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浣溪沙》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9-23 13:1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浣溪沙教案》
课程名称:以欣赏理解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浣溪沙》
教材简介:
《浣溪沙》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是“亲近文学”单元中的一篇课文。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材以优美的诗文,丰富的文学语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学生提高文学素养打下基础。教材要求精读,阅读1课时,诵读1课时。通过反复诵读,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21教育网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 体味描写的精妙。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培养学生乐观旷达的情怀和受挫之后振作精神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1、 诵读词,把握词所表达的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 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设想: 通过authorware制作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课件,朗读,讲解,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更直观的展现词的意蕴和妙处,加深学生对词的感性认识,鼓励学生参与鉴赏,增强学生对诗词的兴趣。21·世纪*教育网
教学手段: authorware多媒体课件,苏轼的图片,古典音乐
教学步骤:
一、 由古典乐曲引入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欢快的音乐,介绍苏轼的风格导入新课,介绍苏轼及背景:
1、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 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虽然政治道路曲折,但是他性格直率开朗。他写这首词是在“讥讽朝廷’’ 被贬至黄州时写的。www-2-1-cnjy-com
2、在面对这样的艰辛处境的时候苏轼用什么心态去生活的呢 此时映入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二、 诵读:
由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读,体会朗读要领。教师提示下理解:(子规—布谷鸟,白发—代表老年, 黄鸡—代指时光流逝)2-1-c-n-j-y
三、 吟读:
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体会来读。读得较慢,有时有拖音。
2.教师示范(读出节奏.韵脚读重音,读出感情)
3.学生摇头晃脑地自由吟读
4.男生齐声吟读,女生一起吟读,看谁读得更有味。 www.21-cn-jy.com
四、背读:
1抽选学生背读,检查预习效果。
2、全班同学齐声吟诵这首词。
5、教师对词文进行讲解,分析词句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讲解句子的含义后并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其中的内涵,复述词句的含义。21cnjy.com
6、 理解作品的主题
1、 词中哪些句子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课后注释赏析,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总结:苏轼旷达乐观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2·1·c·n·j·y
7、 板书:苏轼 《浣溪沙》
情—宁静自适
景—清淡幽静 情感理交融
理—旷达乐观
八、课后练习:
A、《浣溪沙》上阙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答案: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21·cn·jy·com
B、下阙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九、 教学反思:
诗词教学不能脱离对意象的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读。“意象”包含“意”和“象”两个方面的内容。这里的“意”指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物是客观存在的,它原本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的差错,这是所谓的客观表述。物象在作者看来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因此诗词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诗词是以意象来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在教读诗词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加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对诗词做出多义性的解读并揣摩诗人的情感。
诗词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营养,它对青少年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诗词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民族语言的演变和渊源。诗词深奥的语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同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和想像力。诗词想像的思维方式以及诗词审美的再创造性,有助于开发学生创性思维,它的“暗示性”原则,对艺术、通感以及它的绘画,音乐美可以不时刺激学生在心灵迸发审美创造的火花。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