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6张PPT)
《峨日朵雪峰之侧》
王昌耀
必修上册 | 第一单元
导入: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诗人的的情感神经,都会勾起诗人的无限感慨,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各种情感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或凄婉或深沉或怅惘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那无尽的感慨。今天我们来学习将深刻体验到的生命理念、立场、情感,倾注、融贯到精心选择的生命意象中,雕铸成一幅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的一首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知人论世: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人的经历。
2.文学常识:了解朦胧诗的相关知识。
3.艺术手法:鉴赏意象的含义及作用,把握象征的手法。
4.感悟主题:感受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强大生命力的赞美。
5.识记巩固:诵读诗歌,体会其中的情感,感悟诗人的沧桑情怀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王昌耀(1936~2000),笔名昌耀,湖南桃源人。1950年参军,1951年春赴朝鲜作战,其间曾两度回国参加文化培训。1953年“停战协定”签字前十余日,身负重伤,从此永远离开了部队。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1957年因一首短诗被定为右派,遭受了二十余年的坎坷与磨难。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昌耀抒情诗集》、《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他被人誉为“他那一辈人中唯一可以被称作诗人的人”“最信赖的诗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个传奇”。
昌耀出生于湖南常德市一个有着七个兄弟姐妹的大家庭,早年丧母,父亲王其桂和伯父王其梅,从青年时代即投身革命。父亲王其桂曾任薄一波领导的抗日决死队的指导员,后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昌耀的父亲在解放战争中因从豫东军分区作战科任上逃回家,被视为叛离革命,后来虽然主动自首,但仍被判刑两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兴凯湖船上作业时落水亡故,可能是有意落水,但求一死。伯父王其梅早年即为中共党员,曾是北京“一二·九”学生运动的组织者之一,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以西藏自治区最大的“走资派”受迫害身亡。
《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现代诗人昌耀创作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朵之雪和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
名家点评:
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子平:那么,在这一艰难卓绝的时刻,难道不应该有一只雄鹰或者雪豹与 '我”为伍么?然而,这类意象也早因人们的滥用而黯淡无光了。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确实是出人意料之外的神来之笔,在这样的高度上。只有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 为伴;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这里,“可怜”与“幽默”两个词甚具分量,它们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怖,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髙度之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唯有久经沧桑、创巨痛深的人生长途的攀登者,能写出这样结实而沉着的诗篇。(《新诗鉴赏辞典》)
名家点评: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管淑珍:《峨日朵雪峰之侧》绝不是在登上雪峰的瞬间能够领悟到的诗句,那是久经沉淀的思想化成的诗句,读之,有万语千言在胸前堵着,就是无法说出。“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诗人攀登人生险峰的过程,有多少辛苦、寂寥和茫然,最终也只能实现具有极大局限性的上升。这首诗是昌耀1962年在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时创作的,我会遥想他“席坐山脚,望山良久良久”(《凶年逸稿》)的样子,似乎看到他“指关节铆钉一般楔入巨石罅隙,血滴,从脚下撕裂的鞋底渗出”的样子,我终于发现,在颠簸的人生之路上,孤独的诗人直以苦行僧的姿态,不断探索着社会与人性的奥秘。“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诗人虽然孤独,但是一切的外力都挫伤不了他的坚强意志。反复诵读,能够感觉到全诗的声、光、色与诗人的复杂情绪相互纠结着,有一种内在的张力。(《隔院笙歌:“泥絮阁”管淑珍散文随笔集》)
名家点评:
