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1.农业生产中常用到的氮肥很多是铵盐,检验某化肥中铵盐的方法是:取出少量待检物于试管中,然后
A.加热,将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检验
B.加入苛性钠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检验
C.加入碱溶液,加热,再滴入酚酞试液
D.用鼻子闻
2.氮气的分子式是
A.O2 B.H2 C.N2 D.Cl2
3.下列对SO2和SO3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通常条件下都是无色气体,都易溶于水 B.都是酸性氧化物,其水溶液都是强酸
C.都可使品红溶液褪色 D.都能与碱溶液反应
4.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过量铁粉加入稀硝酸中:
B.向稀硝酸中滴加溶液:
C.向硫酸铜溶液中通入气体:
D.向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足量石灰水:。
5.下列操作或方法合理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配制溶液 B.振荡不互溶的液体混合物 C.除去中混有的气体 D.熔融固体
A.A B.B C.C D.D
6.下列气体既能用浓硫酸干燥又能用碱石灰干燥的是
A.SO2 B.NH3 C.N2 D.CO2
7.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 配制溶液时,转移溶液 用HCl或NH3做喷泉实验 沉淀的过滤 混合浓硫酸和乙醇
A.A B.B C.C D.D
8.下列气体的制备中,所选的反应物和装置均合理的是
装置
反应物 铵盐固体、熟石灰 浓盐酸、高锰酸钾固体 硫化钠固体、浓硫酸 铜丝、稀硝酸
气体 氨气 氯气 硫化氢 一氧化氮
选项 A B C D
A.A B.B C.C D.D
9.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向CaCl2溶液中不断通入CO2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沉淀消失
B.向Na2SiO3溶液中不断通入CO2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沉淀消失
C.向AlCl3溶液中不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沉淀消失
D.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少量SO2,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10.下列实验装置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甲装置除去食盐水中混有的不溶杂质
B.用乙装置提纯胶体
C.用丙装置分离苯和硝基苯的混合物
D.用丁装置进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
11.氯气和二氧化硫皆可做漂白剂,若用两者(1:1)一起作用于湿润的红色布条,则布条的颜色
A.变白色 B.不变色
C.先褪色后又复原 D.变白后加热又复原
12.谚语、古诗词、古文等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有关解读错误的是
A.“三月打雷麦谷堆”,在雷电作用下实现了氮的固定过程
B.“朝坛雾卷,曙岭烟沉”,雾有丁达尔现象是因为胶体粒子对光有散射作用
C.“司南之杓(勺),投之于地,其柢(勺柄)指南”,司南中“杓”的材质为
D.“如握盐雪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利用焰色试验检验硝石(KNO3)真伪
13.将一定量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加入由稀硫酸和稀硝酸组成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金属粉末有剩余,下列有关推断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中不可能产生H2
B.往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会变血红色
C.剩余的金属粉末中一定有铜
D.往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稀H2SO4,则金属粉末的质量一定会减少
14.由制铝工业废渣主要含Fe、Ca、Si、Al等的氧化物制取聚合硫酸铁铝净水剂的流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控制适当的反应温度并不断搅拌,有利于提高铁、铝的浸取率
B.滤渣的主要成分是SiO2和CaSO4
C.过滤后的滤液中主要存在的阳离子有H+、Fe2+、Ca2+、Al3+
D.聚合硫酸铁铝在水中形成的胶体具有吸附作用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工业上常用来漂白纸浆、毛、丝等
B.可做漂白剂和呼吸面具中的供氧剂
C.工业上常用氯气和饱和石灰水制漂白粉
D.工业上用焦炭在高温下还原二氧化硅得到粗硅和一氧化碳
二、填空题
16.现有下列4种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物质
① 碳酸氢钠 ②浓硫酸 ③ 氧化铁 ④次氯酸钠
请回答:
(1)常用作油漆、涂料的红色颜料的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作治疗胃酸的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
(3)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
