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双流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唐诗的自然精神
唐诗有诸多丰富的精神特色,其中自然精神对唐诗的浸润十分深刻,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令后世无限企慕的艺术境界。
自然精神发端于先秦道家自然哲学。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根本,“道”就是“自然”,它就是它自己的样子,独立而不改。然而人生和社会常常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人应该超脱这种“背离”,去体会恒常不变的本然之道。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的诗歌有浓厚的自然之趣。《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黄昏中归巢的飞鸟,正是一幅万物归于本然的画卷。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诗歌自然之美的隽永画卷,而这幅画卷,正是在唐代呈现出了丰富而灿烂的内容。
唐代超一流的诗人中,王维和李白的诗歌都深受自然精神的影响。自然精神对王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方面。贯穿其中的山水审美精神,不以描摹山水之形态为旨归,而是要通过俯仰山水去体会自然之道。
中国的山水诗追求“静”的境界。这个静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王维的山水诗是展现“静”的绝佳典范。王维刻画山水,广阔浩渺而辽远,进入一种超脱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是一种精神之“远”。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山水诗对“静”与“远”的刻画,萦绕着深邃的“空”趣。例如《新晴野望》,描绘一场雨水之后天清地朗开阔澄澈的原野,其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两句,写河水映照阳光,远方青翠的山峰因空气清澈而呈现在诗人的眼前。爽朗明澈的诗境,又是精神宁静澄明的写照。其《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江水浩渺,天水相接相融,远山似有若无,这是山水之远,更是精神之远。《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中幽远的山林是充满深邃“空”趣的至静之境。这是唐诗艺术最深刻的地方,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理解唐诗的自然精神,要提到的第二位大诗人是李白。从某种意义上讲,李白真是自然精神塑造的诗人,今天的我们要理解他,要抓住他的两个鲜明的精神特质,即大鹏精神和赤子之心。
大鹏精神,这个“大鹏”就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李白一生皆以大鹏自比,他说自己“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的豪迈奔放,就是大鹏扶摇高举的境界。然而同时也要看到,李白和庄子是有所不同的。庄子所说的道遥远游之境,和人世是有对立的,超脱流俗的同时,也有背离常情的怪诞。自己的妻子去世,庄子不仅不悲痛,反而鼓盆而歌,这和常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很不一样。李白不是这样,他天才豪放,但身上毫无怪诞之处,他的悲欢喜怒同于常人,却又比常人表达得更浓烈,更为本然。这种本然的表达,使李白的诗歌经常呈现出天真如赤子的境界。他的《长干行》刻画一位女子与丈夫两小无猜,笔触极为纯净天真,“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正是在自然精神的浸润下,呈现出许多难以言传的艺术神妙。宋代以下,随着思想文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唐诗所赖以形成的包括自然精神在内的许多精神氛围都发生了改变。这些都增加了理解唐诗的难度。理解唐诗应深入其精神文化背景,对唐诗的自然精神,对唐诗神妙的艺术之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去品味和思考。
(摘编自2018年10月08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3分)
A.现实的人生社会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道法自然”就是超脱“背离”回复本然。
B.陶渊明的诗寻求悠然心会的真意,有浓厚的自然之趣,呈现出晋代诗歌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
C.以王维的诗为代表的山水诗追求静、远、空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恰恰是自然精神在山水诗上的体现。
D.宋代以后,唐诗赖以形成的精神氛围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后世理解唐诗就非常难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论证结构清晰,主要采用例证法论述了自然精神的内涵,最后卒章显志,点明中心论点。
B.文章引用王维的诗歌《鹿柴》,论证了王维田园诗爽朗明澈的诗境,也表现精神的澄明。
C.文章论述李白诗歌的自然精神时采用了类比论证手法,突出李白身上的赤子之心。
D.文章结论指出唐诗自然精神的形成跟精神文化背景有关,对于读者品读唐诗很有启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然精神来自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
B.王维《山居秋瞑》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明白如话,但创造出了种澄澈宁静的诗境。
C.王维的《鸟鸣涧》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润中”写回荡在山润中的鸟鸣,反衬出山林的幽静深广。
