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的社会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⑵了解与科举制有关的进士、明经、殿试、状元等相关历史名称和知识点。
⑶了解科举制的创立对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及对后世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延伸,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得到提升。
⑷了解科举制度对世界文明社会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小组讨论归纳,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重要制度,影响极为深远。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探究,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意识。
⑵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从而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拓宽知识面。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科举制的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举制的诞生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是隋唐社会繁荣和文化绚丽的因素之一,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
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并对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
教学方法
1.层层设疑,分组讨论。
2.精讲精练要体现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共同学习、合作的意识。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过程设计
导学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 活动效果
导入新课:以现实生活为话题导入新课:师问:现在一提到考试,我们每位同学都可谓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我们知道考试是今天社会对人才的一种较为公平选拔方式。那我们知不知道在古代社会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呢?讲授新课:师问:科举制是在哪个朝代诞生的?师问:科举制在隋朝的诞生与哪两位皇帝相关?师问:文帝和炀帝分别为科举制诞生做了哪些工作?师问:你知道隋时当时录取了哪些人?师问:“隋朝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老师补充:科举制创立前,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要做高官必须同时具备①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②还必须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推荐。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是不能做高官的。这样选拔官吏的实权并没有控制在朝廷手中。而科举制与它的本质区别是: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科举制的创立。师问:隋朝科举制虽然规模不大,还不完善,但却有着重要意义。那么,科举制诞生有什么意义呢?(过渡)师问:科举制的完善是哪个朝代完成的?师问:唐时科举考试的科目,以哪两科最重要?(简介)常设考试科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明字、三史科、开元礼科。以进士和明经科最为重要。师问: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 师问:看书、讨论并归纳他们分别为科举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贡献?(组织学生分别介绍状元、榜眼、探花)打出图片“大雁塔”和“曲江池” 。 老师讲解或由学生从收集的资料里得出内容:进士及第是一种高荣誉,人称“登龙门”。新进科进士聚集在京城长安曲江参加国宴,在曲江垂帘观看。高门权贵也云集于此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新科进士们附诗抒情、春风得意。如“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 “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过渡):我们现在学习了这么多,请大家讨论一下科举制对当时和后世及对整个世界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用多媒体打出P19页英国大百科全书中相关内容和孙中山说的话)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追根溯源其实都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指出中国邻国新罗、日本等都曾采用考试选官。 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科举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发表看法,老师要多肯定多表扬,最后引导到要讲述的新课上去。学生答:隋朝。学生答:文帝、炀帝。学生答: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方法选拔官员。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可以做官。学生答: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诞生。学生答:房玄龄、孔颖达等。学生答: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任官。学生答: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学生答:唐朝。 学生答:唐朝科考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重要。讨论:大诗人李昂、李白、杜甫等参加过科举考试吗?中过进士吗?学生答: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学生甲:唐太宗时,扩充国学规模,扩进学舍,增加学员,考中进士第一名,称状元。学生乙:武则天时,大力提倡科举,举行殿试,不仅有文举还开设武举。学生丙: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主要考试内容(用多媒体打出板书内容,让学生思路清晰)看p16页《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图及太宗语:“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组织学生讨论:科举考试最大的获益者是谁?看p16页“动脑筋”组织学生讨论:我们现在的考试中有相似的题型吗?你喜欢这种题型吗?由学生讨论后整理得出如下结论⑴改善了用人制度,对社会发展有进步意义。 ⑵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和唐文化的发展,造就一批诗人,推动古文运动和传奇小说发展,使唐文学达到很高水平。⑶在世界文明史上占重要地位。⑷科举制有进步作用但也隐含弊端。 导课,联系现实,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此进入本课学习。让学生找知识点,回答出知识点,以增强学生的感观认识并落实课本基础知识。学生当堂识记基本史实。帮助学生提炼知识,以形成知识体系。启发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来回答。学生回答时很可能只注意事情的情节而忽略事情的条理性,教师应进一步补充和理顺。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讨论可用小组抢答的形式展开竞争,老师要多鼓励和表扬。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发言,学生回答不出的或不确切的问题,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解决。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多渠道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培养学生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只要言之有理,重点突出,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目内容理论性较强,老师的讲解要条理清楚、线索明晰,语言精练。组织学生讨论时,教师可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社会等角度加以引导,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结论。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