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甘肃中考(学业水平考试)历史预测试卷(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甘肃中考(学业水平考试)历史预测试卷(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14 17:47:1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 年甘肃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预测卷(七)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为 50分,考试时间 50分钟。
2.考生必须将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考生务必将答案直接填写在试卷相应位置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小题,每小题 1分,合计 25分。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写道:“西起昆仑,东渐大海,夹黄河两岸者,
为诸夏……诸夏虽为一族,然似有二支,一炎帝,一黄帝也。”从中可以得出炎
帝和黄帝
A.创造了使用至今的文字 B.带领人们根治了水患
C.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使君主专制集权加强
2.《汉书·艺文志》记载:“九家之(学)术,蜂出并作(纷纷兴起),各引一
端,崇其所善(好处),以此驰(游)说,取合诸侯。”材料描述的是
A.百家争鸣 B.私学兴起 C.尊崇儒术 D.八股取士
3.汉朝通过授予印绶的方式任命西域的官员,据《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统计,
两汉时期中央政府颁赐给西域相关人员的官印有 62方。这反映了
A.西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B.汉朝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C.官印成为官员主要凭证 D.汉朝实现边疆的长治久安
4.“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是根据二十四节气编成的谚语。
反映了我国农历节气
A.指导农业生产 B.主张种植水稻
C.关注农具革新 D.提倡精耕细作
5.从形式上看它是一种在全民范围内培养士人和选拔官吏的制度,它不再唯财
产、门第是从,更注重士人的知识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对平等的竞争性,
从而为社会流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它”应该是
A.禅让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如下是某同学制作的单课知识结构图,阅读结构图信息可知,他研究的主题

国家层面 民间层面
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促进吐 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
蕃经济和社会发展;唐蕃会盟碑 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
很多重要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 俗的影响
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A.唐代民族交融 B.北魏汉化改革
C.唐代中外交往 D.宋代经济发展
7.“为传戒律,发愿过海,遂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东征传》)期间他
双目失明,爱徒病逝,却无怨无悔。他深远地影响了日本国的医药、建筑、绘画
等诸多方面。这描述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8.王明周末参加了博物馆志愿者培训,被分配给文明之路馆藏解说,针对下图
馆藏一角的展示内容,王明解说合理的是
北宋缕悬法指南针 近代欧洲指南针 元代铜火铳 近代欧洲火炮
A.中国的发明在欧洲广受喜爱 B.宋元交通推动亚欧文化交流
C.中国科技促进世界文明发展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广泛传播
9.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便于行政管理而划分的区域,目前我国有 34 个省级行政
区,追根溯源,我国历史上最早以“行省”作为行政区划的是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10.朱元璋总结历史上的教训时说:“设相之后,臣张君之威福,乱自秦起。宰
相权重,指鹿为马……其故在擅专威福。”因此,朱元璋称帝后
A.取消行中书省 B.设立了锦衣卫
C.实行八股取士 D.废除丞相制度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日本政治学者吉野作造回忆:“明治维新后吾人(我们)停止了对最早引进
文物制度的老师——中国的尊敬,唯有武力一点难以轻侮,但通过此次战争,就
连这点体面也悲惨地剥落了。”“此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必须先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和国家主权的独立,同时仍须通过革
命重新整合中国内部政治势力,使国家政权掌握在革命势力和人民的手中。”说
这句话的历史人物应该是
A.康有为 B.孙中山 C.陈独秀 D.李大钊
13.1926年,蒋介石在《改良士兵经济生活案》中提出:“现革命根据地之广东
将近统一,革命基础逐渐巩固,行将秣马厉兵(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
斗),出定中原。”材料中“出定中原”指的是
A.护国战争 B.护法战争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14.“贵军神机妙算,弃长春,舍沈阳,突然闪击锦州,扼住我军战略咽喉重地,
乃出我军意料之外……贵军夺下锦州,恰好像从中间折断扁担,使东北与华北分
离,棋着厉害。”这段材料描述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5.在海拔 3000 多米的戈壁滩上,邓稼先和千千万万名同事一起,夜以继日,
忘我地工作着。他们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的科学事业,至死不悔。以邓稼先为
代表的科学家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A.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B.致力创新,崇尚劳动
C.助人为乐,团结协作 D.亲民爱民,迎难而上
16.1984 年 11 月,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成为上海第一家试行股份
制经营的股份有限公司。这主要是因为
A.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成熟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C.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扩大 D.政府管理职能的显著强化
17.港澳同胞当家作主,实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香港、澳
门真正的民主由此开启,港澳居民享有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材料反映的是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 B.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C.“一国两制”的优越性 D.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
18.下图反映了古代希腊
A.重视哲学的发展
B.追求思想的自由
C.崇尚健美与竞争
D.完善民主与法制 古希腊陶罐上奔跑的运动员
19.在短短 100年左右的时间内,日本通过对唐文化的全面模仿取得了其他国家