D.李白在庐山上纵目远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是大鹏的视野,表现豪迈奔放的情怀。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阅读下面得文字,完成4~6题
中国天眼
神秘宇宙,浩瀚星空。地外文明的壮阔和玄妙,自古以来就寄托着人类的奇妙遐想。
人们观测天象,起初是用肉眼,继而借助光学望远镜……随着科技的发展,射电天文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脱颖而出。射电望远镜为射电天文学的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比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都是用射电望远镜观测得到的。射电望远镜的每一次长足的进步都会毫无例外地为射电天文学的发展树立一个里程碑。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又称FAST,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航龙村。
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天眼”工程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主动反射面外形像一口巨大的锅,接收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
探听地球之外的音讯,天眼的能力和其大小息息相关。简单来说,眼睛越大,看得越远。尤其特殊的是,这只天眼并非“死眼”,它的索网结构可以随着天体的移动自动变化,带动索网上活动的4450个反射面产生变化,足以观测到更大天区的天体,同时,馈源也随索网一同运动,采集天体发射的无线电波。如同人类转动自己的眼珠,调整视线的指向,遥远的太空对它来说将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
“如果将地球生命36亿年的历史压缩为一年,那么在这一年中的最后一分钟诞生了地球文明,而在最后一秒钟人类才摆脱地球的束缚进入太空无垠的广袤。”南仁东的心中,总是藏着许多诗意的构想。“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这是他留给人世间的最后思考。
从2016年9月25日起,天眼方圆5公里成为“静默”区。这个庞然大物开始睁开“慧眼”,专注地捕捉来自宇宙深空的信号。借助这只巨大的“天眼”,科研人员可以窥探星际之间互动的信息,观测暗物质,测定黑洞质量,甚至搜寻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与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天眼”的灵敏度提高了约10倍;与美国阿雷西博350米望远镜相比,“天眼”的综合性能也提高了约10倍。“天眼”能够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
天眼可把中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将深空通讯数据下行率提高100倍。其应用价值可以是为自主导航这一前瞻性研究制作脉冲星钟;诊断识别微弱的空间讯号,为国家安全服务;提供高分辨率和高效率的地面观测;跟踪探测日冕物质抛射事件,服务于太空天气预报。
2017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召开发布会宣布,中国天眼经过一年紧张调试,已实现指向、跟踪、漂移扫描等多种观测模式的顺利运行,并确认了多颗新发现的脉冲星。这是我国天文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中国天眼团组利用位于贵州师范大学的早期科学中心进行数据处理,探测到数十个优质脉冲星候选体,经国际合作,并进行后随观测认证,目前已通过系统认证6颗脉冲星。其中2颗新发现的脉冲星,距离地球分别约4100光年和约1.6万光年,另外4颗还有待测量。
(取材于陈芳、丹长江等人的相关文章)
4.下列关于“中国天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天眼的启用是射电天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成为我国首次发现脉冲星的天文望远镜。
B.中国天眼依靠索网结构和馈源舱可随天体移动调整视线的指向,可以看到遥远的太空的任何地方。
C.中国天眼能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号,其灵敏度、综合性能和探测范围等都位居世界一流。
D.中国天眼启用一周年,已经探测到数十个优质脉冲星候选体,而且部分脉冲星已经得到系统认证。
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用光学望远镜观测到的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被称为天文学的四大发现。
B.地球文明相对于漫长的地球生命的历史是非常短暂的,而人类摆脱束缚对广袤无垠的太空进行探索,这还只是科学构想。
C.中国天眼方圆5公里成为“静默区”,这便于它尽可能减少无关信号的干扰,专注地捕捉来自宇宙深空的信号。
D.中国天眼可使我国空间测控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它能诊断识别微弱的空间讯号,探测日冕物质抛射事件,使天气预报更加准确。
6.中国天眼被视作中国射电望远镜的又一长足进步,请概括“进步”的具体表现。(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 梁生宝买稻种
柳青
春雨唰唰地下着。透过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乡村,百里烟波,都笼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
当潼关到宝鸡的列车进站的时候,小街两边的店铺已经点起了灯火。由于春汛,渭河的渡口暂时取消了最后一次摆渡,旅客们都陆陆续续进了这个旅馆或那个旅馆,只剩年轻的庄稼人梁生宝,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一只胳膊抱着用一条麻袋包着的被窝卷儿,黑幢幢地站在街边靠墙搭的破席棚底下。
来这里买稻种的生宝,碰到一个难题。小伙子问过几家旅馆,连睡大炕也要两角钱。他从家乡起身时,根本没预备住客店的钱。心想:随便什么地方不能滚一夜呢?没想到眼前唰唰的春雨却把他搁在了这个小站。
“把他的!到哪里过一夜呢?”