复旦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教授张新:这是一首关于人的“敬畏自然”观念战胜“征服自然”观念的歌。诗人用登山过程浓缩了他的这种自然观念的转变过程。登山前,诗人像许多登山者一样,把登山行为看成是人的意志战胜自然的证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把登山过程中的阻力想象为“军旅远去的喊杀声”也恰恰符合那种用战争场景来表述征服与被征服关系的特征。在丧失了征服新的高度的力量的时候,诗人仍然渴望以雄鹰或雪豹来继续激励自己的征服意志。然而,此时正处在与诗人同样高度和恶劣环境中的“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却极大地震撼了诗人的心灵。并且彻底改变了他固有的自然观念。这种情感的变化看似突兀,其实却是一种“顿悟”,其后有着深刻的自然观念嬗变的历史背景。(《20世纪中国新诗史》)
中国的 1962 年是一个渐趋冷寂和沉闷的时段。写下过早期长诗《凶年逸稿》的昌耀因为已经提前冷寂和沉闷了,所以此时得以在其中掺入理智和清醒,用以观照和揣度这一时段的冷寂和沉闷: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昌耀的所有诗作都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根本和落脚点最终都在诗歌主体本身。就这首短诗而言,他一方面在观照和揣度外在的年段(当然他自己正置身其中),另一方面,他又以此为通道走入了自己的内里世界,观照和揣度自己的心理时空。对于昌耀写于 1962 年 8 月的具有鲜明整体象征特色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可以按照“由外而内”的次序得出两种相互衔接、彼此相关的阐释和解读。
“峨日朵”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的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诗人拿来作为诗中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
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波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反右派斗争。这一运动后来被严重扩大化,一大批响应党的号召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被错误的确定为“右派分子”,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这首诗写于1962年8月,作者因被打成右派,正在距峨堡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
写 作 背 景
写作背景
1957年,昌耀因诗作《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此后仅得以一“赎罪者”身份辗转于青海西部荒原从事农垦,1962年昌耀已陷入冷寂和沉闷了,由此,他得以以理智和清醒,观照和揣度个体生命及周围的世界: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
昌耀的所有诗作都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根本和落脚点最终都在诗歌主体本身。就这首短诗而言,他一方面在观照和揣度外在的年段,另一方面,他又以此为通道走入了自己的内里世界,观照和揣度自己的心理时空。
抒情诗简介:
抒情诗以集中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出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主要通过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因此不去详细叙述生活事件的过程,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具体描写人物和景物。抒情诗的特点是侧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优秀的抒情诗则往往激荡着时代的旋律。抒情诗根据其内容的不同,分为颂歌、情歌、哀歌、挽歌、牧歌等。
文学常识
知识卡片
朦胧诗
所谓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向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掩饰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名这样一些特征。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曾在当时文坛引起争论。
回答 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脚下的土地。
在夕光里
顾城
在夕光里
你把嘴紧紧抿起
"只有一刻钟了。"
就是说 马上上演悲剧
"要相隔十年、百年!"
"要相隔千里、万里!"
忽然你顽皮地一笑
暴露了真实的年纪
话忘了一句。"
"嗯,肯定忘了一句。"
我们始终没有想出
太阳却已悄悄安息
初读诗文
题目解说
“峨日朵” 是现在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而“峨日朵”则应该是当地老百姓“峨堡”的发语词。那么,“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镇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了。想来,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它们只是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
诗歌写的是诗人在峨日朵雪峰之侧的所见所思。
题目“峨日朵雪峰之侧”的“侧”如何理解?
