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地理真题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地理真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6-14 17:30:45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地理真题
一、选择题
(2023·全国甲卷)下图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研究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①②③的湖泊类型、湖水主要输出方式分别为()
A.淡水湖、下渗 B.淡水湖、蒸发
C.咸水湖,下渗 D.咸水湖、蒸发
2.判断①②③南侧谷地是()
A.狭长湖盆 B.断流河道 C.古冰川槽谷 D.泥石流通道
3.据水系变化推测,MN一线()
A.南部抬升,北部沉降 B.南部沉降,北部抬升
C.褶皱隆起 D.褶皱凹陷
【答案】1.D
2.B
3.A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解析】【点评】河流水系、水文特征的应用分析
(1)根据河流的水系特征判断地形
①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河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例如,在图a中,根据河流的干流与支流之间成锐角的方向可以判断出,河流的流向是由北向南,进而可以判断出该地区的地势是北高南低。
②根据水系特征可判断地形类型:向心状水系,地形为盆地(如图b);辐射状水系,地形为山地(如图c);若河流平行排列如图a所示,则地形特征为山河相间分布。
③根据河床宽度判断地形:若河流河床较宽,则说明该河流经平原地区,一般流经平原地区的河流比较弯曲。
(2)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判断地理环境特征
①含沙量大,说明上游植被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严重,如黄河。
②若河流有结冰现象,说明最冷月平均气温<0 ℃,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③若河流出现两次汛期,一次是春汛,另一次是夏汛,说明该河流春季受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可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等地区。
1.根据图文信息可知,图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图中显示,三个湖泊的水没有径流排出,故三个湖泊为内流湖(咸水湖),湖水只能通过蒸发实现水循环。D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D。
2.根据材料可知,①②③湖泊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说明该地曾经地势较低,目前地势高(为高地),可能该地曾经存在河流,①②③南侧高地阻断了古河道,使该地水系发生变化。B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B。
3.据图可知,图中MN一线南侧成为河流支流的源头,说明地壳提升;北侧的①②③ 湖泊为咸水湖,地势较低,说明MN一线北侧地势沉降。图中信息没有信息显示褶皱构造,无法判断是否有褶皱构造发生。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2023·全国甲卷)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 C.构造运动 D.风沙作用
5.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土壤温度 D.土壤水分
6.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植被变化趋势为()
A.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上升
B.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下降
C.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上升
D.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下降
【答案】4.C
5.D
6.B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解析】【点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如下:
(1)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指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4.由图可知,图中地层向下凹陷,为向斜构造,向斜构造底部接收了砂砾岩沉积物,两侧的山坡上有森林分布,砂砾岩上生长着草甸,因此考查推测奠定该区域地貌格局的是褶皱构造(向斜构造),其地貌与冰川作用、流水作用和风沙作用无关。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5.由图可知,图中的山地海拔高度不是太高,森林区、草甸区气温、降水和土壤的纬度差异不大,因此可以推测影响该地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水分,砂砾岩中的水分易被蒸发,土壤中的水分较少,而谷地中地下水接近地表,造成土壤中水分较多,形成沼泽化土壤,形成草甸植被,D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D。
6.若该地地质构造稳定,气候物明显的变化,随着流水侵蚀,在谷地的沉积堆积物增加,土层增厚,地势抬升,地下水水位将会不断下降,土壤水分减少,谷底逐渐适宜森林生长,草甸比重会降低,森林比重增加,该地地带性差异缩小,B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B。
二、非选择题
7.(2023·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埃塞俄比亚人口超过1亿,农业人口约占80%,以小农户为主,农业是经济支柱。该国土地资源丰富,干湿季分明,绝大多数耕地只在湿季种植作物,灌溉农田比例小;工业基础及道路、供电等设施薄弱。近年来,该国引进灌溉农机具,但推广缓慢,下图示意埃塞俄比亚地形。
(1)评价埃塞俄比亚发展灌溉农业的水资源条件和地形条件。
(2)指出埃塞俄比亚推广灌溉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3)说明埃塞俄比亚难以大规模引进灌概农机具的社会经济原因。
(4)为培育埃塞俄比亚灌溉农机具市场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有利:河湖较多,灌溉水源较充足;沿海地形平坦,有利于发展灌溉农业。不利:降水分干湿季,干季易发旱灾;高原山地面积比例大,不利于推广灌溉农业。
(2)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3)经济落后,资金不足;水利、电力、工业、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
(4)加大资金投入,发展农业技术,完善基础设施。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