站在这异乡的陌生小街上,生宝的心却回到渭河下游的稻地里去了。钱对于那里的贫雇农,是多么困难啊!起身时收集稻种钱,难着哩!其他互助组[注]的庄稼人,要劳驾他捎买些稻种,临了却没弄到钱。本互助组有两户,也是作为组长的他先垫着。生宝心里明白:他带来了多少钱,要买多少稻种,还有运费和来回的车票。他怎能贪图睡得舒服,多花一角钱呢?
从前,汤河上的庄稼人不知道这郭县地面有种叫“百日黄”的急稻子,秋天割倒稻子来得及种麦,夏天割倒麦能赶上泡地插秧;只要有肥料,一年可以稻麦两熟。
任老四曾经溅着唾沫星子感激地对他说:“宝娃子!你这回领着大伙试办成功了,娃们就有馍吃了嘛!”
“就说稻地麦一亩只收二百斤吧!全黄堡区五千亩稻地,要增产一百万斤小麦哩!生宝同志!”这是区委王书记开会时拿眼睛盯着生宝说的。生宝明白:那是希望和信赖的眼光……
“我哪怕就在这席棚底下蹲一夜哩,也要省下这两角钱!”生宝对自己说。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十三岁就给财东家熬半拉子长工,青年时代又在秦岭荒山里混日子,他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叫作“困难”!他觉得: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可他知道继父梁三不这么想……
一九二九年,生宝跟着他妈夹在衣衫褴褛的人群中,逃难到下堡村,是继父梁三的草棚屋收留了他们。梁三命运不济,接连死了两回牛,后来连媳妇也死了,再后来租不到地,连父亲留下的三间房也拆得卖了木料和砖瓦。可自从草棚屋里有了生宝母子,曾经被命运打倒的梁三,又开始创立起家业来,他操劳着,忍耐着,把希望寄托在将来。可拆掉三间房的地上长起来的榆树已经比碗口粗了,家业依旧没创起来。
土地改革的那年冬天,梁三家分得十来亩稻地,老汉早已干瘪的身体突然就有莫名其妙的精力,见天天不亮就开始忙乱起来,但对于生宝也渐渐生出许多不满。
看见郭振山家盖瓦房,他心里气:“你把俺生宝拉进党里头做啥嘛?你弟兄三个外头有人干事,屋里有人种地,你们积极得起啊!可俺家里的地怎弄哩?”
听说生宝担任互助组组长,他冲到老婆跟前抱怨:“他为人民服务!谁为我服务?成天不着家,啥时才能创立咱自个儿的家业?”
