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第三次阶段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第三次阶段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4 17:12:35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第三次月考答案
B
C
3. C
4. ①材料二首先指出“共同体团结悖论”的实质,是来自对西方“某国优先”模式的归纳;②其次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关系入手,指出两者是密切相关、同向共进的,并不是对外部排斥的;③最后从当今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入手,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致力于团结和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并不是所谓的矛盾体。
5. ①同则相亲。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之间有着共同的血缘、地缘、文缘和共同的民族认同而多元一体,团结友善、融合发展;②异则相敬,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各民族之间虽存在差异性,但能相互尊重,继往开来;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交错互动,开放包容、共同发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只有……才能……”错误,原文为“西方国家仍掌控着文化博弈的主动权,文化冲击、价值渗遗从未间断,他们试图凭借话语优势竭力维持世界文化交往的‘中心—边缘’结构。事实上,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各民族文化在同一空间交错互动、融合共享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可知前者不是后者的必要条件。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传统文化积弊产生的文化自卑”错误,原文为“西方在殖民侵略中表现出的现代性优势使中国人陷入文化自卑,把民族的衰落归咎于传统文化的积弊”,可知“传统文化积弊”与“文化自卑”因果不当,“文化自卑”来自西方在殖民侵略中表现出的现代性优势。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强调格局、眼界;B强调推己及人;
C. 体现了包容开放的特点。D. 强调团结;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中国提出建设‘两个共同体’的主张,即对内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依据‘共同体团结悖论’的论断,建设这两个共同体似乎是相互矛盾的,这无疑是来自对司空见惯的盘剥、抑制、打压他国,只求自身发展的‘某国优先’模式的归纳”,首先指出“共同体团结悖论”的实质,是来自对西方“某国优先”模式的归纳;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密切相关、同向共进的”,其次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关系入手,指出两者是密切相关、同向共进的,并不是对外部排斥的;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基本国情,秉承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致力于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不会因为中国的发展而挑战他国,不会挑战区域及世界秩序,不会导致‘共同体团结悖论’”,最后从当今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入手,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致力于团结和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并不是所谓的矛盾体。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各成员之所以形成共同的民族认同,不仅在于共同的血缘纽带和地缘关联,更得益于人们在共同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彼此认同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生活智慧,创造了共同的历史传统、文化记忆和民族精神,在‘血缘—地缘—文缘’的价值序列中找到了精神寄托,实现从血缘共同体、地域共同体向文化共同体的价值跃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生命的价值整合与创造”可知,同则相亲。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之间有着共同的血缘、地缘、文缘和共同的民族认同而多元一体,团结友善、融合发展;
