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张PPT。单元整合近代物理学的发展课件31张PPT。第25课 现代科学革命1.辉煌
(1)17世纪牛顿创立的__________,经后人不断补充发展,日臻完善。
(2)19世纪,人们把____________看做绝对权威的理论,认为物理学已经发展到了完整、系统和________的阶段。经典物理学的危机经典力学 经典物理学 成熟
2.危机:19世纪末,物理学上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发现,无法用____________来解释。
想一想1:经典物理学形成的基础是什么?这一基础建立的理论是什么?
【答案】17世纪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它是建立在绝对时空观的理论基础之上的。经典物理学 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狭义 热辐射 量子假说 光速不变 空间 质量 辐射 量子 玻尔 原子
想一想2: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取得的两项重大的成就是什么?它们与经典物理学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量子理论和相对论。它们发展了经典物理学,弥补了经典物理学在宏观的宇宙世界和微观的粒子世界面前的空缺,为人类描绘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对整个人类的思维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1.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构成了现代________的基础。
2.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______和______。
3.不仅对物理学本身,而且对整个人类的______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现代科学革命的影响物理学 角度 方式 思维 (1)量子理论和相对论。
(2)主要内容
①相对论的内容: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则是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爱因斯坦认为时间、空间、运动、质量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何意义?②量子理论的内容:辐射像物质一样,是由具有能量的基本单位量子来实现的。
(3)意义
①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一起共同构成物理学的基础,对自然科学及整个人类的思维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②量子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同时,在量子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极大地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科学的发展。
③相对论的提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从本质上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例1】 有一次,爱因斯坦与卓别林共同出席一个宴会,他们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卓别林对爱因斯坦开玩笑说:“大家欢迎我是因为他们都能理解我,大家欢迎你是因为他们都不理解你。”此语意指( )
A.绝大多数人盲目欢迎爱因斯坦
B.相对论有悖于人们的日常经验
C.理论物理距人们日常生活很远
D.伟大的科学家不如著名艺术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因为爱因斯坦相对论与人们日常生活经验背离,故不易理解。
答案:B “使人类克服了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说的是( )
A.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B.相对论的提出
C.量子论的提出
D.质量守恒定律的提出
【答案】B
【解析】突破和发展了经典物理学,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的是相对论。(1)共同点:①从背景上看,19世纪末,物理学得到了极大发展,物理学的研究一方面深入到物质内部的微观世界,另一方面扩展到整个宇宙。但是,一系列新发现无法用经典物理学来解释,使其陷入了危机,面临着挑战。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提出有什么共同点?这说明什么?②从产生的过程看,都是科学大师们敢于向权威挑战、追求真理的结果;都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如相对论经历了由狭义相对论到广义相对论的发展,量子理论则经历了量子假说、光的量子理论、原子的量子理论、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
(2)说明的问题:科学的发展以前人的成果为基础,又在不断地超越前人,挑战未知世界。【例2】 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
B.为物理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C.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经典物理学的危机
D.局限于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模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爱因斯坦相对论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模式,而非局限于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模式,故选D项。
答案:D 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时钟分别放在北极和赤道上,由于地球的自转,赤道上的钟会比北极的钟走得慢一些。能对这一现象作出科学解释的是( )
A.牛顿力学 B.量子力学
C.电磁学 D.相对论
【答案】D
【解析】相对论能够解释赤道上的钟会比北极的钟走得慢一些的现象。本课应侧重关注:爱因斯坦、普朗克的肖像图片、爱因斯坦的讲话史料等。运用课本史料【示例1】 1900年德国人普朗克提出量子理论,下列对量子力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
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B.引发了现代科学技术
的突破性发展
C.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D.是由普朗克完成的
【答案】D
【解析】量子力学是在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的量子理论和玻尔的原子的量子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本课重点有: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内容和意义。
【示例2】 他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大多数物理学家沿着牛顿的道路继续前行时,他却走了一条创新之路,提出了对牛顿力学体系和绝对时空观进行根本性变革的理论。他是( )
A.达尔文 B.爱迪生
C.普朗克 D.爱因斯坦考查课本重点
【答案】D
【解析】由“提出了对牛顿力学体系和绝对时空观进行根本性变革的理论”可知,他是爱因斯坦。
科技创新
