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总复习课件(共1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一总复习课件(共1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6-14 18:41: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26张PPT)
宇宙中的
地球
湘教版必修一 第一章
单元复习
目录
CONTENTE
地球的宇宙环境
01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02
地球的圈层结构
03
地球的演化
04
地球的宇宙环境
01
单元复习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2019湘教版
1.天体
天体:宇宙各种物质的统称。
星云
卫星
流星
恒星
彗星
行星
恒星
卫星
行星
星云
流星体
天体
天体的判断依据
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
须是宇宙间的物质
沿一定轨道运转
想一想:流星体,流星现象,陨星是否属于天体?
2.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和互相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水 星
金 星
地 球
火 星
类地行星
巨行星
木 星
土 星
远日行星
天王星
海王星
运动特征:同向性 共面性 近圆性
注意:存在小行星带
3.太阳系
4.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稳定的太阳光照
安全的宇宙环境
适宜的温度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存在液态水
内部条件
外部条件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02
单元复习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2019湘教版
太阳概况
物质组成
炽热的气体
主要成分
氢、氦
表面温度
约6000K
(TK=273.15K+t)
太阳辐射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的现象
能量来源
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01
02
03
04
05
紫 蓝 青 绿 黄 橙 红
太阳辐射
1.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
约占总能量的50%
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为地球直接提供光、热资源
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提供能源,如煤、石油、水能、风能等
太阳活动类型 位置 特征 影响
黑子 光球层 11年周期 温度偏低 地球气候
耀斑 色球层 11年周期 温度偏高 磁暴,扰动电离层
干扰电子设备
日珥 色球层 日全食可见 ------
太阳风 日冕层 高温 极光
2. 太阳活动及其影响
地球的圈层结构
03
单元复习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2019湘教版
速度增大
纵波变慢
横波消失
说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上下的物质性质发生了变化,
由此可将地球内部划分出三个圈层
2900千米
地震波的速度突然发生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速度 传播介质 感受
横波(S波)
纵波(P波)
速度慢
速度快
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固、液、气均可传播
左右摇晃
上下颠簸
1、地球的
内部圈层
古登堡界面2900千米
(地幔与地核分界线)
外核
内核
莫霍界面33千米
(地壳与地幔分界线)
软流层
岩石圈
下地幔
上地幔
地壳
a.主要由岩石组成
b.厚度不一,大陆厚,海洋薄
a.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b.上地幔存在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
c.地壳与上地幔顶部合称岩石圈
a.主要由铁、镍组成
b.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
c.外核可能为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金属球
地核
地幔
地壳
水圈
生物圈
大气圈
地球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8、地球的外部圈层
特点:近地面大气密度大,随高度增加,大气密度迅速减小
(气压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连续但不规则
最活跃的圈层
地球的演化
04
单元复习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2019湘教版
亚欧、北美大陆雏形
海洋和陆地形成
陆地空前扩大
地表演化
形成现代面貌
蕨类植物
蓝 藻 等 原 核 生 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海洋无脊椎动物
两栖和爬行动物
哺乳动物
生物演化
矿产形成
成煤时期
铁矿时期
成煤时期
前寒武纪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末期动植物大灭绝
末期恐龙,海洋无脊椎动物灭绝
地球的演化
目录
CONTENTE
流水地貌
01
风成地貌
02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03
流水地貌
01
单元复习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2019湘教版
分布:湿润、半湿润地区
多形成瀑布与峡谷,分布于上游。
出现凹凸岸,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河流的中下游。
