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1.抓住本文的基本观点,思考这些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2.体会本文论述的针对性、辩证性以及严密的逻辑性。
3.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专业性。
一、辨词义: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沿袭·沿用
(1)这几条街道都 沿用 了原来的名称。
(2)这篇文章的观点大都 沿袭 前人的诗歌理论,只能糊弄没学过文学史的学
生们。
辨析 沿袭:依照旧传统或原有的规定办理;因袭。沿用:继续使用(过去的方法、
制度、法令等)。两者都作动词,都有“使用旧的”的意思,但“沿袭”强调事物
来源于前辈或古人,“沿用”则不强调来源;此外,“沿用”强调时间上的连续性,
即不间断地使用,而“沿袭”却可以跨越时间限制,表示使用很早以前的(结论、
制度等)。
2.依赖·依靠
(1)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要自立自强,不能养成 依赖 他人的不良习惯。
(2)越是困难的时刻,我们越是要相信群众, 依靠 群众。
辨析 二者都有“凭借某种人或事物”的意思,但用法不同。“依靠”指指望
(某种人或事物来达到一定目的),中性词;“依赖”指依靠某种人或事物而不能自
立或自给,含有贬义。此外,“依靠”还可用作名词,指可以依靠的人或者东西;
“依赖”还指各个事物或现象互为条件而不可分离。
3.虔诚·真诚
(1)老陆握着老张的手,激动地说:“非常感谢你们的 真诚 帮助。”
(2)“你这是干什么呀 搞得跟个 虔诚 的宗教徒似的!”望着眼前的小明,小伟
一脸迷惑地说道。
辨析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真诚:真实诚恳;没有一点儿虚假。
前者强调“恭敬”,后者强调“真实”。
4.交错·交叉
(1)现在的交通真是发达,你看,这高速公路、省级公路纵横 交错 ,四通八达。
(2)现在的知识体系真是复杂啊,各学科之间相互 交叉 ,相互渗透,理解起来确
实有一定的难度。
辨析 交错:交叉;错杂。交叉:几个方向不同的线条或线路互相穿过;不同事物有
部分相同,重合;间隔穿插。“交错”有“交叉”的意思,还有“错杂”的意思。
5.编纂·编辑
(1)这位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很成功,最近,他还把近几年学生的优秀作文 编辑
成册,在出版社出版了呢。
(2)我们看到的《资治通鉴》这部大型历史文献是当年司马光组织人 编纂
的。
辨析 二者都有“对资料、作品进行整理加工”的意思,但具体用法不同。“编
纂”多指编辑资料较多、篇幅较大的著作。“编辑”多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
进行整理、加工。
6.搜集·收集
(1)这个课题准备结题了,组长让李明把各位同志手中的资料 收集 一下,整理
好备用。
(2)多亏贺老师十几年如一日地 搜集 历届校友的大量材料,才使这本《秦淮
河中学校史》顺利出版。
辨析 搜集:到处寻找(事物)并聚集在一起。收集:使聚集在一起。两个词都有
“使聚集在一起”的意思,但“搜集”侧重指将难以找到的东西聚集在一起,
“收集”侧重指将分散的东西聚集在一起。
7.圆满·完美
(1)至此,这次被社会广泛关注的考试,在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 圆满 结束。
(2)这个在大家心目中非常 完美 的小青年却在这时候上演了这一出,在场的
人顿时石化。
辨析 圆满:没有缺欠、漏洞,使人满意。完美:完备美好;没有缺点。前者多用于
“事”;后者既可用于“人”,又可用于“事”。
8.敬意·敬礼
(1)你的书信格式不对,结尾的礼貌用语“ 敬礼 ”的位置写错了。
(2)老师,上次同我一起来看您的我的那位同学小天,您还有印象吗 他让我转达对
您的 敬意 。
辨析 敬意:尊敬的心意。敬礼:立正、举手或鞠躬等表示恭敬;敬辞,用于书信结
尾。前者为名词,后者为动词。
二、词语积累:请判断加点词语使用的正误。
1.他能这么做,归根到底是家庭教育得法,学校教育到位。 ( )
2.这倒不是她多愁善感,相处多年的闺蜜突然得了这种病,她怎么能不伤心呢
( )
3.“老师好!”见到老师,小伟奴颜婢膝地打了声招呼,站到路边让老师先过去。
( )
4.在抗洪抢险一线,他已经两三天没有休息了,现在险情已过,他精疲力竭,倒下就
睡着了。 ( )
√
√
√
答案 √ 归根到底:归结到根本上。
答案 √ 多愁善感:形容人感情脆弱,容易发愁或感伤。
答案 奴颜婢膝:形容卑躬屈膝奉承巴结的样子。不合语境。
答案 √ 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5.小明同学写作文的态度十分认真,几乎每篇作文都字斟句酌,所以,他的作文都
很优秀。 ( )
√
答案 √ 字斟句酌: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推敲,形容说话或写作的态度慎重。
一、重点剖析
恩格斯为什么要给德国的这个青年大学生写这封回信
答案 马克思曾指出,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制约着历史的发展。19世
纪90年代,一些资产阶级理论家歪曲了马克思的观点,篡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
原理,把马克思关于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歪曲为“经济决定一切”、经
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造成当时德国青年极大的思想混乱,他们当中有
不少人写信向恩格斯请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就是其中一位。针对这种情况,恩
格斯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写了这封回信,澄清了一些重大理论问题。
恩格斯在回信中阐明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案 恩格斯主要阐明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②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的,而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③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以及伟大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④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重视经济史,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原著中学习历史唯物主
义。
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语言准确严谨。作者在阐述观点时,大量使用修饰词语,使语言表达十
分准确、有分寸感。如“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
西”,在动词“制约”前面加上“归根到底”,准确地表明这种“制约”不是一
般意义上的,而是最根本的。又如“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