2014年1月9日,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科技创新是社会经济进步和人类文明演进的重大动力。与科技相关的知识如牛顿力学体系、量子论、相对论、进化论、网络技术等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成为近几年考试立意命题的热点。关注社会热点【示例3】 一项研究发现,西方七大工业国的就业结构近几十年来出现了一些共同的变化:农业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传统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生产服务和社会服务兴起……管理、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工作快速增加。上述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互联网的诞生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世界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
D.现代科技革命的推动
【答案】D
【解析】在西方七大工业国,管理、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工作快速增加,农业、传统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下降。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现代科技革命的推动。图示体系牛顿对人类的主要贡献表格呈现牛顿力学体系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关系
(1)牛顿提出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正确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规律。
(2)爱因斯坦不仅否定了牛顿绝对的时空观,而且提出了质能转化原理,奠定了利用原子能的理论基础,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在科学、哲学上都具有重大意义。易错易混点
(3)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
(4)牛顿力学的理论、牛顿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仍然在广阔的领域内发挥着指导作用。课件30张PPT。第26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1.电子计算机
(1)诞生: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______正式诞生。
(2)发展
①存储量更大,__________更快。
②体积更小,更轻便实用。电脑与网络美国 运行速度
(3)功能
①能够存储______和进行计算。
②可以代替______进行高水平的______劳动。
(4)应用:被广泛应用于______、办公等各个领域,也走进了______。信息人脑脑力生产家庭2.网络
(1)出现:____________是利用________技术把独立的计算机联系在一起的________信息网络。
(2)影响
①打破了常规的空间与________的界限,将________联系在一起。
②改变了传统的________方式。
③推动了“________”的诞生,大大提高了__________。
④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________、思维方式和__________。国际互联网通信全球性时间世界信息传播新经济 劳动生产率 思想观念 生活方式 想一想1:下图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取得的主要科技成果之一,这项科技成果诞生于哪个国家?1.条件:20世纪70年代,得到化学、________等领域技术进步的支持。
2.形成:70年代,研究________原理的生物工程技术正式形成。
3.应用:被应用于实际,在______、______等行业中生产出______制品。生物工程技术计算机生命农业医药生物
4.核心——__________(或称基因工程)
(1)1990年,国际____________计划正式启动,我国于______年加入这项计划。
(2)进入21世纪,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________和对人类____________的初步分析。
(3)1997年,人类第一次进行______试验成功。遗传工程人类基因组1999框架图基因组图谱克隆
想一想2:有人说,克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你如何理解?
【答案】(1)克隆能给人类带来许多益处,对于科研、医疗、濒危动物保护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2)克隆将对动物多样性提出挑战。特别是若将克隆技术滥用于人类自身,将会引发混乱和严重的社会问题。1.人造卫星:1957年,______发射了第一颗______________,创造了宇航事业伟大的开端。
2.宇宙飞船
(1)1961年,苏联发射了“________”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________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登上太空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东方一号加加林
(2)1969年,美国的“__________”号成功登陆月球,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________登上了月球。
3.航天飞机:1981年,美国第一架________试飞成功,是宇航事业的又一个里程碑。
阿波罗—11奥尔德林航天飞机
想一想3: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
【答案】影响: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各种民用、军用卫星陆续升空,广泛应用于气象、资源勘测、通讯等许多领域。(1)积极影响
①导致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知识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日益加强,促使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更新改造。
②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人们的工作方式不仅突破空间限制,而且提高了效率;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③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革命:不仅使传统学校教育更完善,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从而引发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
④思维方式的变化:人们对生产、生活、社会交往形式等多方面的认识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2)消极影响
①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
②全球各国围绕互联网的竞争日益加剧,表现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各领域,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
③互联网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虚拟社会,往往使部分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特别是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容易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例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互联网出现的影响不包括( )
A.网络犯罪,垃圾信息
B.提升了传统产业竞争力
C.冷战期间的军事需要
D.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C项是互联网出现的原因。
答案:C 国际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给人类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网络是把“双刃剑”,青少年应警惕( )
