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市工农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作为地标性建筑中的突出代表,长城在全世界已经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成为世界语境的中国符号。
长城曾是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修建的规模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历朝历代均修筑了长城,修建目的由诸侯国间的互相防御,转变为保护农耕地区,调整农耕政权与游牧势力之间的社会经济秩序。长城内外是故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
经国家文物局认定,截至2012年6月,中国历代长城遗迹总长共有21196.18千米。中国长城因其独特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于1987年被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历史上修筑过的长城,都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为什么要付出这么多的艰辛,持续地建筑和使用长城 修建长城与当时的地理环境有关。东边和南边的大海,西面和西南的喜马拉雅等高山,构成了当时难以逾越的自然屏障。北方虽有荒漠,却有广袤的草原相连接。
中国古代文明形成过程中,定居农业形成初期的冲突,主要是不同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相互防御的长城,属于这种性质战争的继续和发展。
战国时期,有了秦、赵、燕三个诸侯国修建的长城,开始了农耕对游牧的防御。秦汉时期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万里长城,作用主要是在农耕文明向北扩展之后,协调农耕和游牧两种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矛盾和冲突。在古代中国中原地区,农业始终是立国之本,保护农耕就是保护国家命脉。从战国以来,长城一直肩负着这项使命。
长城由绵延伸展的一道或多道城墙,一重或多重城堡以及沿长城密布的烽燧、道路、各种附属设施,巧妙借助天然险阻而构成。长城防御体系以城墙为主线,以关隘为支撑点,点线结合、纵深相贯,每道长城都长达千里甚至更长。
说到长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戍守坚固的城墙,是永不散去的烽火硝烟。其实严格地讲,长城沿线的绝大部分地方都没有打过仗,即便是打过仗的地方,绝大部分时间也是不打仗的。长城是预防战争的手段。
从农耕和游牧民族碰撞与融合的意义上说,长城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情感、独特的心理追求。人心所向,不想打仗。有了长城,战争的数量、战争的规模都大幅度地减少了。所以,我们说长城是和平的象征。
长城历史悠久,延绵万里,见证和参与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进程。长城文化保留在各个时代的记忆、话语和行动中,是长城区域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先民共同创造并为后人世代继承发展的文化。
虽然历史上长城沿线地区的中华民族各成员之间曾发生过矛盾冲突,但这种矛盾和争战的最终解决,也为各民族共同生存及和谐发展提供了机遇。长城区域的稳定和统一,对中华民族的稳定统一具有重大的支撑作用。
(摘编自董耀会《长城:世界语境的中国符号》)
材料二: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长城文旅产业的发展要始终坚持将保护放在第一位。山西境内明代以前的早期长城,整体保存需提档升级,保存状况较好的明长城,也面临着来自人类生产、生活方面的诸多影响。山西长城保护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科学、全面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亟待展开。保护和发展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促进的。发展的基础是保护,保护的归宿是发展,保护是发展的基础性手段。
