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大单元教学设计+7.1.3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大单元教学设计+7.1.3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6-15 10:09:22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一、单元学习内容
本单元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版)七个主题中的第六大主题“遗传与进化”,属于新课标九个大概念中的第七大概念: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由亲代传递给子代。从属于这个大概念中的第一个重要概念:生物通过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产生后代。属于其中第二个次位概念:生物可以通过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繁殖后代。如图所示: 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新课标要求学生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逐渐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运用进化与适应的观点,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学科核心素养呈现形式 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生物生殖过程和比较发育不同阶段的科学思维; 2、分析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培养学生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命观念; 3、善用生物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观察生物的发育过程,动手操作等实践的能力; 4、理论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了解严峻的环境形势,树立正确的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教材编写体例 1、章节设置与课程安排相适应,1章对应1个课时; 2、每节设置“想一想、议一议”问题或情境导入,均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 3、每节重难点以小标题形式呈现,简约清晰; 4、每节安排有“探究实践”、“观察与思考”、“小资料”等模块,任务突出; 5、课后有“练习”和“课外实践”,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
教材编写特点 1、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设置多个模块实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满足新课标中实现培养学生逐步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它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对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也体现出教学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的表现形式很独特,图文并茂,并且附上了很多的颜色。在生物教学课堂上,教师所讲解的一些内容学生不能理解的时候,就可以参照书上的图文进行理解,这样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加直观。另外,教材中的内容都是跟我们的生活相关的,学生学习起来就会相对轻松一些,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探究性学习。教材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因此设计了多个模块,通过多种不同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锻炼。如“观察与思考”模块,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资料分析”模块,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教材编写意图 由于植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已在七年级上册介绍过,所以第一节从植物的有性生殖复习导入,重点介绍无性生殖及其应用。接着介绍了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的生殖和发育,但侧重点不同。昆虫侧重讲解变态发育的两种类型;两栖动物侧重讲解体外受精和发育过程;鸟类侧重讲鸟类与陆生环境相适应。教材在引导学生认识上述动植物的生殖过程和特点的同时,突出生殖和发育与人类生活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课程资源整合、开发和应用 1、合理利用已有教材。根据学情和班级特点,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选择对应的教学模块,有所取舍。如每一节开头的“想一想,议一议”,如果觉得有更合适的问题和情景取代可以有所改变。 2、科学选择网络资源。根据教学过程和与知识的关联,科学选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的呈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辅助教师将知识形象化展示。如: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视频、播放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的记录片等。 3、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如可以让学生去深圳红树林湿地观察鸟类;去博物馆看两栖动物的标本;去公园或野外的溪流里观察小蝌蚪的生活等。帮助学生建立书本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对生物智能科目的兴趣。
二、单元学情分析
已知内容学习方法生活经验 七年级上册学习过植物的有性生殖,八年级上册则对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的基本结构及特性进行了初步了解。同时,在整个中小学阶段以及基本掌握探究实践、小组合作、表达交流分析归纳等能力。生活中对植物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都有过接触,小学阶段养过蚕、见过蝌蚪、也经常在生活范围内见到鸟类。
新知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设计 本章内容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教材上所安排的课外实践、科学技术社会等内容都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没有相关的科学知识,不易理解和实践。教师要充分了解、利用和拓展,使教学过程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教师也要注意积累实践经验,创造实践条件,让学生真正“从做中学”。倡导探究性学习。整体可以利用“课前搜集有关资料→课上分享所见所闻→科学实验或动手实操→总结归纳特征→课后知识延伸”的形式,开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主要学习障碍有效突破方法 1、课前教师对学生学情、已有知识准确把握,做到精选素材、精选习题、精选活动,高效课堂。 2、课中教师根据学生当场生成及时应对,做到心中有数、以生为本、以学促教。 3、课后拓展延伸精准多样,设置有意思的、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