相关联想——雪峰之巅、雪峰之麓、雪峰之侧。
雪峰之侧——半山腰。“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紧扣题目,互作注释:“我”攀至陡峻的峨日朵雪峰的半山腰。
这是历尽艰辛的攀登,这是竭尽所能才达到的高度,这是我当下生命所及的高度,今后还将有新的高度,这一高度与自己的目标尚有距离,是丰满的自信、现实的坚持与客观的无奈的交融。
词语正音
彷 徨
嚣 鸣
石 砾
罅 隙
锈 蚀
Xiāo míng
Xiù shí
Xià xī
lì
Páng huáng
楔 入
Xiē rù
峨日朵雪峰之侧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嚣:xiāo,喧哗。
揳:xiē,捶打。
罅隙:xiàxì,裂缝;缝隙。
但有:只有。
给全诗标出节奏和重读,诵读全诗。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精 读 品 味
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石砾
滑坡
雄鹰
雪豹
蜘蛛
太阳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在狂热的时代背景下,“这”“仅能征服的高度”当是指他这种游离于时代和现实之外的清醒和理智。
解读意象
“小心地探出前额”。
因“我”到达的 “高度”从精神层面看的确是一个难得的高度,因为这是诗人自己艰难攀上去的高度,也是只有他自己看得见、感觉得到的高度,但对于他当时在社会主流意识里所处的底地位来说,这个高度无疑是危险的。所以,他只能“小心”“探出前额”。
解读意象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那曾一度被时代捧为神明、视若永恒真理的“太阳”,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在人们的困惑迷惘中,终于失却了原来的高度,终于要被屡遭愚弄的时代心理放弃了。
解读意象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般
楔入巨石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在这样的高度,内外都有力量拉扯“我”下滑,在坚守、占据自己的高度时其艰难和痛苦可想而知。
解读意象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这是生命意志和生命强力的伟岸展示,呈示在这种高度的生命必定是强健和雄壮者的生命,定格在这种险峰的姿态必定是胜利者的姿态!
解读意象
诗中的反讽手法
这首诗中始终充满浓烈的对比意绪:强大和弱小,光明和幽暗,热闹和沉寂,高拔和低矮……
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坚守住高度的不是强大的雄鹰或雪豹而是弱小得可怜的蜘蛛;
光明的太阳不过是虚妄的神明和幻象的真理的别称;
堆砌的石砾不过是狂热的信念、迷信的追求、廉价的乐观的代号,而它们正在跃入幽暗却引力无穷的山海,正在滑向棕色的深渊;
一派嚣鸣的、像军旅的喊杀声的,原来是在“滑坡”,是在“远去”,而接纳和归结它们的恰恰是沉寂和冷静…
解读意象
坚守 冷静 真实 理智
反讽手法
反讽,又称反语,是说话或写作时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或写作技巧,单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事物,而事实上其原本的意义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理解的意涵的相反,通常需要从上下文及语境来了解其用意。
题目“峨日朵雪峰之侧”的“侧”如何理解
雪峰之侧半山腰。
石砾
诗中的反讽手法
坚守
冷静
真实
理智
山海
太阳
深渊
雄鹰
雪豹
蜘蛛
喊杀声
默享
我
的
高
度
峨日朵雪峰之侧
狂热
虚浮
伟岸高大
喧嚣
解读意象
内容图示
石砾
坚守
冷静
真实
理智
山海
太阳
深渊
雄鹰
雪豹
蜘蛛
喊杀声
默享
我能征服
的
高
度
峨日朵雪峰之侧
狂热
虚浮
伟岸高大
喧嚣
痛苦
快慰
小心探出
铆钉一样楔入
课文探究
1. 诗歌首句“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有什么作用?
“这”照应标题,交代了登山者所处的位置。暗含着此刻诗人因身体疲惫而打算暂歇,但并未放弃征服新的高度;也暗含之后会陆续征服一些高度。
2.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引力无穷的山海”这个句子有何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是一个意象绵密的长句,简单说来就是“我惊异于太阳跃入山海”。诗人选取“薄壁”“峨日朵之雪”“太阳”“山海”等意象,描绘出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的景象,长句写出了日落的张力和动态,给人以辉煌的视觉冲击力。
3.赏析“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这几句由视觉形象转入听觉形象,运用比喻描绘石砾滑坡的嚣鸣,扩大了诗歌的意境,引发读者联想,突出登山者面临的险情,也衬托出日落之壮观。
4. 诗人为什么要写一只可怜的蜘蛛?
这里诗人突然给出了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蜘蛛与“我”同在。诗人意在表达: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快乐和荣耀。体现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深入探究
1.诗歌的起句“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有什么深刻内涵?
