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二 历 史(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
主备: 审校:
教学目标 1.了解近代新式教育的变革,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近代文学艺术成就等基本史实,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文学艺术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利用剧照、绘画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历史想象力。3.使学生认识到文字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大众传媒深刻影响着人民的日常生活,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教学重点 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文学艺术
教学难点 新闻出版业的发展;鲁迅《狂人日记》的批判性
教学过程 关键点拨
一、导入新课 《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它前后总计经营了77年,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时代,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同时期其它报纸难以企及,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二、学习新课 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先后兴办了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甲午战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又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1 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评价:科举制度其实就是一种考试选才制度,对清政府废除科举制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地评价,不能以偏概全,一棒子打死,而应该还其一个真实的面目。 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废除加速了清王朝的瓦解,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另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废除导致社会文化断层,选官制度紊乱,政局更加动荡混乱。2.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和延安的《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这些新式报刊报道及时,覆盖面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报刊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2)冲击了传统经典对人们思想的禁锢;(3)促进并产生了新思想新文化运动;(4)开创了近代文明的先河,帮助国人了解世界。3.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二、文学艺术的成就1.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成就突出,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2.齐白石擅绘花鸟草虫。徐悲鸿熟悉中西画法,并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来改革中国画法,在中国画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3.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名曲,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4.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京剧《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拍摄的《歌女红牡丹》。三、课堂小结 1.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2.文学艺术的成就:文学、绘画、音乐、电影等四、巩固练习 新课程实践与探索丛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6课练习。
板书设计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1.教育:废除科举制2.新闻出版业:《申报》、商务印书馆二、文学艺术的成就1.文学:2.绘画:3.音乐:4.电影: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