(4)能做干燥剂的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列各过程主要表现了浓硫酸的以下哪些性质?请将答案的字母分别填在横线上。
A.酸性 B.强氧化性 C.脱水性 D.吸水性
(1)蔗糖遇浓硫酸变黑___________;
(2)用Cu和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制SO2气体___________;
(3)浓硫酸干燥氢气、氧气、氯气、氯化氢和二氧化硫等气体___________;
(4)常温下可以用铁或铝的容器贮存浓硫酸___________;
(5)胆矾放在盛浓硫酸的干燥器中变成白色粉末___________;
(6)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溴化氢、碘化氢等气体___________;
(7)浓硫酸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变黑___________。
18.Ⅰ.某些简单原子的原子结构可用如图形象地表示:
其中“●”表示质子或电子,“○”表示中子
(1)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
A.①②③是不同元素的原子 B.①②③是三种化学性质不同的粒子
C.①②③互为同位素 D.①②③具有相同的质量数
(2)科学家已经发现一种新型氢分子,其化学式为H3,在相同条件下,等质量的H3和H2具有相同的_______(填序号)。
A.原子数 B.分子数 C.体积 D.电子数
Ⅱ.硅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的氧化物和硅酸盐约占地壳质量的90%以上。请回答下列问题:
(3)Si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_______,在SiO2中,硅原子和氧原子以_______(选填“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离子键”)连接形成立体网状结构,所以SiO2硬度大。
(4)国家速滑馆用到建筑黏合剂和防火剂硅酸钠,硅酸钠可由SiO2溶解在NaOH溶液中反应来制备,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5)由SiO2制备高纯度硅的工业流程如图所示,X为_______,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为_______和______。
三、实验题
19.实验室用下图所示装置,用氯化铵固体与熟石灰固体反应来制取NH3,请制取一试管干燥的氨气,并检验:
(1)写出A装置中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
(2)装置B中所盛药品的名称为______ 。
(3)收集氨气的集气方法是______;在试管口塞一小团棉花的作用是______ 。
(4)检验生成气体是氨气的方法是______ 。
20.实验室可用下图装置(加热及夹持装置已略去)制备SO2并验证其性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实验中,酸性KMnO4溶液紫色褪去,证明SO2具有_______性
(3)装置丙的作用为_______。
21.硝酸是极其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将产生的NO2在密闭容器中用水多次反复循环吸收制备硝酸。
(1)工业上用水吸收NO2生产HNO3,生成的气体经多次氧化、吸收的循环操作充分转化为硝酸(假定上述过程无其他损失)。试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为了证明NO也可以与氧气和水共同反应生成HNO3,某学生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有关夹持装置已略去)。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良好后,为观察到NO气体生成,打开K1,关闭K2,应从U形管的长管口注入稀硝酸至____后,迅速关闭K1,观察到U形管内的现象是______。
②装置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③蘸NaOH溶液的棉花团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④打开K2,至装置Ⅱ中长玻璃管中的气体呈无色后,打开K3,反应一段时间后,关闭K2、K3,长玻璃管中并未充满液体。设计简单方法检验长玻璃管中的气体是否含NO______。
四、计算题
22.有一充有和混合气体的试管,倒置于盛有水的水槽中,充分反应后,仍有无色气体,则原混合气体中和体积比为_______(气体体积均在相同状况下测得)。
五、有机推断题
23.A、B、C、D是化学常见的三种物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反应条件及部分产物已略去):
(1)若A是一种黄色固体单质,则反应②③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D的浓溶液与Cu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是一种金属单质,C是淡黄色固体,则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详解】A.直接加热铵盐晶体虽然也可分解产生氨气,但同时会生成其他气体,混合气体及水蒸气在到达试管口之前即又冷却化合成原铵盐晶体附着在试管壁上,另红色石蕊试纸使用前需要用水润湿,A错误;
B.加入苛性钠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检验,将白色固体放入试管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石蕊试纸变蓝色,证明是氨气,则该盐中含有铵根离子,B正确;
C.加强碱溶液后加热,再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因为强碱溶液呈碱性,不能确定是否有铵根离子,C错误;