结合“多元一体既指明了中华民族内部各族文化的差异性和相通性,又内蕴着各族群间的文化平等与价值共生”“世界各民族文化在同一空间交错互动、融合共享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系统作为独特价值标识,理应在平等的文化交往中得到尊重,在求同存异中达到彼此交融与理解”可知,异则相敬,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各民族之间虽存在差异性,但能相互尊重,继往开来;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交错互动,开放包容、共同发展。
6. A 7. D
8. ①“沂州道上”作为两个故事的发生地,将共同战斗与久别重逢两个故事连接在一起,使情节更加连贯。
②“沂州道上”也是贯穿小说的地理背景,让所有情节在这一特定空间内展开,使结构更加紧凑。
9. ①不变之处:“长脸,高颧骨,大眼睛”等外貌特征。加深读者对主人公印象,表现顾彤对主人公的念念不忘与感激之情,也增强多年后重逢故人的戏剧性。
②变化之处:面容变得更憔悴,受伤的手臂情况恶化,最后被截掉。突出陈宝田英勇顽强的大无畏精神,以及解放后深藏功名、不改革命本色、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
③变与不变,前后呼应,使得小说笔法更加灵动,情节更连贯,主题更深刻。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B.“再独自轻松脱围”错误,根据“背后传来手榴弹的爆炸声。我的心紧紧缩成一团,勉强回头,才知道已跑出很远了,背后是一大片青纱帐,根本认不出刚才出事的地方”可知,他“送”走“我”后战争激烈,陈宝田艰难突围。
C.“这也是他开头说‘他那火焰似的目光总烧得我浑身震动’的原因”错误,根据“十年前,我在这里认识了一个人,那人高大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我眼前,他那火焰似的目光总烧得我浑身震动”可知,“他那火焰似的目光总烧得我浑身震动”是陈宝田给顾彤的精神震撼,与“顾彤觉得自己‘进步得不快’而愧对陈宝田”不构成因果关系。
D.“这促使他对‘我’讲起陈宝田的故事”错误,根据“他说的是什么人呢?我禁不住要求他讲下去”可知,促使他对“我”讲起陈宝田的故事的是“我”的不断要求和追问。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D.“第二次写黎明的小雨象征着战争终于结束,和平终于到来”错误。根据“远处传来几声鸡啼。公路两旁稀稀落落地露出了白色的墙壁和蓝色的树丛。黎明悄悄地,悄悄地随在雨的身后飘来了。是那种沉静的,温暖的雨”可知,第二次描写下雨是现实中的雨,不是回忆中战争年代的雨,因此“战争终于结束,和平终于到来”错误。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
根据题干要求,解答本题只能答标题在文章情节结构上的作用。
从文章的两个故事来看,在“沂州道上”顾彤回忆了战争年代自己与陈宝田结识和共同战斗并被陈宝田解救的故事,也是在“沂州道上”最终两人重逢,这两个故事都与“沂州道上” 有关,因此标题“沂州道上” 作为两个故事的发生地,将共同战斗与久别重逢两个故事连接在一起,使情节更加连贯。
现实中顾彤和“我”走在“沂州道上”,“沂州道上”“一团街黑云从沂蒙山顶往东南涌过来,一带山峦成了墨黑色。沂州道上,一片肃穆景象”,这是“我们”活动的空间背景;正是因为这一现实背景,让顾彤想起多年前的往事,即战争年代自己与陈宝田结识和共同战斗并被陈宝田解救的故事,这一旧事,也是以“沂州道上”为空间背景展开,不同时间,同一空间,“沂州道上”是贯穿小说的地理背景,让所有情节在这一特定空间内展开,使结构更加紧凑。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以及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先比对三处人物描写文字的异同,之后作答。
从不变之处分析,三处对陈宝田的描写都有“大眼睛”“左胳膊”,这样特写式的描写几次出现,使陈宝田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在顾彤的回忆中陈宝田这几个特点记忆犹新,可见顾彤对主人公的念念不忘,表达了顾彤的感激之情;顾彤没有忘记陈宝田,多年后二人又在现实中重逢,“长脸,高颧骨,大眼睛,左边的袖子空着”这种不变的外貌,让顾彤与陈宝田相认,增强多年后重逢故人的戏剧性。
从变化之处分析,顾彤初见陈宝田时和第二次见陈宝田时他的外貌在不变中有了变化,从“一双大眼滚满了红丝”到“眼窝和腮都深深地凹进去了,脸色蜡黄,嘴唇焦黑”,从“左胳膊挂在胸前的一条草绳上,整个袖子全被血染成了深褐色”到“吊着的那只手变成了黑紫色”,这突出了突出陈宝田拼命作战、英勇顽强的大无畏精神;再到现实中“左边的袖子空着”,可见当年陈宝田受伤的手臂情况恶化,最后被截掉,现在依然在陈家后庄当农业社主任,表现他解放后虽断一臂,却深藏功名、不改革命本色、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
从对人物描写在文中整体作用角度分析,对人物的三次外貌描写不变中有变,贯穿了文章两个故事,也勾连起顾彤的回忆和现实,使文章前后呼应,使得小说笔法更加灵动,情节更连贯,主题更深刻。
10. FJN
11.答案:A
解析:“夫人之相与”的“相与”意为互相交往,与文中“相与”的含义不同,选项解说错误。故选A。
12. 答案:C
解析:“善纳谏言,是成就霸业的充分条件”说法绝对。文中说“可与言极言,故可与为霸”是说“正因为可以直率激烈地进言,所以可以跟他一起成就霸业”,由此可知,应是“只有善纳谏言,才能成就霸业”。故选C。
13(1)没有贤人(国君)就听不到言辞激切的进言,(国君)听不到言辞激切的进言,奸人就会结党营私,各种邪说恶行就会产生。
齐桓公离开席位对鲍叔牙拜了两次,说∶“(如果)我和各位大夫都能不忘记您说的话,那么齐国的江山就有幸没有危险了!”