这次买稻种,老汉照旧不高兴:“谁见过汤河上割毕稻子种麦来?等碰破了脑壳后,你才知道铁是铁,石头是石头。”
想到这,生宝觉得有必要回去后认真地跟继父做点解释工作,主要说明大家富裕的道路和自发的道路 有啥不同。爷俩使足了劲种地,的确年年粮食有余,然后有力量买地。可像任老四家那样的,劳力软,娃多,离开互助组就搞不好生产,就得年年卖地。那十年八年后,老任家又和没土改一样,地全到他爷俩名下了!
想到能改变继父的想法,生宝满脸堆起笑容,他走进一家小饭铺,要了碗汤面,然后取开棉袄口袋上 的锁针用嘴唇夹住,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在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在那些七凑八凑来的人民币中拣出最 破的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
踏着土街上的泥泞,生宝从饭铺跑到车站票房。划着一根洋火,观察了全部情况;划第二根洋火,选定睡觉的地方;划了第三根洋火,把麻袋在地上铺开来。头枕着过行李的磅秤底盘,生宝和衣睡下了。他想:在这里美美睡上一夜,明日一早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买稻种呀!
票房外头,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天气是凉的,可生宝心中是热的……
(节选自《创业史》,有删改)
【注】互助组: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农民为解决各自劳动力、生产工具不足的困难,而建立的劳动互帮互助组织。
文本二
《延河》是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主管、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协办的国家一级 综合性纯文学期刊。杂志 1950 年以《西北文艺》之名初创,1956 年经报请中办批准,以毛体字“延河”作 刊名,正式更名为《延河》,是新中国创刊最早的纯文学期刊之一。在将近70 年的办刊历史中,《延河》屡开新中国文学风气之先,一直保持着非凡的文学表现,相继推出了一大批扛鼎中国当代文学星空的文学大家和优秀作品,聚焦着中国当代精神深刻的历史记忆和现实期待。
近期我社将增开“农村青年”栏目,旨在用文学积极回应时代,用作品传递“乡村变迁的脚步声”,鲜活而生动地记录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变化的历史。通过具有时代精神的新一代农村青年典型形象,表现其创业、致富、成长的经历。有鲜明的主题,积极倡导我国农村真情友爱、美好和睦的道德风尚。文体不限,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均在应征之列。风格不限,文学性强、艺术价值高者优先。
期待您的作品!
(改编自《延河》杂志社征稿启事)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的人物语言准确生动。比如称呼“生宝同志”符合区委书记的身份,“娃们就有馍吃了嘛”等方言土语的运用突出了小说的乡土特色。
B.生宝决定在车站票房蹲一夜也不去旅馆,一方面是考虑到乡亲们为买稻种筹钱不易,同时也是出于对以区委书记为代表的党的尊敬。
C.本文选自长篇小说《创业史》,表现了我国农民艰苦奋斗、发家致富的美好愿望。但生宝和继父梁三所追求“创业”的内涵有所不同。
D.故事以描写“春雨”开端,使后文生宝滞留车站的情节展开自然合理。故事又在“春雨”中结束,使首尾形成呼应,结构更加严谨。
8.小说是如何塑造梁生宝的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9.如果要推荐本文参加《延河》杂志“农村青年”栏目的遴选,请写出你的推荐理由。(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六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 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 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贪,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蚤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此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英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B.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C.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否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D.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与幼子过负担渡海”的“负担”,和现代汉语的“负担”意思不同。
B.“其谁肯信之”的“其”字,和“其孰能讥之乎”中的“其”字,意思相同。
C.“终不能悛”的“悛”字,与成语“怙恶不悛”的“悛”字意思相同。
D.“谪居儋耳”的“谪居”,和文中“斥居东玻”的“斥居”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苏轼住在儋耳时,住房简陋,食物粗鄙.虽则没了奢华的生活,却恬然自安。
B.苏轼独独喜爱陶渊明的诗,佩服其为人,苏轼本人也有和陶渊明类似的性格。
C.陶渊明的诗歌质朴而华美,瘦削而丰腴。他的诗,是后世许多诗人比不上的。
D.苏轼在东坡时学问大涨,作者也跟着苏轼追和陶渊明的诗歌,只是数量不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 (5分)
(2)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二)
唐 杜甫
百顷风潭上,千章①夏木清。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
