时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你从这幅图片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它证明了北洋军阀政府曾经镇压学生运动;但是,北洋军阀政府迫于人民的压力,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被捕学生返校受到热烈欢迎,说明五四爱国运动得到广大学生的支持和拥护;被捕学生敢于斗争的爱国行为值得炎黄子孙为之自豪和骄傲。)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五四爱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有什么意义?(主力、领导阶级、影响)性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主力:领导阶级:影响: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由于五四运动是爱国的青年学生首先发起的,以后就把每年的5月4日定为青年节。三、课堂小结根据下表巩固知识:时间中心地点要求领导者主力结果1919年6月前北京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21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等陈独秀李大钊学生1919年6月后上海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等同上工人初步胜利四、课堂练习 新课程实践与探索丛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练习。
板书设计 1、背景 2、经过:前期—— 第13课 五四运动 后期—— 3、历史意义:性质—— 主力: 领导阶级: 影响: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