长城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但目前研究现状远不能满足保护和发展的需要。要有计划地、有目的地、系统化地推进和完成一批具有理论高度、学术深度、实践力度的重大长城文化研究项目。文化遗产数字化是当前快速发展的一个新领域,对于长城这样空间跨度大,存在环境复杂的文化遗产来说,通过引入数字化技术进行保护是值得关注的新趋势。数字化保护同时为后续的开发利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长城不仅是一个点线相连的建筑群,更是一片大量军队驻扎屯垦的军事区,一片多元民族杂居共处的生活区,一片边贸交通发达、边贸商镇繁荣的经济区,是一片由多元社会功能有机构成的区域单元。长城是线性历史文化遗产,以长城文化遗产为中心建构“长城生态文化保护带”,在沿线各市县建设主题多样、内容多元、形式丰富的城市公园、生态绿地、公路景观等,依托“长城生态文化保护带”发展相关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推动长城文化的整体转型升级。
长城的文化内涵是极为丰富多元的,综合开发利用的空间也非常广阔。长城文化可以深入山西的区域环境结构、人民的生产生活变迁,以及由此形塑和积淀的地域文化、民情风俗。将长城文旅产业与长城沿线区域乡村振兴与产业转型发展结合起来,推动相关地方特色农产品产业、休闲农业、康养产业、文创产业、新农村建设、农村合作社等领域的加速转型发展,以文旅产业带动区域社会经济整体发展。
(摘编自郝平《长城景观遗址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城因是中国地标建筑的突出代表且具有和平的象征意义而成为世界语境的中国符号。
B.中国古代长城的出现与定居农业的形成息息相关,为了相互防御,诸侯国开始修筑长城。
C.战国时期,修筑长城的目的已开始发生转变,长城不再具有诸侯国之间相互防御的作用。
D.秦汉时期修筑的长城,主要在于化解农耕文明向北扩展之后农耕和游牧民族的矛盾冲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通过梳理中国长城的修筑历史,阐明了长城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修建目的的演变,条理清晰。
B.材料一针对人们对长城的固有印象,在揭示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提出了对长城的独特见解,颇让人耳目一新。
C.材料二聚焦长城文旅产业的发展,立足于山西的历史和现状,目的是为了给山西长城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建言。
D.从材料二可以看出,狭义上的长城仅仅是一个点线相连的建筑群,而广义上的长城则是一条生态文化保护带。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些点段的长城因所处环境偏远,年久失修,已经处于“濒危”状态,不适合继续保留在世界遗产行列里。
B.长城的修建与地理环境有关,我国东、南、西三面是山或海,只有北方的荒漠和草原,才便于修建长城。
C.长城防御体系点线结合、纵深相贯,每道长城都长达千里甚至更长,而且戍守坚固,所以能有效预防战争。
D.长城的保护和文旅产业的发展并不矛盾,只要坚持不过度商业化的原则,就能够实现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
4.中国拥有丰富的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6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8项。长城作为典型的世界文化遗产,其保护开发对我国其它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发具有哪些重要借鉴意义 请结合材料二分析作答。(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吴 市
冯 至
子胥忽然听到一片喧哗,看见在不远的地方聚集着一堆人。这些人围拢在一家门前,门前站立着一个高大的男子,那男子满脸怒容,发出粗暴的声音说:“我住在这里,本来是清清静静的,不想沾惹你们,天天早晨打开门,是一片绿油油的田野。但是几年来,城里不知为什么容不下你们了,在我的四围左盖起一所房子,右盖起一所房子,把我这茅屋围得四围不透气。我住的本来是郊,不知怎么就变成了郭了。我当然无权干涉你们,但是你们真会搅扰我。一清早就有女人们唱着不知从哪里学来的外国歌,那样不自然,像是鹦鹉学人说话一般;晚上又是男人们呼卢喝雉的声音。弄得我早晨不能安心研究我的剑术,晚上不能睡眠。你们这些人——”
“你们这群败类,”他的愤恨促使他说出更粗野的话,“你们就和这些腐烂的鱼鳞虾皮一样地腥臭。”
这句话激怒了群众。这人看着这群人的激动,便挽起袖子,他的两只胳膊上露出来两条文饰的毒龙。当他拔起他腰间的匕首时,四围又是一片暂时的平静,平静中含着一些悚惧。正在这瞬间,门内走出一个老太婆——
“专诸,进来吧!你又在闯什么祸?”
