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县四中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模拟卷
语 文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历史学研究中,鲁迅、茅盾、老舍、闻一多等人的作品经常被当作佐证史料而引用。现代文学能够被用作历史研究之辅助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它固有的“以文见史”传统的存在。所谓“以文见史”,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互动关系的概括,它既是作家面对历史的观念传统,又是作品处理文本与现实关系的写作传统。中国现代文学在反思历史、关注现实方面成就卓著,各个时期的文学潮流中都存在一个清晰的历史维度。
“以文见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写作传统。文学参与历史建构的传统在五四文学之前的进步人士那里就已经开启。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深度融会,积淀成一种前后相继的写作现象,并演化为具有本质意义的写作传统。现代作家在“人”的建构过程中,首选的是历史批判的路径,而不是将世俗生活合法化的路径,梁启超、鲁迅等人都是如此。
历史是中国现代作家倾心审视与观照的一片邈远、深沉的疆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许多作家都写过孔子的事迹,如曹聚仁的《孔老夫子》、冯至的《仲尼之将丧》、陈子展的《楚狂与孔子》等。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不断出现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包括人文始祖女娲(鲁迅《补天》),历史豪杰伍子胥(冯至《伍子胥》),精神气节的代表人物文天祥(郑振铎《桂公塘》),及众多能臣谋士,如信陵君(廖沫沙《信陵君之归》)、苏秦(魏金枝《苏秦之死》)等。此外,歌颂高尚文人的作品中亦不乏佳作,如何其芳的《王子猷》、唐弢的《晓风杨柳》等。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历史书写,是沟通过去与当下的精神通道,有助于促进读者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中国革命与现代文学的密切关系,使文学天然地关注历史进程。现代文学的纪实功能十分强大,民族国家重大事件与其文学呈现之间的时间差非常小,这是现代文学“以文见史”传统的醒目标志。各时期的主流文学全面折射出历史的风云变幻,文学由此逐渐确立了新历史观,并参与了历史的意义重构。
“以文见史”传统与中国现代伦理变迁息息相关。新伦理的建构依托历史资源的例子大量存在。伦理辩驳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历史小说中大量出现,抗战文学把民族安全至上提升为最高伦理原则。中国作家善于到历史中寻求伦理变革的依托。在这里,伦理变革与“以文见史”传统相遇并形成相互映照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以文见史”传统与现代文学的形式变革密不可分。历史小说、新歌剧、随感录、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叙事诗中都有历史的踪影。现代作家突破了传统平话和历史演义的局限,从而为历史表达创造了新形式。例如,鲁迅的故事新编、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朱东润的历史人物传记、谭正璧的历史小说等,都在文学形式上创造了新范式,而新范式的诞生与历史语境有着必然的关联。
对“以文见史”传统的认知有助于评价文学作品的价值。文学与历史都以关注人性为前提,这就使某些文学作品在生成审美价值的同时也具备认知价值。从文学的历史叙事中培育出的审美意识是社会化审美意识,对这种意识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审美价值的动态性和社会性,从而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传统的一个重要侧面。
“以文见史”传统为文学接受者与批评者带来了指向未来的愿景。文学中的历史书写总是带着对公平、正义乃至乌托邦的向往,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精神并不是“向后看”的精神,而是从“过去”透过“现在”而直达“未来”的精神。这一传统不仅折射出历史规律,而且用指向未来的愿景为社会进步带来隐形的助力。
(摘编自王寰鹏《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的写作传统》)
材料二:
在近年的当代小说中,文学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开始越来越引人关注。习近平同志在作协九大开幕式讲话中,非常明确地谈到了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其中当然也隐含着对于当代文学的批评。习近平同志说: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我们并不是要求作家像历史学家那样去追求历史事件、历史情节的绝对真实,而是要求必须尊重历史本质的真实。也就是说,即便叙事者在历史事件与情节的描绘上达到了相当程度的真实,但这一基础如若并非建立在历史本质的契合之上,我们也不能说这是真实的历史叙述。反之,即使对于某些历史的描写,其事件与情节完全出于虚构,但却在更高层面呈现了特定时代的本质规律,也依然可以看作是真实的历史。
(摘编自徐刚《当代文学的历史叙事问题》)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文见史”不是作家面对历史的观念传统,而是作品处理文本与现实关系的写作传统。
B.社会化审美意识,有助于揭示审美价值的动态性和社会性,从而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传统的侧面。
C.现代作家在“人”的建构过程中,首选的是历史批判的路径,而不是将世俗生活合法化的路径,所有人都是如此。
D.现实中,作家常常会根据自己写作的需要选择史料,因此具备“史识、史才、史德”就显得尤为重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历史建构,这不仅适用于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也同样适用于其它题材的文学创作。
B.习近平同志说:必须在树立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之后,才可以立之当世、传之后人。
C.“以文见史”传统与中国现代伦理变迁息息相关,与现代文学的形式变革密不可分,其认知有助于评价文学作品的价值。
D.中国现代伦理的变迁和文学形式的变革助力“以文见史”传统的发展,这促成了历史表达作品的出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符合“以文见史”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再别康桥》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B.《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C.《祝福》通过描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也阐述“我”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这一社会现状的不知所措。
D.《故都的秋》落墨的不是一般古今文人学士所表现的伤秋悲怀,而是用饱蘸情愫的柔毫,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相映衬对照,从而画出一幅神韵清绝,具有作者个性特征的北国秋色图。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茶馆》体现了“以文见史”传统,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篇戏剧是如何体现这种传统的。(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夕阳斜照着流水,碧绿的江面上摇曳着耀眼的金光,成瑶无心去看这些,她兴奋的脸蛋在晚霞中映满了光彩。“二哥,别看嘉陵江了,你听我说嘛!”
“你说吧。”成岗的目光正望着远处的一片红岩,不肯移开。那是中共办事处住过的地方,有名的红岩村。
“二哥,我跟你说嘛!许多同学都要走了……”成岗回头看着妹妹,从那双认真的眼光中,他发现这个少女已经不再是咿呀的乳雏,她已成长为一只练羽的海燕,只待一声春雷,就要冲向暴风雨!成岗略带几分激动。
“真的!到农村去,马上就要出发。”妹妹说得很兴奋,一双晶亮的眼睛珍珠般地闪耀着,她渴望去参加农民起义,参加武装斗争,到山上打游击,过那种充满浪漫色彩的战斗生活。可是看到哥哥一直没有回答她的话,少女明澈的眼光很快就变得暗涩了:“你一定又说我年轻不懂事,不让我去……”
成岗的表情没有什么变化,妹妹的心事他已经猜透了,但他并不急于插话。“二哥,我们班上走了三个,最近还要走……我多么希望……”“希望总是有的。但是希望不是幻想。”
成瑶看了看二哥,她不太满意这种抽象的回答。她忽然想起了什么,话头一转:“哟,我的书包咧?我的书包咧?”一边叫着,一边慌慌忙忙地离开了阳台。很快就转来了,带着神秘的语调说:“专给你带回来的!只许你一个人看!”
成岗从书包里翻出一叠粉红色的打字纸,“《挺进报》?”他迟疑了一下,沉下脸问:“把这拿回来干啥?”“给你看的。”成岗摇摇头,声音里带着妹妹难以理解的责难:“谁叫你带回来的?”成瑶惶惑地望着成岗。她满腔的热情,被迎头的冷水浇灭了。
成岗指着《挺进报》严厉地说道:“这东西以后不准带回家来,给人发现了可不是好玩的事!”妹妹像受了天大的委屈,激动地反驳着:“我没有碰到危险!”“你太冒失了。”成岗摇了摇头,“这不是勇敢而是冒险!难道你没有看见到处都在搜查《挺进报》?车站、码头,到处都有特务!”