鲜鲫银丝②脍,香芹碧涧羹。翻疑柁楼③底,晚饭越中④行。
注:①章:指大树 ②银丝:指新鲜烹饪的鱼肉 ③柁楼:指船上操舵之室 ④越中:唐朝时的大都会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景,从水潭的广大写到夏木的葱茏,描绘出了一副夏日清凉又赋有生机之景。
B.颔联聚焦描绘,从远处写到近处,写低低树枝上也结上了果子,密叶间有鸟儿搭巢。
C.颈联写到鲫鱼和香芹做成的美食,表达了诗人在与友人同游之时受到了殷勤的款待。
D.尾联将柁楼和越中两处进行对比,含蓄表达和抒发了自己的欣喜与当下的满足之情。
15.有评论家质疑此诗中“卑”、“低”二字犯重,然古人亦所不避。太白诗云“玉窗青青下落花”,“下”“落”两字不免犯重,但“下”就窗前言,“落”就花片言,亦自有别。请根据以上对“下”“落”二字的辨析,结合诗句赏析本诗中的“卑”“低”二字。(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题,6 分)
16.(1)在“青春之美”阅读分享会上,有同学说,青春是花样年华,像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开篇就抒发对青春年华的怀想。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借代的手法写出周瑜指挥若定,打败曹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庄子在《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杯水芥舟”做比喻,说明万物的活动都有所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小题。(12 分)
在建筑学上,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建筑的表达的。 ① 这一类建筑,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 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 ② ,也就是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 ③ 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就首先必须熟悉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关于这方面深入一步的学习,我介绍同志们参考《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和宋李明仲的《营造法式》。
(节选自梁思成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下列选项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
我们在探索时发出的声音,英文explore,其语源拉丁语有“喊出”之意。
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在说一个“一”字的一霎那之间了结。
要是我答应一个“不”字呢?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 分)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8 分)
三五好友围坐于温暖的炭炉旁___①_____,茶水在茶壶内沸腾,烤制的土豆、玉米、花生逐渐散发香气……据报道,去年“围炉煮茶”正在城市群体中兴起。中国茶有着千年历史,她的厚重广博已经毋庸置疑,人们对陆羽《茶经》之类的故事可谓___②___;茶如何走入当代,融入今天的城市生活,同样还需要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围炉煮茶”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当然,也有人认为他们不过是“___③____”:出去喝个茶,还讲究穿搭、出片,多半不是真的冲着茶去的。就像露营和飞盘一样,“围炉煮茶”也有些多少炫耀性消费的意味。但在围炉煮茶____④____般出现的同时,质疑也相伴而来。这些问题,不妨交给时间去给出答案。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 分)
21.一家围炉煮茶店即将开业,请为该店设计一条广告语。要求:句式整齐或至少运用一种修辞,但不超过25个字。(4 分)
四、作文(60 分)
22. 阅读下列材料,请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从”“北”“化”这三个字都是由“人”而来的同体会意字(见下图甲骨文示例)。相随而“从”,相背而“北”,相转而“化”。这三个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包孕着国人从古至今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这三个字也与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践息息相关,深蕴待人处事之道。
对此,你有什么感悟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①明确文体,自拟标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③不少于800。
成都市双流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
语文试题 答案
C 【解析】A项,“现实的人生社会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错误,文章第二段说的是“然而人生和社会常常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文中说的是“常常是”。B项,“陶渊明的诗……呈现出晋代诗歌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错误,从文中来看,“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是在唐代呈现的,陶渊明所在的晋代开启了自然之美的画卷。D项,“唐诗赖以形成的精神氛围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后世理解唐诗就非常难了”错误,文中说的是“许多精神氛围都发生了改变”“增加了理解唐诗的难度”。