①网络成瘾 ②网络犯罪 ③健康上网 ④网络受骗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青少年应警惕网络成瘾、网络犯罪和网络受骗。本课应关注的史料有:图片包括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克隆羊“多莉”、加加林、阿波罗登月等等,互联网和生物工程等相关史料记载等。运用课本史料【示例1】 下列关于生命科学“登月计划”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正式名称是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②1990年正式启动 ③目前已经完成人类基因组的框架图和对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初步分析 ④克隆羊“多莉”是这一工程的重要成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可用排除法。克隆羊“多莉”不属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果,故排除含④的项,选A项。本课重点有:高新科技对社会的影响。
【示例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三次局部战争中,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从发现一个机动目标到发动袭击需要一天的时间,在科索沃战争中这个时间差已经缩小到一个小时,在阿富汗战争中仅需要10分钟的时间。这一状况与哪一高新科技的发展和应用直接相关( )
A.原子能技术 B.信息技术
C.生物技术 D.航天技术考查课本重点
【答案】B
【解析】美军在战争中从发现一个机动目标到发动袭击所需的时间,由一天缩减到10分钟,这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直接相关。2013年8月15日,第十二届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闭幕。本届大会以“共建良好生态环境,服务美好网络生活”为主题,广泛邀请和组织政府部门代表、专家学者、行业代表、草根创业者及网民,从不同角度,围绕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互联网创新与创业等互联网应用领域的发展热点和趋势,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关注社会热点【示例3】 网络平台为网民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空间,能充分发挥广大网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但近年来,网上恶搞、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情绪化和非理性行为,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担忧。如果你要针对“这一现象”提出倡议,最准确地说应是( )
A.大力推动网上内容建设
B.积极推进网络诚信建设
C.认真落实依法上网
D.积极倡导文明上网
【答案】D
【解析】网上恶搞、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都属于不文明上网的行为,故选D项。图示体系表格呈现三次科技革命的异同点
(1)相同点:①都受到本国政府的重视;②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③都对世界格局产生巨大影响;④都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易错易混点(2)不同点:①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有一个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二战期间,延续至今。②从发明者看,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劳动者以经验或技能为先导,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第二、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明者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种发明无一不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③从发源地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约半个世纪后才在各国真正展开;第二、三次科技革命则是多源的。④从突破口看,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轻工业为突破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重工业为突破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军事工业为突破口。课件37张PPT。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1.原因
(1)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__________。
(2)反对核威胁,打破________。两弹一星综合国力 核垄断 2.历程
(1)1964年6月,中国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______。
(2)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________试爆成功。
(3)1966年10月,______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两弹”结合的战略________。
(4)1967年6月,第一颗______试爆成功。
(5)1970年4月,运载火箭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
(6)1975年11月,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__________。火箭 原子弹 导弹 核导弹 氢弹 遥感卫星 想一想1:据下图,此项成就的意义是什么?1.研制: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________”。
2.意义
(1)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还在世界各地推广。
(2)被西方媒体称为“东方魔稻”、“______________”。“东方魔稻”南优2号 第二次绿色革命 想一想2: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为什么农民会这样说?
【答案】这里主要是指邓小平在全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过于集中和单一的方式,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1.成就
(1)1983年,每秒运算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型机诞生。
(2)1997年,每秒运算130亿次的“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2.影响:中国政府实施以________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银河”系列计算机信息化
想一想3:如何认识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答案】科技发展会促进经济发展,反过来又依赖于经济发展这一物质基础。只有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采取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重视教育,科技才能得以发展。1.发射:2003年10月,____________宇宙飞船把宇航员________顺利地送入太空。
2.意义
(1)是继“__________”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光辉的里程碑。
(2)在未来5~10年间,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__________。
(3)成为带动________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神舟”号飞船“神舟”五号 杨利伟 两弹一星 经济效益 高新技术
想一想4:对于神五上天,作为中国人,你有什么感想?
