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2 改造我们的学习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2 改造我们的学习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4 17:4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 改造我们的学习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夯实基础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钦差大臣(chāi)   无的放矢(de)
纠正(jiū) 脊梁(jǐ)
B.满腹经纶(fǔ) 肤浅(fū)
模样(mú) 臆造(yì)
C.哗众取宠(huá) 差评(chà)
割断(gē) 逻辑(jí)
D.荒缪(miù) 浸透(jìn)
应用(yìng) 活塞(sāi)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高等教育改革要想取得实效,就需要实实在在地下一番功夫,若满足于浅尝辄止的喧闹,或将陷入华而不实、喧宾夺主的误区。
②许多先烈为了赶走侵略者,前仆后继,英勇斗争,他们那种为祖国慷慨赴死的豪情气冲霄汉。
③他讲课很少带讲稿,即使带了也不打开,两个学时一百分钟,滔滔不绝如江河直泻,夸夸其谈如行云流水。
④既然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绿色旅游”这种注重修正行为习惯的休闲方式,又怎能等闲视之
⑤对于这样的意见,也要加以分析,不可以生吞活剥地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
⑥随着这档综艺节目越来越火,加在各个学员身上的谣言也开始风生水起,横行网络,对此节目组表示将要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3.下列各项中的修辞手法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此以玉壶中晶莹透明的冰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
B.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引用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将主观主义者比作“墙上芦苇”和“山间竹笋”。
C.《红楼梦》用“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来形容贾宝玉,此处运用的是借喻。“纨袴”指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富贵子弟的华美衣着,也借指富家子弟;“膏粱”指肥肉精米,借指富贵子弟。
D.“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诗人王涯把“新月”比作“蛾眉”,意为弯弯的月牙就像娇妻的蛾眉。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精神意志      着改变自我、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把内在求新、求变的精气神      出来,我们的事业发展必将      。
A.蕴含   引发   势如破竹
B.蕴藏   引发   锐不可当
C.蕴藏   激发   势如破竹
D.蕴含   激发   锐不可当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爆款音乐节目成为IP,由此衍生出巡回演唱会、主题快餐厅同样大受欢迎,开辟了版权运营开发的全新领域。
B.某著名导演的电影作品试图再现长安盛景,花了6年时间在湖北襄阳建了一座“唐城”,来开掘与时代气象相结合的内容。
C.远去了鼓角争鸣,沐浴着新时代的光辉,流淌着家国血脉的郁孤台给人以温暖、希望和永远向前的力量。
D.作为当地老百姓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的张家界阳戏艺术剧团在区脱贫攻坚指挥部的指导与合作下,组织了“戏曲进万村”精准扶贫巡回演出。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这种高于天的理想,       ,       ,       ,       ;这种崇高的理想,        ,       ,       ,       ,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①领导红军渡过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
②不怕流血牺牲
③能够在万分复杂的形势中制定正确的战略
④使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任何困难时都无所畏惧
⑤使得广大红军
⑥勇往直前,前赴后继
⑦能够以洞若观火的眼光审时度势
⑧在面对强大而凶恶的敌人时
A.⑤⑦⑥④⑧②③①
B.④⑧②③①⑤⑦⑥
C.④②⑥③①⑧⑦⑤
D.④⑦③①⑤⑧②⑥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材料一 所谓“物质变精神”,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外部客观物质的东西反映到主观意识中来,形成主观的如思想、理论、方针、政策等东西。所谓“精神变物质”,就是将实践中业已形成的方针、政策、理论、方案等观念性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群众实践,从而转化成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力量。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从认识的过程来看,表现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来看,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干部的领导实践过程来看,表现为制定和贯彻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毛泽东认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过程,并不是任意的过程,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物质可以变精神,但是正确的思想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精神可以变物质,“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总之,毛泽东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摘编自樊瑞平、张心立《毛泽东倡导对干部进行认识论
教育——重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每次大挫折,都是唯心论盛行的结果。共产党早期的干部像陈独秀等,革命信仰都很坚定,但最大的问题是脱离实际,结果给党带来1927年的大挫折。开始以为,只要听苏联的就肯定能取得胜利,后来才知道盲从他国经验、脱离中国实际是要掉脑袋的。中国共产党第一堂学到东西的党课是谁上的 是共产党的对立面蒋介石在1927年给上的。敌人是最好的教师,沙场是最好的课堂。你正儿八经给他讲,他听不进去,一流血,什么都学会了。那一次蒋介石逼得共产党人抛弃了陈独秀“绘画绣花”式的革命,脱了西服,拿起枪上了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逻辑就这样展开了。
开展武装斗争,刚刚打开一点局面,王明又带着斯大林的“圣旨”来了。李德、博古等人听不进长期坚持实际斗争的同志们的意见,将用于欧洲平原的坚守阵地决战的战法用于中国东南山地,最后把根据地丢了个干净。红军大转移开始时,他们还是死守他们那一套办法,结果损失惨重。当时你说他,他不听,很多人也不敢怀疑他。为什么 人家是“权威”,王明曾受到斯大林单独召见。后来的张国焘更厉害,他受到过列宁的接见,而且据他自己说是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中唯一见过列宁的人。这些人牌子都很硬,文凭也很高,但一打仗就不行。长征路上打得赢就是硬道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最后实践的“权威”打倒了观念的权威,到陕北后,我们党明白了,马列主义的原理要跟中国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实际结合,这是不断付出血的代价才明白的道理。不流血谁也不承认自己是错的。1964年3月24日,毛泽东谈到《毛泽东选集》时说:“这是血的著作。”