起句非常凝练,“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力量所达到的;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这个判断句还暗示了“我”之后会陆续征服的那些高度,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暗示了某种“先喘口气”的决定。
2.试分析诗歌中“雪峰”“太阳”“蜘蛛”等意象的含意。
“雪峰”象征着生命与人生,是诗人生命的缩影与投射。
“太阳”代表所谓的“真理”,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在人们的困惑迷惘中,终于失去原来的高度,要跃入“山海”。
“蜘蛛”是物质世界极为普通的生灵,却能“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说明真正强大、雄壮和坚韧的不是外在形式或形象,而是精神、意志和心灵。
3.诗歌第2节中描述蜘蛛的意象有什么作用?
诗人在第2 节中突然写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确实是出人意料的神来之笔。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这里,“可怜”与“默享”两个词甚具分量。它们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
4.关于这首诗,有人认为诗人笔下的“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的景象是写实的,还有人认为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诗歌和相关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这一景象是写实的。诗中的太阳是登山者倾尽全力攀爬到某高度时所看到的壮丽的雪峰落日的景象。太阳的西沉之势已不可逆转,冷热交接之时,迫近冰峰的红日显现出跃赴绝境的决然姿态。诗人通过描绘壮观的落日景象,表达了对登山者勇于攀登、敢于挑战的勇气的赞美及对壮美自然的热爱。
观点二:这一景象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诗中的“太阳”象征着那个年代一度被视为永恒的真理的东西。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在人们的困惑迷茫中,它终于失却原来的高度,终于被屡遭愚弄和麻痹的时代心理决绝地抛弃了。那个年代的理想、信念、追求,不过是堆砌上去而根基根本不稳固的“石砾”,当“太阳”跃入山海,时代从泛滥的狂热、廉价的乐观中摆脱出来,它们只能有“滑坡”的下场。虽然仍旧“一派嚣鸣”和一片“喊杀声”,但这是“远去的”,是时代归于冷寂和沉闷以及随之而来的清醒和理智之前的“绝响”。
5. 试分析《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的写作特色。
① 视听结合,画面壮阔。
如描写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时用了一个婉转重叠、绵密奇崛的长句,来表现落日的张力和动势,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诗人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喊杀声渐远而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这种视听合一的手法具有极强的画面感,不但引发读者生理上的紧张,也产生审美意义上的“崇高”感。
② 对比手法,形成反讽。
强大和弱小,光明和幽暗,热闹和沉寂,高拔和低矮……然而,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坚守住高度的不是强大的雄鹰或雪豹,而是弱小得可怜的蜘蛛;光明的太阳,堆砌的石砾,它们正在跃入幽暗却引力无穷的山海,正在滑向棕色的深渊;一派嚣鸣的、像军旅的喊杀声的,原来是在“滑坡”,是在“远去”,而接纳和归结它们的恰恰是沉寂和冷静。
如果我们不幸身处孤绝之境,应该怎么做?
人生的苦难和挫折实在是对人生的一种造就,战胜挫折和苦难就会赢得财富,今天我们领悟了昌耀的人生体验,明天我们也要像他那样用自己顽强的意志去面对挫折,即使身处孤绝之境,也要笑对人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主题归纳
这首诗抒写了登山勇士在登峰途中的体验与感怀,峨日朵之雪和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强大生命力的赞美。
思考:
诗人李以亮曾这样点评《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一首孤绝的超越之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表现的是孤绝之境的超越还是超越之后落入的孤绝?
板书设计
峨日朵雪峰之侧
太阳
雪峰
蜘蛛
背景
形象
山海
石砾
宏阔
自然之美
渺小
众生平等
“我”
高度
坚忍不拔
对比
衬托
挖掘主题
你读出了哪些情感?