【答案】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政党,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作为中国大家庭的一员,我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1.重大作用:(1)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中国科技进步,特别是“两弹一星”的成功,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碎了他们遏制中国的企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科技进步在现代化中有什么重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密切,科技发展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能持续增长,科学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培育,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有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2.主要原因在于:(1)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科技的发展。①社会主义优越性之一就在于能够集中人力、物力,在短时间内完成大型工程建设。②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从而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政府推行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措施,这是重大项目能够顺利推进的基本条件。
(3)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新中国成立后突出的科技成就的取得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的结果。
(4)20世纪中期,世界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例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说除了偶然发现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明之先。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W·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材料二 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1978年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1 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前后科学与发明应用两者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后两次错失重大机遇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你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有何特点?并分析主要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考虑19世纪前后,科学与发明的前后关系即可;第(2)问考虑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既有内因也有外部因素;第(3)问客观地分析特点,原因结合政治环境、正确的政策等因素。答案:(1)19世纪以前,发明应用在前,科学相对滞后;19世纪以后,科学在发明应用之前,并且推动发明和应用的发展。
(2)第二次: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西方的殖民侵略;太平天国的消极影响。第三次:帝国主义的敌视、封锁;“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以阶级斗争为纲)。
(3)科学技术成果丰硕;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些项目或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科技成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和无私奉献;改革开放政策;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2014·安徽摸底)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飞速发展。“蛟龙”下海,“神十”飞天,“天河二号”计算机超级神速。这些科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优秀科学家的努力
B.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科技体制的创新与完善
C.全国人民的支持
D.借鉴了外国先进科技成果
【答案】B
【解析】此题属程度性选择题。它探讨的高科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指“最主要的原因”,要从经济的发展、科技体制创新的角度进行分析。本课应侧重关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东方红-1”号卫星、袁隆平和杨利伟等图片,新华社新闻稿等文字史料。运用课本史料【示例1】 阅读右图,下列关于该项成就的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
A.从此,我国进入了核国家行列
B.从此,我国拥有导弹和原子弹
结合的战略核导弹
C.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
先进国家行列
D.中国成为一个航天大国
【答案】A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本课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和作用。
【示例2】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斯瓦米纳森博士给予这样的评价最主要是基于( )
A.袁隆平是许多致力于研究粮食产量的科学家的代表
B.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奖”考查课本重点
C.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
D.杂交水稻被认为有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答案】D
【解析】从“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可知,他认为杂交水稻不仅有利于中国,更有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的饥饿问题。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
1992年,中国政府正式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正式起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总体规划是:第一步是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第二步是解决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向太空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是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解决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技术问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由七大系统组成,分别是:航天员、飞船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回收系统。其中,总装备部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承担了航天员系统的任务。关注社会热点【示例3】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航天事业迅速发展,其原因有( )
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不断提高 ②国家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③各科研部门的通力合作 ④科学家的努力奋斗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①②③④都是新时期中国航天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图示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主要科技成就表格呈现识记“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原因、特点。
两个原因:一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付出的巨大心血;二是中国航天人员具有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三个特点:起点高;容量大;技术难度高。
四个特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数字归纳改革开放前后我国高科技发展的原因及侧重点易错易混点课件35张PPT。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扫盲教育全国工农教育会议 识字教育 补习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文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青壮年 5%
想一想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扫盲工作的突出特征是什么?
【答案】特下:通过立法进行扫盲。1.地位: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__________、培养__________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义务教育人口素质 合格公民
2.政策
(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90年代以来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了“________”战略。
3.成效:2001年1月1日,我国政府宣布,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目标。中华人民 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科教兴国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建国初——初步发展
中国基本参照________的高等教育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高等教育的发展苏联 2.1958—1976年——曲折发展
(1)1958年,中国开始实施“教育大革命”,以教育与__________相结合为核心,涉及学制等诸多方面。初步建立起教学、________、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教育体制。
(2)1961—1963年,教育部对________进行全面调整,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3)“文革”十年对高等教育造成极大破坏。生产劳动 生产劳动 高等教育
3.新时期——迅速发展
(1)“文革”结束后,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__________。1977年,恢复____________的制度。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__________迅速发展,政策逐步放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______________、民办高等教育都得到长足发展。拨乱反正 统一高考招生 高等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 想一想2:
这幅图片反映了什么?
