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一单元 第3课
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
第3课时
谈话导入
圆月,是中秋的象征。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唐朝诗人王建用他的神来之笔,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十五夜望月》。
生平成就
主要作品
《江馆》《水夫谣》《羽林行》《望夫石》《雨过山村》等。
王建,字仲初,唐代诗人。他出身寒微,了解人民疾苦,写出大量优秀的乐府诗。他的乐府诗和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他的诗题材广泛,爱憎分明,生活气息浓郁。所作乐府善抓典型,揭示矛盾,用白描、比兴手法。语言含蓄,简洁峭拔。
了解作者
初读诗歌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了解中秋节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栖
鸦
qī
yā
左右结构
字词学习
我会写
栖
qī
右部是“东西”的“西”。
栖息
字词学习
易错字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冷露:秋天的露水。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词义疏通
指导朗读
栖:乌鸦在树上休息。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qī
栖
解释诗意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诗意: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的地面上,好像铺了一层白霜,树上栖息着鹊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
解释诗意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作者将感情寄托于 ,表达了作者
之情。
月亮
思念朋友
诗意: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当空的明月,不知道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
再读古诗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感悟诗情
“树栖鸦”是“鸦栖树”的倒装句,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鹊鸦栖树的状态,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被浸润的时间久。
树栖鸦
无声
感悟诗情
不知秋思在谁家。
不知秋思到谁家。
对比读一读,体会“落”字用法的精妙之处。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感悟诗情
“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在”“到”,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课堂小结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
十五夜望月
地白 树 鹊鸦
冷露 桂花 月
人尽望 落谁家
望月思远
想念好友
结构图示
景
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拓展延伸
含“月”字的古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白居易《暮江吟》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唐】李贺《马诗》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十五夜望月》。
2.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并加以背诵,完成课后习题。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