当时,共产国际是世界革命的灯塔,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中国支部,大家都是坚定的革命者,自觉服从共产国际的领导。但问题是唯心主义是不能带领革命走向胜利的。当时许多在领导岗位的人缺乏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更缺乏历史自觉和道路自信。为此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邓小平后来说,这篇文章写得好。我认为,它好就好在这篇文章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曾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盛行的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
毛泽东认为:中国的问题需要听听中国同志的意见。对世界革命的贡献取决于中国革命取得的胜利。制定方针政策必须以中国革命的利益为最高原则,不能机械地服从其他国家的革命经验。这是毛泽东和教条主义者争论的一个焦点。教条主义本质上就是唯心主义。
延安整风期间,全党充分认识到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对中国革命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反过来想,如果没有长征及其路途上经历的生死实践的检验,这些共识的形成是很难想象的。
所以说,毛泽东思想来自血的教训,这不是从书本和课堂里就能学来的。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昨天不是从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掉下来的,今天也不是从华盛顿的白宫掉下来的,它是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不这样,与长征一样,还是要流血,要亡党亡国的。
(摘编自张文木《我们赢在哪里
赢在人才!》,《北京日报》)
材料三 社会实践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经过社会实践检验所证明了的真理,具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性,即不论什么人,只要是他的思想、理论、认识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目的,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就是真理性认识,相反便是谬误。但在现实生活中,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往往与“某些领导人的某些意志”“某些书本中的某些原理”“某些权威人士的某些言论”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要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认识路线坚持下去,就应该遵照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和“此外再无别的”而“只能是”的“绝对性”要求,坚持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情况出发,检验、修正他们的那些错误意志、言论和丰富、发展书本上写的不成熟不完备的原理。“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是中国共产党人所信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其他一切真正科学知识的生命力所在。所以说,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的,由它所赋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的客观性,是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一切形式的主观真理论不相容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摘编自唐梅芳《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学习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客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而得到的如方针、政策等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用方针、政策指导实践则是认识到实践的转化。
B.在毛泽东看来,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都属于能够检验思想的正确性的社会实践。
C.邓小平认为,《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好就好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
D.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主观理论不相容的马克思主义真理既公正又无情。
8.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物质变精神”这个过程中,“精神”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要靠实践来检验。
B.真理具有客观性,它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
C.毛泽东认为,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是借助血的教训从实践中来的。
D.不论是何人的言论还是何种书本中的原理,只要没有通过实践的检验,都不能被认为是真理性认识。
9.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一些管理咨询公司从不研究行业、企业实际,动不动就照搬照抄世界500强公司的理论,盲目给企业开处方。
B.许多缺点和错误根本上是由一些领导满足于听纸上的报告,听口头汇报,下去的时候走马观花,不求甚解造成的。
C.人们只有结合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使自己的认识逐步合乎规律。
D.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但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发展,不注重自身的物质利益、大公无私的人。
10.请指出材料二在论证上最突出的两个特点,并简要说明。
11.在阐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时 ,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概括。
三、语言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在成都的雨中漫步,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你会看到挂在尖尖青草上的雨滴,那样晶莹剔透;你会看到紧紧抓住一朵莲花而不松手的一连串的雨滴。落在花上的雨滴,几乎都是一串而不是一滴。不知是花迷住了雨,还是雨迷住了花。
淅淅沥沥的小雨,下起来就没有要停的意思。成都的市民早已熟悉成都的雨的习性,经常不等雨停就走出家门。他们会在公园里面、小巷深处撑一把大伞漫步,或者坐在湿不了身的屋檐下,穿着短裤汗衫,摇着蒲扇,品茶、打望、摆龙门阵。成都的雨温柔绵软,即使冬天也没有多少冷意。细雨中,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也不像往常那么夺目耀眼,紧张的生活节奏随之放慢。
细雨中,成都的乡村也会展示出油画般的美景。农家人站立在雨中,头戴斗笠,身着蓑衣,点缀在花草中。这让人不禁想到王建的诗句:“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描写的不正是这样的场景吗
