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龙凤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满分: 150分 测试时间:150分钟
信息类文本阅读(满分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艺术形式越来越呈现出多元、融合、交叉、难以分类的趋势,新艺术形态顺势而生。
回望人类艺术谱系的发展,留下一长串艺术随技术发展而演化的足迹,艺术因工具变迁更加精彩。每一种新艺术形式的诞生,每一次艺术的重要变革,都离不开新科技文明的推动。如果没有解剖学和透视学的出现,就不可能出现文艺复兴绘画的兴盛;如果没有摄像技术及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影将无法诞生,更别提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二维到三维、从真人到CG的演变了;如果没有机械转台、投影设备、多媒体屏等舞台装置,舞台艺术的呈现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艺术创造者的视野与艺术灵感因科技要素刺激不断拓展,新要素的灌注往往也给艺术受众带来崭新的艺术审美体验。画家陈丹青说:“艺术跟着工具走……一切取决于那件工具发明了没有,人发明什么,就有什么艺术。”艺术发展总是因工具、手段的丰富而变迁成长,从艺术内容到表现形式,从古老传统艺术到新锐实验派,都在融入新技术文明的潮流下获得再生。装置艺术、城市公共艺术、新媒体艺术、数字艺术设计等,都是伴随着生产力催动下的文明变迁脚步而生,借助新艺术的载体和介质,记录下一个时代思想的面貌。
传统艺术有了新工具的“点化”,被赋予了新生命并创造出了新鲜艺术体验,其艺术表现力和表达形式也变得更震撼、更强大,新艺术场景营造给予观众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和视觉盛宴。曾经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焰火作品“大脚印”而家喻户晓的当代艺术家蔡国强,于2019年担任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焰火总导演,他以独具的艺术创意与视觉特效设计,化传统为神奇,借助先进数控技术,用传统烟花神奇地演绎了“70”“人民万岁”等字样,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力量把观众带入了火药爆破艺术的震撼空间。同时,借助技术工具和艺术新场景的营造可以突破社会和自然的物理空间局限,二维空间可以变成三维立体空间,静态画面成为加入时间线的真实生活镜像。凤凰卫视、故宫博物院一起打造了动态的清明上河图,让宋代汴梁的市井生活活起来,角色带入感极强。虽历千年犹身临其境,似乎听得见市声攘攘,让人们不知不觉沉浸在了历史回响中。敦煌研究院与腾讯网合作,让千年的壁画动起来,走进大众视野。艺术借了数字技术的一臂之力悄悄带来了一种文化观览方式的变革。
如今电影艺术实现了从2D到3D的转换,极大地拓展了文化空间及角色环境的立体呈现效果。2009年,全球首部将IMAX和3D技术结合的电影《阿凡达》上映,影片颠覆了人们对电影的认知。新的艺术形式超乎人们的想象,新的科幻电影更加炫目多彩,开拓了人类认识和审美的疆域。艺术形态与艺术观念在科技变革中不断调整更新,丰富着艺术理念和美学选择,不知不觉间也改变了受众的艺术审美心理,艺术表现力也因为技术加持获得了超能动力。
(摘编自高宏存《艺术因科技发展赋能更精彩》)
材料二:
新媒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当前的新媒介主要指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网络应用,如微博、微信、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媒介对创作生产全方位的重塑和影响,使当前文艺呈现许多新特点、新趋势。
文艺创作新类型、新形式不断涌现。比如网络文学就是新媒介催生的文艺新品类。数以万计的在线作家以日更两亿字的速度,创造出史无前例的小说创作规模和文学传播奇观。有研究者指出,中国网络文学有望成为全球性文化现象。在视频领域,短视频、竖屏剧、互动剧等新鲜形态层出不穷,丰富人们的文艺生活。