【答案】反映了“文化大革命”后,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这是被历史的经验证明了的,也是由国际国内形势决定的。
(1)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关键在于教育。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2)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前途。从世界来看,哪一个国家重视教育,那么这个国家就兴旺发达,例如,二战后日本和德国的迅速崛起与重视人才和教育是分不开的。我国的劳动力素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
因此,国家的兴旺和发达与重视教育的程度是分不开的。
【例1】 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是因为( )
A.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
B.借鉴国际惯例
C.改革开放的需要
D.教育本身的发展要求
解析:本题实为考查经济、科技与教育三者的关系。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要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加大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科技发展最终取决于教育。答案为A项。
答案:A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项“壮举”是指我国( )
A.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
B.基本普及高等教育
C.中国载人航天取得成功
D.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答案】D
【解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价应是针对教育方面的成就。符合的选项是D项,2001年,中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关系
①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②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带动着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科技与经济三者之间有何关系?“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有什么重要意义?③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了国民经济的提高。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2)意义
①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②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③有利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例2】 我国历来重视教育,古往今来都把教育看做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的大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汉代开始办太学。开始兴办太学的皇帝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太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京师同文馆创办于( )
A.洋务运动中 B.维新变法运动中
C.辛亥革命中 D.新文化运动中
京师同文馆的人才培养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对教育改革提出“三个面向 ”的指导方针。
即:教育要面向________,面向________,面向________。
答案:(1)D 封建官吏 (2)A 外交人才(或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3)现代化 世界 未来 关于下图准考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为此作出贡献的国家领导
人主要是邓小平
B.该次考试安排在1977年底
C.该次高考是“文革”后拨乱
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
D.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
具体实践
【答案】D
【解析】这是1977年的高考准考证。“科教兴国”战略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提出的。本课应侧重关注的史料有:图片:农民田间扫盲。河北希望小学、希望工程宣传画、高考恢复初期的考场、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文字史料:课本中关于教育发展的统计资料等。运用课本史料【示例1】 下图反映了建国初的工农教育,图中进行的可能是( )
A.安全教育 B.识字教育
C.农技教育 D.瓜果技术教育
【答案】B
【解析】由图片的文字说明“扫盲学习”可知,进行的可能是识字教育。本课重点内容是: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及意义。
【示例2】 为彻底改变我国教育落后的局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采取的措施有( )
①推行扫盲教育 ②普及义务教育 ③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④支持发展民办教育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②③④均是我国采取的教育措施。考查课本重点深化教育改革
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指出,要进一步聚焦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突破口,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以及保障机制。关注社会热点【示例3】 阅读下列材料:(三代领导人谈教育)
材料一 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技术大军和一流的科学家、技术专家。……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的人才。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在十四大上的报告材料三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胡锦涛在十七大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我国三代国家领导人对科技与教育的关系看法有何共识?
(2)结合材料及所学,说一说在三代国家领导人的领导下,有哪些“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具体行动和成就”?
【答案】(1)共识:都认为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必要条件(都强调大力发展教育)。
(2)行动和成就:①完成了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②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③初步建立了教育法律法规体系;④建立完善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体系;⑤启动希望工程,提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任意列举四条即可)图示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表格呈现课件32张PPT。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1.提出:1956年5月2日,________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实行“双百”方针。
2.地位:它既是党领导__________的基本方针,又是党领导__________工作的基本方针。“双百”方针毛泽东 文学艺术 科学研究
3.影响
(1)开阔了人们的眼界,__________各部门生机勃勃。
(2)________围绕中国历史分期、人口学、遗传学等一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学术文化 学术界
想一想1:“双百”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实质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前提下,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和多样格局。1.严重干扰
(1)原因:1957年______斗争扩大化。
(2)表现
①许多________、学术界人士被错误地批判。
②一些参与了“争鸣”的知识分子被错划为______,受到长期迫害。遭遇曲折反右 文艺界 右派
2.纠正: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纠正。
3.严重破坏
(1)时间:在“____________”中。
(2)表现
①文艺界“百花凋零”,八个“________”独占舞台。
②自然科学和________领域的研究也几乎中止。文化大革命 样板戏 社会科学 想一想2:下图反映了什么问题?1.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新把“______”方针当做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__________领域再度迸发出勃勃生机。
2.表现
(1)文学艺术领域:各类________交相引领风潮,小说、戏剧、诗歌、影视等文艺形式争奇斗艳。
(2)学术、科技领域:________提出了许多新见解,许多学科相继恢复,并发展了不少新学科。文艺的春天双百 科学文化 文艺流派 理论界
想一想3:通过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历程,你从中得出什么认识?