“危险?我是冒失鬼?”妹妹的脸蛋气得失去了血色:“怪不得人家说你当了厂长就变了!你——胆小,你——害怕,你——不敢和过去的朋友来往!你……好,好!我不连累你……”
泪珠沿着她痛苦的面颊往下涌流。她曾经那样信任、尊敬二哥,可是现在……她难过,失望,从成岗手里夺回《挺进报》,几下撕得粉碎,一把塞进书包,转身冲进自己的小屋,失声痛哭起来……
微带寒意的薄雾渐渐散开,远处的山峦在展曦中显现出起伏的淡影,迎着初升的旭日,鸟儿清脆地叫着,飞向远方。在一块伸向江岸的悬岩上,成瑶已经坐了好久——昨晚上她睡得不好,噩梦缠绕着她:时而仿佛是大哥回来了,说要带她到延安去,时而是华为(重庆大学学生,双枪老太婆的儿子)周身流血,和她同关在警备司令部,审问他们的正是那个特务魏吉伯;时而又挤在船上,二哥和她一道,那份《挺进报》被别人发现了,她藏来藏去,不知怎的老是在书包里。天还没有亮,她就被梦中追上船来的戴黑眼镜的特务惊醒了。
最近以来,她的心境很不平静,狂热的心使她特别容易兴奋,也容易激动。和二哥闹别扭的事,早就像阳光下的乌云一样散去。成瑶感到内疚和羞愧:自己按着书包,心里还咚咚地跳着,怕特务检查,反而说二哥是胆小鬼!二哥的话并没有错啊,勇敢不是冒险。她又渐渐回想到过去:是二哥给刚学扎发辫的自己,讲八路军抗战,讲敌后游击队,讲毛主席和延安……刚上高中那年,二哥有天深夜才回家,一进门,就悄悄告诉自己,在飞来寺中苏文协,他真的见到毛主席了,看见毛主席和周副主席从他面前走过,他忘记了还有特务监视的危险,禁不住高声喊着“毛主席万岁!”还有那一回,二哥半夜里回来,满脸鲜血,二哥不准她声张,洗净了血污,第二天照常去上班,却说是夜里走路自己跌伤了的。还有二哥生日那天,煮好了面,他却不回来,妈妈说:“呃,又是在车间。”果然在车间里找到了他,满身油污,和工人一起干活。回家的路上,她高兴地告诉他:“二哥,你多么像个工人!怪不得别人都说你这个厂长没得一点架子。”可是二哥的脸色立刻阴沉下去了。以后,再也看不到他和工人在一起……
许多往事的联想,使成瑶激动地感到自己忽然聪明了,猜到了许多事情:她自己不是也保守着秘密,没有把参加新青社的事告诉二哥吗?二哥一定和自己一样,担负着秘密的工作任务,也许,他和大哥一样,是个最勇敢的共产党员!
(摘选自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材料二:
为了发动国统区民众反对蒋介石的内战独裁,中共重庆市委于1947年秋创办了《挺进报》。陈然(《红岩》成岗原型)被任命为《挺进报》特支书记并担任了最机密的印刷工作。陈然是重庆一家小工厂的代理厂长,白天他要在厂里负责工作,夜晚才能进行《挺进报》的印刷工作。没有油印机,只能用一块竹片在蜡纸上括。一张蜡纸只能印30-50份。陈然迎难而进,刻苦钻研印刷技术,还学会了刻钢板。后来市委决定刻板、印刷由他一个人负责。这样不仅可以节省人力,还可以缩短周转时间,减少暴露的危险。(人民网)
6.下列对小说选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成岗在与妹妹的对话中表明态度——他赞成成瑶跟她的同学参加革命活动。
B.二哥对成瑶的批评使她失去了理智,以至于对二哥说了很多过激伤人的话。
C.“许多往事的联想,使成瑶猜到了许多事情”,说明成瑶已知哥哥的身份。
D.选文在刻画妹妹时,侧重写其刚参加革命时,逐步成长和成熟的心路历程。
7.下列对小说选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海燕”一词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了成岗对妹妹正在成长为一名革命者的欣喜。
B.文中插叙成瑶做噩梦的情节,旨在展现成瑶在复杂斗争环境下的焦虑与缺乏斗争经验。
C.文中写到“夕阳斜照”“旭日初升”“天色大亮”的时间变化,烘托了人物心理。
D.文章多次描写成瑶的心理活动,生动传达了她内心由兴奋到失望的情绪变化。
8.小说中多次提到的《挺进报》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6分)
9.请谈谈本文是如何来塑造成岗(陈然)这一革命人物形象?(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今有羿、逢蒙、繁弱于此,而无弦,则必不能中也。中非独弦也,而弦为弓中之具也。夫立为名亦有具,不得其具,贤虽过汤、武,则劳而无功矣。汤尝约于郼、薄矣,武王尝穷于毕、 矣,伊尹尝居于庖厨矣,太公尝隐于钓鱼矣,贤非衰也,智非愚也,皆无其具也。故凡立功名,虽贤,必有其具,然后可成。
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制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不可为书。”君曰:“何故?”吏对曰:“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而今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传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宓子敬诺,乃得行其术于亶父。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而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在旁。”
鲁君后得之者,宓子先有其备也。先有其备,岂遽必哉?此鲁君之贤也。
三月婴儿,轩冕于前,弗知欲也;斧钺在后,弗知恶也;慈母之爱,谕焉。诚也。故诚有诚乃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况于有血气者乎?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听言哀者,不若见其哭也;听言怒者,不若见其斗也。说与治不诚,其动人心不神。
(节选自《吕氏春秋·具备》)
材料二: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论语·公冶长篇》)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勾。(3分)