河谷继续拓宽,呈宽而浅的槽形,下蚀停止,转为沉积作用,主要在河流的下游。
河谷的发育过程
时期 河谷特征 作用过程 流速
上游 初期 谷壁险峻陡峭,河谷窄而深,深度大于宽度,横剖面呈“V”型 下蚀作用和溯源侵蚀作用为主 快
中游 中期 河道弯曲,出现连续的河湾,河谷拓宽,横剖面呈“U”型 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增强 由快到慢
下游 成熟期 河谷进一步拓宽,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型 侧蚀作用和沉积作用为主 慢
流水机械侵蚀和沉积:
流水侵蚀地貌:峡谷(V)、瀑布、沟谷、裁弯取直、凹岸
流水沉积地貌:冲积扇、洪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沙洲(江心洲)、冲积岛、河漫滩、凸岸
(1)峡谷
分布地区:
湿润或半湿润山区
形成:
流水侵蚀切割地面形成
形态特点:
横断面大多呈V字形
1、流水侵蚀地貌
(2)瀑布
(3)冲沟等
(4)裁弯取直与牛轭湖
①位置:
平原地区
②特点:
裁弯取直后,被废弃的河道,呈“Ω”形
河流出山口处
形成山麓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
形成冲积平原
河流入海口
形成河口三角洲
2、流水堆积地貌




特点: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坡度变缓,堆积颗粒物由粗变细。
河谷中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的部分称为河漫滩。
3、河漫滩与河流阶地
河流阶地:河谷两侧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
特点:地形平坦,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质较为肥沃。
①河流阶地地势平坦,方便修建活动及交通建设;
②土层深厚,适合耕作;
③临近河流,水源丰富,方便取水;
④河流是天然的防御设施。
左岸堆积
北半球
港口
挖沙、淘金、住房。
(1)平直河段---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
右岸侵蚀厉害
4、不同河道的侵蚀与堆积
(2)弯曲河道---惯性力
A B C D四个河岸中,侵蚀岸有?堆积岸有?
D
C
A
B
惯性力
弯曲的河道
凹岸侵蚀
凸岸堆积
北半球
凹岸
凸岸
凹岸
凸岸
5、滑坡和泥石流
发生地区:
流水侵蚀强烈山区、峡谷地区
发生条件:
山高谷深,坡陡流急,遭遇暴雨时。
(一)滑坡
1、概念:
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
(2)诱发因素:
①降雨(增加滑坡体质量)
②地震(滑坡体失衡)
③在滑坡体上施工(增加滑坡体的质量)
④人为破坏滑坡体下部(开挖山脚等)
2、发生原因:
①地势起伏较大;②岩体比较破碎;③植被覆盖差
(1)形成条件:
3.人们应采取防范措施:
(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滑坡的诱发作用。如建排水沟,保护坡地植被等;
(2)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如消坡减载,边坡人工加固等;
(3)减少甚至消除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4)建立灾害预警机制(监测与预报),提升人们防灾抗灾的能力等。
(5)健全应急方案,迁离滑坡与泥石流的高危区;
(二)泥石流
1、概念:
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
2、发生原因:
(1)自然原因:
地形条件:山区坡陡谷深。
地貌条件: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植被条件:植被覆盖率较差。
气象条件:多暴雨或冰雪融水。
(2)人为原因:
弃土弃渣的堆砌:大量松散物质增加了泥石流发生的物质条件;
修建工程的不合理开挖:破坏山坡表层;
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滥砍乱垦使植被消失,加重水土流失,破坏山坡稳定性,导致滑坡、崩塌发育,易引发泥石流。
3、危害: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人民的生命财产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4、应对泥石流威胁的方法:
风成地貌
02
单元复习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2019湘教版
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
风成地貌
风蚀地貌
风积地貌
风沙危害
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壁龛、风蚀洼、雅丹地貌
黄土高原
沙丘:新月沙丘、沙垄、格状沙丘、金字塔沙丘
危害:风蚀、沙埋、污染大气、影响生产生活
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组织管理措施
风沙对岩石磨蚀时,受到高度的限制,距地面一定高度以上的高处,气流中沙量少,磨蚀少;而近地面部分沙量多,磨蚀作用强。长期发展下去,下部就被磨蚀得愈来愈小。特别是水平成层、软硬不同的岩石,当下部的岩性较上部易于风化,易于变得疏松时,蘑菇石更易形成。
风蚀蘑菇
风蚀壁龛
风吹蚀风化了的疏松岩面,形成许多浅小凹坑。以后,风沙再沿凹坑钻磨,使之不断加深扩大,逐渐发展成为石窝。
大的石窝又称为风蚀壁龛(kān),
经风化作用和暂时水流的冲刷,以及长期的风蚀作用以后,原始地面不断缩小,最后残留下一些孤立的小丘称为风蚀残丘。
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在风的长期吹蚀后,易形成一些孤立的柱状岩石,称为风蚀柱。
风蚀柱
风蚀残丘
风蚀柱
在干旱荒漠地区,偶因暴雨产生洪流冲刷地面,可形成许多冲沟。冲沟再经长期风蚀改造,可加深和扩大成为风蚀谷。
风蚀洼地
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的长期吹蚀,可形成大小不同的风蚀洼地。它们多呈椭圆形沿主风向伸展。
风蚀谷