【解析】【分析】(1)埃塞俄比亚发展农业灌溉的条件的评价,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分析,具体从地形和水资源方面分析。据图分析可知,埃塞俄比亚发展灌溉有利的条件有:该国河湖众多,灌溉水源充足;沿海地形平坦等;不利的条件有:该国气候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分干湿季节,干季缺水易发生旱灾,该国地形山地高原面积大,不利于灌溉。
(2) 埃塞俄比亚推广灌溉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从对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等说明。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3) 埃塞俄比亚难以大规模引进灌概农机具的社会经济原因,主要从该国经济落后等方面进行说明,埃塞俄比亚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资金不足、水利、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导致该国难以大规模引进灌溉农机具。
(4)培育埃塞俄比亚灌溉农机具市场提出合理化建议,需要从阻碍灌溉农机具的因素考虑,针对资金不足,应该采取加大资金投入的措施;针对水利、电力、工业、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应该采取发展农业技术和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
【点评】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生态农业
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8.(2023·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风蚀退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其过程如图左所示,某科研小组通过比较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构建了风蚀粗化指数。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图右显示青藏高原南部(针对风蚀)采样点粗化指数的分布。
(1)说明风蚀粗化过程中地表松散层风蚀强度的变化。
(2)指出图右所示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解释其原因。
(3)分析耕作对风蚀和风蚀粗化指数的影响。
(4)提出图右所示区域因地制宜的风蚀防治措施。
【答案】(1)随着风蚀粗化指数变大,粗颗粒物增多,风蚀强度逐渐减弱。
(2)分布特征:北大南小,西大东小。原因:南部和东部受到一定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植被较为茂密,风力侵蚀作用较弱,风蚀粗化程度较小;北部和西部受高原内部冬季风影响较为强烈,降水较少,植被以高寒草甸草原和荒漠为主,风力侵蚀作用强烈,风蚀粗化程度较大。
(3)耕作会产生耕作层,对表土的耕作会造成土壤结构松散,风蚀作用增强,耕作层造成地表松散层变深,造成风蚀深度增加;耕作层表层和深层颗粒物较为均匀,风蚀粗化指数变小。
(4)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利用高原水资源和能源资源植树种草建立植被防护体系;实施退牧环草工程和禁牧措施,规范采药等乱采滥挖行为。
【知识点】风沙地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可知,风力侵蚀作用主要作用于地表。由材料“风蚀退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和“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可知,随着风力侵蚀作用逐渐带走地表松散层的细小颗粒物,粗颗粒物增加,造成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差异变大,表层粗颗粒物含量不断变大,其风力启动速度变大,不易遭受风力侵蚀,故侵蚀强度逐渐减弱。
(2)由图可知,图中信息显示,北部和西部粗化指数(圆圈)较大,东部和南部粗化指数较小,可得出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北大南小,西大东小。风力侵蚀强弱深受大气环流(降水量)、地表植被和土壤性质等方面的因素影响,故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能够受到一定夏季风深入的影响,降水量较多,植被较为茂密,且多为森林植被,由此造成风力侵蚀作用较弱,风蚀粗化程度较小;而高原内部受到湿润气流影响微弱,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疏,受到风力侵蚀作用强烈,风蚀粗化程度较大。
(3)耕作对风蚀和风蚀粗化指数的影响,主要从耕作过程中对土壤的影响,交通从耕作是土壤疏松,风蚀作用会加重,风蚀深度增加等方面进行分析。耕作会产生耕作层,对表土的耕作会造成土壤结构松散,风蚀作用增强,耕作层造成地表松散层变深,造成风蚀深度增加;耕作层表层和深层颗粒物较为均匀,风蚀粗化指数变小。
(4)风蚀防治措施,主要从削弱风力作用(风蚀作用)方面需求措施。从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防止荒漠化的措施考虑。具体措施应该是: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利用高原水资源和能源资源植树种草建立植被防护体系;实施退牧环草工程和禁牧措施,规范采药等乱采滥挖行为。
【点评】主要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作用因素 作用表现 作用结果
流水 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流水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
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瀑布等
风 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
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戈壁
冰川 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
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
波浪 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
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
9.(2023·全国甲卷)[地理—选修 3:旅游地理]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甘肃省平凉市养牛历史悠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当地将迁入新居农户腾退的窑洞改造成牛舍,专门养殖地方优良品种平凉红牛。窑洞养牛(下图)不仅实现了废弃窑洞的资源化利用和农户增收,而且具有旅游开发前景。某地理研学小组为设计与窑洞养牛相关的旅游产品,计划开展调研活动。
简述该小组需要调查的内容。