解析:(1)极言:言辞激切的进言 比周:集结、联合、结党营私
关键词“极言”“比周”各1分,句意1分。
(2)避:离开 殆:危险
关键词“避”“殆”1分,句意1分。
(3)希望刘氏能幸运地蒙受您的恩典,得以终其余年。
关键词“庶”1分,大意1分。
14.原因∶(1)沉溺田猎; (2)迷恋美色,荒废国政;(3)受先王之命
(答出一点给1分)
【译文】
臣下进言激切,君主就会发怒,君主发怒,劝谏的人就危险。除了贤明的人,谁肯去冒这危险?如果是不贤明的人,就要凭着进言谋求私利了。对于谋求私利的人来说,冒这危险有什么好处?所以不贤的君主身边没有贤人。没有贤人就听不到言辞激切的进言,听不到言辞激切的进言,奸人就会结党营私,各种邪说恶行就会产生。像这样国家就无法生存了。凡是国家的生存,君主的平安,肯定是有原因的。不了解这个原因,即使目前生存着也必定要灭亡,即使目前平安也必定遭遇危险。国存主安的原因是不可不察知的。齐桓公、管仲、鲍叔、甯威在一起喝酒。喝得正高兴,桓公对鲍叔说∶“何不起身敬酒祝寿 ”鲍叔捧起酒杯敬酒,说∶“希望您不要忘记逃亡在莒国的情景,希望管仲不要忘记被囚禁在鲁国的情景,希望甯威不要忘记自己喂牛住在车下的情景。”齐桓公离开席位对鲍叔拜了两次,说∶“如果我和各位大夫都能不忘记您说的话,那么齐国的江山就有幸没有危险了!”在这个时候,是可以和桓公说尽情之言的。正因为可以尽情进言,所以可以跟他一起成就霸业。
荆文王得到茹黄之狗和宛路之箭,就用它们到云梦泽打猎,三个月不回来。得到丹地的美女,纵情女色,整整一年不上朝听政。葆申说∶“先王占卜让我做太葆,卦象吉利。如今您得到茹黄之狗和宛路之箭,前去打猎三个月不回来;得到丹地的美女,纵情女色,一年不上朝听政。您的罪应该施以鞭刑。”文王说∶“我从离开襁褓就位列于诸侯,请您换一种刑法,不要鞭打我。”葆申说∶“我敬受先王之命,不敢废弃。您不接受鞭刑,这是我废弃了先王之命。我宁可获罪于您,不能获罪于先王。”文王说∶“遵命。”于是葆申拉过席子,文王伏在上面。
葆申把五十根细荆条捆在一起,跪着放在文王的背上,再拿起来。这样做了两次,对文王说∶“请您起来吧!”文王说∶“同样是有了受鞭刑的名声,索性真的打我一顿吧!”葆申说∶“我听说,对于君子,要使他心里感到羞耻,对于小人,要让他皮肉觉得疼痛。如果让他感到羞耻仍不能改正,那么让他觉得疼痛又有什么用处 ”葆申说完,快步离开了朝廷,自行流放到海边,请求文王治自己死罪。文王说∶“这是我的过错,葆申有什么罪 ”于是改弦更张,召回葆申,杀了茹黄之狗,折了宛路之箭,打发了丹地的美女。后来楚国兼并了三十九个国家。使楚国疆土广阔到这种程度,这是葆申的力量,是进言激切的功效。
15.A(“相同的归隐之情”错误。本词表达的是苏轼因贬谪而起的思念故乡之情,并非想要归隐)
16. 示例一:
认同,此词既表达了去国怀乡的怅恨失意,却又不失达观豪爽。(2分)①上片前五句,既写出了宦途失意的怅恨,又写出了君命难违有家难归的痛苦,还饱含时光易逝、人空老大的无限悲慨。(2分)②下片写感悟人生如梭,闲看洛水清波,细心呵护柔柯,传语父老晒渔蓑,平静超然,自解为乐,情致温厚,哀而不伤。(2分)
示例二:
不认同,此词表达了词人去国怀乡的怅恨失意,虽似有放达,然实则哀愁。(2分)①上片前五句,既写出了宦途失意的怅恨,又写出了君命难违有家难归的痛苦,还饱含时光易逝、人空老大的无限悲慨。后半写对山川人物的深情厚谊,依依惜别中难言伤感。(2分)②下片写人生如梭,闲看洛水清波,折射出词人宦海浮沉、才华难展的惆怅;细心呵护柔柯,传语父老晒渔蓑,虽情致温厚,然看似雅逸洒脱,实则饱含将别惯居之地重又羁旅的无奈与伤慨。(2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陈情表》中李密从年龄角度说明可以暂时不应命的原因的两句是“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写归乡途中舟水轻快的两句“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3)“烟柳”指远望如烟似雾的柳树、柳林,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一生动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屡见不鲜,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门外湖光清似玉,雨桐烟柳扶疏/ 绿槐烟柳长亭路,恨匆忙分离去/ 两行烟柳,一湖春水(每空1分,共6分)
18.