“雅丹”来自维吾尔语“雅尔当”,原意为“陡壁的小丘”,现在泛指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在干旱地区,由土状堆积物所组成的地面,经风化、流水冲刷和风
蚀等作用,形成了相间排列的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雅丹地貌最初命名于我国新疆罗布泊地区。有些雅丹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在世界其他干旱地区,也有类似的地貌分布。
雅丹地貌
沟槽
垄脊
沟槽
垄脊
雅丹地貌垄槽走向与盛行风向一致
风向
风向
风向
风向
沟槽
风积地貌
2、风积地貌
2、风积地貌
金字塔形沙丘
格状沙丘
许多的新月形沙丘相互链接而成,高度一般在10~30米,长达几百米至几公里
在自然界中,单独的新月形沙丘并不多见,其他形态的沙丘基本上都可以看成是新月形沙丘的变形。
这里的主导风向显而易见。
描述新月形沙丘的形态特点,并说明在野外怎样利用沙丘形态来判断当地的主导风向?
——沙丘的形态与风向密切相关。
风向
风向
迎风坡
背风坡
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而较陡;
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3、风沙活动的危害
(3)沙埋: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
(1)风蚀:土壤肥力下降;大风袭击(毁坏房屋、刮翻火车、摧毁电杆,造成人、畜伤亡)。
(4)影响生产、生活:影响交通出行与安全、室外作业等。
(2)污染大气:沙石、浮尘弥漫(沙尘暴),空气浑浊,危害人体健康。
3、风沙的治理措施
(1)工程措施:
①阻沙:设置沙障阻挡风沙;②固沙:设置草(石)方格,固定沙面。
(2)生物措施:
①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植被(保育自然植被、植树造林、种草等),防风固沙;
②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
风沙的治理措施
增大地面的粗糙度,以降低风速,削弱风沙的破坏作用,从而达到阻沙和固沙的目的。
3、风沙的治理措施
(3)组织管理措施:
①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控制农牧业生产规模;
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③建立风沙灾害的监测、预报机制;
④制定并严格实施防沙治沙的相关法律法规;
⑤对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实施生态移民。
3、风沙的治理措施
寻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走绿色发展之路,树立人地协调观。
喀斯特地貌
03
单元复习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2019湘教版
分布:西南(云贵)地区
1.定义
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2形成过程:
地表水沿裂隙下渗,发生化学溶蚀
形成石灰岩
地表形成峰林、峰丛、石林、洼地等
地下形成溶洞、地下河、钟乳石、石笋等。
地壳抬升
喀斯特地貌分为喀斯特溶蚀地貌(溶沟和石芽,峰林和孤峰,以及溶斗和地下溶洞等)和喀斯特沉积地貌(石钟乳、石笋、石柱和钙华等)。
3.类型
喀斯特溶蚀地貌
溶沟
石芽→石林
峰丛
孤峰
溶斗
溶斗
溶洞
喀斯特沉积地貌
钙华
石钟乳
石笋
石柱
5.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重大工程选址
(2)开发旅游资源
(3)开发地下水
(2)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3)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1)地表水缺乏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海岸地貌
04
单元复习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2019湘教版
分布:海岸带
海 岸 地 貌
海岸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 穴、海蚀柱等
海岸堆积地貌:海滩、沙嘴、沙堤、潟湖等
海浪还有个欺软怕硬的毛病,岩石硬度不同,波浪对它的侵蚀程度也不同,就会出现犬牙交错的海岸。
1.海岸侵蚀地貌
2.海岸堆积地貌
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发生堆积,形成各种海积地貌。
指从陆地突入水中的前端尖的沙滩。
在波浪和重力的共同作用下,一个波浪周期中,水下岸坡上段的泥沙向下堆积,下段的向上堆积。会在离岸一定距离的地方形成高出海面的沙堤,有些沙堤藏在水面以下
泥沙来源比较丰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发生堆积,形成各种海积地貌。
离岸堤
沙嘴
沿岸流
海滩
波浪还会在与陆地连接处形成砂砾堆积体——海滩。
冰川地貌
05
单元复习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2019湘教版
分布:高纬or高山
冰川:
是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
大陆冰川:
山岳冰川:
面积大,冰层厚,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
高山上的冰川,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角峰:金字塔形的尖峰,周围有冰斗发育
冰斗:山岳冰川上源集聚冰雪的围椅状凹地,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积水容易成湖。
刃脊:山岭两侧的冰斗和冰窖不断扩大,或两侧山谷冰川的谷坡后退,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成刀刃状。
冰川槽谷: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U字。
1.冰川侵蚀地貌
2.冰川堆积地貌
冰川运动所携带的物质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如侧碛、底碛丘、终碛等。