【答案】平凉的养牛地域文化、养牛区位优势、养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养牛饲养及深加工、养牛相关产业资源、地区旅游接待能力等。
【知识点】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解析】【分析】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从对区域的优势资源、区域的旅游基础设施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根据图文信息可知,某地理研学小组为设计甘肃窑洞养牛相关的旅游产品,开展调研活动需要调查主要有: 平凉的养牛地域文化、养牛区位优势、养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养牛饲养及深加工、养牛相关产业资源、地区旅游接待能力等。
【点评】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与开发利用价值的含义、制约因素和关系
价值 含义 制约因素 二者关系
游览价值 旅游资源本身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的高低及其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 资源的质量(即美学价值或历史文化价值) 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是旅游开发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游览价值就不会有开发利用价值
资源的集群状况
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开发利用价值 指的是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即在旅游市场上能获得的经济收益 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度、地区接待能力、环境承载量 但是,游览价值高的旅游资源并不意味着它的开发利用价值就高,因为旅游的开发利用价值还受到其他方面的制约
10.(2023·全国甲卷)[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摘自党的二十大报告
说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蕴含的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
【答案】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是: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相对独立又彼此依存的关系,共同维持着地球生态系统正常运行。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将山体、河流、森林、农田、湖泊、草地、沙漠和人类社会等多个生态系统,按生态系统耦合原理连通起来,全地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生态系统各要素互相作用、协调发展,并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但某一要素的破坏,常常引起其他要素的连锁反应,导致原有的生态过程失衡或中断。例如,当砍伐森林植被后,地表拦截大气降水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表水汇流速度加快,对土壤的侵蚀加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由此导致土壤贫瘠。植被破坏后,光合作用减弱,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少,影响大气的成分,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实现“山青、水秀、林茂、田整、湖净、草丰,沙少”。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及成效
【解析】【分析】 说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蕴含的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需要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含义,以及山水林田湖草沙相互关系、相互影响。据学过的知识,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是: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进而分析各因素之间相互关联,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相对独立又彼此依存的关系,共同维持着地球生态系统正常运行。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将山体、河流、森林、农田、湖泊、草地、沙漠和人类社会等多个生态系统,按生态系统耦合原理连通起来,全地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生态系统各要素互相作用、协调发展,并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但某一要素的破坏,常常引起其他要素的连锁反应,导致原有的生态过程失衡或中断。例如,当砍伐森林植被后,地表拦截大气降水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表水汇流速度加快,对土壤的侵蚀加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由此导致土壤贫瘠。植被破坏后,光合作用减弱,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少,影响大气的成分,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实现“山青、水秀、林茂、田整、湖净、草丰,沙少”。
【点评】生态环境类问题成因的分析思路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社会经济特征有关。区域中的自然地理要素蕴含着生态问题发生的潜在性,而人口激增(根本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激发了生态问题的产生。
  不利因素
自然
原因 气候 气候干旱,风力大,蕴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危险;水土流失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关
地形 丘陵、山地陡坡随意开垦,易导致水土流失;地势低洼区,地下水位高,易盐渍化
土壤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易水土流失
水文 河流径流量大,侵蚀作用强
植被 热带雨林区营养物质集中在生物体内,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干旱区植被稀少,生态脆弱
人为
原因 人口 人口增多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大,各种工程设施建设破坏生态环境
工业 矿产资源丰富区,开矿、冶炼等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农业结构 农业结构单一,过度开垦或过度放牧,不遵循自然规律,土地退化
