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二 历 史(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
主备: 审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的了解;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和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准确理解与判断。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长征经过和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 长征经过和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 关键点拨
一、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1、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为了反抗国民党的屠杀,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2、这些起义的目的有没有完全达到?(没能直接占领大城市,还遭到严重挫折。但是,起义的部队转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革命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教师指出:后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从江西、福建交界处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远征二万五千多里到达陕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征。二、学习新课 (一)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1、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2、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可按下列提示,分层启发:A. 遵义会议在哪一年召开?(1935年)如何记住这一年?(从1921年党的诞生到1935年,经过了14年,从1935年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也经过了14年。)B. 比较这前14年与后14年党的历史,有什么重要变化?(前14年里,党的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重大的失误,经受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的挫折。后14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C. 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历史意义?(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悠关的转折点。)(二)过雪山草地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重重包围圈。翻过大雪山,走过草地。“动脑筋”: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 困难和问题?(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还缺少粮食给养等。)(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1、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1935年10月,吴起镇。2、红军三大主力会师:1936年10月,甘肃会宁,长征胜利结束。3、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三、课堂小结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展现了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个人,一支军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正是拥有了这样的精神,才会成就事业,创造辉煌。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的长征。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这份宝贵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动力。四、巩固练习 新课程实践与探索丛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练习。
板书设计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长征的原因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2.战略转移二、长征经过1.开始:1934年10月2.转折:遵义会议 ⑴ 内容: ⑵ 意义:3.事件:4.胜利结束:1936年10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三、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