那人听见母亲在门内呼唤他,他的愤怒立即化为平静,把匕首插入鞘中,向人群投了一个轻蔑的眼光,走进去了。
子胥在一旁看着这幕剧,心里有些惊奇。他从那老太婆的口中知道,这个“人的憎恨者”叫作专诸。他想,那些人从早到晚在搅扰他,使他不能清静地生活,如今他不能不愤怒了,这愤怒,谁能平息呢?只有那四围是和平围绕着的老母,因为他多少年平静的生活都是和他的母亲一同度过的,所以平静也永久凝集在他母亲的身上。
有人在拍子胥的肩,使子胥吓了一跳。他端详一些时,才认识出是少年时太学里的一个同学。那人望着子胥,半惊半喜地说:“我看你有些面熟,我不敢认,你莫非是精于射术的子胥吗 你怎样也会到这里来呢?”子胥还没有回答,那人接着说:“我在这里已经很久了,这里的同乡并不少。我在这里教音乐,你知道,一个新兴的国家是怎样向往礼乐……”
子胥不愿意遇见熟人,他听了这话,面前好像又看见有一片污泥,同时他想起方才专诸所骂的外国歌,必定是这类人给传来的。那人不管子胥在想什么,却兴高采烈地说下去:“你来了真好,这里也有同乡会,自从申公丞臣以来,我们楚人在这里都很被人欢迎。你知道吗,一个新兴的国家是多么向往礼乐!我除却教授音乐,还常常作几章诗刻在竹板上,卖给当地的富商们,他们很愿意出重价呢……
“前些天还来了一位同乡,据说他研究过许多年的祷杌,他在这里一座广场上讲齐桓、晋文、秦穆、楚庄称霸的故事,说得有声有色,招来了许多听众。每个听者都要缴纳一个贝壳,坐在前排的一个大贝壳,坐在后排的一个小贝壳,讲了几天,他背走了好几口袋贵重的贝壳……
“谁说时代乱不容易找金银呢?金银到处都是。”
子胥听着这些话,真是闻所未闻,好像另外一个世界里的事,他无法回答。
子胥心中感到无限的苍凉。在林泽,在田野,复仇的事无从开始;一到人间,就又难免遇到些拖泥带水的事,听到许多离奇古怪的话。他一路的遭逢,有的很美,有的很丑,但他真正的目的,还在一切事物的后面隐藏着。他意想不到,这里也有这样多的楚人,他为了避免无谓的纠纷,他不得不隐蔽他的面目;但他为了早一日达到目的,又急切地需要表露他的面目。在这又要隐蔽、又要表露的心情里他一步步地进入吴市。不久,吴市里便出现了一个畸人:披着头发,面貌黧黑,赤裸着脚,高高的身体立在来来往往的人们中间。他双手捧着一个十六管编成的排箫,吹一段,止住了,止住一些时,又重新吹起:这样从早晨吹到中午,从中午又吹到傍晚。这吹箫人好像在尽最大的努力要从这十六支长长短短的竹管里吹出悲壮的感人的声音。这声音在听者的耳中时而呈现出一条日夜不息的江水,多少只战船在江中逆流而上,在这艰难的航行里要显出无数人的撑持;时而在一望无边的原野,有万马奔驰,中间掺杂着轧轧的车声,有人在弯着弓,有人在勒着马,在最紧张的时刻,忽然万箭齐发,向远远的天空射去。水上也好,陆地也好,使听者都引领西望,望着西方的丰富的楚国……
再吹下去,吹出一片周围八九百里的湖泽,这比吴市之南的广大的震泽要神秘得多,那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产;再吹下去,是些奇兀的山峰,在山的深处有钢脉,有铁脉,都血脉似的在里面分布,还有红色的、蓝色的、绿色的宝石。在里面隐埋……吴人听到这里,耳朵要用很大的努力才能听下去,好像登山一样艰难。
但是谁也舍不开这雄壮的箫声了,日当中天,箫声也达最高峰,人人仰望着这座高峰,像是中了魔一般,脚再也离不开他们踩着的地面。
这事传入司市的耳中,司市想,有人在这里吹箫,听说他既不要贝壳。也不要金银,可是为什么呢?他必定是另有作用,要在这里蛊惑人民,做什么不法的事。但当他也混在听众中。一段一段地听下去时,他也不能摆脱箫声的魔力了,一直听到傍晚。他本来计划着要把这吹箫人执入圜土里定罪,但他被箫声感化了,他不能这样做。
他没有别的方法,只有把这事禀告给吴王。
(有删改)
【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吴市》为第九节,写伍子胥到达吴市,在了解了吴市的一些情况后,采用了独特的方式向吴王自我引荐。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被打扰了居住的清静,专诸忍无可忍,愤怒地斥责那些人像腐烂的鱼鳞虾皮般腥臭,这使得他和群众的矛盾激化。
B.仅仅是母亲一句简单的呼唤就将专诸要喷发的情绪收住,小说这样写的目的在于突出专诸对母亲的孝顺,丰富了人物形象。
C.经过逃亡路上的思想转变,伍子胥由满腔仇恨的复仇者变成了智者。他化身畸人,用排箫将自己一路上的经历都化为了音乐。
D.作者融汇了多种形象、色彩、声音与情调,详写伍子胥在吴市吹排箫的场景,就像一部交响乐,使小说的情节达到了高潮。
6.关于文中伍子胥邂逅太学里的同学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听到少年时的同学的话,过度的兴奋使伍子胥陷入了沉默,因为这和他想象中的吴国迥然不同。
B.伍子胥的同学在吴国遇到伍子胥后,一直介绍来吴后的经历见闻,伍子胥丝毫插不上话。
C.“那人”两次提到新兴的吴国非常向往礼乐,为下文伍子胥化身畸人在吴市吹排箫做了铺垫。
D.“那人”实际上是试图发国难财的读书人,作者采用漫画式的写法,对他的行为予以讽刺。