特点:冰川沉积作用在冰川融化时发生,它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常杂乱地堆积在一起。
单元复习
2019湘教版 必修一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目录
CONTENTE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01
大气受热过程
02
大气热力环流
03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01
单元复习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2019湘教版
必备知识:大气的组成
-01
2019湘教版
水汽
杂质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
必备知识:大气的垂直分层
-02
2019湘教版
垂直 分层 高度范围 主要特点 特点成因 与人类的关系
对 流 层 低纬度地区:17—18千米 高纬度地区:8—9千米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 该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
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
大气的对流运动显著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雾、雪等发生在该层 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降低,容易成云致雨
必备知识:大气的垂直分层
-03
2019湘教版
垂直 分层 高度范围 主要特点 特点成因 与人类的关系
平流层 自对流层顶部至50—55千米高空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该层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使大气增温 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适合航空飞行
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 该层大气上部热、下部冷,不易形成对流
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 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
必备知识:大气的垂直分层
-04
2019湘教版
垂直 分层 高度范围 主要特点 特点成因 与人类的关系
高层大气 平流层顶部以上的大气 气温随高度升高先下降再上升 自平流层顶部开始,无臭氧,气温下降;随后吸收更短波长的紫外线,气温上升 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有若干电离层 电离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空气密度很小 距地面远,受到的引力小
大气的受热过程
02
单元复习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2019湘教版
必备知识:大气的受热过程
-01
2019湘教版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大气
地面吸收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太阳辐射
吸收
反射散射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三种辐射、三个过程、两个作用
必备知识:大气的受热过程
-01
2019湘教版
必备知识: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原理应用
-02
2019湘教版
1.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丰歉。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2.利用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昼夜温差大小。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③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3.在农业实践中的应用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西瓜时,在原有土地上增铺砂砾层,西瓜的产量、质量显著提高。砂砾层对西瓜生长自然条件的改善作用:减少水分的蒸发;白天增温快,夜晚冷却快,增大土壤日温差,利于瓜果糖分的积累;有效减少(风沙等造成的)土壤养分流失。
大气热力环流
03
单元复习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2019湘教版
必备知识:热力环流
-01
2019湘教版
1.成因: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大气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过程
必备知识:等压面图的判读
-02
2019湘教版
1.等压面图的判读
2.气流流向的判断①水平方向: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如图示B→A、C→D)。②垂直方向:近地面高压处气流下沉,低压处气流上升(如图示D→B、A→C)。
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处为陆地、上凸处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处为海洋(湖泊)、上凸处为陆地。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处为城区,上凸处为郊区。