能源消
费结构 能源缺乏区过度樵采,导致植被破坏,引起生态问题;能源富集区,能源开采及开发过程中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地理真题
一、选择题
(2023·全国甲卷)下图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研究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①②③的湖泊类型、湖水主要输出方式分别为()
A.淡水湖、下渗 B.淡水湖、蒸发
C.咸水湖,下渗 D.咸水湖、蒸发
2.判断①②③南侧谷地是()
A.狭长湖盆 B.断流河道 C.古冰川槽谷 D.泥石流通道
3.据水系变化推测,MN一线()
A.南部抬升,北部沉降 B.南部沉降,北部抬升
C.褶皱隆起 D.褶皱凹陷
(2023·全国甲卷)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 C.构造运动 D.风沙作用
5.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土壤温度 D.土壤水分
6.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植被变化趋势为()
A.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上升
B.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下降
C.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上升
D.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下降
二、非选择题
7.(2023·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埃塞俄比亚人口超过1亿,农业人口约占80%,以小农户为主,农业是经济支柱。该国土地资源丰富,干湿季分明,绝大多数耕地只在湿季种植作物,灌溉农田比例小;工业基础及道路、供电等设施薄弱。近年来,该国引进灌溉农机具,但推广缓慢,下图示意埃塞俄比亚地形。
(1)评价埃塞俄比亚发展灌溉农业的水资源条件和地形条件。
(2)指出埃塞俄比亚推广灌溉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3)说明埃塞俄比亚难以大规模引进灌概农机具的社会经济原因。
(4)为培育埃塞俄比亚灌溉农机具市场提出合理化建议。
8.(2023·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风蚀退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其过程如图左所示,某科研小组通过比较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构建了风蚀粗化指数。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图右显示青藏高原南部(针对风蚀)采样点粗化指数的分布。
(1)说明风蚀粗化过程中地表松散层风蚀强度的变化。
(2)指出图右所示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解释其原因。
(3)分析耕作对风蚀和风蚀粗化指数的影响。
(4)提出图右所示区域因地制宜的风蚀防治措施。
9.(2023·全国甲卷)[地理—选修 3:旅游地理]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甘肃省平凉市养牛历史悠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当地将迁入新居农户腾退的窑洞改造成牛舍,专门养殖地方优良品种平凉红牛。窑洞养牛(下图)不仅实现了废弃窑洞的资源化利用和农户增收,而且具有旅游开发前景。某地理研学小组为设计与窑洞养牛相关的旅游产品,计划开展调研活动。
简述该小组需要调查的内容。
10.(2023·全国甲卷)[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摘自党的二十大报告
说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蕴含的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B
3.A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解析】【点评】河流水系、水文特征的应用分析
(1)根据河流的水系特征判断地形
①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河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例如,在图a中,根据河流的干流与支流之间成锐角的方向可以判断出,河流的流向是由北向南,进而可以判断出该地区的地势是北高南低。
②根据水系特征可判断地形类型:向心状水系,地形为盆地(如图b);辐射状水系,地形为山地(如图c);若河流平行排列如图a所示,则地形特征为山河相间分布。
③根据河床宽度判断地形:若河流河床较宽,则说明该河流经平原地区,一般流经平原地区的河流比较弯曲。
(2)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判断地理环境特征
①含沙量大,说明上游植被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严重,如黄河。
②若河流有结冰现象,说明最冷月平均气温<0 ℃,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③若河流出现两次汛期,一次是春汛,另一次是夏汛,说明该河流春季受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可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等地区。
1.根据图文信息可知,图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图中显示,三个湖泊的水没有径流排出,故三个湖泊为内流湖(咸水湖),湖水只能通过蒸发实现水循环。D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D。
2.根据材料可知,①②③湖泊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说明该地曾经地势较低,目前地势高(为高地),可能该地曾经存在河流,①②③南侧高地阻断了古河道,使该地水系发生变化。B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B。
3.据图可知,图中MN一线南侧成为河流支流的源头,说明地壳提升;北侧的①②③ 湖泊为咸水湖,地势较低,说明MN一线北侧地势沉降。图中信息没有信息显示褶皱构造,无法判断是否有褶皱构造发生。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答案】4.C
5.D
6.B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解析】【点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如下:
(1)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指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4.由图可知,图中地层向下凹陷,为向斜构造,向斜构造底部接收了砂砾岩沉积物,两侧的山坡上有森林分布,砂砾岩上生长着草甸,因此考查推测奠定该区域地貌格局的是褶皱构造(向斜构造),其地貌与冰川作用、流水作用和风沙作用无关。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5.由图可知,图中的山地海拔高度不是太高,森林区、草甸区气温、降水和土壤的纬度差异不大,因此可以推测影响该地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水分,砂砾岩中的水分易被蒸发,土壤中的水分较少,而谷地中地下水接近地表,造成土壤中水分较多,形成沼泽化土壤,形成草甸植被,D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D。
6.若该地地质构造稳定,气候物明显的变化,随着流水侵蚀,在谷地的沉积堆积物增加,土层增厚,地势抬升,地下水水位将会不断下降,土壤水分减少,谷底逐渐适宜森林生长,草甸比重会降低,森林比重增加,该地地带性差异缩小,B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B。
7.【答案】(1)有利:河湖较多,灌溉水源较充足;沿海地形平坦,有利于发展灌溉农业。不利:降水分干湿季,干季易发旱灾;高原山地面积比例大,不利于推广灌溉农业。
(2)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3)经济落后,资金不足;水利、电力、工业、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
(4)加大资金投入,发展农业技术,完善基础设施。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
【解析】【分析】(1)埃塞俄比亚发展农业灌溉的条件的评价,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分析,具体从地形和水资源方面分析。据图分析可知,埃塞俄比亚发展灌溉有利的条件有:该国河湖众多,灌溉水源充足;沿海地形平坦等;不利的条件有:该国气候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分干湿季节,干季缺水易发生旱灾,该国地形山地高原面积大,不利于灌溉。
(2) 埃塞俄比亚推广灌溉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从对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等说明。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3) 埃塞俄比亚难以大规模引进灌概农机具的社会经济原因,主要从该国经济落后等方面进行说明,埃塞俄比亚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资金不足、水利、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导致该国难以大规模引进灌溉农机具。
(4)培育埃塞俄比亚灌溉农机具市场提出合理化建议,需要从阻碍灌溉农机具的因素考虑,针对资金不足,应该采取加大资金投入的措施;针对水利、电力、工业、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应该采取发展农业技术和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
【点评】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生态农业
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8.【答案】(1)随着风蚀粗化指数变大,粗颗粒物增多,风蚀强度逐渐减弱。
(2)分布特征:北大南小,西大东小。原因:南部和东部受到一定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植被较为茂密,风力侵蚀作用较弱,风蚀粗化程度较小;北部和西部受高原内部冬季风影响较为强烈,降水较少,植被以高寒草甸草原和荒漠为主,风力侵蚀作用强烈,风蚀粗化程度较大。
(3)耕作会产生耕作层,对表土的耕作会造成土壤结构松散,风蚀作用增强,耕作层造成地表松散层变深,造成风蚀深度增加;耕作层表层和深层颗粒物较为均匀,风蚀粗化指数变小。
(4)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利用高原水资源和能源资源植树种草建立植被防护体系;实施退牧环草工程和禁牧措施,规范采药等乱采滥挖行为。
【知识点】风沙地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可知,风力侵蚀作用主要作用于地表。由材料“风蚀退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和“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可知,随着风力侵蚀作用逐渐带走地表松散层的细小颗粒物,粗颗粒物增加,造成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差异变大,表层粗颗粒物含量不断变大,其风力启动速度变大,不易遭受风力侵蚀,故侵蚀强度逐渐减弱。
(2)由图可知,图中信息显示,北部和西部粗化指数(圆圈)较大,东部和南部粗化指数较小,可得出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北大南小,西大东小。风力侵蚀强弱深受大气环流(降水量)、地表植被和土壤性质等方面的因素影响,故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能够受到一定夏季风深入的影响,降水量较多,植被较为茂密,且多为森林植被,由此造成风力侵蚀作用较弱,风蚀粗化程度较小;而高原内部受到湿润气流影响微弱,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疏,受到风力侵蚀作用强烈,风蚀粗化程度较大。
(3)耕作对风蚀和风蚀粗化指数的影响,主要从耕作过程中对土壤的影响,交通从耕作是土壤疏松,风蚀作用会加重,风蚀深度增加等方面进行分析。耕作会产生耕作层,对表土的耕作会造成土壤结构松散,风蚀作用增强,耕作层造成地表松散层变深,造成风蚀深度增加;耕作层表层和深层颗粒物较为均匀,风蚀粗化指数变小。
(4)风蚀防治措施,主要从削弱风力作用(风蚀作用)方面需求措施。从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防止荒漠化的措施考虑。具体措施应该是: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利用高原水资源和能源资源植树种草建立植被防护体系;实施退牧环草工程和禁牧措施,规范采药等乱采滥挖行为。
【点评】主要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作用因素 作用表现 作用结果
流水 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流水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
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瀑布等
风 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
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戈壁
冰川 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
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
波浪 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