【参考答案】①运用一系列修饰、限定的词语,如“青黄相接”“刚刚”“只”“半”等,使表达精准、明确,描绘了小满时节麦穗的颜色和形态;②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乳熟后期青黄相接的麦穗”拟人化,运用“正羞答答微微低头”赋予未完全成熟的麦穗以少女娇羞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满时节麦穗的状态。
19.
【参考答案】①与农作物的长势有关;②还要防水涝;③也是为人处世的智慧
【解析】第①处,结合后文“此时,农作物小有收获,北方地区的小麦等夏熟作物正是籽粒灌浆饱满、将熟未熟的‘小得盈满’之际,所以称之为‘小满’”可知,“小满”名称的由来与农作物的长势有关,故此处可填“与农作物的长势有关”。
第②处,结合前文“不仅要防旱”,此处应填“还要…”,再结合后文“大旱则插秧困难,大风雨则易使夏收作物泡汤”可知,此处应填“还要防水涝”。
第③处,结合前文“既是一种节气”,此处应填“也是…”,再结合后文“大满、太满,自满、完满,都不符合国人的处世哲学”“犹如绘画之留白,不经意间之小满,才是为人处世的最好状态”可知,此处强调的是小满是为人处世的最好状态,故此处应填“也是为人处世的智慧”。
20.B
21.C
22.D
23.
【文题解析】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考生的联想和思考必须以材料为基点。“以上材料”指的是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则材料为同质材料,都在谈文化的传承问题。第一则材料让考生思考怎样才能真正地释放出中国文化的活力,第二则材料谈改革开放,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加丰富的需求,考生需要思考该怎样让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兰州拉面”传承下去。第一则材料是站在理论层面说的,第二则材料相当于第一则材料的具体化、现实化。
“请结合上述材料”的引导语要求考生行文时必须与材料一或者材料二相结合,或从中华文化传承要与共享相融合,或从中华文化传承的得失等角度立意。“联系你的生活”,具体来说就是要联系“改革开放40年来”,你在中华文化传承方面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就中华文化传承问题,写一篇文章”,明确告诉考生立意方向。因此就审题立意来说,题目没有设置大的障碍,反而是更容易审了。
文体限制。“谈一谈你的理解和看法”,提示文体更倾向于议论文。
【参考立意】
正确立意
①文化传承,共享共荣。
②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③珍惜品牌文化,释放文化活力。
④饮食文化的根在文化。
⑤挖掘文化精髓,传承饮食文化。
错误立意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②厚厚的中国文化史。
③这四十年,改革春风吹满地。
④中国人的文化素质有待提高。石港中学高二年级2022-2023学年(下)第三次阶段检测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 答题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各成员之所以形成共同的民族认同,不仅在于共同的血缘纽带和地缘关联,更得益于人们在共同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彼此认同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生活智慧,创造了共同的历史传统、文化记忆和民族精神,在“血缘—地缘—文缘”的价值序列中找到了精神寄托,实现从血缘共同体、地域共同体向文化共同体的价值跃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生命的价值整合与创造。当前,从文化层面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共同体”实现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的结构向度。“多元”指称的是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表达范式;“一体”指称的是中华民族文化共性的集中表达,代表了民族发展的主线和价值公约数。多元一体既指明了中华民族内部各族文化的差异性和相通性,又内蕴着各族群间的文化平等与价值共生。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结构特征,彰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多元文化的蓬勃张力。我国近代思想家杨度在其《金铁主义说》一文中指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中国不同族群间的整合与融汇不是诉诸暴力征服,而是通过文化吸引和价值包容来实现。
从结构向度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关键是要去追求多元一体的文化生命认同,构建互养相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国历史演进的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继往开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的时序向度。对于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需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在继往开来的时序向度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生命体系。在近代谋求民族独立解放的过程中,一方面,西方在殖民侵略中表现出的现代性优势使中国人陷入文化自卑,把民族的衰落归咎于传统文化的积弊,从而兴起了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浪潮;另一方面,在抵抗侵略中所唤醒的民族主义意识使得中国人对于西方文化抱有足够的警惕。山河破碎带来的文化自卑令中国人难以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文化关联,因而不能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当前,我们要建立科学的“传统—现代”审思方式、价值评判标准、文化话语,把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现代”的历时性文化构建与世界各民族共时性的文化互鉴有机结合起来。