7.小说中说“在这又要隐蔽、又要表露的心情里他一步步地进入吴市”。“隐蔽”和“表露”在本文中分别指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史书中伍子胥到吴之后借助吴王的力量终于复仇,而本文则以司市打算将伍子胥的事告诉吴王终结,并且作者也说自己不打算写“吴市以后的伍子胥”。这样终结全文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贞观八年,吐蕃赞普弃宗弄赞[注]始遣使朝贡。弄赞弱冠嗣位,性骁武,多英略,邻
国皆宾伏之。太宗遣行人冯德遐往抚慰之。见德遐,大悦。十二年,闻突厥及吐谷浑皆尚公主,乃遣使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太宗未之许。使者既返,言于弄赞曰:“初至大国,待我甚厚,许嫁公主。会吐谷浑王入朝,有相离间,由是礼薄,遂不许嫁。”弄赞发兵以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支其国人畜并为吐蕃所掠又率其众二十余万顿于松州西境遣使贡金帛云来迎公主 谓其属曰:“若大国不嫁公主与我,即当入寇。”都督韩威轻骑觇贼,反为所败,边人大扰。太宗遣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率步骑五万以击之。进达先锋自松州夜袭其营,斩千余级。弄赞大惧,引兵而退,遣使谢罪。因复请婚,太宗许之。弄赞乃遣其相禄东赞致礼,献金五千两。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李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既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遂筑城邑,立栋宇以居处焉。公主恶其人赭面,弄赞令国中权且罢之,自亦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高宗嗣位,授弄赞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进封宾王。因请蚕种及造酒、碾、硙、纸、墨之匠,并许焉。
(节选自《旧唐书·吐蕃传》)
[注]赞普,吐蕃王号;弃宗弄赞,即松赞干布。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弄赞发兵以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支/其国人畜并为吐蕃所掠/又率其众二十余万/顿于松州西境/遣使贡金帛/云来迎公主/
B. 弄赞发兵以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支其国/人畜并为吐蕃所掠/又率其众二十余万/顿于松州西境/遣使贡金帛/云来迎公主/
C.弄赞发兵以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支其国/人畜并为吐蕃所掠/又率其众二十余万/顿于松州西境/遣使贡金帛云来/迎公主/
D.弄赞发兵以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支/其国人畜并为吐蕃所掠/又率其众二十余万/顿于松州西境/遣使贡金帛云来/迎公主/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贡,又称进贡,是地方臣服于中央统治者或属国臣服于宗主国的表示。
B.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以示成年,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C.太宗,李世民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D.《诗》,即《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分风、雅、颂三部分。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吐蕃赞普弃宗弄赞勇武多智,邻国都臣服;贞观八年,弃宗弄赞开始派使者来唐朝,太宗也派外交官冯德遐去吐蕃抚慰弃宗弄赞,弄赞见了非常高兴。
B.弃宗弄赞为娶大唐公主,不惜以武力相逼,被太宗派遣的左武卫将军牛进达的主力部队斩杀一千多人;受到震慑的弃宗弄赞退兵后,派遣使者来谢罪。
C.贞观十五年,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弃宗弄赞,派礼部尚书李道宗主持婚礼并送公主入吐蕃;弃宗弄赞亲自到河源迎接公主,执子婿之礼,态度非常恭敬。
D.弃宗弄赞以娶得公主为荣,为公主建造了城邑并做出诸多改变;高宗即位后,先后被封为西海郡王、宾王,他向高宗请求蚕种及各种工匠也得到同意。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乃遣使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太宗未之许。