学生学习本单元表现出的特点、习惯、兴趣 1、课堂上能够快速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但长时间后注意力容易下降,需要教师把控时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2、探究实践、动手操作、言语表达等能力两极分化严重,需要每堂课至少安排一次小组讨论或小组合作的活动,让学生互相影响、互相帮助,提升班级综合素养。 3、课后实践任务完成质量两极分化严重,需要教师及时强化、鼓励学生的科学探究,从而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
三、单元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 以初一上学期学习植物、初二上学期学习动物基本结构为知识基础,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认知,通过在课堂上以不同形式分析植物、昆虫、两栖动物和青蛙等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培养学生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命观念。
探究实践 课前:查询有关动植物的课外知识;课中:观察两栖动物浸制标本、解剖观察鸟卵的结构;课外:扦插、嫁接植物,养蚕,去红树林观鸟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安排,学生探究观察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培养他们表达交流、动手操作等实践的能力。
科学思维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兴趣点出发,每节课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生物生殖过程和发育过程的欲望。课堂上将生物不同的发育阶段进行形态特征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科学思维。
态度责任 通过播放两栖动物受危害造成畸形或有关生物多样性减少的视频和资料,让学生认识到严峻的环境危机,树立积极的环保态度,投身于爱护植物、关爱动物、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的行动中去。如制作倡议书、海边拾物等方式为环保贡献一点自己微薄的力量。
四、单元学习评价
知识评价 节名 基本知识点 学习情况自评
很好 一般 不好
植物的生殖 有性生殖的特点和过程
无性生殖的特点
无性生殖的应用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家蚕的生殖和发育
蝗虫的生殖和发育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青蛙的生殖
青蛙的发育
鸟的生殖和发育 鸟卵的结构
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考核方式 1、“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概念区分选择题; 2、理论联系实际选择题或非选择题; 3、鸟卵结构名称选择题或非选择题; 4、环保方式方法拓展题; 5、生物发育过程排序题。
能力、态度、小组合作评价表(见下页)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及分值 得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优 良 (10-8) 一般 (7-5) 需要改进(4-0) 生评 他评 师评
活动态度(15%) 学习兴趣 对本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课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对课知识学习兴趣一般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认真负责,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实现未能预定任务
合作交流(20%) 与人合作 主动和同学配合,分工合作,乐于帮助同学 基本能和同学配合,做好自己分内工作 有需要时才和同学合作,喜欢个人学习
与人沟通 态度谦虚,认真倾听同学意见,能合作解决问题 会倾听同学意见,基本能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不太喜欢发言和倾听同学意见,不喜欢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探究实验(30%) 动手操作 能熟练操作试验器材,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验任务 操作器材较熟练,能够完成试验任务,但有缺陷 器材操作很陌生,不能完成实验任务,或者效率太低
观察分析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得出完整的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只能得出部分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几乎不能得出实验结论
成果展示(35%) 汇报 交流 生物术语运用准确,语句通顺,表情丰富 生物术语运用较准确,语句比较通顺 没有使用生物术语 ,过于口语化
五、单元教学实施
整体教学 思路
学习方法 和策略 1、落实基础知识。通过理解和记忆掌握最基础的知识点。 2、横纵向分析比较。加强章节直接的联系,帮助形成大概念。 3、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融入生活,帮助课堂的知识点更加内化。 4、动手实践操作。以知识点出发,参与实践活动,提升探究实操能力。
课程资源 多媒体资源:生物高清图片、生殖发育过程视频。 实验室资源:动物浸制标本、组织培养 城市资源:博物馆、红树林湿地、各大公园 生活资源:菜场鸡蛋、农田(嫁接扦插) 硬件设施资源:希沃白板、投影仪、扩音器
单元教学 结构图
课时课型 分配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内容 课时分配 课型
植物的生殖 1 新授课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 新授课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 新授课+实验课
鸟的生殖和发育 1 新授课
个性化单元作业设计 教学内容 个性化作业
植物的生殖 体验通过无性生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并用图片的形式记录下来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养殖蚕,并记录不同时期的发育过程,将每个阶段拍成图片进行整理和上传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查询有关两栖动物生活环境的恶劣程度,写一份《倡议书》
鸟的生殖和发育 去红树林湿地公园,完成一份跟鸟类有关的《自然笔记》课题名称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初中生物人教版第七单元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第三节。两栖动物是生物进化链条上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生殖和发育有其独特性,这就使其成为教材中“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认识各种各样的两栖动物,本部分内容教材主要以图片形式出现,为学生自主学习留下了空间。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是本节的重点,课标中要求“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主要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来实现。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内容突出体现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重点渗透环保意识。还可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当地两栖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来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浸透人文精神。 