需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自然发展才能达到的高度。这得益于日本实行了
A.伯里克利改革 B.大化改新 C.倒幕运动 D.明治维新
20.《一千零一夜》包含了古代波斯、埃及、印度、希腊、罗马等地区的故事,
整个西亚、北非,乃至印度地区的故事最后被阿拉伯人融人自己的文化中。这表
明阿拉伯人
A.善于吸收学习 B.促进科技发展
C.推动经济交流 D.重视文化教育
21.杰斐逊在《独立宣言》中阐明:“人民是主权者,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
政府是服从人民意志的,是为了人民幸福和保障人民权利而存在的。”这体现了
《独立宣言》肯定
A.君权神授 B.三权分立 C.自由平等 D.主权在民
22. 下图所示的机械动力装置中,煮水器产生的水蒸汽进入汽缸,推动活塞,
最后带动飞轮旋转。以此作为动力来源的交通工具是
A.飞机
B.汽车
C.火车
D.电车
23.吴于廑、齐世荣在《世界史·近代史编》中写道:“随着战争的拖延,激进
派指出,为了赢得这场战争,就必须摧毁作为战争根源的奴隶制度。有人说,林
肯是‘为了维持现状而进行这一场战争的,殊不知战争正是现状所引起
的’。”“这场战争”是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A.美国独立战争 B.俄国农奴制改革
C.美国南北战争 D.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24.英、法尽管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但其经济和军事地位都因战
争受到巨大削弱。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已经兴起的美国和日本却利用战争之
机大大发展了自己的力量,迅速崛起。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A.引发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B.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损失
C.使欧洲完全失去了国际影响力 D.动摇了原有的国际力量格局
25.下表是近年来每年世界死亡人数的统计数据(部分),这表明人类在发展中
面临
近年来死亡人数(单位:万) 原因
450 室外空气污染
180 水源污染
近 100 铅污染
A.生态环境恶化 B.人口老龄化严重
C.国际冲突加剧 D.粮食危机的加剧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 2小题,合计 25分。)
26.历史之美,如诗、如歌、如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感悟歌曲之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歌曲中“八一”相关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这一事件的意义是什么?(4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材料二【赏析美术作品之美】
艾中信《红军过雪山》(油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油画中蕴含的史实,并对其艺术价值进
行鉴赏。(4分)
材料三【感悟人性之美】
下面是两位革命战士留下的书信: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姨母大人:
在抗战过程中,据云,四军力量已扩大到十二万人。……国不保,家何能存?
在此民族生死关头,望母亲能以国家为主,民族至上,莫以区区儿女情,而埋
没子孙的前途。梅等虽非岳飞以及其他人可比拟,且亦无岳飞之时机、境遇,
然古人之精神,堪为梅等学习。
孙晓梅
1941年 5月 1日
(3)材料三中的两封家书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什么精神?(2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历史感悟。(2分)
27.科学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正确的道路引领崭新的时代。阅读材料,完成
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工业革命的重要后果之一,便是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与工人运动的发展。
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暴动,英国的宪
章运动,均表明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在工人运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工
人阶级的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高了国际工人的阶级觉悟,
于是又产生了第一国际。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分期
第二个历史时期 第三个历史时期(20世纪 50年代初到
(20世纪初到 20世纪 50年代) 80年代末 90年代初)
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世界范围内 毛泽东:提出了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
出现了空高涨的革命形势 改造理论、弊端、弯路
俄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苏东剧变,反苏反共浪潮;苏联前期忽
列宁:从理论上解决了像俄国这样经 视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使经济社会发
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过渡到社 展积弊日益严重;不切实际的改革,加
会主义的问题;放弃战时共产主义,转 剧了经济社会矛盾
而实行新经济政策 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新民主主义理论等
马克思主义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前进
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中取得世界 中经受挑战并不断发展
性历史成就的时期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并分析马克思
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第二个历史时期中,苏(俄)在马克
思主义的实践中取得了什么成就?在第三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苏两国
的发展呈现不同结果的原因是什么?(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马克思主义“行”在哪里?(4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参考答案
1.C 2.A 3.B 4.A 5.D 6.A 7.C 8.C 9.C 10.D 11.C 12.B 13.C
14.A 15.A 16.B 17.C 18.C 19.B 20.A 21.D 22.C 23.C 24.D 25.A
26.(1)历史事件:南昌起义。(2分)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
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答出任意一点即可,2分)
(2)史实:中国工农红军长征。(2分)鉴赏:画中雪原高寒苍凉,把红军穿越
雪山的过程和艰难程度表现出来,衬托出红军战士不屈不挠的意志。(言之有理
即可,2 分)
(3)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以至牺牲的精神;坚定
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
团结的精神。(言之有理即可,2分)
(4)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历史学科
具有现实功能和美育功能;多种类型的史料有助于我们学习历史等。(言之有理
即可,2 分)