D.不是所有的铵盐均易分解产生氨气,故有些铵盐不一定有刺激性气味,D错误;
故答案为:B。
2.C
【详解】氮原子的符号为N,氮气为双原子分子,故氮气分子为:N2,故正确答案为C。
3.D
【详解】A.SO3常温下为液体,A错误;
B.二氧化硫溶于水形成的亚硫酸为弱酸,B错误;
C.二氧化硫可使品红溶液褪色,但三氧化硫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C错误;
D.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均可以与碱溶液发生反应,两者均为酸性氧化物,D正确;
故选D。
4.D
【详解】A.过量铁粉加入稀硝酸中生成,离子方程式为:,故A错误;
B.向稀硝酸中滴加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根和一氧化氮,离子方程式为,故B错误;
C.硫酸铜溶液中通入气体转化成弱酸,方程式为:;
D.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足量石灰水生成碳酸钙,氢氧化钠和水,离子方程式为:,故D正确;
故答案选D。
5.B
【详解】A.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物质,A错误;
B.振荡不互溶的液体混合物,可分液分离,故选择分液漏斗,B正确;
C.除去中混有的气体应该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C错误;
D.碳酸钠会和瓷坩埚中的二氧化硅反应,D错误;
故选B。
6.C
【详解】试题分析:浓硫酸是酸性干燥剂,不能干燥碱性和还原性的气体,碱石灰是碱性干燥剂,不能干燥酸性气体。若气体既能用浓硫酸干燥又能用碱石灰干燥,说明该气体应该为中性气体。只有N2符合题意。故答案是C。
考点:考查气体干燥剂的选择使用的知识。
7.B
【详解】A.配制溶液时,转移溶液用玻璃棒引流,玻璃棒末端要在容量瓶的刻度线以下,故A错误;
B.氨气和氯化氢极易溶于水,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挤压预先吸入少量水的的胶头滴管,氨气或氯化氢溶于水,使烧瓶内气体压强减小,烧杯中的水经玻璃管尖嘴喷入烧瓶,该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目的,故B正确;
C.过滤时,漏斗下端应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液体飞溅,故C错误;
D.混合时密度大的液体注入密度小的液体中,应将浓硫酸注入乙醇中,故D错误;
答案选B。
8.D
【详解】A.铵盐固体与熟石灰反应,反应装置应采用试管,安装时试管略向下倾斜,故A项错误;
B.浓盐酸与高锰酸钾固体反应无需加热即可产生氯气,分液漏斗中装浓盐酸,调节流速控制反应,B中多了加热装置,故B项错误;
C.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与硫化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产生硫化氢气体,故C项错误;
D.反应物正确、装置合理,反应方程式为:,故D项正确;
答案选D。
9.C
【详解】A.氯化钙溶液和二氧化碳不反应,A错误;
B.向Na2SiO3溶液中不断通入CO2得到硅酸沉淀,硅酸不与二氧化碳反应,所以白色沉淀不会消失,B错误;
C.向AlCl3溶液中不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先生成Al(OH)3白色沉淀,之后Al(OH)3与NaOH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偏铝酸钠,白色沉淀消失,C正确;
D.SO2不会漂白指示剂,所以溶液变红后不会褪色,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C。
10.B
【详解】A.过滤时漏斗下端尖嘴要紧靠在烧杯壁上,A项错误;
B.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透过半透膜,可用乙装置提纯胶体,B项正确;
C.蒸馏时,温度计的水银球应该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C项错误;
D.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时,NaOH溶液应装在碱式滴定管,不能使用酸式滴定管,D项错误。
答案选B。
11.B
【解析】略
12.C
【详解】A.在雷电作用下空气中的氮气跟氧气能直接化合生成无色的一氧化氮气体,一氧化氮不溶于水,在常温下易跟空气中的氧气化合,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易溶于水,它溶于水后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硝酸进一步转化为可以为植物吸收的硝酸盐,增加土壤中氮肥含量,有利于作物生长,故A正确;
B.丁达尔现象是可见光通过胶体粒子时产生的散射作用,雾是一种胶体,故B正确;
C.司南中“杓”的材质为有磁性的物质,四氧化三铁具有磁性,所以司南中“杓”的材质为Fe3O4,故C错误;
D.钾的焰色反应为紫色,利用焰色反应可以检验硝石的真伪,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13.C
【详解】A、铁比铜活泼,硝酸氧化性大于硫酸,将一定量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加入由稀H2SO4和HNO3组成的混合溶液中,首先是较活泼的铁与在酸性条件下与NO3-反应,当溶液中NO3-完全消耗时,铁和H+反应生成H2,错误;
B、由于发生Fe+2Fe3+=3Fe2+、Cu+2Fe3+=2Fe2++Cu2+,则当金属粉末有剩余,溶液中不存在Fe3+,加入KSCN溶液不变成血红色,错误;