添加标题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登峰途中的体验与感怀。诗题交待了作者所处的位置。“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暗含着此刻诗人因身体疲惫而打算暂歇,但并未放弃征服新的高度之意。“小心探出前额”的举动说明海拔之高。薄壁那边上演的是雪峰日落的一幕,情势危急。脱离险境后,诗人体会到征服自然的成就感,因此渴望与雄鹰雪豹这些征服自然的勇者为伍。但小蜘蛛的出现,使诗人也领悟到:在大自然面前众生是平等的,个体生命在“默享这大自然所赐予的快慰”之时,是没有大小之分的。
添加标题
这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这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然后由“我”眼中的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的描述: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这就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一只小小的蜘蛛出现在岩壁上让我感悟到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说说你对这首诗的总体感受以及你读到了哪些内容。
示例1
示例2
诗人前期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
节制、内敛、沉思
请在这里输入标题
如果用一两个词语形容这首诗的风格,你会想到什么词语?
理智、冷静、清醒
1.如何理解诗歌开篇句“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结合背景试作一分析。
虽然是被动和勉强的,然而正是凭着这份清醒和理智,昌耀得以打量和思考时代与现实。于是,尽管是违心地、悲凉而无奈地成了那个时代的局外人,但因为能够客观冷静地静眼旁观,他还是完全有理由说:“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这”恐怕就是指他这种游离于时代和现实之外的清醒和理智。然而,这“高度”实在是一个危险的高度,因为这高度其实是昌耀自己托上去的高度,也是只有他自己看得见、感觉得到的高度,——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个高度,象昌耀这样受难的人更需要这样一个高度;而事实上这是一个低处,是那个时代踩着的属于“右派”分子昌耀的低处。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在狂热的时代背景下,“这”“仅能征服的高度”指他这种游离于时代和现实之外的清醒和理智。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作者在他此前的生活中(包括从军、写作、支援西部等经历)已经付出了自己最大的精力与努力,但是生活回报给他的结果却无法令他满意,这表达了一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或者说,是人在自然与命运面前的无尽渺小。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这句话的关键词有二,一是“此刻”,二是“仅”。
初读之时,似乎感觉作者大有沮丧之态,虽不满意于目前所达到的高度,但是也无可奈何,所以用了“仅能”这样的说法。若再进行细读,注意到“此刻”二字,心态则大为不同——虽然我并不因为现在所征服的高度而满意,但自己明白现在的高度并不等同于未来的高度,所以也对未来怀有期待,整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姿态。
2.作者为什么紧接着说,“小心翼翼探出前额”。他到了什么呢?
明确:在自定的高度,昌耀看到了什么呢——“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呵,呈现于昌耀眼前的时代景观是:那曾一度被时代捧为神明、视若永恒真理的“太阳”,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在人们的困惑迷惘中,终于失却了原来的高度,终于被屡遭愚弄和麻痹的时代心理决绝和抛弃了。主宰、牵引了这时代那么久的狂热,迷信,虚妄,喧嚣,在灾难和劫数的后果后,真的就要消失了吗,这时代就要归于正常和理性了吗?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诗人早年曾经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理想和热情,而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诗人依然保持着生活的信心,但这样的信心已不再是少年的狂热,而是多了审慎和清醒,多了对生活内涵的深刻的体认。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昌耀的一生与国家和时代同步成长,他把自己的身心全部交付给现实和时代,以一个“骄子”的身份投身到西部边陲。他在初期对这片土地的抒写,实质上是对整个社会以及意识形态的高歌——也就是说,他身在大漠边关但心不在,他的目光远在大漠边关之上。
然而社会以一种不由分说的威慑施予他集体性“政治谋杀”、浇灭他的热情和天真,他便在“身份”失去高度后真正深入和溶进这片土地。正因如此,他发掘到了这片土地滋生出的粗犷剽悍的生命个性,这个民族搏斗困苦、开辟蛮荒的精神气度,意识到了这片土地的高度,所以他就把这个“高度”带进了他的灵魂世界当中。他早有自己的精神高度——那些理想、信念、与追求,是他与时代和社会相互内化后所树立的。现在当新的高度产生时,在选择和放弃之间,诗人是不可能不彷徨、犹疑和不安的,这便是作者要“小心地探出前额”一句的含义。
3.诗人看到眼前情景之后的心理反映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提前冷寂和沉闷因而得以清醒和理智的昌耀当然会“惊异”了。是啊,那荒谬年代的所谓理想、所谓信念、所谓追求,真的不过是堆砌上去而根基根本不会稳固的“石砾”,当“太阳”跃入山海,时代从泛滥的狂热、廉价的乐观中摆脱出来,它们只能有“滑坡”的下场。虽然仍旧“一派嚣鸣”和一片“喊杀声”,但这是“自上而下”、是“滑坡”、是“远去”,是时代归于冷寂和沉闷以及随之而来的清醒和理智之前的“绝响”。人生真正的艰辛和痛楚莫过于撕裂的感受。
4.诗人用哪些诗句表达内心的信念?