创作者对受众需求把握更为准确,文艺创作更加有的放矢。借助大数据技术,精准定位的信息“窄播”使传播效率得到全方位提升;由于在线及时互动,创作者得以把握用户心态,了解粉丝需求。因此,无论是视频网站精细的内容分类,还是网络文学的创作类型,都能与其受众精准匹配。跨媒介艺术消费更是强化深度体验,一部优秀的系列作品可以根据不同媒介有针对性地定制和分发内容,有效吸引不同受众群体的支持。
文艺创作成为跨越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行为。数字技术方便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取长补短与互相借鉴,走向更具综合性的融合创新。媒介间相互依存、彼此助益的特性,使文化艺术产业链不断延长、愈加完备。比如,一部优秀网络小说,可以延展出影视改编、动漫制作、游戏开发、音频传播等产业链价值。小说《杜拉拉升职记》出版后,各种版本的衍生品纷至沓来,话剧、电影、电视剧风行一时,相关游戏改编和视频混剪数不胜数。新媒介语境下,全产业链开发已成为文艺生产的常规路径,每一个新文本都对整个故事作出独特而有价值的贡献。
(摘编自陈定家《新媒介赋能文艺创作生产》
1.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3分)
A.信息“窄播”利用大数据技术,使信息定位更精准、信息传播效率得到全面提升,创作者也能由此把握受众需求,使作品更有地针对性。
B.传统艺术只要被新工具“点化”了,就能焕发新生命,创造新的艺术体验,增强艺术表现力,丰富表达形式,从而带给观众全新的艺术享受。
C.随着科技要素的刺激,艺术创造者不断开阔视野,其艺术灵感被激发,艺术受众的艺术审美体验也常常随着新要素的灌注而得到更新。
D.人类艺术谱系的发展中,艺术随技术发展而演变、因工具变迁更精彩,新科技文明决定了新艺术形式的诞生和艺术的变革方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数字技术方便各种艺术门类之间取长补短、互相借鉴,走向更具综合性的融合创新,因此文艺创作将来就没有艺术门类的区别了。
B.艺术与科技紧密相连,如文艺复兴绘画的兴盛离不开解剖学和透视学的出现,精彩的舞台艺术效果的呈现离不开机械转台、投影设备、多媒体屏等舞台装置。
C.敦煌研究院与腾讯网合作,让千年的壁画动起来,让敦煌艺术走进大众视野,可见借助技术可突破一定的局限。
D.科技变革使艺术形态与艺术观念不断调整更新,使艺术理念和美学选择不断得到丰富,受众的艺术审美心理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各类阅读软件“攻城略地”,网络阅读人机交互特性和自动检索功能赋予用户接受和使用信息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B.我国首部线上戏剧《等待戈多》由广州大剧院与腾讯视额联手新浪戏剧导演王翀共同打造,完全以网络为表演空间,创造出一种新的演艺形态。
C.《觉醒年代》依靠大数据分析决定了演员角色的选择,满足了潜在观众的需求,从而赢得了市场。
D.人工智能已渗透到艺术创作领域,“小冰”可作诗绘画,AI作曲进入商用阶段,人们担心人工智能未来会成为人类职业的替代者。
4.材料二采用了怎样的论证结构?请简要概括。(4分)
5.某广播电视台拟推出一台中秋节晚会,作为了解传统文化和新技术、新媒介的新青年,请你结合两则材料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向电视台提出吸引年轻观众、提升活动魅力指数的哪些相应措施。(4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满分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北上[注]·1900年—1934年,沉默者说
徐则臣
你永远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事。我从城里回来,半道上遇到蕙嫂的孙子二蛋。十五岁的二蛋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哑巴爷爷哑巴爷爷,每一个字都噎得伸长脖子,出——出事了!我问什么事。二蛋说,如——如——如玉奶奶被日本人的狗咬——咬——咬死了!我头脑嗡地响起来,右腿被坏掉的左腿绊了一跤,摔到地上。二蛋把我扶起来,终于理顺了舌头,哑巴爷爷,咱们先回家再说。我把毛驴和褡裢扔给二蛋,撒开腿就往家里跑。
院子里站满了街坊邻居。如玉的尸体停在院子里的一领草席上,盖着我们家最白的一块白布。儿子、儿媳妇、两个孙子跪在尸体旁边,小孙女被儿媳妇揽在怀里,她不知道哥哥和大人们在干什么,只是惊恐地看着白布呈现出的奶奶的身形。血渗透白布,变成紫黑色,触目惊心。邻居们给我闪开一条路,我两腿一软,跌倒在地上。如玉。我沙哑的嗓子里这辈子都没喊出过如此结实粗壮的声音,我把嗓子都喊破了。如玉。