D 【解析】A项,“主要采用例证法论述了自然精神的内涵,最后卒章显志,点明中心论点”错误,文章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自然精神。B项,“文章引用王维的诗歌《鹿柴》,论证了王维田园诗爽朗明澈的诗境”错误,应为“山水诗”,且应是证明其山水诗在深远幽静中具有的深邃空趣。C项,“文章论述李白诗歌的自然精神时采用了类比论证手法”错误,应该是对比论证,不是类比论证。故选D项。
A 【解析】A项,“自然精神来自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错误,选项逻辑错误,由“自然精神来自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推导不出“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应该是一定程度上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占有重要地位。故选A项。
B 【解析】B项,“可以看到遥远的太空的任何地方”错,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并不意味着能看到任何地方。
C 【解析】A项,“光学望远镜”错,是射电望远镜实现的。B项,“这还只是科学构想”错,构想已随天眼的构成而渐成现实。D项,“使天气预报更加准确”错,跟踪探测日冕物质抛射事件,服务于太空天气预报。故选C项。
①观测范围更广,观测角度更灵活;
②信号捕捉更深远,探测对象更高端;
③测控能力得到提升;
④应用价值更高。(任答三点可得满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的提炼概括能力。①原文:足以观测到更大天区的天体,同时,馈源也随索网一同运动,采集天体发射的无线电波。如同人类转动自已的眼珠,调整视线的指向,遥远的太空对它来说将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说明中国天眼观测范围更广,观测角度更灵活。②原文:借助这只巨大的“天眼”,科研人员可以窥探星际之间互动的信息,观测暗物质,测定黑洞质量,甚至搜寻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与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天眼”的灵敏度提高了约10倍;与美国阿雷西博350米望远镜相比,“天眼”的综合性能也提高了约10倍。“天眼”能够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说明中国天眼信号捕捉更深远,探测对象更高端。③原文:天眼可把中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将深空通讯数据下行率提高100倍。说明中国天眼测控能力得到提升。
④原文:其应用价值可以是为自主导航这一前瞻性研究制作脉冲星钟;诊断识别微弱的空间讯号,为国家安全服务;提供高分辨率和高效率的地面观测;跟踪探测日冕物质抛射事件,服务于太空天气预报。说明中国天眼应用价值更高。
7. B 【解析】“出于对以区委书记为代表的党的尊敬”不正确。根据小说相关内容“那是希望和信赖的眼光”“照
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主要是出于不辜负组织的信任以及为人民办实事的心愿。
8.
①环境烘托:小说开头“春雨”为人物活动提供自然背景,结尾的“春雨”衬托出梁生宝艰苦创业、劳动致富的劳动热情。
②人物衬托:任老四和区委书记的信任和赞赏,侧面反映出梁生宝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热情和能力。继父梁三一心为自己家而反对生宝为人民服务,反衬出生宝的一心为公,勇担重担。
③细节描写(心理、动作等):如“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很仔细地打开,……拣出最破的一张”动作描写,表现梁生宝对群众筹集的资金的珍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9.
①小说内容具有时代性。小说以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为时代背景,再现了农村生活状态和农民思想意识,符合栏目“记录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变化的历史”的理念。
②小说人物形象典型。梁生宝有理想、有激情、充满时代朝气,勤俭朴素、积极担当,是农村青年党员干部的典型代表。符合栏目表现“农村青年创业经历”的要求。
③小说主题鲜明。通过梁生宝精打细算买稻种的故事,体现了“我国农村真情友爱、美好和睦的道德风尚”。
④小说文学性强。叙述技巧上通过梁生宝的回忆展开故事情节,自然灵活。小说语言有散文化的特征,景物描写营造了诗情画意的意境。符合栏目“文学性强、艺术价值高”的要求。(一点两分,答到三点得满分。学生应紧扣文本二中《延河》杂志的征稿要求来进行回答。)
B 【解析】句意: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以为同陶渊明的原作相比,也不会自愧觉得不如他的。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请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
D 【解析】A项文中的负担是“挑着东西”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负担是指承担、责任,或不易解决的思想问题。所以意思不相同,判断正确。B项两个句子中的其字都是表示加强语气的副词,可翻译成哪里或难道。C项怙恶不悛的悛的意思是改正,文中的“终不能悛”也是改正的意思。D项中谪居:贬谪到某地居住的意思。文中的斥居也是被贬谪到某地的意思,所以意思相同。判断错误,故选D。
C 【解析】(表面质朴实则华美,表面瘦削实则丰腴。)
13.