明确: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般/楔入巨石罅隙。血滴,从脚下撕裂的鞋底渗出。”
内外都有力量拉扯他下滑,这就是为什么此刻他在坚守、占据自己的高度,其艰难和痛苦可想而知。显然,昌耀并没有与时代一同“滑坡”,而是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占稳了自己的高度。这是生命意志和生命强力的伟岸展示,呈示在这种高度的生命必定是强健和雄壮者的生命,定格在这种险峰的姿态必定是胜利者的姿态!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层底被撕裂的细节,从侧面表现了当时情况的危急。这是登山者的努力,也是攀缘者的挣扎。在坚守、占据自己的高度时其艰难和痛苦可想而知。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无论是前一句所描述的将指关节如铆钉般插入巨石的缝隙中,还是后一句所描写的脚下受伤而出的血滴已然由鞋底渗入,这两句话都带有极为强烈的壮烈之感。作者彷佛是一位毅力坚定的登山者,但是由这两句,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绝对不止是一位登山人,而是将自己的生死、生命都交付于这场攀登的勇士。
结合作者的生平,便很容易理解:作者是将自己前半生的生死奋斗均浓缩在这场攀登之中,短短数字中包含着诗人本人极为浓厚的个体生命体验色彩。这样的描写,更能够打动读者,也更能够将诗人的殊死奋斗描绘得淋漓尽致。
5.诗人作了哪些假想?
明确:“啊,此刻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昌耀认为,假如在他旁边有一面镜子正对着他,他在镜中看到的必然是一只雄鹰或雪豹。然而,这毕竟只是认为、假设和想象,作为从被迫到主动间离着时代与现实而将清醒和理智当作自己的高度的昌耀,多年以来直至此刻仍以“囚徒”的身份流放于广阔而贫穷的青藏高原的最下层,他何尝不知道这种认为、假设和想象的可笑和荒谬,何尝不知道他自己以及他的同道是怎样的角色、有着怎样的形象。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脱离险境后,诗人体会到征服自然的成就感,因此渴望与雄鹰雪豹这些征服自然的勇者为伍。这是生命意志和生命强力的伟岸展示,呈示在这种高度的生命必定是强健和雄壮者的生命,定格在这种险峰的姿态必定是胜利者的姿态!
6.现实中的情形又是怎么样的?
明确:“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原来,他在镜中看到的只是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营造出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个协调的整体描绘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蜘蛛”暗喻那些虽然渺小、但不失刚毅之志的无名英雄。这里说蜘蛛“小得可怜”,其实无异于在说作者自己“小得可怜”。这是在说,自然面前,生命并无高低之分,而“默享”一词也流露出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与热爱。
综合全诗来看,作者在前文描述了他所遭受的种种磨难,并坚持毫不退缩,且萌生出与“雪豹”、“雄鹰”同伍的想法。但当他看见了虽然渺小无比、但仍然坚持的小小蜘蛛之后,内心也有了改变:即使自己依靠毅力熬过非人磨难,也不乏有人更甚于己,所以在永远保持一种坚毅精神的基础上,也应该同时保持谦虚之态,这是作者对于人生的反思,也是他在这首诗歌中想要传达给读者们的讯息。
7.诗歌的结尾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明确:“与我一同默想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而接纳和归结它们的恰恰是沉寂和冷静……而诗歌结语“与我一同默想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舒缓、徐和的诗歌意绪不仅与全诗紧绷、深沉的诗歌意绪形成深度对比因而收到内在反讽的效果,而且更传达出透过他的反讽展示出来的全诗的情感倾向和价值立场。
“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这显然不是攀登者当下的场景,而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生存状态的写照,更是诗人精神生活的写照。那荒谬年代的所谓理想、所谓信念、所谓追求,不过是堆砌上去而根基根本不会稳固的“石砾”,它们只能有“滑坡”的下场。
赏读感悟
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
太阳、石砾、雄鹰、雪豹、蜘蛛。
为什么要描绘这些意象?
