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15 13:56: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 二 历 史(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
主备: 审校:
教学目标 1.了解实业家张謇等人创办企业的经历,认识近代中国密宗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过程,分析其发展缓慢的原因。了解民国以来社会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2.认识近代实业家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态度。
教学重点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难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教学过程 关键点拨
一、导入新课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革。再利用课前提示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一)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期间。2.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 原因:(1)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的刺激;(2)状元实业家张謇回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许多中国人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3.热潮:辛亥革命后辛亥革命后,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发展实业的热潮。4.“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内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人们相继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回国创业。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5.再度受挫: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6.夹缝中顽强挣扎: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7.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1)总体上比较落后;(2)从行业上看,集中于轻工业部门;(3)从地区上看,分布不平衡,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8.民族工业落后的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直接原因:三座大山的压迫9.启示: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二)社会生活的变化1.交通工具的进步(1)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2)近代铁路和公路的修筑,水上、空中航线的开辟,新式马路的修建,传统街道的改造,近代交通管理和通信事业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2.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1)装束变化: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2)礼节变化:废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3)称谓变化: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4)饮食变化: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烟在沿海城市成为时尚(5)服饰变化:洋布、旗袍、中山装(6)婚丧变化:文明结婚、集体婚礼、公葬、追悼会等出现(7)休闲变化:公园、咖啡馆在大都市风行一时。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征(1)是不平衡的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变化。(2)总体来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三、课堂小结 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的原因:(1)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2)“实业救国”口号的刺激(3)中国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实业(4)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根本原因)四、巩固练习 新课程实践与探索丛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练习。
板书设计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代表人物: 3.发展:⑴ 辛亥革命后奖励实业 ⑵“一战”期间,“短暂的春天” ⑶一战后民族工业再次受挫二、社会生活的变化:1.交通通信的变化 2.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