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 回延安 习题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 回延安 习题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4 20:1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一单元
2 回延安
·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相关题目。
当年的革命英雄回延安,①“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满 yáo(  )里围得不透风,脑畔(  )上还响着脚步声”,老乡们拿出“米酒油馍(  )”盛情招待亲人,
回想“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英雄们感慨万千:②“树 shāo(  )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喜看延安今天③“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盼望“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到那时“再回延安看母亲”
1.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畔(  ) 馍(   )
yáo(   ) shāo(  )
2.解释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
感慨万千: 。
3.分别指出画线的句子所使用的手法。
① ,
② ,
③ ,
·
·
·
1.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畔(  ) 馍(   )
yáo(   ) shāo(  )
2.解释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
感慨万千: 。
3.分别指出画线的句子所使用的手法。
① ,
② ,
③ ,
·
·
pàn

因变化很大有所感触而慨叹万千。
拟人
比兴
点拨:借代是一种修辞手法,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代替它。比兴,是我国古代诗歌常用的技巧。“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借代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习近平总书记曾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度过了七年知青岁月,留
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B.延安是全国革命根据地城市中旧址保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布局最为完整的
城市。
C.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
战争,培育了延安精神。
D.弘扬和继承延安精神,就是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
正气。
解析:
语序不当,应为“继承和弘扬”。
D
5.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贺敬之,诗人、剧作家,代表作有《回延安》《桂林山水歌》《放歌集》等。
B.1945 年贺敬之和丁毅共同创作的话剧《白毛女》,是我国第一部新话剧。
C《回延安》一诗借鉴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一节一韵,诗
行错落有致。
D.陕北民歌“信天游”,其歌词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
体,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解析:
《白毛女》是我国第一部新歌剧,而不是话剧。
B
(21-22·泰安肥城阶段检测)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6.对下面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照”字起揭示革命思想的作用,“喊”字写出
了延河锐不可当的气势,这两个词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运用动作描写,将重回延安的兴奋心情表露无遗。
C.“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扑”这一动作正是诗人见到亲人时激动心情的
外在表现。
D.“——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将延安比作母亲,表示亲切和敬意。
7.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
A.双手搂定宝塔山 B.千声万声呼唤你 C.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D.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8.对诗歌结尾一节“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结尾一节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直接抒情。
B.结构上紧扣题目、首尾呼应,使文章更加完整。
C.结尾一节在内容上升华了主旨,抒发了诗人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D.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卒章显志,点明中心。
9.对全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政治性和抒情性都很强,地域特色鲜明,民歌气息浓厚。
B.这首诗以《回延安》为题,描述“我”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
C.这首诗内容丰富,用大量笔墨抒写回到延安时的激情,一个“回”字贯穿全诗。
D.这首诗借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表达革命的内容,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6.对下面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照”字起揭示革命思想的作
用,“喊”字写出了延河锐不可当的气势,这两个词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运用动作描写,将重回延安的兴奋
心情表露无遗。
C.“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扑”这一动作正是诗人见到
亲人时激动心情的外在表现。
D.“——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将延安比作母亲,表示亲切和敬意
解析:
“照”字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A