4.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的地区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小;等压面上凸的地区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大。
必备知识: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03
2019湘教版
1.海陆风
必备知识: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04
2019湘教版
2.山谷风
必备知识: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05
2019湘教版
3.城市风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单元复习
2019湘教版 必修一
目录
CONTENTE
水循环
01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02
海洋与人类
03
水循环
01
单元复习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2019湘教版
必备知识:水循环的环节和类型
-01
2019湘教版
蒸发
降水
海上内循环
蒸发、蒸腾
降水
陆地内循环
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地表径流
下渗
地下径流
海陆间循环
水循环示意图
必备知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02
2019湘教版
水循环示意图
植被破坏/植树造林
地面硬化
修建水库、人工湖
人工降雨
跨流域调水/开通运河
修建大坝、水库
植被破坏/植树造林
围湖造田
地面硬化
植被破坏
地面硬化
开采地下水/人工回灌
地下工程建设
必备知识:水循环的意义
-03
2019湘教版
水循环示意图
联系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1.对水圈:促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
3.对岩石圈:水循环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水循环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
2.对大气圈:水循环深入大气系统内部,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各地的天气过程;维持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平衡。
必备知识:洪涝灾害
-04
2019湘教版
水循环示意图
1.概念: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
2.成因
城市内涝产生的成因
必备知识:洪涝灾害
-05
2019湘教版
水循环示意图
3.防治措施:
(1)利用气象卫星对强降雨天气、水情进行监测。
(2)提高强降雨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3)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①工程措施:
上游:修建水库,植树造林
中下游:建分洪区/滞洪区/蓄洪区,修筑堤坝,整治河道,开挖入海河道,完善排涝设施等。
②非工程措施:
加强洪泛区的建设管制、建立洪水预警机制、落实居民撤离应急预案、推行防洪保险等。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02
单元复习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2019湘教版
必备知识:海水的性质——海水温度
-01
2019湘教版
水循环示意图
考点掌握
(1)纬向分布:
世界海洋表层水温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2)时间分布:
同一海区不同季节,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3)垂直分布
自表层向深层大体上呈不均匀递减的趋势。
①在表层区,水温基本上趋向于均匀分布。
②在温跃层,水温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
③在深水区,水温受外界的影响较小,变化缓慢,温度偏低。
必备知识:海水的性质——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02
2019湘教版
水循环示意图
影响表层海水温度水平分布规律的因素
(1)纬度:纬度越低,接收的太阳辐射越多,水温越高,反之越低。
(2)寒暖流:暖流流经海区,水温较高;寒流流经海区,水温较低。
(3)季节:同一海区,夏季水温高于冬季水温。
必备知识:海水的性质——海水盐度
-03
2019湘教版
水循环示意图
考点掌握
(1)纬向分布:
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盐度逐渐降低
考点掌握
(1)中低纬度海区表层盐度较高,随深度的增加,盐度降低。
(2)高纬度海区表层盐度较低,随深度的增加, 盐度升高。
(3)垂向变化
①浅表层盐度比较均匀。
②在盐跃层,随深度增加,盐度发生显著变化。
③盐跃层以下,盐度又近似均匀分布。
必备知识:海水的性质——影响还是盐度的因素
-04
2019湘教版
水循环示意图
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降水量与蒸发量(赤道附近海域盐度较低,降水量>蒸发量)
寒暖流(暖流>寒流)
结冰与融冰(结冰>融冰)
淡水注入(使盐度变低)
海域封闭状况(影响海水交换)
必备知识:海水的性质——海水密度
-05
2019湘教版
水循环示意图
考点掌握
(1)纬向分布:
海水密度大致由低纬向两极逐渐增大。最大密度出现在极地海区。
(2)时间分布
表层海水密度冬季最大、夏季最小,春季为降密期,而秋季为增密期。
考点掌握
(1)在低纬度海区,表层海水密度相对较低,随着深度的增加, 海水密度迅速增大,但到一定深度之下,海水密度基本不变。
(2)在高纬度海区,海水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很小。
必备知识:海水的性质——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
-06
2019湘教版
水循环示意图