包容开放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的空间向度。在中西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时代境遇下,中华民族正在从空间向度上构建起包容开放的共同体文化,努力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性文化建构来丰富人类现代性的文明内涵,进而提升各族人民对“共同体”的价值归属。当下,西方国家仍掌控着文化博弈的主动权,文化冲击、价值渗遗从未间断,他们试图凭借话语优势竭力维持世界文化交往的“中心—边缘”结构。事实上,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各民族文化在同一空间交错互动、融合共享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系统作为独特价值标识,理应在平等的文化交往中得到尊重,在求同存异中达到彼此交融与理解。
(摘编自张九童、邹广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向度》)
材料二:
在关于共同体的理论研究中,有些西方学者认为存在一个“共同体团结悖论”:共同体是一种内部包容和外部排斥相结合的矛盾体。这些人认为:共同体是有边界的,共同体对内标榜的一切价值都无法推广到共同体之外;而且,往往正是在捍卫这些价值的名义时,不同共同体之间才会发生持续的争夺和对抗。这样看来,似乎如挪威学者斯特杰诺的观点:“共同体内部的团结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对共同体外部成员的排拒和不团结的指向。”正是基于“共同体团结悖论”的民族国家利益观,一些西方学者对我国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产生了曲解和误读。
“共同体团结悖论”真的必然存在吗?
中国提出建设“两个共同体”的主张,即对内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依据“共同体团结悖论”的论断,建设这两个共同体似乎是相互矛盾的,这无疑是来自对司空见惯的盘剥、抑制、打压他国,只求自身发展的“某国优先”模式的归纳。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密切相关、同向共进的。秦刚在接受美国多家主流媒体采访时表示:竞争不是拳击比赛,而应该是赛跑,双方相互促进,都发挥出最佳水平。
《世界银行2022年年度报告:帮助各国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指出:俄乌战争迅速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最大的难民危机,同时对全球粮食安全、能源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造成了严重冲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大流行引发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表明,人类在病毒面前是命运相连的整体,中国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重要国家,力所能及地为世界抗疫提供医疗物资等,都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稳定与发展的贡献。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基本国情,秉承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致力于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不会因为中国的发展而挑战他国,不会挑战区域及世界秩序,不会导致“共同体团结悖论”。这是因为我们选择的是中国式现代化,乘秉持中国理念,坚持中国道路,传达中国声音,同时关切世界的团结发展,拥抱世界,学习世界,贡献世界。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我国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亦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担当与承诺。
(摘编自严庆《中国式现代化对“共同体团结悖论”的破解》)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是稳固的多民族统一体,各民族既呈现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又有着文化的相通性和平等性。
B. 只有消除西方国家掌控的文化博弈的主动权及其依仗的话语优势,世界各民族文化才能在同一空间交错互动、融合共享。
C. 以共同体文化引领各民族文化健康发展,构筑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的平台,能够更好的实现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认同。