如果没有在成都雨中漫步的经历,那么是无论如何都读不懂成都的这种诗意与情调的。这种诗意与情调,只能酝酿在成都的雨中。
1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
A.本书用漫画将动物的“生活成长”知识进行了解读。
B.河南巩义又新增一处引以为傲的文化地标——“河洛古国”。
C.干部要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做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
D.“黄河平,天下宁”,黄河治理历来是安民兴邦的大事。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你会看到那样晶莹剔透的雨滴挂在尖尖青草上。”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14.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单句,要求不改变文意,可增删个别词语。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
在人学本事、长见识的过程中,舒适有时候反而会是一种障碍。只愿意在驾轻就熟的领域待着,不想再费劲向前了。这种学习,很难进步。勇于走出舒适区,向艰难区循序渐进地进发,才能真正长本事。
其实,舒适区像一个圆。(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越畏首畏尾不愿努力,这个圆就越小得可怜。那个古希腊的犬儒主义者第欧根尼,什么也不愿干,把自己蜷在一个桶里晒太阳为最高追求,那他的舒适度就只有“桶”那么大。气温一下降,这个“舒适”就有几分可疑。苏东坡有首诗说,“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是激愤之作,不在挫折中磨砺,怎么可能成功呢!满足现状错失的是更大的舞台。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成长,应该从不断走出舒适区开始。
15.请在文段中括号内填写恰当的句子,使文段逻辑清晰,文意贯通,不超过40个字。
16.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后将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
17.阐释思维,就是针对某一话题进行概念性解释或形象化描述的一种思维方式。比如关于“实事求是”:“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请以“不忘初心”为主题写一段文字。
要求:(1)所写文字能运用这种思维方式;(2)主题突出,文意完整;(3)50~80字(含标点符号)。
一、夯实基础
1. 答案C
解析A项,“的”应读“dì”;B项,“腹”应读“fù”;D项,“缪”应为“谬”。
2. 答案D
解析③“夸夸其谈”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合实际,是贬义成语,与原句褒义的意思不符。⑤“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理论、经验、方法等)。用于⑤句形容对意见的肯定或否定不当。⑥“风生水起”指风从水面吹过,水面掀起波澜。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用于⑥句中属于褒贬失当。
3. 答案C
解析C项,“用‘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来形容贾宝玉,此处运用的是借喻”错误,此处应该是借代手法。“纨袴”是衣着服饰,“膏粱”是饮食,用这些来代指富贵子弟或贵族子弟,体现的是相关性,而不是相似性。
4. 答案D
解析蕴含:包含。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根据语境,应选“蕴含”。引发:引起,触发。激发:刺激使奋发。根据语境,应选“激发”。势如破竹:形势像劈竹子一样,劈开上端之后,底下的都随着刀刃分开了,形容节节胜利,毫无阻碍。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根据语境,应选“锐不可当”。
5. 答案C
解析A项,句式杂糅,改为“由此衍生出了同样大受欢迎的巡回演唱会、主题快餐厅”。 B项,偷换主语,第一分句主语为“电影作品”,后面的分句主语为“某著名导演”。D项,搭配不当,“作为当地老百姓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的应该是“张家界阳戏”,而不是“艺术剧团”。
6. 答案D
解析先说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制定战略,故先选④⑦③①;再说红军怎样战胜重重困难,故选⑤⑧②⑥。再者分号前的横线处应填“一道又一道的难关”,和“一次又一次的胜利”遥相呼应,由此也可以排除前三项。
二、课外阅读
7. 答案B
解析A项,“由客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而得到的如方针、政策等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错,根据材料一可知,由客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而得到的如方针、政策等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C项,由材料二中的“我认为……幌子的唯心论”可知,选项中的“好就好在……唯心论”是作者的观点。D项,“……马克思主义真理既公正又无情”错,材料三说的是“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的”,选项张冠李戴。
8. 答案C
解析C项,“借助血的教训从实践中来”错,由材料一可知,毛泽东认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9. 答案D
解析材料二论证的观点是理论应与实际相结合。D项,“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但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发展,不注重自身的物质利益、大公无私的人”说的是追求的问题,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10. 参考答案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将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具有说服力。如文章先以陈独秀、王明、李德等人为反面事例,后以毛泽东为正面事例,论证了理论应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具有说服力。②论证语言形象生动。如“掉脑袋”“圣旨”等词语的使用。
11. 参考答案①材料一对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进行解读,重点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②材料三立足现实,强化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
三、语言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12. 答案D
解析文中的引号标示引用。A项,“生活成长”的引号标示特殊含义。B项,“河洛古国”的引号标示特殊称谓。C项,“亲”“清”的引号标示着重、强调。D项,“黄河平,天下宁”的引号标示引用。
13. 参考答案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将事物“雨滴”作为强调的重点,而原句突出了雨滴“晶莹剔透”的特点。②改句偏重于记叙、描写,客观性强;原句偏重于抒情,有利于彰显主题。
14. 参考答案没有在成都雨中漫步经历的人读不懂这种只能酝酿在成都的雨中的诗意与情调。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15. 参考答案你越不怕吃苦,向外开拓,这个圆的圆周就越大,你的发展空间就越大。
16. 参考答案那个古希腊的犬儒主义者第欧根尼,什么也不愿干,以蜷在一个桶里晒太阳为最高追求,那他的舒适区就只有“桶”那么大。
17. 参考答案“不忘”,就是要牢记;“初心”,指做某件事的初衷、最初的原因。中国共产党能够历经坎坷带领人民使积贫积弱的中国富强起来,核心原因就在于始终不忘初心。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