7.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
A.双手搂定宝塔山 B.千声万声呼唤你
C.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D.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解析: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蓝天比作大明镜。
C
8.对诗歌结尾一节“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结尾一节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直接抒情。
B.结构上紧扣题目、首尾呼应,使文章更加完整。
C.结尾一节在内容上升华了主旨,抒发了诗人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D.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卒章显志,点明中心。
解析:
结尾一节没有“点明事件的意义”,表述不当。
D
9.对全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政治性和抒情性都很强,地域特色鲜明,民歌气息浓厚。
B.这首诗以《回延安》为题,描述“我”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
C.这首诗内容丰富,用大量笔墨抒写回到延安时的激情,一个“回”字贯穿全诗。
D.这首诗借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表达革命的内容,诗的内容与形式达
到了和谐的统一。
解析:
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我”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C项“用大量笔墨抒写回到延安时的激情,一个‘回’字贯穿全诗”理解有误。
C
10.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前,革命的红船在这里起航,100 年前我们党在这里的一艘游船上诞生,从此,这条游船成为永载史册的“红船”。它承载的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这艘红船,  ,  ,  ,  ,  ,顺应全球开放的潮流,担负起伟大使命,继续乘风破浪、扬帆起航。
①它昭示我们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②也是人类命运与共的“诺亚方舟”
③必须勇立潮头、敢于创新
④不能刻舟求剑、因循守旧
⑤不但是“中国复兴号”巨轮
A.⑤②①③④ B.②④③⑤① C.⑤②①④③ D.②③④⑤①
解析:
通读①~⑤句及选项可知,第一空可以为①句或⑤句,⑤句承接上文,是对“红船”的形象比喻,选项中没有①开头的选项,因此⑤句为首句,排除B、D两项。由⑤句中“不但”和②句中“也是”可知两句为递进关系,紧密相连。观察①③④句,①④句相对应,且①句的“它昭示”表明①句在④句前,③句“勇立潮头”与横线后的“顺应全球开放的潮流”衔接紧密,应放在最后一空。正确排序为⑤②①④③。
C
11.(2022·临沂费县二模)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新华社北京 4 月 16 日电(记者余俊杰)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文化和旅游部 16 日在京启动“百名红色讲解员讲百年党史”宣讲活动,用老百姓的语言、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党史中的“真理”故事、“人民”故事、“奋斗”故事。
在 16 日举办的首场宣讲活动中,10 位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优秀选手、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饱含深情讲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的故事,诠释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伟大精神。
解析:
根据电头“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记者余俊杰)”可知,时间为“4月16日”;根据新闻导语“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文化和旅游部16日在京启动‘百名红色讲解员讲百年党史’宣讲活动,用老百姓的语言、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党史中的‘真理’故事、‘人民’故事、‘奋斗’故事”可提取事件为“‘百名红色讲解员讲百年党史’宣讲活动启动”,地点为“北京”。可按“时间+地点+事件”的形式进行概括:4月16日“百名红色讲解员讲百年党史”宣讲活动在京启动。
答案示例:
4月16日“百名红色讲解员讲百年党史”宣讲活动在京启动。 
(2022·江西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延安交响
刘成章
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延安。
记得那年离别时,风吹着我的黑发。今天,当我再来时,头上已是白雪厚积。
虽然我老了,臃肿了,但延安应能认得我;而延安,却变得令我目眩神迷。
眼前是延安吗?当然是。信天游依旧,革命旧址依旧,宝塔山连同宝塔依旧,依旧的延河依旧哗哗啦啦地哼唱着奔流。此刻云彩此刻风,也有几分当年的感觉。可是,除了这些,延安变得我也认不出了!
枣园那几棵比我小不了几岁的大梨树,曾经给领袖们许多清凉,现在它们擎天矗立,蓊蓊郁
郁,越长越茂盛了。实在想象不到它们居然可以长到那么高!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脸上闪烁着
梨叶间撒下的光斑,灰布军装八角帽,手提小马扎,瞻仰,流连,围坐一圈讨论。既是重温滚烫的初心,也是寻找那绝美的伏笔。一队一队,摩肩接踵,出入于每一位领袖的窑院,立定天地精神。枣园四周的梁梁峁峁,沟沟岔岔,以至全延安的千山万岭,一改当年黄漠漠的干瘪的颜色,全都变绿了,水意溶溶。一丝丝轻灵的细雨,说来就来了,就像秦岭之南。雨中的枣园,燕子低掠翅带雨,宛若唐寅笔下的江南小景。千百年来,一直被老黄风频吹的延安,成了翠绿的延安、湿润的延安、水晶晶的延安、江南一样的延安。
包心菜似的,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紧抱着延安。古书上说:“三山鼎立,太和第一。”太和就是清凉山。清凉山最高。它山顶上的太和庙,被巨掌捧着,金碧辉煌。可是现在,你退回到凤凰山上看看吧,清凉山上那一握金光,猛扎扎落下来了,落了好几个层级。其实,清凉山一点儿也没有变矮,只是在它的后边,削平了 33 个山头,填埋了更多的沟壑。削平和填埋中,金属的悬崖隆起,隆起;玻璃的绝壁隆起,隆起;钢筋混凝土的山峦,隆起,隆起。延安新区,灿烂地隆起了。78.5平方公里的辽阔,40 余万的人的喜和乐,陕北口音的歌腔笑韵,硬生生地被托起来了,举起来了,在半空里,在云中,在霞中,在鹰翅旁。
犹记得,古延安沟壑纵横,街市只在逼仄的夹缝中喘息。而现在,有一种力量,使亘古不变的延安街市,有如庄子笔下的大鹏,一飞冲天,好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景象!