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后,弃宗弄赞采取了哪些改进措施?(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定风波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②,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这首词是黄庭坚被贬谪到黔州时期的作品。②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城南。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和谢灵运各赋诗一首。
14.下列关于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里”两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秋日淫雨的状况,以及词人悠闲自在的生活。
B.“重阳”“催醉”等词表明本词可能创作于重阳节宴会场合,“霁”字蕴含着词人欣喜之情。
C.“鬼门关外蜀江前”与首句“万里黔中”相呼应,更加具体地点出了词人欢度重阳的地点。
D.本词气韵豪迈,讲究锻字炼句,语言新奇不落俗套,用典自然贴切,在结构上抑扬有致。
15.本词下片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
(2)在《兰亭集序》中,当作者阅读到古人的文章并从中看到了自己的掠影时的状态是 , 。
(3)《种树郭橐驼传》中说:“ , 。”育人与种树相似,既要精心呵护,又要及时放手。
(4)《望海潮》和《扬州慢》均描写城市风光,柳永用“ ”表现杭州街巷河桥的美丽,“ ”却写出姜夔眼中的扬州破败不堪的荒凉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8小题。
文人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月光写相思,以秋霜写乡愁,一片月光,一方秋霜,象征了异乡人最凄凉的心境。短短四句诗中,就出现了“月亮”和“月光”两个意象。这首家喻户晓的《静夜思》,古往今来不知触动了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勾起了那离乡别亲的愁绪和思乡念亲的乡泪。
为什么东方的“月亮”善于传达思念之情,西方的“月亮”常用于表达爱情呢?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原因。中国历来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诗歌作为中国古代主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 )。中国的诗歌如果单纯追求文化艺术上的“真”,仅仅用来抒发个人私密的情感和表达浪漫的情事,而忽略政治伦理教化作用,那这样的诗歌将得不到主流文化的认可。所以,我们今天见到的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多用于表达非私人化的情感。
17.与文中划横线句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C.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D.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功能有抒情咏志、传承文化,同时承载着“载道”的重任。
B.承载着“载道”的重任,同时功能还有抒情咏志、传承文化。
C.除了抒情咏志、传承文化这个功能之外,还承载着“载道”的重任。
D.这个功能是抒情咏志、传承文化,还承载着“载道”的重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本题共3小题,11分)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早在殷商时期就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石。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中国印”会徽曾让汉字大放异彩,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也因汉字“冬”“飞”而 ① 。