D. 秦刚通过形象化的说法对“竞争”进行阐释,体现了包容开放的中国态度,同时也有力地回应了西方“某国优先”的论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追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结构的稳固性,有必要增强中华民族多元族群内在的文化聚合力。
B.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不仅要以包容姿态化解各族群间的文化隔阂,而且要加强与世界各族文明间的真诚对话。
C. 传统文化积弊产生的文化自卑是制约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现代”的历时性文化构建的关键性因素。
D. 所谓的“共同体团结悖论”和西方所要维护的“中心—边缘”结构,它们的本质都是为了突出自己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包容开放特点的一项是( )
A. 魏源的《魏源集》中说:“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B. 《论语·雍也》中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 费孝通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D. 《北史·吐谷浑传》中说:“单则易折,众则难摧。”
4. 西方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符合“共同体团结悖论”,材料二是如何针对这一观点进行驳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5.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出自《礼记·乐记》,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智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题,18分)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列6~9题。
沂州道上
邓友梅
赶车人个子魁梧,黑地里看不清脸相,问过我俩的来处后,骡车就摇晃着出了村子。
风悠悠地大着。一团街黑云从沂蒙山顶往东南涌过来,一带山峦成了墨黑色。沂州道上,一片肃穆景象。
坐在我对面黑影中的是顾彤,一个热情而容易激动的人。我俩来临沂采访,对象是一位出色的农业社主任。顾彤望望四周,充满感慨地说:“这条道,我十年没走了。十年前,我在这里认识了一个人,那人高大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我眼前,他那火焰似的目光总烧得我浑身震动。这两天,看到这久别的景象,他的影子又在我眼底活了过来。”
他说的是什么人呢?我禁不住要求他讲下去。
一九四七年夏末,我们那个纵队奉陈毅将军的命令从鲁中插到鲁南敌后,破坏敌人的重点进攻。
西进第一天,火药烟似的黑云连成一片,从西北方压下来。风带着沂河两岸的砂石,滚卷过鲁南平原。我们用毛巾包上脸,走一二十步睁眼看看前边的人。夜里,风小了,翻了海似的大雨砸下来,转眼就没了路。我们把绑腿解下来,从头到尾连成一根长索,抓着走路。沂蒙山虎啸似地吼着。离我们三四里地远有部队在打阻击,我们却连枪声都听不见。到天亮,总共才走了二十来里路。上级命令休息两小时,分班做饭。
我在连里当文书,通讯员给我送来一茶缸煮黄豆。这时,从我们的来路上,不慌不忙地走过来一个人。这人好魁梧的个儿,长脸,高颧骨,一双大眼滚满了红丝,左胳膊挂在胸前的一条草绳上,整个袖子全被血染成了深褐色。
他走到我面前,看看煮黄豆,爽快地说:“同志,给我吃些行不?”
我把茶缸递给他,他就地一坐,一会儿就吃光了。放下茶缸,他问:“咱们连上有药没有?我这胳膊还没包扎呢。”
我问他是哪个单位的,他从怀里掏出一个湿了的土皮夹,又从皮夹里抓出一张复员军人证明书,上面印着:临沂县支前大队二中队,中队长。
我们连的卫生员上个星期牺牲了,留下一瓶红药水和一个救急包在我皮包里。我把红药水倒在手巾上,轻轻给他一抹,手巾被一件硬东西挂住了。他浑身紧张了一下,用力推开我,两眼注视着伤口,两根指头捏着一块弹片,狠命一拔,随手扔到泥里,抢过药水,往伤口浇,拿救急包按住,又用破袖子一裹,一声不响地走了。
我们连队有任务,不能帮他。但到了休息站,我们捡了一匹骡子,指导员令我拉着它等那位同志。
我找个树下坐好,不知不觉睡过去了。睡着睡着,一阵机枪声惊醒了我。四架野马式飞机在东边开阔地上空俯冲,响起一阵阵枪声。地面有一个人,一会儿倒下,一会儿跳起来往这边跑。
他看见我,怔了一下,随即又倒了下去,这次却没再爬起来。飞机又在他头上扫射了好久,然后盘旋了一周,嗷嗷嗥着,朝西边飞去了。
他还没起来。我把骡子拴在树杈上,想过去看他。还没出树下,就听他喊:“别动,飞机还要回来。”
果然,话音刚散,一架野马式飞机从我身后掠过来,又在开阔地的上方旋了一圈,这才飞走。
飞机消失后,他带着满身泥水走过来,正是那位同志。他简直完全变了一个人,眼窝和腮都深深地凹进去了,脸色蜡黄,嘴唇焦黑,吊着的那只手变成了黑紫色。
我拆了些树枝,把我俩和骡子都伪装起来,扶他骑上牲口,在青纱帐里走。走着走着,忽然,头顶上嗖嗖两枪,四周看去,糟了,五十米开外有十几个敌人,正往我们这儿跑。
他一下子就跳下来,伸手从我皮带上拉出手枪,夹在左胳膊弯里,右手抽出匕首,喊道:“快,上去!”
我说:“你先上!”
他说:“你上去拉我!”
我两手按住骡背,往上一窜,刚迈过一条腿,那骡子就像疯了似的,尖叫一声,撒腿飞跑。我喊“吁”,拉缰绳,揪棕毛,怎么也不能使它慢一步。
背后传来手榴弹的爆炸声。我的心紧紧缩成一团,勉强回头,才知道已跑出很远了,背后是一大片青纱帐,根本认不出刚才出事的地方。
又跑了一阵,看见连队了,我大声喊:“快拦住,快拦住……”
大家拦在路上,那骡子原地转了个圈,颓然倒下来,我看见它屁股上有一道匕首划过的血痕……
说到这里,顾彤长吁一声。
“可惜我没记住他的名字,不然,这次倒可以打听一下。”顾彤沉默了片刻,又叹气道:“不过若真打听出他还活着,我也没勇气去见他,这些年自己进步得不快啊!”