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
9.【答案】平凉的养牛地域文化、养牛区位优势、养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养牛饲养及深加工、养牛相关产业资源、地区旅游接待能力等。
【知识点】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解析】【分析】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从对区域的优势资源、区域的旅游基础设施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根据图文信息可知,某地理研学小组为设计甘肃窑洞养牛相关的旅游产品,开展调研活动需要调查主要有: 平凉的养牛地域文化、养牛区位优势、养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养牛饲养及深加工、养牛相关产业资源、地区旅游接待能力等。
【点评】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与开发利用价值的含义、制约因素和关系
价值 含义 制约因素 二者关系
游览价值 旅游资源本身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的高低及其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 资源的质量(即美学价值或历史文化价值) 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是旅游开发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游览价值就不会有开发利用价值
资源的集群状况
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开发利用价值 指的是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即在旅游市场上能获得的经济收益 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度、地区接待能力、环境承载量 但是,游览价值高的旅游资源并不意味着它的开发利用价值就高,因为旅游的开发利用价值还受到其他方面的制约
10.【答案】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是: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相对独立又彼此依存的关系,共同维持着地球生态系统正常运行。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将山体、河流、森林、农田、湖泊、草地、沙漠和人类社会等多个生态系统,按生态系统耦合原理连通起来,全地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生态系统各要素互相作用、协调发展,并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但某一要素的破坏,常常引起其他要素的连锁反应,导致原有的生态过程失衡或中断。例如,当砍伐森林植被后,地表拦截大气降水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表水汇流速度加快,对土壤的侵蚀加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由此导致土壤贫瘠。植被破坏后,光合作用减弱,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少,影响大气的成分,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实现“山青、水秀、林茂、田整、湖净、草丰,沙少”。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及成效
【解析】【分析】 说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蕴含的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需要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含义,以及山水林田湖草沙相互关系、相互影响。据学过的知识,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是: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进而分析各因素之间相互关联,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相对独立又彼此依存的关系,共同维持着地球生态系统正常运行。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将山体、河流、森林、农田、湖泊、草地、沙漠和人类社会等多个生态系统,按生态系统耦合原理连通起来,全地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生态系统各要素互相作用、协调发展,并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但某一要素的破坏,常常引起其他要素的连锁反应,导致原有的生态过程失衡或中断。例如,当砍伐森林植被后,地表拦截大气降水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表水汇流速度加快,对土壤的侵蚀加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由此导致土壤贫瘠。植被破坏后,光合作用减弱,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少,影响大气的成分,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实现“山青、水秀、林茂、田整、湖净、草丰,沙少”。
【点评】生态环境类问题成因的分析思路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社会经济特征有关。区域中的自然地理要素蕴含着生态问题发生的潜在性,而人口激增(根本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激发了生态问题的产生。
  不利因素
自然
原因 气候 气候干旱,风力大,蕴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危险;水土流失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关
地形 丘陵、山地陡坡随意开垦,易导致水土流失;地势低洼区,地下水位高,易盐渍化
土壤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易水土流失
水文 河流径流量大,侵蚀作用强
植被 热带雨林区营养物质集中在生物体内,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干旱区植被稀少,生态脆弱
人为
原因 人口 人口增多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大,各种工程设施建设破坏生态环境
工业 矿产资源丰富区,开矿、冶炼等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农业结构 农业结构单一,过度开垦或过度放牧,不遵循自然规律,土地退化
能源消
费结构 能源缺乏区过度樵采,导致植被破坏,引起生态问题;能源富集区,能源开采及开发过程中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