【考查主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题思路】第(1)题,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八一”“战士升起了军旗”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八一”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
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据此作答即
可。第(2)题第一小问,根据图片内容及图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油画反
映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第二小问,根据油画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
行鉴赏,言之有理即可。第(3)题,根据材料三中“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
争”“为国而牺牲”“国不保,家何能存?在此民族生死关头,望母亲能以国家
为主,民族至上,莫以区区儿女情,而埋没子孙的前途”“虽非岳飞以及其他人
可比拟,且亦无岳飞之时机、境遇,然古人之精神,堪为梅等学习”等信息进行
分析,即可得出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不怕艰难险阻、坚定的革命信
念等革命精神。第(4)题为开放性设问,只要学生所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7.(1)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分)历史意义: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
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一点 1分,共 2 分)
(2)成就:苏(俄):十月革命取得成功;探索出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新经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济政策)。(答出一点即可,2分)原因:中国: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突破了原
有经济体制的束缚,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苏联:长期以
来未能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取
消苏共的领导地位,最终走向解体。(从中国和苏联的角度各任答一点即可,一
点 2分,共 4分)
(3)马克思主义“行”在它是科学真理;“行”在它指导无产阶级获得解放;
“行”在它以思想力量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行”在它始终随着时代和实
践的发展而发展。(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共 4分)
【考查主线】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前进。
【解题思路】第(1)题,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的
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
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第(2)题第一小问,根据材料
二信息“俄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列宁……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解决了
像俄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概括即可得
出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使马克思主义焕发
新的生机。苏联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最后改革失败,苏联解体。结合所学
知识可以从中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苏联改革未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放弃马克思主
义指导思想,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等角度来回答。第(3)题,根据设问“马克
思主义‘行’在哪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马克
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特点等角度来作答即可。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年甘肃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预测卷(七)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为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考生必须将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考生务必将答案直接填写在试卷相应位置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合计25分。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写道:“西起昆仑,东渐大海,夹黄河两岸者,为诸夏……诸夏虽为一族,然似有二支,一炎帝,一黄帝也。”从中可以得出炎帝和黄帝
A.创造了使用至今的文字 B.带领人们根治了水患
C.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使君主专制集权加强
2.《汉书·艺文志》记载:“九家之(学)术,蜂出并作(纷纷兴起),各引一端,崇其所善(好处),以此驰(游)说,取合诸侯。”材料描述的是
A.百家争鸣 B.私学兴起 C.尊崇儒术 D.八股取士
3.汉朝通过授予印绶的方式任命西域的官员,据《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统计,两汉时期中央政府颁赐给西域相关人员的官印有62方。这反映了
A.西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B.汉朝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C.官印成为官员主要凭证 D.汉朝实现边疆的长治久安
4.“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是根据二十四节气编成的谚语。反映了我国农历节气
A.指导农业生产 B.主张种植水稻
C.关注农具革新 D.提倡精耕细作
5.从形式上看它是一种在全民范围内培养士人和选拔官吏的制度,它不再唯财产、门第是从,更注重士人的知识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对平等的竞争性,从而为社会流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它”应该是
A.禅让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6.如下是某同学制作的单课知识结构图,阅读结构图信息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国家层面 民间层面
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唐蕃会盟碑 很多重要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 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
A.唐代民族交融 B.北魏汉化改革
C.唐代中外交往 D.宋代经济发展
7.“为传戒律,发愿过海,遂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东征传》)期间他双目失明,爱徒病逝,却无怨无悔。他深远地影响了日本国的医药、建筑、绘画等诸多方面。这描述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8.王明周末参加了博物馆志愿者培训,被分配给文明之路馆藏解说,针对下图馆藏一角的展示内容,王明解说合理的是