远处传来几声鸡啼。公路两旁稀稀落落地露出了白色的墙壁和蓝色的树丛。黎明悄悄地,悄悄地随在雨的身后飘来了。是那种沉静的,温暖的雨,落在地上连声音都没有。
到了岔路口,车停住了。我们感激着跳下车.赶车人咳了一声,沉闷地说:“你说的那人没死,在陈家后庄当农业社主任,叫陈宝田。”
“陈宝田!”我惊叫道,“我们要访问的就是陈宝田!”
顾彤问:“你怎么知道的?”
赶车人笑道:“我怎么不知道?”
顾彤定睛一看,怔住了。我也怔住了。可不是吗,长脸,高颧骨,大眼睛,左边的袖子空着……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写“黑地里看不清脸相”,结尾写景物逐渐浮现,光线的变化既点明时间的流逝,又暗示着真相即将揭晓。
B. 从“狠命”拔出弹片等描写,可见陈宝田性格坚忍;从先送走战友、再独自轻松脱围等情节,可见其临危不乱。
C. 顾彤觉得自己“进步得不快”而愧对陈宝田,这也是他开头说“他那火焰似的目光总烧得我浑身震动”的原因。
D. 顾彤和“我”来临沂采访,看到的“黑云”等景物与连队西进时相似,这促使他对“我”讲起陈宝田的故事。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写到“赶车人个子魁梧”,而顾彤感慨“那人高大的身影”,先埋伏笔;结尾再点明二者同为一人,首尾呼应,构思巧妙。
B. 顾彤是讲述者,他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讲述,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他也是故事的亲历者,他的所见所感能更好地表现主人公的伟大。
C. 小说先写了吃黄豆、树下休息等相对平静的场景,接下来的飞机轰炸、陷入敌围等情节却令读者的情绪紧张起来,笔法上张弛有度。
D. 小说两次写到下雨均富有意味,第一次写夜晚大雨突出战争环境的艰苦,第二次写黎明的小雨象征着战争终于结束,和平终于到来。
8. “沂州道上”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上有重要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 小说画线部分在刻画陈宝田形象时,既有不变之处又突出其变化,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孰肯犯危?而非贤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故不肖主无贤者。无贤则不闻极言,不闻极言,则奸人比周,百邪悉起。若此则无以存矣。凡国之存也,主之安也,必有以也。不知所以,虽存必亡,虽安必危。所以不可不论也。齐桓公、管仲、鲍叔、甯威相与饮。酒酣,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寿?”鲍叔奉杯而进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而在于鲁也,使甯威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则齐国之社稷幸于不殆矣!”当此时也,桓公可与言极言矣。可与言极言,故可与为霸。
荆文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矰,以畋于云梦,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葆申曰:“先王卜以臣为葆,吉。今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矰,畋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王之罪当笞。”王曰:“不穀免衣襁褓而齿于诸侯,愿请变更而无笞。”葆申曰:“臣承先王之令,不敢废也。王不受笞,是废先王之令也。臣宁抵罪于王,毋抵罪于先王。”王曰:“敬诺。”引席,王伏。
葆申束细荆五十,跪而加之于背,如此者再,谓王:“起矣!”王曰:“有笞之名一也,遂致之!”申曰:“臣闻君子耻之小人痛之耻之不变痛之何益?”葆申趣出,自流于渊,请死罪。文王曰:“此不榖之过也,葆申何罪?”王乃变更,召葆申,杀茹黄之狗,析宛路之矰,放丹之姬。后荆国兼国三十九。令荆国广大至于此者,葆申之力也,极言之功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论 贵直论》)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对应字母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3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与”意为共同、一起,与《兰亭集序》中“夫人之相与”中的“相与”含义相同。
B. “一”意为同样,与《兰亭集序》中“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一”含义相同。
C.“云梦”,既是古泽名,也是古地区名。古籍中一般泛指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的游猎区。
D.“不穀”意为不善,古代君王常用以自称,文中即为文王自称时的谦辞。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下进言如果言辞激切,君主就会发怒,一旦君主发怒,进言的人就少了,所以不贤明的君主身边就没有贤人。
B.国家、君主的存亡安危,与君主听取臣进言的态度有关。拒听臣子进言,国家即便眼前平安,将来也必有危险。
C.鲍叔牙希望齐桓公莫忘前耻,齐桓公虚心接纳了进言,终成霸业,可见,善纳谏言,是成就霸业的充分条件。
D.葆申把五十根细荆条捆在一起放在文王的背上,再拿起来,像这样做了两次,其目的是让文王内心感到羞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无贤则不闻极言,不闻极言,则奸人比周,百邪悉起。(3分)
(2)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则齐国之社稷幸于不殆矣!”(3分)
(3)庶刘侥幸,保卒余年。(2分)
14.请简要概括葆申对文王施以鞭刑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满庭芳 归去来兮