也记得,延安城周边的千百条沟壑,年年月月冷清无人,纵有野花野草,也是道不尽的寂寞,自生自灭。现在,摩天楼丛掩去了沟壑,那楼丛开的花朵是一扇一扇的玻璃窗,和那窗里的三弦弹奏、小曲轻唱:“酒瓶瓶高来酒杯杯低。”那一丛一丛的马兰花,一丛一丛的野艾,则成了人们阳台上的摆设。
驾车在延安行走,总会碰到一座座大山,不由分说地挡住你的去路,你还来不及思索,车子已进入一条条隧道,满壁灯光,云霞明灭。延安自古挖窑而居,延安的黄土天生是挖窑的好材料。现在,人们把挖窑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杨家岭、大砭沟,还是黄蒿洼、万花山,处处都有隧道。延安周围的群山,都被隧道串起来了。唐朝诗人章碣的《对月》诗,好像是专门为今天的延安写的:“琼轮正辗丹霄去,银箭休催皓露凝。别有洞天三十六,水晶台殿冷层层。”今日之延安,真是别有洞天。汽车快如银箭,车轮碾着丹霄,满眼是水晶台殿般的隧道风光。
上中学的时候,我读过一首歌谣:“燕子回来找旧窝,找了一天没着落。”现在,我就像这只燕子,怎么也找不见我的旧窝了。一溜一溜的房舍,一块一块的牌匾,温馨而浪漫的小街,虽然还弥漫着当年的气息,但我扑上前去攫【注】住的是一连串的迷失。真可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在旧窝前用手机留了影。延水汤汤,在不远处流过,在我的心头流过。
此次回延之前,我和 97 岁高龄的诗人贺敬之通过话。贺老说,他和我很近。我听了心里热乎乎的。贺老和我,都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感情。我欣喜地发现,许多前来瞻仰延安的人,都可以随口背出“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这句诗最贴切地道出了时代的心声,不管把它放到哪段历史的诗词中,都会力压群芳,引人叫绝。
在《回延安》中,诗人还说:“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此刻,面对母亲延安,我的感受完全不是这样了。“一盏盏电灯”“一排排绿树”,早已是过去
的故事。而母亲延安,也绝不只是换了一件新衣。被锁在山沟里、千百年闭塞着的延安——风,通了;气,通了;经脉,通了!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语言,索性借用贺老写过的一句唱词来表达我的感触:“看眼前,是何人? /又面熟,又面生。”
回看革命的来路,延安的秧歌一直扭到了北京城,我们的队伍一直载歌载舞。而今天的延安,在欢庆我们党的百年辉煌之际,阳光照透的林间,光线有如各种琴弦,其间还有笛子、唢呐、圆号、萨克斯,一场恢宏的交响乐,响彻云天。
(有删改)
【注】攫(jué):抓。
12.通读全文,按照文章思路,给下列选项排序。 ,
A.当年的气息还在弥漫,但我攫住的是迷失。
B.我回到阔别多年的延安。
C.从贺老的诗句中我领悟了。
D.延安变得令我目眩神迷。
13.在下列方框内填写文字,概括延安新貌。
① ,— ② ,—楼丛林立人民幸福 — ③ ,
14.面对变化巨大的延安,作者借用贺敬之写过的唱词表达感触。下列对其中“又面熟,又面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熟的是信天游、革命旧址、宝塔山、延河水依旧,面生的是今日延安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
的蓬勃景象。
B.面熟的是当年的气息还在弥漫,面生的是眼前的景象变化太大。
C.面熟的是人们对延安情感依旧,面生的是这种情感未能融入新的时代。
D.面熟的是延安精神一直都在,面生的是今日延安精神如恢宏的交响乐,响彻云天。
15.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段。(任选一个角度赏析:A.修辞手法,B.写作方法,C.句式使用)
· · ·
12.通读全文,按照文章思路,给下列选项排序。 ,
A.当年的气息还在弥漫,但我攫住的是迷失。
B.我回到阔别多年的延安。
C.从贺老的诗句中我领悟了。
D.延安变得令我目眩神迷。
B D A C
解析:
  第一段写“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延安,所以先排B项;第三段写“而延安,却变得令我目眩神迷”,第四段写“眼前是延安吗?当然是”“延安变得我也认不出了!”,所以接着排的是D项;第十段写“虽然还弥漫着当年的气息,但我扑上前去攫住的是一连串的迷失”,所以再排A项;第十三段写“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语言,索性借用贺老写过的一句唱词来表达我的感触:‘看眼前,是何人?/又面熟,又面生。’”,所以最后排C项。
13.在下列方框内填写文字,概括延安新貌。
① ,— ② ,—楼丛林立人民幸福 — ③ ,
翠绿延安水意溶溶
解析:
  分析“楼丛林立人民幸福”,确定所填内容应由两个四字短语组成。根据第五段中的“一改当年黄漠漠的干瘪的颜色,全都变绿了,水意溶溶。一丝丝轻灵的细雨,说来就来了,就像秦岭之南。雨中的枣园,燕子低掠翅带雨,宛若唐寅笔下的江南小景。千百年来,一直被老黄风频吹的延安,成了翠绿的延安、湿润的延安、水晶晶的延安、江南一样的延安”可得:翠绿延安水意溶溶。根据第六段中的“延安新区,灿烂地隆起了”和第七段中的“好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景象”可得:延安新区灿烂隆起。根据第九段中的“处处都有隧道。延安周围的群山,都被隧道串起来了”“汽车快如银箭,车轮碾着丹霄,满眼是水晶台殿般的隧道风光”可得:处处隧道风光无限。
延安新区灿烂隆起
处处隧道风光无限
解析:
根据第十一段中的“我欣喜地发现,许多前来瞻仰延安的人,都可以随口背出‘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这句诗最贴切地道出了时代的心声,不管把它放到哪段历史的诗词中,都会力压群芳,引人叫绝”可知,人们对延安的情感已经融入了新时代。
C
14.面对变化巨大的延安,作者借用贺敬之写过的唱词表达感触。下列对其中“又面熟,又面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熟的是信天游、革命旧址、宝塔山、延河水依旧,面生的是今日延安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
的蓬勃景象。
B.面熟的是当年的气息还在弥漫,面生的是眼前的景象变化太大。
C.面熟的是人们对延安情感依旧,面生的是这种情感未能融入新的时代。
D.面熟的是延安精神一直都在,面生的是今日延安精神如恢宏的交响乐,响彻云天。
15.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段。(任选一个角度赏析:A.修辞手法,B.写作方法,C.句式使用)
答案示例一:本段文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今日延安街市比作大鹏,用“一飞冲天”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今日延安街市的蓬勃景象,抒发了作者对延安的赞美之情。
解析: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写作方法(对比)和句式使用(长短句的结合)三个角度择其一进行赏析即可。画线句把古延安与现在的延安作了比较,这是对比的手法。“喘息”把古延安人格化,这是拟人。“使亘古不变的延安街市,有如庄子笔下的大鹏,一飞冲天”把现在的延安街市比作大鹏,这是比喻。对比与拟人的运用,突出了延安变化之大。比喻的运用,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新时代延安蓬勃发展的气势不可阻挡。联系作者感情可知,抒发了作者对延安蓬勃景象的赞美之情。
答案示例二:本段文字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古延安的街市和今日延安的街市相比较,更加突出今日延安的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对延安蓬勃景象的赞美之情。
答案示例三:本段文字长短句相结合,句式富有变化,语言生动活泼,节奏感强,抒发了作者对延安蓬勃景象的赞美之情。 
16.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前夕,为向党的生日献礼,山东某中学八(1)班开展以“讴歌时代·红心向党”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回眸百年——为你而颂】为突出本次活动主题,需要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请结合主持人的开场白,并根据画线句拟写宣传语的下半句。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恰青春。100年前,中国共产党从嘉兴南湖起航,前赴后继,用苦难、拼搏、泪水汇聚成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100年后,中国共产党人勇当舵手,扬起复兴民族的风帆,坚守着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政治信仰。今天我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讴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上句:南湖起航汇聚磅礴力量
下句:  , 
(2)【唱响心声——为你而歌】走近革命烈士,英雄从未走远。在“配乐诵家书”环节,某同学朗诵襄阳籍烈士毛庭芳的家书,你为他选择最合适的背景音乐是( )