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
温度(负相关);盐度(正相关);压力(正相关)
如表层海水
(1)赤道海区→温度最高,盐度较低→表层海水密度较小
(2)极地海区→海水结冰、盐度较高→表层海水密度较大
(3)近海沿岸密度小,海区中央密度大,河口地区密度最小
必备知识:海水的运动——波浪
-07
2019湘教版
水循环示意图
波浪类型
(1)风浪:风吹拂海面,引起海水的波动。 (2)涌浪:涌浪成为风暴侵袭的先兆。
(3)近岸浪:
必备知识:海水的运动——潮汐
-08
2019湘教版
水循环示意图
(1)一天中有两次潮汐,在地球上,正对或背对月球时,形成涨潮;
(2)一个月中有两次大潮和两次小潮
①当太阳、月球与地球三者的位置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形成朔望大潮
②当太阳、地球连线与月球、地球连线
大致垂直时,形成上下弦时小潮
随着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的月相变化,依次出现的潮汐现象是( )
A.大潮、小潮、大潮、小潮
B.大潮、大潮、小潮、小潮
C.小潮、大潮、小潮、大潮
D.小潮、大潮、大潮、小潮
地球
EARTH
太阳SUN
小潮
小潮
必备知识:海水的运动——洋流
-09
2019湘教版
水循环示意图
1.概念: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
2.成因:盛行风、陆地轮廓、地转偏向力、密度等
3.类型:寒流和暖流
寒暖流判断方法:
(1)等温线凸起方向为洋流的流向。
(2)高温流向低温为暖流,低温向高温为寒流。
(3)根据画赤道,定南北半球(离赤道越近,温度越高)
必备知识:海水的运动——洋流的影响
-10
2019湘教版
水循环示意图
类型 影响 实例
气候 在高低纬之间,进行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 低纬度海区温度不会持续上升
影响大陆沿岸气候 暖流增温增湿 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北美东海岸降水丰富;秘鲁及澳大利亚西海岸等地的荒漠环境;南美大陆东西两岸的气温差异
寒流降温减湿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形成大渔场 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
北海渔场
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大渔场 秘鲁渔场
海洋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油船泄漏、陆地近海污染
海洋航运 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 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 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对航运不利 顺流加速、逆流减速;拉布拉多寒流常携带冰山,且其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海雾较重
海洋与人类
03
单元复习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2019湘教版
必备知识:海洋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
-01
2019湘教版
水循环示意图
海洋矿产资源
海洋空间资源
海洋生物资源
海洋矿产资源分布
(1)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大陆架
(2)可燃冰、锰结核:分布于大洋底部
(3)滨海砂矿:分布在滨海地带或陆架区
必备知识: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
-02
2019湘教版
水循环示意图
原因 危害
海洋环境污染 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海洋的自净能力 危害海洋生物,也能通过食物链富集作用损害人类健康
海洋生态破坏 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自然环境的变化 破坏海岸湿地和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生物资源减少,珍稀物种濒临灭绝;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
海平面上升 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加剧风暴潮,淹没沿海低地,渔业资源受损,破坏珊瑚礁、红树林、海岸沼泽和湿地等环境,海水入侵、水质恶化,地下水位上升
1.海洋环境问题
2.海洋环境保护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和土壤
目录
CONTENTE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01
土壤的形成
02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01
单元复习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和土壤
2019湘教版
必备知识:主要植被——森林、草原、荒漠
-01
2019湘教版
水循环示意图
森林
分布:一般分布于湿润、半湿润地区
类型: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等。
草原
分布: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类型:热带草原、温带草原
荒漠
分布:一般分布于干旱地区。
类型: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
必备知识:主要植被——特点
-02
2019湘教版
水循环示意图
植被特点
(1)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
①群落结构复杂,植物种类丰富;②常有板跟、茎花现象;
③伴有藤本和附生植物; ④垂直分层明显。