苏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①,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 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②,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注】①移:量移,指被贬边远地区的官员,遇赦酌情移至近处任职。②再闰:阴历五年两闰,苏轼谪居黄州五年,故称。③洛水:洛水流经洛阳,与汝州近,故云。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起句“归去来兮”,直接引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首句,表达与陶渊明相同的归隐之情。
B.临别之际,听惯的本地口音、春秋社日的劝饮场面、黄州父老的情谊,都让词人留恋不已。
C.下片前半部分运用比喻、想象等手法,表达人生无定的感叹以及对即将赴任之地的展望。
D.这首词结构浑然天成,用语不假雕饰,描写真切细致,充分体现了苏东坡的才情与性情。
16.南宋周煇《清波杂志》论曰:“居士词岂无去国怀乡之感,殊觉哀而不伤。”有人认为这首词充分体现了苏词这一情感特征,对此你是否认同 请结合本词内容加以阐述。(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陈情表》中李密从年龄角度说明可以暂时不应命的原因的两句是“,”。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写归乡途中舟水轻快的两句“,”。
(3)“烟柳”指远望如烟似雾的柳树、柳林,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一生动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19题。
立夏过后,小满翩翩而至。
“小满”名称的由来, ①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此时,农作物小有收获,北方地区的小麦等夏熟作物正是籽粒灌浆饱满、将熟未熟的“小得盈满”之际,所以称之为“小满”。
小满,是一时物候。时至小满,乳熟后期青黄相接的麦穗,籽粒刚刚灌浆饱满,但只灌了个半饱,还没有成熟,正羞答答微微低头,在温风中翻腾。小满时节,农田管理也十分重要,不仅要防旱, ② 。大旱则插秧困难,大风雨则易使夏收作物泡汤。
小满,既是一种节气, ③ 。天道忌盈,卦终未济,业不求满。大满、太满,自满、完满,都不符合国人的处世哲学。《说文解字》将“满”字释为“盈满”,“小满”,有着“满而不足”“满而不盈”的含义。犹如绘画之留白,不经意间之小满,才是为人处世的最好状态。
麦已小熟,天未大热,小得圆满,人生佳境。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小满时节麦穗的状态,这一表达效果是
怎样取得的?(5分)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整本书阅读(9分)
20.下面《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与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②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③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④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贾元春、贾惜春、贾迎春、王熙凤
贾元春、贾探春、贾迎春、王熙凤
贾惜春、贾探春、薛宝钗、林黛玉
D. 贾探春、薛宝钗、王熙凤、林黛玉
21.下列《红楼梦》中内容,与《乡土中国》中相关观点不符合的一项是( )
A.元妃省亲——“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B.贾母做寿——“伦是有差等的次序”
C.宝玉挨打——“横暴权力强制维系压迫关系”
D.探春理家——“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
22.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拟在《红楼梦》剧中编入能体现“差序格局”典型场景的几出戏。下列是编剧打算选编的场景,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B.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C.周瑞家的送宫花 D.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承载着国家的昨天和明天,只有让文化的传承和共享相得益彰,才能真正地释放出中国文化的活力。
材料二:
“兰州拉面”有200多年的历史,传承自河南有着厨艺高手的中医世家。熬一锅牛肉汤需要20多种草药。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养生之道,也融合在一碗面汤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这碗拉面帮助甘肃、青海的许多百姓走出大山,摆脱贫困,融入城市。许多城市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兰州拉面”“青海拉面”之类的招牌。拉面成了老百姓改变命运的“聚宝盆”。
改革开放,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加丰富的需求。下馆子更加讲究,哪怕一碗面也要吃得“有情怀、有情调”。可多数拉面馆仍为家庭作坊。一个炉子,几张桌子,简易的招牌,卫生条件急需改善。这种状况,显然难以适应人们对餐饮品质提升的需求。这碗“脱贫面”还能吃多久?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改革开放,你周围的生活一定也发生了很多改变,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你的生活,就中华文化传承问题,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