为什么要描绘这些意象?
落日的动势和石砾滑坡的动势都是下坠的,而“我”作为攀登者的动势却正好相反,努力向上;那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也在竭力使我下坠。由此可见,日落和滑坡等意象是用来表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的。
为什么要描绘这些意象?
“雄鹰”“雪豹”的形象是作者理想中的精神、意志和心灵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真正强大、雄壮和坚韧。“蜘蛛”则是作者现实状态的写照,是他“囚徒”身份的一种反映。
描绘画面的时候还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视听合一:视觉——“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视听合一,表明“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决非易事。
强烈的对比:两组意象形成鲜明而浓烈的对比:强大和弱小、光明与幽暗、高拔与低矮。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坚守住高度的不是强大的雄鹰或雪豹,而是弱小得可怜的蜘蛛;光明的太阳不过是虚妄的神明和幻象的真理的别称,堆砌的石砾不过是狂热的信念、迷信的追求、廉价的乐观的代号,而它们正在跃入幽暗却引力无穷的山海,正在滑向棕色的深渊。
全诗构思精巧,脉络清晰,前后对比鲜明,刚柔并济,含蓄隽永,虽然作者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但诗人并没有与那个时代一同“滑坡”,而是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占稳了自己的高度,保持着坚定的信心,对生活充满着热爱。
总结
美读感情
对这首诗,很多学者都有不同的评价。诗人李以亮曾这样点评这首诗:“一首孤绝的超越之诗。”
那么,你认为这首诗表现的是孤绝之境的超越还是超越之后落入的孤绝呢?
这首诗表现的是孤绝之境的超越:
昌耀是一个孤独的诗人,他自始自终有着一种震动人心的忧郁和伤感,而隐藏在这背后的是诗人对生命本真与尊严的追寻和捍卫。在这首诗中诗人似乎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又似乎是一个积极的生命体验者,他在这首诗中开始他的征服之旅,继而完成旅途,继而完成了自我超越。
联系写作背景,昌耀并没有与那个时代一同“滑坡”,而是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占稳了自己的高度。这是生命意志和生命强力的伟岸展示,呈示在这种高度的生命必定是强健和雄壮者的生命,定格在这种险峰的姿态必定是胜利者的姿态!
如果我们不幸身处孤绝之境,应该怎么做?
人生的苦难和挫折,实在是对人生的一种造就,战胜挫折和苦难就会赢得财富。今天我们领悟了昌耀的人生体验,明天我们也要像他那样用自己的顽强意志去直面挫折,即使身处孤绝之境,也要笑对人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讨论
主旨归纳
诗人因为一首短诗而被定为“右派”,在距离峨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虽然他自身受挫、处境困难,但仍然清醒地意识到在“大跃进”思潮影响下整个国家所呈现出的一种狂热、激进、喧嚣的精神风貌。面对“自上而下的一派喧嚣”与“无穷引力的山海”,他并没有与这个时代一起“滑坡”或是迷失方向,而是抗住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撕裂之苦,保持内心的公平理智与坚定追求,在反思与坚守中验证生命个体的力量、奏响理智与清醒的独家“绝唱”。
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2、写一篇不少于350字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