C、铁比铜活泼,将一定量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加入由稀H2SO4和HNO3组成的混合溶液中,首先是较活泼的铁与酸溶液反应,当铁完全反应后,且溶液中存在:Fe3+或H+和NO3-时,铜溶解,剩余金属可能为铜或铁与铜的混合物,故剩余金属一定含有铜,正确;
D、当剩余金属为铜,且溶液中NO3-完全消耗时,加入硫酸,金属不再溶解, D错误。
答案选C。
14.C
【分析】含Fe、Ca、Si、Al等的氧化物中加入稀硫酸、双氧水,二氧化硅不反应,过滤除去二氧化硅和微溶的硫酸钙,生成的滤液中含有硫酸铁、硫酸铝,滤液加热聚合一系列操作后得到聚合硫酸铁铝。
【详解】A.控制适当反应温度并不断搅拌,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充分反应,有利于提高铁、铝浸取率,故A正确;
B.SiO2不与双氧水和稀硫酸反应,CaO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物,所以滤渣主要是SiO2和,故B正确;
C.双氧水会将亚铁离子氧化,滤液中主要存在的阳离子没有亚铁离子,而是,故C错误;
D.聚合硫酸铁铝可与水作用生成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铁胶体,胶体表面积大,有吸附作用,故D正确;
故选C。
15.C
【详解】A.SO2具有漂白性,工业上常用SO2来漂白纸浆、毛、丝等,A正确;
B.Na2O2具有强氧化性,可以做漂白剂;Na2O2和CO2反应生成O2,可以做呼吸面具中的供氧剂,B正确;
C.石灰水中Ca(OH)2浓度小,吸收Cl2效率低,不适合制备漂白粉,工业上常用氯气和饱和石灰乳制漂白粉,C错误;
D.工业上用焦炭在高温下还原二氧化硅得到粗硅和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SiO2Si+2CO↑,D正确;
故选C。
16. ③ ① ④ ②
【详解】(1)氧化铁是红色粉末,常用作油漆、涂料的红色颜料,选③;
(2)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水,能消耗胃酸,所以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选①;
(3)用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制取84消毒液,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次氯酸钠、氯化钠,所以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选④;
(4)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做干燥剂的是浓硫酸,选②。
17.(1)C
(2)AB
(3)D
(4)B
(5)D
(6)B
(7)AC
【详解】(1)蔗糖遇浓硫酸变黑,是浓硫酸脱水性的体现,将氢氧元素按水的形式脱去,生成碳单质,故选C。
(2)用Cu和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制SO2气体同时生成硫酸铜,是其强氧化性和酸性的体现,故选AB;
(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是一种常见的酸性液体干燥剂,干燥氢气、氧气、氯气、氯化氢和二氧化硫等气体,故选D;
(4)常温下铁或铝遇强氧化性浓硫酸会发生钝化,故铁或铝的容器可贮存浓硫酸,选B;
(5)胆矾是五水硫酸铜,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胆矾放在盛浓硫酸的干燥器中会变成白色粉末,故选D;
(6)浓硫酸具有氧化性,会氧化还原性气体,故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溴化氢、碘化氢等气体,选B;
(7)浓硫酸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变黑使其酸性和脱水性的体现,故选AC。
18.(1)C
(2)AD
(3) 第三周期第ⅣA族 极性共价键
(4)
(5) CO HCl H2
【分析】二氧化硅和碳高温生成一氧化碳和粗硅,粗硅和HCl生成氢气和SiHCl3,SiHCl3和氢气高温生成HCl和高纯硅;
【详解】(1)由图可知,①②③分别为、、;
A.①②③均为氢元素,A错误;
B.①②③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B错误;
C.①②③均为氢的同位素,互为同位素,C正确;
D.①②③具有不同的质量数,D错误;
故选C;
(2)H3和H2的摩尔质量不同,故在相同条件下,等质量的H3和H2的分子的物质的量不同,故分子数、体积不同;但是含有的氢原子的物质的量相同,故具有相同的原子数、电子数,故选AD;
(3)Si为14号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第ⅣA族;在SiO2中,硅原子和氧原子以极性共价键连接形成立体网状结构,所以SiO2硬度大。
(4)SiO2溶解在NaOH溶液中反应生成硅酸钠和水,;
(5)由分析可知,X为CO,HCl和H2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以循环使用。
19.(1)Ca(OH)2 + 2NH4ClCaCl2 + 2NH3 ↑+ 2 H2O
(2)碱石灰
(3) 向下排空气法 减缓氨气速度,防止氨气与空气形成对流
(4)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导管口试之,如果生成的气体能使之变蓝,且有刺激性气味,则是氨气
【分析】实验室用熟石灰与氯化铵加热反应制备氨气,反应产生的氨气中含有少量水蒸气,要用碱石灰进行干燥,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密度,且极易溶于水,因此采用向下排空气法进行收集氨气,氨气属于碱性气体,可以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