巫A马B旗C短D褐E衣F弊G裘H而I往J观K化L于M亶N父O见P夜Q渔R者S得T而U舍V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具”,与《陈情表》“臣具以表闻”中的“具”意思不同。
B.“伊尹”,伊氏,被商汤封为尹(相当于宰相),曾被庖人收养,乐尧舜之道。
C.“至”,与《兰亭集序》中“群贤毕至”的“至”意思相同。
D.“斧钺”,斧与钺。泛指兵器。亦泛指刑罚、杀戮。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以善射之人必须拥有良弓和弓弦才能射中目标类比,说明建立功名也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然后才可以成功。
B.鲁国国君听完了两位官吏的话后,意识到自己过去犯的错,于是决定把亶父完全交给宓子贱治理,自己不再过问。
C.宓子贱治理亶父时,担心鲁君听信谗言,于是故意干扰两位官吏的书写委婉地向鲁君进行劝诫,成功地说服了鲁君。
D.文末以婴儿能懂得母爱为例探讨宓子贱治理亶父的成功之道,认为劝勉他人、治理政事要赤心诚意才能感化人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4分)
(2)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4分)
14.宓子贱能实现政治抱负是因为具备了哪些条件?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舟中对月
陆游
百壶载酒游凌云①,醉中挥袖别故人。
依依向我不忍别,谁似峨嵋半轮月?
月窥船窗挂凄冷,欲到渝州酒初醒。
江空袅袅钓丝②风,人静翩翩葛巾③影。
哦诗不睡月满船,清寒入骨我欲仙。
人间更漏不到处,时有沙禽背船去。
【注】①凌云,山名,位于四川乐山,与峨眉山遥对。②钓丝,竹名。③葛巾:用葛布做的头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题为“舟中对月”,诗人却没从月亮写起,而是从友人送别始,牵出月亮对自己的不舍。
B.“百壶载酒”气概豪迈雄壮,在开头即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也写出送行之人众多。
C.诗人用静谧的夜、空寂的江船、江上的景物和飞过的沙禽来烘托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D.本诗创作借用李白《峨眉山月歌》诗中意象,飘逸洒脱,如行云流水,有太白之风。
16.南宋文学家姜夔《白石道人诗说》评价此诗:“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请谈谈你对“奔马”一词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日常生活中,想要形象地表达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安慰,往往会引用李密在《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自己回归田园后在室内酌酒自饮、闲观庭树的自由闲适生活。
(3)苏轼《石钟山记》中写“栖鹘”动态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出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① 的顽强意志。新时代的青年应当从伟大的抗战精神中汲取爱国情怀、斗争精神和创新意识,青春成长输送精神养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奋勇前行。
他们以生命赴使命的态度用热血铸忠诚并写就了惊天动地的故事从而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及谱写了感人的爱国主义篇章。
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像抗战先烈那样,将理想信念植根于灵魂深处,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经过14年的② ,终于夺取了胜利。新时代的青年,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先辈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在新征程的前进道路上,敢于向一切困难亮剑,始终保持③ 的斗争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场接力跑,我们勇毅前行,接续奋斗,艰难困苦怎能阻挡我们向前迈进的步伐?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4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今,“精神内耗”已经成为一个流行语,很多人也都认为自己存在着精神内耗的状况。这是一种内心状态,通常的表现有自我否定、负面情绪、消极思维模式等等。精神内耗会导致个体产生压力过大、情绪低落,甚至自我怀疑等问题,进而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和降低生活质量。
一般认为,精神内耗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其产生原因也是多方面的① ,而是需要扭转这种不利的情形,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生活之中。
