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二单元写作学写札记(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二单元写作学写札记(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4 10:5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二单元
单元写作 学写札记
语 文
札记,是指读书时摘记的要点以及所写的心得,或随笔记事等文字。古称小木简为札,条记于札,故称。札记可记的领域很多,如读书札记、心情札记、经济生活札记、山川札记、景物札记等,可用于生活、工作、学习、事务等方面。
很多名家将札记当作思想库。如胡适关于他的札记,是这么说的:一九一三年十月至一九一七年回到上海,有“札记”十五卷。这些札记本来只是预备给兄弟朋友们看的,其实最初只是为自己记忆的帮助的,后来因为我的好朋友许怡荪要看,我记完了一册就寄给他看,请他带我收存。到了最后的三年,我自己的文学主张、思想演变都写成札记,用作一种“自言自语的思想草稿”。我自己发现这种思想草稿很有益处,就不肯寄给怡荪,留作我自己省察的参考。
[技法指导]
一、写札记要以“感”为主
1.以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为触发点
文学作品札记属于材料作文(不过是“材料”仅限于文学作品),所以,其写作基本遵循材料作文的规律步骤,即①引:引述原材料,或谓“叙读”;②提:提炼出“感想点”,以之为中心论点;③联:由“感想点”出发,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④议:对所联系的内容展开分析议论,透彻剖析;⑤结:收束全文,一般要画一个“圆”——回应材料。
不过,文学作品札记也有其明显的个性特点。写作文学作品札记关键要选准“触发点”(也叫“感点”),因为文学作品常常把意思蕴含和寄寓在形象中而不是直接告诉读者,所以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首先要精读原作,从原作的内容出发,把握作品的中心,以艺术形象为触发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串联起来,使之与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融为一体。
2.札记以情动人
文学作品生动形象,以情动人,札记由此而“发”,无论是“述读”,还是“发感”,都要力戒枯燥,最好能语言活泼,情动于衷,力求以情动人,写出积极的、美好的情感。
3.札记的生命是它的现实性
书写札记的根据是现实阅读中的所思所得,是现实体验与阅读相碰撞的结果。书写札记是梳理自己的阅读经验,也是回顾反思自己的现实体验,来自现实,指向现实。
二、札记的形式多种多样
札记的写法多种多样,可以抓住一点深入阐发,也可以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写自己的感想。从字数上看,札记可多可少,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可成为一篇文章,也可独立一小段。从形式上看,札记没有固定格式,怎么想就怎么写,不拘一格。它既可以对全书的内容发表感想,也可以考证、注释名篇佳句。这种笔记带有更多的创造性,积累多了,就能形成有价值的著作。对一般同学来说,最好在标上日期和页码的笔记本上做读书札记。对于细心的同学来说,用活页纸做读书札记更方便些,当然也要标上日期和页码。
札记包含以下类型:
1.提纲式札记
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2.批注式札记
批注,指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作用是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短词短句,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
3.评论式札记
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明确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4.仿写型札记
所谓活学活用,看到别人用了好词好句,在惊叹羡慕之余,拿来为我所用,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5.心得式札记
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使自己受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6.存疑式札记
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边读边记,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达到弄懂的目的。
7.简缩式札记
读了一篇较长的文章后,为了记住故事梗概,可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
三、写札记需要注意的地方
1.不管写怎样的札记,首先要读懂文章,这是基础。
2.要对读物的内容深刻理解、融会贯通,敢于超越书本上的观点。
3.善于抓住自己的思想火花、设想、灵感,即使不成熟的想法或者是片段的想法,也要随时记录下来,以便促使自己进一步思考。
4.札记不要求全面,根据自己选择的角度进行评论,或者评语言,或者评人物,只要是自己的看法即可。
[佳作赏析]