中国青年决不会任人宰割,头可断,血可流,战死不做亡国奴!这就是我的决心。为了中国人能扬眉吐气自由地生活,何惧流尽最后一滴鲜血! ——毛庭芳家书
备选音乐:A.悠扬的乐曲 B.激昂的乐曲 C.欢快的乐曲
(3)【见证历程——为你而赞】山河锦绣,国泰民安,从来都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请综合下面三则材料,用一句话写出你的探究结论。
材料一:截至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均每年1 000多万人脱贫,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脱贫。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体现了伟大的中国力量。
材料二: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加剧蔓延的大背景下,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迈上百万亿元新台阶,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材料三:南水北调,这个旨在破解我国水资源分布“北缺南丰”难题的超级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东、中线一期主体工程建成通水以来,已累计调水400多亿立方米。目前润泽40多座大中型城市,惠泽人口超1.4亿人。
我的结论:
(1)【回眸百年——为你而颂】为突出本次活动主题,需要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请结合主持人的开场白,并根据画线句拟写宣传语的下半句。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恰青春。100年前,中国共产党从嘉兴南湖起航,前赴后继,用苦难、拼搏、泪水汇聚成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100年后,中国共产党人勇当舵手,扬起复兴民族的风帆,坚守着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政治信仰。今天我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讴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上句:南湖起航汇聚磅礴力量
下句:  , 
舵手扬帆坚守政治信仰
(2)【唱响心声——为你而歌】走近革命烈士,英雄从未走远。在“配乐诵家书”环节,某同学朗诵襄阳籍烈士毛庭芳的家书,你为他选择最合适的背景音乐是( )
中国青年决不会任人宰割,头可断,血可流,战死不做亡国奴!这就是我的决心。为了中国人能扬眉吐气自由地生活,何惧流尽最后一滴鲜血!——毛庭芳家书
备选音乐:A.悠扬的乐曲 B.激昂的乐曲 C.欢快的乐曲
B
解析:
根据“走近革命烈士,英雄从未走远”“朗诵襄阳籍烈士毛庭芳的家书”,再加上书信的内容,可知我们应该用慷慨激昂的乐曲配乐。
(3)【见证历程——为你而赞】山河锦绣,国泰民安,从来都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请综合下面三则材料,用一句话写出你的探究结论。
材料一:截至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均每年1 000多万人脱贫,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脱贫。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体现了伟大的中国力量。
材料二: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加剧蔓延的大背景下,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迈上百万亿元新台阶,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材料三:南水北调,这个旨在破解我国水资源分布“北缺南丰”难题的超级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东、中线一期主体工程建成通水以来,已累计调水400多亿立方米。目前润泽40多座大中型城市,惠泽人口超1.4亿人。
我的结论:
答案示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经济实现了正增长,破解了我国水资源“北缺南丰”的难题。
答案示例二: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