北宋缕悬法指南针 近代欧洲指南针 元代铜火铳 近代欧洲火炮
A.中国的发明在欧洲广受喜爱 B.宋元交通推动亚欧文化交流
C.中国科技促进世界文明发展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广泛传播
9.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便于行政管理而划分的区域,目前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追根溯源,我国历史上最早以“行省”作为行政区划的是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10.朱元璋总结历史上的教训时说:“设相之后,臣张君之威福,乱自秦起。宰相权重,指鹿为马……其故在擅专威福。”因此,朱元璋称帝后
A.取消行中书省 B.设立了锦衣卫
C.实行八股取士 D.废除丞相制度
11.日本政治学者吉野作造回忆:“明治维新后吾人(我们)停止了对最早引进文物制度的老师——中国的尊敬,唯有武力一点难以轻侮,但通过此次战争,就连这点体面也悲惨地剥落了。”“此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必须先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和国家主权的独立,同时仍须通过革命重新整合中国内部政治势力,使国家政权掌握在革命势力和人民的手中。”说这句话的历史人物应该是
A.康有为 B.孙中山 C.陈独秀 D.李大钊
13.1926年,蒋介石在《改良士兵经济生活案》中提出:“现革命根据地之广东将近统一,革命基础逐渐巩固,行将秣马厉兵(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出定中原。”材料中“出定中原”指的是
A.护国战争 B.护法战争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14.“贵军神机妙算,弃长春,舍沈阳,突然闪击锦州,扼住我军战略咽喉重地,乃出我军意料之外……贵军夺下锦州,恰好像从中间折断扁担,使东北与华北分离,棋着厉害。”这段材料描述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5.在海拔3000多米的戈壁滩上,邓稼先和千千万万名同事一起,夜以继日,忘我地工作着。他们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的科学事业,至死不悔。以邓稼先为代表的科学家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A.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B.致力创新,崇尚劳动
C.助人为乐,团结协作 D.亲民爱民,迎难而上
16.1984年11月,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成为上海第一家试行股份制经营的股份有限公司。这主要是因为
A.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成熟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C.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扩大 D.政府管理职能的显著强化
17.港澳同胞当家作主,实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香港、澳门真正的民主由此开启,港澳居民享有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材料反映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 B.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C.“一国两制”的优越性 D.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
18.下图反映了古代希腊
A.重视哲学的发展
B.追求思想的自由
C.崇尚健美与竞争
D.完善民主与法制 古希腊陶罐上奔跑的运动员
19.在短短100年左右的时间内,日本通过对唐文化的全面模仿取得了其他国家需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自然发展才能达到的高度。这得益于日本实行了
A.伯里克利改革 B.大化改新 C.倒幕运动 D.明治维新
20.《一千零一夜》包含了古代波斯、埃及、印度、希腊、罗马等地区的故事,整个西亚、北非,乃至印度地区的故事最后被阿拉伯人融人自己的文化中。这表明阿拉伯人
A.善于吸收学习 B.促进科技发展
C.推动经济交流 D.重视文化教育
21.杰斐逊在《独立宣言》中阐明:“人民是主权者,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政府是服从人民意志的,是为了人民幸福和保障人民权利而存在的。”这体现了《独立宣言》肯定
A.君权神授 B.三权分立 C.自由平等 D.主权在民
22. 下图所示的机械动力装置中,煮水器产生的水蒸汽进入汽缸,推动活塞,最后带动飞轮旋转。以此作为动力来源的交通工具是
A.飞机
B.汽车
C.火车
D.电车
23.吴于廑、齐世荣在《世界史·近代史编》中写道:“随着战争的拖延,激进派指出,为了赢得这场战争,就必须摧毁作为战争根源的奴隶制度。有人说,林肯是‘为了维持现状而进行这一场战争的,殊不知战争正是现状所引起的’。”“这场战争”是
A.美国独立战争 B.俄国农奴制改革
C.美国南北战争 D.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24.英、法尽管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但其经济和军事地位都因战争受到巨大削弱。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已经兴起的美国和日本却利用战争之机大大发展了自己的力量,迅速崛起。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A.引发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B.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损失
C.使欧洲完全失去了国际影响力 D.动摇了原有的国际力量格局
25.下表是近年来每年世界死亡人数的统计数据(部分),这表明人类在发展中面临
近年来死亡人数(单位:万) 原因
450 室外空气污染
180 水源污染
近100 铅污染
A.生态环境恶化 B.人口老龄化严重
C.国际冲突加剧 D.粮食危机的加剧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合计25分。)
26.历史之美,如诗、如歌、如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感悟歌曲之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歌曲中“八一”相关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意义是什么?(4分)
材料二【赏析美术作品之美】
艾中信《红军过雪山》(油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油画中蕴含的史实,并对其艺术价值进行鉴赏。(4分)
材料三【感悟人性之美】
下面是两位革命战士留下的书信: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姨母大人: 在抗战过程中,据云,四军力量已扩大到十二万人。……国不保,家何能存?在此民族生死关头,望母亲能以国家为主,民族至上,莫以区区儿女情,而埋没子孙的前途。梅等虽非岳飞以及其他人可比拟,且亦无岳飞之时机、境遇,然古人之精神,堪为梅等学习。 孙晓梅 1941年5月1日
(3)材料三中的两封家书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什么精神?(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历史感悟。(2分)