【答案】说明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能够吸取教训,保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也说明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要经历曲折。(1)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生产力还非常落后,提出“双百”方针,有利于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2)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的需要。世界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国也面临挑战。“双百”方针提出的必要性(3)解决意识形态中矛盾的需要。有些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的争论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建国初期,在科学文化领域内由于受到苏联在学术批评中粗暴作风的影响,也由于我们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某些“左”倾思想的影响存在着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和形式主义,把学术、文化和艺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伤害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这与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不相适应的。
(4)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需要。三大改造完成后,剥削阶级已经消灭,知识分子已经变成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对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1】 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为了( )
A.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B.发展科学、文化事业
C.避免学术问题政治化
D.实现“科教兴国”战略
解析: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各行各业的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开始,为发展、繁荣社会主义的科学、文化,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故选B项。A项,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是提出“双百”方针的背景;C项,避免学术问题政治化是“双百”方针贯彻过程中教训;D项,“科教兴国”战略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故均排除。
答案:B (2014·北京联考)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旨在( )
A.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B.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C.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D.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
【答案】D
【解析】1956年,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中,“百花齐放”针对文学艺术领域,“百家争鸣”针对学术领域,故选D项。“双百”方针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主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二是要正确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三是正确处理好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历史发展证明,凡是在贯彻“双百”方针的时候,文学艺术和科学事业等就会发展;反之,则会出现倒退。“双百”方针贯彻中的经验教训
因此说,“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只有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政治民主和艺术民主,放手让不同题材、不同艺术形式与风格的作品去自由竞争,才能使社会主义的文艺园地呈现出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局面。【例2】 毛泽东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自由发表言论
B.在学术问题上允许发表不同意见
C.在宪法范围内允许任何争鸣意见
D.社会科学的争鸣要在宪法范围内进行
解析:“双百”方针是我党领导科学研究和文艺工作的指导方针。但各种思想的宣传、各种意见的发表要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A、B、D三项结论也正确,但都不全面。
答案:C 如图是1957年周恩来总理观看绍剧《闹天宫》后,怀抱演员小六龄童的留影。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的一个缩影。出现这一繁荣局面的原因是(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推动
D.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高涨
【答案】C
【解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学艺术的繁荣局面出现的原因是,“双百”方针的推动。 本课应侧重关注的史料有:图片:《光明日报》登载的图片、马寅初、新凤霞的肖像、《红楼梦》剧照等,文字史料包括新中国文艺成就的资料等。运用课本史料【示例1】 以下两图反映的是“文革”时期的文艺状况,请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文革”期间的八大“样板戏”除《奇袭白虎团》外,还包括哪些?
(2)以上两图说明“文革”期间我国文艺界的状况是怎样的?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乐《沙家浜》。
(2)状况:文艺舞台上只有八个“样板戏”轮番演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几乎独占戏剧舞台,文艺界呈现出“百花凋零”的局面。原因:在“文革”期间,“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实行文化专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被恣意篡改和歪曲。本课重点是:“双百方针”及其意义。
【示例2】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双百”方针指引下,出现的繁荣局面的表现有( )
①作品数量大增 ②题材更广泛 ③出现新学科 ④与外国学者交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④考查课本重点
【答案】A
【解析】①②③④均是十届三中全会后在“双百”方针指引下出现的繁荣局面的表现。 “双百”方针的新贯彻
正确贯彻执行“双百”方针能直接推动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脱离“双百”方针就会阻碍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与政治的关系、与人民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关注社会热点【示例3】 2009年在庆祝国庆60周年电影展中,有一个“难忘的1956年”专门展区,其中展品皆为1956年拍摄。这是因为1956年(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双百”方针的提出
C.文艺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
D.文艺界出现繁荣局面
【答案】B
【解析】由关键时间“1956年”可知,此时电影成果丰硕的主要原因是“双百”方针的提出,故选B项。图示体系 “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区别表格呈现“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具体来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易错易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