(我)性情刚烈才智笨拙,和其他事物多有抵触,自己料想因为我自己必定遗留下世俗的祸患。
(采分词:刚:刚烈 忤:抵触、不顺从 贻:遗留 各1分,大意2分)
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了成就,先父便要我以他为师。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自认为比不上。
(采分词:既冠:成年以后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不若:比不上 各1分,大意2分)
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与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瞻平日里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表面上质朴,实际上却华丽;表面上清瘦,实际上却丰满。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以为同陶渊明的原作相比,也不会自愧觉得不如他的。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请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儿子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而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料想因为我自己,必定留下不少世俗的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如今,我现在倒真有这些毛病,但一直没有及早发现。做了半辈子官,结果触犯了世俗的祸患。这正是我深深地为他折服、敬佩的地方,并且决心在晚年把他当作效法的榜样,哪怕是学到他的万分之一也好。”
唉!陶渊明不愿为了挣五斗米的微薄俸禄,整衣束带,去拜见一个无德无才的人;而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饱受入狱之苦,遭受狱卒的折磨困辱,仍然不知悔改,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尽管如此,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能够考究出来的。我相信后世有德有才的人肯定会给以正确评价的。孔子说:“阐述前人的观点而不自己写作,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我私自和老子、彭祖相比。”孟子说:“曾子和子思在道义上是一致的。”评价一个人关键是要看他的为人的实质,仅从一些表面的小事做出评断,是不足以对人作出正确评价的。
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奋力疾追,但常常只能落在他的后面。对于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也跟着写了一些和诗。
14.B 【解析】“从远处写到近处”表述错误,颔联写景的角度应该是由低处写到高处。
15. ①“卑、低”二字从字面意来看都有低矮的意思,单独看来这二字意思上不免犯重。
②但“卑”字是就树枝生长的本身高度而言,也可作微小理解,“低”字是写的果子繁结之后将树枝压得很低的状态。
③因此,“卑、低”二字的使用各有侧重,而且做到了细腻刻画树枝与果子繁结的状态,显得更加真实。
(每一点2分,意思相近也可酌情给分。本题考察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应借鉴题干中对下和落二字的分析,对本诗中的卑和低进行赏析。)
(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17.A 【解析】A项的引号是特殊含义的作用,B、C、D、都是表强调的作用,因此选A。
18.①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 ②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 ③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
(结合上下文进行补句,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
19.改成: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
调整“首先”的位置,“首先”强调的是“熟悉”,不是“必须”
补充“自己”一词,因为结合上文可知要创新的中国的建筑,所以要熟悉的也是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
补充关联词:“否则”,以达到否定强调的语意
(每改到1处,的一分,一共3分。如有其他修改,语句通顺,符合文意,也可酌情给分)
20.①谈天说地(谈笑风生) ②耳熟能详 ③附庸风雅(装模作样) ④雨后春笋 (星罗棋布)
(每个1分,用括号内或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21.示例:
红泥炉边,静听雪;人间新冬,慢煮茶。
“围炉”和“煮茶”从来都不是生活的解药,朋友组的局才是。
(内容与围炉煮茶有关2分,句式整齐或有运用修辞2分。)
22.作文
评分标准同高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