中,“过分”一词使用严谨,强调了“推敲”的程度。再如“这种技术,照我们的
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中,“照我们的观点看来”
这一修饰成分把作者的观点界定得非常准确,让人感到作者只是在表明自己的观
点,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这反而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让读者更容
易接受。
②语言表达严密而富有逻辑性。这主要体现在文中较多地使用了复句。如“如
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
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
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以“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来分析说理,语言
表达十分周密,可谓天衣无缝。此外,文中还多处用到因果复句、并列复句、转
折复句、递进复句等。这些复句,使句子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使内容的表达更
加准确,无疑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周密性与逻辑性。
二、写法赏析
1.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文章开篇以“对您的问题回答如下”总领全文,全文的内容都围绕这句话展开;
结尾又以“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收束全文,首尾呼应,
结构严谨有致。同时,在各段落之间,又用序号(包括阿拉伯数字与英文字母)、
“此外”等表明文章的结构层次,使文章的层次既清楚又紧凑。
2.论证逻辑性强,客观辩证
文章论述的是关于“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作者阐述
了作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的含义、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制约
着历史的发展及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等内容。而这些都是围绕着瓦
尔特·博尔吉乌斯的来信内容或者说是围绕课文中的“对您的问题回答如下”展
开的,其逻辑严密可见一斑。
课文各个段落之间的联系也体现出逻辑性,段落之间,往往使用总结上文、提示
下文的语句,如“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等。
在语言表达上使用括号进行补充解释也体现了论证的逻辑性与辩证性,如“是指
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
“甚至德国庸人的那种从1648—1830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中产生的致命的疲
惫和软弱(最初表现为虔诚主义,而后表现为多愁善感和对诸侯贵族的奴颜婢
膝)”等,括号中的文字让分析说理既具有逻辑性又具有辩证性。
文章遣词造句同样体现了说理的逻辑性与辩证性,如“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
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
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其中“不是说”“而
是说”从正反两方面界定观点,“归根到底”强调最根本的因素,其逻辑性与辩
证性显而易见。
3.论据高度概括,论证有力
本文的主要论据是事实论据,这些论据都高度概括,无论是“流体静力学”的事
例还是“财政制度”的事例,都不过百字。至于文末为解答瓦尔特·博尔吉乌斯
问题所列举的马克思的著作,更是高度浓缩,简明扼要。全文所列举的事实论据,
有力地支撑了文章的观点。
三、思辨探究
针对恩格斯在文中所说的“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
握总的联系”,同学们意见不一,有的赞成,有的不赞成,请说说你的看法。
观点一 恩格斯的观点是对的。读书重在领会,尤其对初学者来说,就是要总体
把握其精神实质,不必在字句上过度纠缠,就跟我们小时候读书一样,遇到不认识
的字、难理解的句子,就跳过去,先了解大致内容。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
让。我认为,读书尤其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也是这样。
观点二 我认为恩格斯的观点有待商榷。常言说,细节决定成败。我们读书不能
囫囵吞枣,应该细嚼慢咽,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其内容。如果我们读书都不去推敲
词句,那么学习质量肯定会打折扣。毛泽东同志曾表示,我们应该精通马克思主
义理论。因此,我觉得我们如果能够揣摩经典作品的词句,那么应该会收到更好
的效果。
就恩格斯在文中所说“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
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有的同学说是“时势造英雄”,也有的说是“英雄造
时势”,你的看法呢
观点一 我觉得是“时势造英雄”。就如文中所言,“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
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也就是
说,是“时势”造就了拿破仑这个“英雄”。这样的例子,在我们中国历史上也
有很多。
观点二 我认为应该是“英雄造时势”。伟大人物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历
史的重要转折点,伟大人物用他们的力量扭转了局面。比如西楚霸王项羽,振臂
一呼,带领江东子弟,破釜沉舟,推翻暴秦,改写历史格局。这表明,英雄能改变历史
轨迹,即“英雄造时势”。
观点三 我认为不管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都有其道理,我们应
该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如抗日战争时期,需要英雄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于
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领袖出现了,“时势”造就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
“英雄”。但毛泽东等人领导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改变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英雄”造就了新的“时势”。因此,是“时势造英
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