2、教学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合作探究,如何细致观察,教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导入主要以编排课本剧、诗歌引入的方法引入课题;对于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过程及特点这个重、难点的突破,采用静态浸制标本观察与观看动态录像相结合,并通过图表对比进行突破。并树立环保意识,是以设置问题串,层层深入启发式教学贯穿其中,学生则主要通过资料分析法,小组合作找到答案。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青蛙的生殖与发育过程,说出青蛙变态发育的特点 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形态结构上的不同点;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并说出青蛙变态发育的特点。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青蛙比较熟悉,但是什么样的动物才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有什么特点?两栖动物一定是水陆两栖吗?对应的身体有哪些结构帮助他们能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等这些问题还比较模糊。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直观教学加强感性认识,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观察,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进化与适应观) 探究实践:通过尝试饲养蝌蚪,观察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资料和图片,思考、比较、概括总结的能力。 科学思维:通过对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的学习,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通过横纵向比较两栖动物或两栖动物和昆虫的生殖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辩证思维的培养。 态度责任:通过分析两栖动物的现状,引导学生两栖动物的栖息环境,提高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知道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卵生。
2 知道两栖动物的生殖过程是:雄蛙鸣叫→抱对→受精
3 知道抱对的作用是促进卵排到水中,提高受精率
4 知道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是: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5 知道两栖动物的发育特征是变态发育
6 知道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环境
探究能力 能够认真全面观察两栖动物发育过程中的浸制标本,找到并比较出不同阶段身体结构的变化。
能够从网上或身边搜寻有关两栖动物的资料。
能够课后去花一段时间观察周边两栖动物的繁殖和生育情况。
科学态度 保持并发展对两栖动物的现状的关注,愿意分享和交流。
保持对动植物生殖和发育过程方式的研究和学习,愿意更深层次的观察和了解。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本节主要以“青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讲述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通过故事导入,再以古人的诗歌为例,描述、分析了青蛙的鸣叫、雌雄抱对,产卵,体外受精等过程,在通过浸制标本的观察,比较青蛙的发育不同阶段的不同状态形态,得出其发育特点。再讲述环境变迁对两栖动物的影响,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小蝌蚪找妈妈》。 在视频中,小蝌蚪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自已的妈妈,引导同学们可以思考:一开始小蝌蚪为什么找不到自己的妈妈 这与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猜想并回答小蝌蚪找不到妈妈的原因。 以小时候听到的故事导入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增强直观性,并为后面比较蝌蚪与青蛙异同埋下伏笔。
探究新知 分析归纳 知识探究一: 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以宋朝诗人赵师秀的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引入,再以宋朝辛弃疾的诗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设置情景,设置问题串,讨论:雄蛙为什么鸣叫?为什么抱对?抱对必须在什么环境中进行?引导学生得出“受精过程为体外受精,受精过程离不开水”的结论。 学生思辩质疑、讨论分析,和教师一起共同得出“青蛙是体外受精,且生殖过程离不开水”的结论。 通过亲身的观察、体验后,对变态发育的概念将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细致观察的能力,同时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动态的观察可弥补静态观察的不足,更容易加快其对青蛙生殖与发育过程的了解,也更能引起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简单自我评价则可以帮助学生自我调整学习策略
(1)分组观察浸制标本,各组交流发言,讨论确定青蛙发育各时期,即:受精卵、蝌蚪、成蛙。观察后,学生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2)让学生进一步观看青蛙生殖发育录像并自我评价刚才的观察浸制标本结论 (3)以组为单位完成蝌蚪与成蛙比较表 认真观察标本和视频,完成 表格。
知识探究二: 两栖动物生殖发育与环境 设置类似达尔文蛙在父母口中发育的情境,设问:青蛙的发育都在水中吗? 共同得出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离不开水的结论。 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共同得出结论。 课外知识引入对生物生活环境的思考与归纳。提高学生联想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通过阅读P16资料分析中提供的三个资料回答三个讨论题,结合每个学生各自家乡水域环境的演变过程,分组讨论:1、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有关吗? 2、两栖动物适宜生存的环境是什么?3、分析两栖动物由盛到衰的原因? 反思环境的变迁和水质污染都给青蛙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可这些归根结底却都是我们人类的“杰作”。我们应该行动起来。 通过典型事例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青蛙对环境的依赖,激发和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热情和意识。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带领学生共同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讨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保护两栖动物、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 师生共同完成对整节内容的反思感悟,达到树立环保意识的目的。 构建整节课的知识体系,并树立环境保护的社会意识和责任。
作业设计 查询其他两栖动物的信息,绘制类似如图的除青蛙外的两栖动物发育过程。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