“冬梦”和“飞跃”两幅会徽,内容均包括奥运标志、运动项目及场景、城市、年份,层次清晰、寓意深远。会徽的上半部分用刚劲曲折的线条 ② 地勾画出了向前滑行、冲向胜利的冰雪运动员的矫健身姿;下半部分相对柔美圆润,既有赛场、跳台、滑道的轮廓,又似重峦叠嶂、 ③ 。在绚烂的 “冬”“飞”与抽象的奥运标识、残奥标识的映衬下,让黑色的“BEIJING2022”印鉴如同“一锤定音”,显示了中国对世界的坚定承诺。
充满动感、力度和人文关怀的“冬梦”“飞跃”会徽,因融行云流水的书法字体、苍劲朴拙的中国剪纸与匠心独具的现代艺术风格为一体,而被誉为多种文化元素合璧的典范。设计互为肌理,践行了奥运会倡导的共筑梦想、超越自身、激励世界的精神。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课内文言知识考查(本题共3小题,6分)
2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舟遥遥以轻飏 遥遥:遥远的样子
B.景翳翳以将入 翳翳:阴暗的样子
C.嬉嬉钓叟莲娃 嬉嬉:欢乐的样子
D.磔磔云霄间 磔磔:鸟鸣声
23.对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是( ) (2分)
①云无心以出岫 ②木欣欣以向荣
③引壶觞以自酌 ④聊乘化以归尽
⑤请息交以绝游 ⑥问征夫以前路
⑦农人告余以春及 ⑧眄庭柯以怡颜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①②④/③/⑤⑧/⑥⑦
24.下列句子中被动句的个数是( )(2分)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遂见用于小邑 ③仰观宇宙之大 ④吾又何能为哉 ⑤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⑥既自以心为形役 ⑦石之铿然有声者 ⑧古之人不余欺也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四、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拜读了太多的人生警句,突然发现不知咋活了;喝了太多的心灵鸡汤,突然发现不知咋过了;了解了太多的养生之道,突然发现不知咋吃了;学了太多的秘诀和技巧,突然发现不知该咋做了……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过,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题目,自定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鹤岗市工农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试题答案
1.B。A项,“具有和平的象征意义”不是成为中国符号的原因。C项,战国时期的长城开始了农耕对游牧的防御,但仍然具有诸侯国相互防御的作用。D项,秦汉时期的长城在于“协调”矛盾冲突,而不一定能“化解”。
2.D。“广义上的长城则是一条生态文化保护带”错,“生态文化保护带”是为了保护长城而建构的一个保护区域,并非是广义上的长城。广义上的长城是“一片由多元社会功能有机构成的区域单元”。
3.C。A项,原文说“中国历史上修筑过的长城,都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与目前现状无关。B项,北方是荒漠和草原,所以需要修建长城作为屏障,不是“便于修建长城”。D项,原文说“不能过度商业化”,不过度商业化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
4.①正确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②大力推动文化遗产研究,满足保护和发展的需要。③引入数字化技术进行保护,实现文化遗产数字化。④因地制宜,以遗产开发带动区域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每点2分,答任意三点得满分)
5.B.“目的在于突出专诸对母亲的孝顺”表述不正确。从下文看,小说这样写,实际上是要突出专诸母亲的质朴、宁静和无限隐忍,以及表现专诸母亲的这种隐忍对伍子胥的影响,这既抚慰了伍子胥流亡过程中焦躁的心,也为下文伍子胥选择“隐藏”埋下伏笔。故选B。
6.A.“过度的兴奋使伍子胥陷入了沉默”不正确,根据文中“子胥听着这些话,真是闻所未闻”子胥心中感到无限的苍凉”等,可知此时伍子胥内心应是沉重的,他没有想到吴国也有那么多的楚人,会有那么多躲不开的纠纷。故选A。
7.【答案】①“隐蔽”是指伍子胥到达吴市后通过所见所闻,决定对自己“复仇”目的的隐藏。
②“表露”是指吴国人喜爱时髦音乐,伍子胥就通过吹箫投其所好,把攻打楚国的美好前景通过音乐表达出来,以赢得吴王信任。(每点3分)
解析:结合“子胥心中感到无限的苍凉。在林泽,在田野,复仇的事无从开始”及注释可知,“隐蔽”是指伍子胥到达吴市后通过所见所闻,决定对自己“复仇”目的的隐藏。