(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多革质叶片→冬季防寒
(3)温带落叶阔叶林:夏季盛叶,冬季落叶→减少水分及能量流失
(4)亚寒带针叶林:针叶→抗寒抗旱
(5)热带草原: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星散分布着旱生乔木、灌木的植被;具有极其独特的群落外貌
(6)温带草原: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丛生禾草植物占优,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结构,如叶面积较小,叶片内卷等
(7)荒漠植被:叶小→减少蒸腾;白色绒毛→抵抗灼热;肉质茎叶→储水;根系发达→吸水
影响表现:
(1)影响植被的形态、生活机能、分布等
(2)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①大尺度上
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条件,特别是其中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二者的组合状况。
表现:
②中尺度上
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地形
表现: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山地垂直气候带——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
必备知识:植被与环境——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03
2019湘教版
水循环示意图
热量 由于太阳辐射提供给地球的热量,有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性差异,导致植被从赤道向两极呈带状分布
水分 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各地水分条件不同,植被有森林依次变为草原、荒漠
补充:地理环境的地城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丛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著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非洲比较典型)。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丛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必备知识:植被与环境——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04
2019湘教版
水循环示意图
必备知识:植被与环境——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05
2019湘教版
水循环示意图
影响十分显著。
当地表失去植被,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退化。
人们要特别重视以各种方式来恢复植被,改善整个生态环境。
“水气净美无(物)尘沙”
涵养水源
调节气候
净化空气
美化环境
保持水土
维护生物多样性
吸烟滞尘
防风固沙
土壤的形成
02
单元复习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和土壤
2019湘教版
必备知识:成土过程及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01
2019湘教版
①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提供矿物养分(N 除外),影响土壤的质地
②生物:最活跃的因素,为其提供有机质(森林土壤有机质<草地土壤有机质)
③气候:直接影响土壤水热条件,间接影响其他成土因素。
④地形:影响物质迁移率,坡地土层薄,平原较厚;对气候影响大。
⑤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⑥人类活动 :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必备知识:典型土壤
-02
2019湘教版
热带雨林地区砖红壤贫瘠的原因
(1)常年高温多雨,生物代谢旺盛;
(2)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快;
(3)降水较多,随雨水流失多(淋溶作用强)。
东北黑土肥沃原因
(1)该地区森林茂密,提供的枯枝落叶多;
(2)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微生物对有机质分解慢;
(3)降水较少,随雨水流失少。
必备知识:土壤剖面
2019湘教版
土层 特征
有机层 ________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________ 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由于_____作用,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___
_______ 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
母质层 疏松的_________物质
母岩层 坚硬的____
植物残体
腐殖质层
淋溶
淀积层
风化碎屑
岩石

-03
必备知识:植被与土壤地带性表现
-04
2019湘教版
植被与土壤地带性表现(分布如右图)
(1)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砖红壤
(2)热带草原→燥红土
(3)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赤红壤(砖红壤性红壤)
(4)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与红壤相比,水好热差)
(5)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
(6)草甸草原→黑土;草原→黑钙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