对于如何减轻或者杜绝精神内耗,相关人士也给出了系列建议,② 。而从科普的角度来说,也许阅读一些科普图书有助于缓解精神内耗,因为科学也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科普阅读,可以让我们更理性地看待周围的世界,看待自我。
吴以义在《什么是科学史》中这样写道,“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科学精神并不能通过教科书简单的定义或传授。最能表现这种思维方式的,并不在科学已经完成的物化的甚至是固化的科学成果,而在于求得这些成果的过程。”好的科普图书是需要用时间来品的,它的价值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芳华不再,相反,③ ,阅读科普图书会让我们的思想变得厚重起来,让我们的生活丰富起来,也让我们扭转精神内耗的状态,用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和生活。
21.下面句子中的“我们”含义,与文中加点处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整个世界只有用枪杆子才可能改造。
B.老师语重心长地对全班同学说:“我们做学生的应该好好学习。”
C.从1949年到2022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73岁的生日。
D.可是我们的同志看问题,往往带片面性,这样的人就往往碰钉子。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文课上学习了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谈到郭橐驼种树的技巧,既有“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尊重态度,又有“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的关注有度,还有“其本欲舒,其培欲平”的积极疏导,更有绝不“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的清醒忌讳。这些种树之道,移之育人,似乎也般般相通,语文课上就此同学们展开了深入的思考。
假如你在这堂课上参与发言,你会结合实际阐述怎样的看法 请根据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D 2.D 3.C
【解析】
1. A.原文说的是“它既是作家面对历史的观念传统,又是作品处理文本与现实关系的写作传统。”。逻辑关系错误,B.原文说的是“从而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学 ‘以文见史’传统的一个重要侧面。”是一个“重要侧面”不是侧面,C.原文说的是“现代作家在‘人’的建构过程中,首选的是历史批判的路径,而不是将世俗生活合法化的路径,梁启超、鲁迅等人都是如此。”这里说的是所有人都如此。
2. “这促成了历史表达作品的出现”错误。根据材料一第5、6段可知,中国现代伦理的变迁、文学形式的变革都与“以文见史”传统相关,再结合第6段的“现代作家突破了传统平话和历史演义的局限,从而为历史表达创造了新形式”可知,选项中“这”指代义变化了,强加因果了。故选D。
3.从材料一“在历史学研究中,鲁迅、茅盾、老舍、闻一多等人的作品经常被当作佐证史料而引用……所谓‘以文见史’,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互动关系的概括,它既是作家面对历史的观念传统,又是作品处理文本与现实关系的写作传统”可知,“以文见史”,是用现实主义方法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形式。《祝福》是现实主义作品,可以论证“以文见史”观点。
4.①材料一首先提出了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这一概念。②接着论述了“以文见史”的源起。③最后,作者着重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其价值,“以文见史”传统与中国现代伦理变迁息息相关,“以文见史”传统与现代文学的形式变革密不可分,以及“以文见史”传统的认知有助于评价文学作品的价值,“以文见史”为文学接受者与批评者带来了指向未来的愿景。
5.①关注现实,重大历史事件及时呈现在作品中。《茶馆》以旧北京城中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随时代命运的变迁,反映了旧中国清末、民国初以及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跨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
②表达对社会进步愿景的向往。以康顺子和康大力为代表的底层劳苦大众,尽管饱受欺凌,但有压迫就有反抗,他们所代表的善和正义,才是社会的希望。
③“以文见史”传统与现代文学的形式变革密不可分。《茶馆》以老北京裕泰大茶馆为舞台,以卷轴画式的结构,展示了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清朝末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不同人物的生活。
C 7.D
【解析】
6.C错在“成瑶已知哥哥的身份”,成瑶只是猜测而已。
7.对人物的心理分析有误,她的情绪由兴奋到失望,再到内疚和羞愧。
8.①推动情节发展。以《挺进报》引发兄妹争执,层层推进,造成了成瑶对二哥的误解,而梦中的《挺进报》被发现,也让成瑶意识到自己的冒失,进而理解了二哥的斥责;②丰富人物形象。成瑶把《挺进报》带回家这一情节反映了作为学生的成瑶警惕性不足的特点,而成岗对成瑶的斥责也表现了成岗作为革命者的沉稳和警觉。③突显文章主旨,表现敌后工作的艰巨与伟大。