作品导读 《独钟秋味》是作者在阅读完郁达夫《故都的秋》之后所写的一篇札记,作者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一点——秋味——展开,由秋味到郁达夫本人,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佳作赏读
独钟秋味(片段)
——读郁达夫《故都的秋》
①郁达夫《故都的秋》是一篇写秋的绝妙好文,它妙就妙在作家对“秋味”的独到体会上。
②秋季这个时令,的确美不胜收,秋风吹,秋雨滴,可谓秋有声;秋水清,秋草黄,可谓秋有色;秋野淡,秋山远,秋空高,秋雁南飞……可谓秋有形,但从来没有听谁说过秋有味。而郁达夫却慧心独钟那一片绵长不尽的秋味。他说自己所以爱北国的秋更胜南国,原因也就在这点“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③只有到了故都,漫步于芦花丛,看看钓鱼台的柳影,静聆西山的虫唱,徘徊于玉泉的静夜,数一数潭柘寺的钟声,那个时节,才会让郁达夫异常充足地吸吮到秋的醇味……
④郁达夫是一个懂秋的人。
⑤他懂得秋,意思是说他懂得生活。因为他在本文里反复称道的北国的“秋味”,实际不过是他在几十年人生旅程中所领悟体验到的人生之况味。所谓秋之味,乃是生命之味。
亮点赏析
运用主副标题的形式,主标题抓住行文重点,有文采,副标题解释说明,使读者对所写对象有了清晰的印象。
开篇点题,直接陈述观点——妙在“秋味”。
第②段从秋的多样形态说起,谈一般人的感受,进而对比着写出郁达夫从“秋味”谈起的独特,概括说明郁达夫对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
第③段说明郁达夫对故都之秋的感受。
全文重心慢慢由秋转到人。
点出郁达夫独钟北国秋味的核心是他善于凝练自己的人生,秋之味实则是人生的况味。
点评这篇札记是作者在阅读郁达夫《故都的秋》之后所写,从一般人品秋是从秋天的多样的形态入手,而郁达夫却是从“秋味”入手,这一对比形成疑惑,逐渐慢慢解答疑惑——因为郁达夫品秋就是在品人生,秋之味实则是人生之味。全文有理有据,抓住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实战演练]
《包身工》用文学笔法报道真实事件,其中的人物、事件、环境都是真实的,但又运用了较多的文学手法,如塑造形象、刻画细节、营造气氛等,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入阅读课文,结合具体内容,就作品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写一篇札记。
参考例文
《包身工》是夏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报告文学的名篇佳作。报告文学的主要特征是新闻性和文学性。《包身工》是将作品新闻性与文学性做到统一的典范。
(1)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着重描写、刻画富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人物。
虽然《包身工》带有浓重的新闻纪实色彩,但作者着重刻画了“芦柴棒”、小福子和不知姓名的小姑娘这三个人物,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特别是通过对“芦柴棒”烧火做饭、被逼带病出工及下工搜身的三次细腻的描写,具体、形象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2)精于艺术营构,对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作逼真的描绘。
《包身工》巧妙地采用纵横交错的结构方法,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纵线,收放自如地勾连横向事件,使全篇宛如一条斑斓的丝带缀上一颗颗闪光的珍珠,显得严谨精美。在人物刻画和场景的描写上,作者善于选择富有特色的典型生活片段和细节,作特写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增强了作品的可视性和可感性。比如包身工早晨喝粥的情景就描绘得相当细腻、逼真。对粥的描写,使你立即联想到了猪食;女工们用舌头舔着淋漓在碗边外的粥汁、蹲在路上和门口就食的情景,使你仿佛听到了她们饥饿的呐喊;老板娘用锅焦、残粥搅拌清水来给女工们充饥的镜头,把包身工猪狗不如的生活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些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满腔悲愤。
(3)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主客观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包身工》主要是叙事,它向人们述说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及剥削阶级的种种罪恶,但在关键处又常常直抒胸臆,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全部爱憎伴随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有时它又以铁一般的事实和精确的数据,对这种惨无人道的包身工制度作出直接的评价和深刻的分析。笔法灵动,情真意切,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鼓动性。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