27.科学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正确的道路引领崭新的时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工业革命的重要后果之一,便是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与工人运动的发展。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暴动,英国的宪章运动,均表明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在工人运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工人阶级的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高了国际工人的阶级觉悟,于是又产生了第一国际。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分期
第二个历史时期 (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 第三个历史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
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空高涨的革命形势 俄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列宁:从理论上解决了像俄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放弃战时共产主义,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新民主主义理论等 毛泽东:提出了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弊端、弯路 苏东剧变,反苏反共浪潮;苏联前期忽视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使经济社会发展积弊日益严重;不切实际的改革,加剧了经济社会矛盾 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
马克思主义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中取得世界性历史成就的时期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前进中经受挑战并不断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并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第二个历史时期中,苏(俄)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中取得了什么成就?在第三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苏两国的发展呈现不同结果的原因是什么?(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马克思主义“行”在哪里?(4分)
参考答案
1.C 2.A 3.B 4.A 5.D 6.A 7.C 8.C 9.C 10.D 11.C 12.B 13.C
14.A 15.A 16.B 17.C 18.C 19.B 20.A 21.D 22.C 23.C 24.D 25.A
26.(1)历史事件:南昌起义。(2分)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答出任意一点即可,2分)
(2)史实:中国工农红军长征。(2分)鉴赏:画中雪原高寒苍凉,把红军穿越雪山的过程和艰难程度表现出来,衬托出红军战士不屈不挠的意志。(言之有理即可,2分)
(3)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以至牺牲的精神;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言之有理即可,2分)
(4)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历史学科具有现实功能和美育功能;多种类型的史料有助于我们学习历史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考查主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题思路】第(1)题,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八一”“战士升起了军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八一”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据此作答即可。第(2)题第一小问,根据图片内容及图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油画反映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第二小问,根据油画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鉴赏,言之有理即可。第(3)题,根据材料三中“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为国而牺牲”“国不保,家何能存?在此民族生死关头,望母亲能以国家为主,民族至上,莫以区区儿女情,而埋没子孙的前途”“虽非岳飞以及其他人可比拟,且亦无岳飞之时机、境遇,然古人之精神,堪为梅等学习”等信息进行分析,即可得出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不怕艰难险阻、坚定的革命信念等革命精神。第(4)题为开放性设问,只要学生所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7.(1)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分)历史意义: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一点1分,共2分)
(2)成就:苏(俄):十月革命取得成功;探索出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新经济政策)。(答出一点即可,2分)原因:中国: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的束缚,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苏联:长期以来未能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最终走向解体。(从中国和苏联的角度各任答一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3)马克思主义“行”在它是科学真理;“行”在它指导无产阶级获得解放;“行”在它以思想力量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行”在它始终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共4分)
【考查主线】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前进。
【解题思路】第(1)题,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第(2)题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俄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列宁……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解决了像俄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概括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使马克思主义焕发新的生机。苏联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最后改革失败,苏联解体。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苏联改革未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等角度来回答。第(3)题,根据设问“马克思主义‘行’在哪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特点等角度来作答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