结合“这声音在听者的耳中时而呈现出一条日夜不息的江水……水上也好,陆地也好,使听者都引领西望,望着西方的丰富的楚国……再吹下去,吹出一片周围八九百里的湖泽,这比吴市之南的广大的震泽要神秘得多,那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产……司市……他没有别的方法,只有把这事禀告给吴王”分析,“表露”是指吴国人喜爱时髦音乐,伍子胥就通过吹箫投其所好,把攻打楚国的美好前景通过音乐表达出来,以赢得吴王信任。
8.【答案】①设置悬念,吴王究竟对伍子胥接受与否?伍子胥复仇了没有?从而激发读者的想象,余味无穷。②这样更突出了伍子胥的心路历程,展现出他学会“坚持”和“克服”,逐渐成长以至成熟的经过。③作者不打算写“吴市以后的伍子胥”,不注重“复仇”,而是注重“成长”,旨在表现人必须在不断思考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才能成长。(每点2分)
【解析】伍子胥到吴国以及后来的吹箫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复仇,结尾只说司市打算将伍子胥的事告诉吴王,并没有说接下来会怎么样,这就为情节设置悬念,吴王究竟对伍子胥接受与否?伍子胥是否顺利复仇了?复仇之后又怎么样了……从而激发读者的想象,余味无穷。
从到吴国开始,伍子胥经历了一系列很美或很丑的事情,看到由愤怒回归平静的年轻人,看到听到楚人在这里的喧嚣……“他为了避免无谓的纠纷,他不得不隐蔽他的面目;但他为了早一日达到目的,又急切地需要表露他的面目。在这又要隐蔽、又要表露的心情里他一步步地进入吴市”,从中他学会了“坚持”和“克服”,并决定吹箫。这样更突出了伍子胥的心路历程,展现出逐渐成长以至成熟的经过。
作者不打算写“吴市以后的伍子胥”,也就是不注重“复仇”,不注重结果,而是注重造成结果的根本原因:一个人的“成长”。由小说结尾可推知,伍子胥正是成功赢得司市注意,最终取信吴王,才复仇成功。这种结尾的写法旨在表现人必须在不断思考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才能成长。
9.A(原文:“弄赞发兵以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支,其国人畜并为吐蕃所掠。又率其众二十余万顿于松州西境,遣使贡金帛,云来迎公主。”)
10.D(《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主义文学的源头)
11.B(“主力部队”错误,文中是“进达先锋自松州夜袭其营,斩千余级”,可见是“先锋部队”)
12.弄赞于是派使者拜见天子,带了很多金银珠宝,上表请求联姻,太宗没有同意他的请求。
(评分标准:补出主语,“乃”,“赍”,宾语前置句各1分,句意1分)
13.①改掉涂面的风俗;②脱下毡皮裘,改穿绸缎衣服;③把酋豪子弟送入国学学习《诗》《书》;④请中原文人掌管表疏事情。(评分标准: 每点1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给满分;回答“向高宗请求蚕种及各种工匠”,原则上不给分)
参考译文:唐太宗贞观八年,吐蕃赞普弃宗弄赞开始派使者来朝。弄赞二十岁便继承王位,强健勇武而多智谋,邻国都臣服于他。太宗派外交官冯德遐去抚慰弄赞,弄赞见到冯德遐非常高兴。贞观十二年,弄赞听说突厥和吐谷浑都娶了大唐公主,于是派使者拜见天子,带了很多金银珠宝,上表请求联姻,太宗没有同意他的请求。使者回去之后,对弄赞说道:“刚到大唐时,天子对我很优厚,答应嫁公主。正赶上吐谷浑王入朝请见,从中挑拨离间,唐朝的礼节就变得淡薄了,于是天子就不同意嫁公主了。”弄赞率兵攻击吐谷浑,吐谷浑抵抗不住,吐谷浑国人牲畜都被吐蕃掠走。弄赞又率领二十多万大军,驻扎在松州西边境,并派使者进贡金帛,说是来迎娶公主的。还对他的属下说:“如果大唐不把公主嫁给我,我们立刻就入侵唐地。”都督韩威率轻装便捷的骑兵侦查敌情,反而被打败,边境百姓大受惊扰。太宗诏令左武卫将军牛进达担任阔水道行军总管,率领步兵骑兵共五万人讨贼。牛进达的先锋部队从松州夜袭贼营,杀敌一千多人。弄赞非常害怕,撤军离去,又派使者来谢罪。趁机又请求联姻,太宗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弄赞于是派他的丞相禄东赞送来聘礼,献上黄金五千两。贞观十五年,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弄赞,诏令礼部尚书李道宗主持婚礼,持节护送公主到吐蕃。弄赞领兵驻扎在柏海,亲自到河源迎接公主。弄赞见到道宗,十分恭敬地行子婿之礼。接着又赞叹大唐服饰礼仪之美,举止间有羞惭沮丧的神色。等到与公主归国之后,对左右亲近的人说:“我的祖先还没有和大唐通婚的,如今我娶得大唐公主,真是太荣幸了。应该给公主建造一座城,来向后代展示。”于是建造了城邑,建立宫殿来让公主居住。公主厌恶吐蕃人把脸涂成红褐色,弄赞下令国内暂且禁止涂面。自己也脱下毡皮裘,而穿绸缎衣服,逐渐学习中华风气。派遣各首领子弟,请求入国学学习《诗》《书》。又请中原地区的文人掌管表、疏事情。高宗即位,授予弄赞驸马都尉之职,封西海郡王,进封为宾王。弄赞又借机请求蚕种及造酒、碾、硙、纸、墨的工匠,高宗都答应了他。