【详解】(1)实验室用熟石灰与氯化铵加热反应制备氨气,方程式为:Ca(OH)2 +2NH4ClCaCl2+ 2NH3↑+2H2O;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Ca(OH)2+2NH4Cl CaCl2+2NH3↑+ 2H2O;
(2)反应产生的氨气中含有少量水蒸气,因此需要用碱石灰进行干燥;装置B中所盛药品的名称为碱石灰;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碱石灰。
(3)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密度,且极易溶于水,因此采用向下排空气法进行收集氨气;在试管口塞一小团棉花的作用是:减缓氨气的流速,防止氨气与空气形成对流,收集到的氨气不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减缓氨气的流速,防止氨气与空气形成对流。
(4)氨气属于碱性气体,可以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导管口试之,如果生成的气体能使之变蓝,且有刺激性气味,则是氨气。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导管口试之,如果生成的气体能使之变蓝,且有刺激性气味,则是氨气。
20.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还原 尾气处理
【分析】铜与浓硫酸在甲中共热产生二氧化硫气体,二氧化硫使乙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证明二氧化硫有还原性,二氧化硫有毒,多余的二氧化硫用NaOH溶液吸收,以防止污染空气。
【详解】(1)在装置甲中,Cu与浓硫酸共热反应生成CuSO4、SO2和H2O,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浓)CuSO4+SO2↑+2H2O;
(2)生成的SO2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溶液的紫色褪去,说明SO2被KMnO4氧化,证明SO2具有还原性;
(3) SO2有毒,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SO2,防止污染空气。
21. 4NO2+O2+2H2O=4HNO3 U形管右侧胶塞下沿 U形管左端液面高于右端,铜丝慢慢溶解,产生无色气体,溶液逐渐变蓝 2H2O22H2O+O2↑ 吸收氮的氧化物防止污染环境 再打开K3,若观察到长玻璃管中气体迅速变为红棕色,则证明余气含NO,若无颜色变化,则证明不含NO(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分析】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NO,过氧化氢在MnO2作用下生成氧气,NO和氧气以及水反应生成硝酸。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两点:(1)根据实验目的和所放置的试剂确定各装置的作用。
(2)三个开关K1、K2、K3的开与关都对实验起着重要作用。
【详解】(1)工业上用水吸收NO2生产HNO3,生成的气体NO被氧气氧化为NO2,NO2再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循环操作最后NO2可以充分转化为硝酸。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O2+O2+2H2O=4HNO3。
(2)为了证明NO也可以与氧气和水共同反应生成HNO3。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良好后,为观察到NO气体生成,打开K1,关闭K2,应从U形管的长管口注入稀硝酸至U形管右侧胶塞下沿,U形管右侧的空气全部排出,然后迅速关闭K1,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NO和水,可以观察到U形管内左端液面高于右端,铜丝慢慢溶解,产生无色气体,溶液逐渐变蓝。
②装置Ⅲ中生成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③NaOH溶液可以吸收氮氧化物,故蘸NaOH溶液的棉花团的作用是吸收氮的氧化物防止污染环境。
④打开K2,NO进入装置Ⅱ中长玻璃管中,将里面的空气排出后,打开K3,氧气也进入长玻璃管中,NO和氧气反应生成NO2,NO2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NO再被氧气氧化为NO2。反应一段时间后,若长玻璃管中并未充满液体,说明有氧气或NO剩余。NO的检验可以利用其和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具体方法为:再打开K3,若观察到长玻璃管中气体迅速变为红棕色,则证明余气含NO,若无颜色变化,则证明不含NO(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2.2:3
【详解】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和水不反应,所以剩余的气体为一氧化氮,设混合气体中二氧化氮的体积为V,则:
,所以,即二氧化氮的体积为,则原混合气体中一氧化氮的体积为,则原混合气体中和体积比为。
23. 2SO2+O22SO3 SO3+H2OH2SO4 2H2SO4(浓) +Cu CuSO4 + SO2↑+2 H2O 2Na2O2+2H2O4NaOH+O2↑
【详解】本题考查无机推断题,(1)A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单质,即A为S,S与氧气反应生成SO2,SO2与O2反应生成SO3,SO3与H2O反应生成H2SO4,②的反应方程式为2SO2+O22SO3;③的反应方程式为SO3+H2O=H2SO4,铜在加热条件下与浓硫酸反应Cu+2H2SO4(浓) CuSO4+SO2↑+2H2O;(2)A为金属单质,C为淡黄色固体,则C为Na2O2,A为Na,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