9.①正面描写,文章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通过成岗与妹妹谈话、斥责妹妹带回《挺进报》这一细节,表现了成岗的成熟沉稳和高度警觉。②侧面描写,文章通过成瑶这一限知视角,回顾了成岗的“反常举动”,并借由成瑶的猜测,暗示成岗的可能身份。《挺进报》是成岗一手创办的报刊,即使对家人,他也没有泄露消息,表现了他对党的秘密的严守以及对家人的保护。
10.HOS 11.C 12.B
13.(1)将要辞行的时候,他向鲁国君主请求其宠信的两个官吏跟自己一起前往。
(“将”,将要;“于”,引出对象,向......;“俱”,一起、前往)(2)我扰乱宓子,使宓子不能实行自己的主张,这样的事一定多次发生过了。
14.①宓子贱具备君子之德;②实行了孔子“诚乎此者刑乎彼”的治理主张;③鲁国国君纳谏如流,让宓子贱全权治理。
【解析】
10.涂对1空得1分,最多不能超过3处,超过得O分。原文为“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而舍之。”
11.文中“宓子之德至矣”的“至”是“极”的意思,“群贤毕至”的“至”是“到”的意思,故不同。
12.由原文“有传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可知,鲁国国君要求宓子贱五年以后报告施政的要点,而不是不再过问。
13.“将”,将要;“于”,引出对象,向......;“俱”,一起、前往;
“乱”,扰乱;“行”,实行;“术”,主张。
B
【解析】
15.气概豪迈不是全诗的感情基调,整体上是要表现孤单处境、凄凉心境和自我超脱的努力。
16.奔马指的是诗人内心源源不断的思绪与情绪:①与故人离别后孤身只影的孤独处境与凄凉情怀;②对峨眉山月的怜爱、不舍与感激之情;③超脱世外、飘然欲仙的自我解脱的追求。
17.
(1)茕茕孑立, 行影相吊 (2)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
(3)闻人声亦惊起, 磔磔云霄间
18.①百折不挠 ②浴血奋战 ③昂扬向上
19.①他们以生命赴使命,热血铸忠诚 ②惊天动地的故事被写就了 ③他们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④他们谱写了感人的爱国主义篇章。
20.一共有两处语病,修改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当从伟大的抗战精神中汲取爱国情怀、斗争精神和创新意识,为青春成长输送精神养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奋勇前行。
①在“青春成长输送精神养分”前加“为”;(2分)②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后加个“中”(2分)
21.B
22. ①但是我们不能放任自流/任其发展 ②其中包括换一种思维方式 ③会更加熠熠生辉(每空2分)
【解析】
21.文中的“我们”泛指所有人,同时包括了听话人和说话人。A.“我们”泛指所有人,包括说话人自己。B.“我们”指的对方,不包括说话人自己。C.“我们”泛指所有中国人,包括说话人自己。D.“我们”泛指所有中国共产党人,包括说话人自己。
22.①根据前文“精神内耗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及下文“而是需要扭转这种不利的情形,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生活之中。”可知此处存在转折,尽管要面对一系列问题,“但是我们不能放任自流/任其发展”;②根据前文“相关人士也给出了系列建议”及后文“因为科学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一句可知,此处是说在众多的帮助缓解精神内耗的建议中,包括“换一种思维方式”这一方法,故应填“其中包括换一种思维方式”;③前文提到“好的科普图书是需要用时间来品的,它的价值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芳华不再,”根据 “相反”可知,此处可填“会更加熠熠生辉”。
【写作指导】23.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首先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以“种树”喻指治国养民的道理,而本材料引导学生以树喻人。种树与育人有很多相通之处,在育人方面,我们可以向郭橐驼学习什么呢?“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就是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成为他自己”,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他们自然生长,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彰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是强调关爱有度,适度放手,过度的关注会成为孩子的负担,而“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过度的检查和督促不但会干扰学生的正常发展、成长,甚至会打击学生积极性,埋没掉很多独特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则强调“放手”不是“放纵”,“放手”不是“无为”,积极的引导、适度的方法也是必需的。考生在论述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进行论证,避免泛泛而谈。参考立意:1.最好的育人方法是尊重学生个性.顺应天性,做到因材施教;2.育人也需要积极引导,加强管理,精准培养;3.教育要讲究艺术性,既要给空间,也要有约束,主张张弛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