14.A(“写出了……词人悠闲自在的生活”错,“屋居终似乘船”一句写出词人逼仄的居住空间,反映了他糟糕的生活环境。)
15.①“莫笑”三句写词人虽然年老,但仍将黄菊插在头上,(1分)表现了词人不从流俗、洒脱自适、不服老的形象。(2分)②“戏马台”三句写词人要直追两谢之风流,要在重阳节骑马射箭、创作诗词,(1分)表现了词人强烈自信和气度豪迈的形象。(2分)
16.(1)“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2)“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3)“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
(4)“烟柳画桥” “尽荠麦青青”
17.D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使用比喻修辞。ABC使用比喻修辞D.用典
18.C 由前文可知,句子主语是“诗歌”,根据主语一致的原则,排除AD;从语意的轻重角度出发,应先说“抒情咏志、传承文化”,再说“承载着‘载道’的重任”,排除B。
19. 示例:①锦上添花/如虎添翼 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③绵延起伏 (每空一分)
解析 ①根据“会徽曾让汉字大放异彩”可知,此处是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也会因汉字大放异彩,可填“锦上添花/如虎添翼”。锦上添花:在锦上面再绣上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如虎添翼:好像老虎增加了一对翅膀,比喻得到了有力的帮助,势力更加强大。
②此处形容会徽的线条生动逼真地刻画了运动员的矫健身姿,可填“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活灵活现:形容描绘生动,神情逼真,使人有亲眼所见的感觉。
③此处与“重峦叠嶂”并列形容线条像山,据此可填“绵延起伏”。绵延起伏:山势高下延伸不绝。
在绚烂的“冬”“飞”与抽象的奥运标识、残奥标识的映衬下,黑色的“BEIJING2022”印鉴如同“一锤定音”,表达了中国对世界的坚定承诺。
解析: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导致缺少主语,去掉“让”。搭配不当,“显示……承诺”应改为“表达……承诺”。 (每改对一处错误得2分)
21. 示例:“冬梦”“飞跃”会徽被誉为多种文化元素合璧的典范,会徽设计融行云流水的书法字体、苍劲朴拙的中国剪纸与匠心独具的现代艺术风格为一体,充满动感、力度和人文关怀。
解析:首先提取句子主干:“冬梦”“飞跃”会徽被誉为多种文化元素合璧的典范。然后让其余修饰语单独成句,“因融行云流水的书法字体、苍劲朴拙的中国剪纸与匠心独具的现代艺术风格为一体”这一状语去掉介词“因”,并添加主语“会徽设计”,改为“会徽设计融行云流水的书法字体、苍劲朴拙的中国剪纸与匠心独具的现代艺术风格为一体”。“充满动感、力度和人文关怀的”这一定语改为“会徽设计充满动感、力度和人文关怀”。最后,根据逻辑关系,适当增删词语,连贯表达即可。(每个分句1分,三个分句都准确4分,如有其他改法,语义通顺也可酌情给分。)
22.A 句意为: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着前进。“遥遥”应为“漂流摇荡的样子”。
23.C ①②④为连词,表修饰关系,不译;③⑧连词,表目的关系,译为“来”;⑤连词,表并列关系,不译;⑥⑦为介词,译为“把”、“拿”。
24.B ①状语后置句②被动句③定语后置句④宾语前置句⑤定语后置句⑥被动句⑦定语后置句⑧宾语前置句
25、写作指导:
材料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说明了一种现象,现在信息种类太多太杂,使人容易迷失自我,失去独立判断能力,比如“不知咋活”“不知咋过”“不知咋吃”……这是从反面谈人没有独立思想的弊端;第二部分,引用哲学家帕斯卡尔的话,从正面强调独立思考、坚守自我的重要性。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虽然是一根脆弱的苇草,但因为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反而成了整个宇宙中最坚强独特的苇草。材料本身的逻辑架构是对比论证。第三部分提出写作指令,触发思考和感悟。立意时,要综合考虑材料设置的写作情境,整体思维。
参考立意:
①做独立思考的苇草; ②走属于自己的道路;
③勿让别人扰乱自己的步伐;④独立思考,坚守自我;⑤思想形成人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