白布,我只掀开了一个角,惨不忍睹。如玉脸上和身上已经没有一块好皮肉,全被那条狼狗撕烂了。狼狗被放开来去抓小孙女的,如玉拦在中间,狼狗一个跃起扑上来,如玉抓住狼狗两只前腿,同时被撞倒在地上,无论狗怎么咬怎么抓,她始终都没松手。如玉的两手像两把钳子死死地固定在狗腿上,直到她被狗撕烂并抓破内脏,直到死。因为如玉拖住了狼狗,小孙女才得以逃脱,被八岁的小孙子背着跑回了家。
三个日本兵从东岳庙回来,还要渡河到对岸。翻译问村民河工家住哪儿,直接找到我家门上。如玉正带小孙女玩沙包。隔壁儿子家的门开着半扇,儿媳妇当时在堂屋做刺绣。防止节外生枝的最好办法,就是尽快把日本人打发走,如玉决定去给他们摆渡。水不凶猛的时候,如玉经常帮我摆渡,她的两只手因此骨节粗大,东西抓得牢靠。她把小孙女抱进儿子家的院门,然后关上门,跟着日本人和翻译去了渡口。快到码头,小孙女追过来了,身后跟着小孙子,他被他娘派出来看着妹妹。儿媳妇根本不知道日本人找上门要摆渡。
日本人走得快,已经上了船。仁丹小胡子拍起了手,说我小孙女长得像西洋娃娃。后边的日本兵就开始叫唤,翻译官把他们的要求翻译给如玉听,他们想看看生娃娃的女人,肯定是个漂亮的西洋女人。如玉让小孙子赶快带妹妹回家,她要往船上走;船动了,事就没了。小孙子背上妹妹往回走,这时候牵狗的日本兵松开了狗绳,狼狗迅速跳上岸要去追小孙女。如玉一闪身堵住狼狗的路,狼狗受了刺激,一跃而起向如玉扑来。
蛮子营最靠边的住家离河边还有一段距离,邻居们听见有人叫了几声又没了声息,就没当回事。等两个孩子回到家词不达意地叫来我儿子,如玉已经仰面朝天死在荒草里,衣不蔽体,整个人被狼狗撕得稀烂。为了从狗腿上掰下她的手,如玉的十指的骨节被日本人生生折断。日本人自己把船渡到对岸,缆绳都没系,跳上岸就跑。船顺水漂流,搁浅在一个弧形的拐弯处。
我守了如玉两天,白天黑夜地坐在她身边。天热了,不能再不入土。我让儿子、孙子和二蛋把河滩上所有的野花都采回来,放进如玉的墓穴里。她的身底下铺满了花,她的身上盖满了花。我要让她像我第一次闻见她时那样香,让她带着一身的香味离开这个世界。我和儿子在她的墓穴旁边又挖了一个坑。儿子问,挖这个干吗?我说,死了埋我。坟墓在河滩上,儿子和蕙嫂他们都不赞同,发大水了容易被冲掉。我说冲掉了正好顺水漂流,回到风起淀。
葬完如玉,我这一生也可以结束了。马可·波罗说,中国是世界的尽头。我去日本兵小分队驻扎的营地附近仔细转了一圈,回来把如玉埋的坛子从院子里的银杏树下挖出来。左轮手枪还在,三十三年不用还跟新的一样;子弹也一颗颗精神饱满,一点锈迹都没生。吃过晚饭,我把小孙女抱在怀里,跟儿子、儿媳妇和两个孙子说,我去看看你们的娘和你们奶奶。我让儿子、儿媳看好三个孩子,让两个孙子看好妹妹。天太黑,他们以为我去如玉的坟边坐坐。
我的确去了如玉的坟边。我坐在她身旁抽了一袋烟,跟她说了几句话。到头来我竟不知道该跟她说什么了。站起身时我说,如玉,等等我,到那边我还要对你好。我摸摸腰后和裤兜,枪硬邦邦的,子弹哗哗地响。
(有删改)
文本二:
北上·2014年,在门外等你
徐则臣
马思艺三岁那年,日本鬼子越过山海关进犯通州,放狼狗咬死了马思艺的奶奶,她爷爷不干了。马福德对老婆之好,成了传奇和佳话,现在还在蛮子营流传。他要为老婆报仇。孤身一人夜闯日本鬼子小分队的驻地,一口气灭了十几个小日本,那条狼狗更是被他活活撕成两半。那天夜里,如果不是有个小日本好东西吃得太多,消化不了拉肚子,一个活口都不会留下。那小日本在背后给了马福德两枪。蛮子营的老少爷们儿去收尸时,马福德的两只眼还大睁着。那真是个纯爷们儿。蛮子营的男丁从那时候起,就被家人教育,做男人要向马福德学,一定要对老婆好,不惜拿出命来对她好。二蛋就牢记了这个教导,后来二蛋娶了马福德的孙女。
(有删改)
[注]2019年,徐则臣的《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小说叙写了1901年—2014年这个时间段关于京杭大运河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近现代中国史。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开头写二蛋前来给“我”报信,文本二中写二蛋娶了马福德的孙女,前后呼应,可以看出小说结构上的巧妙布局
B.文本一用较大篇幅描绘如玉被狗撕烂并抓破内脏的惨状,突出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本性,也反衬出如玉铁一般的意志。
C.文本一中“我”“又挖了一个坑”、“葬完如玉,我这一生也可以结束了”以及挖出手枪等情节,都表明了“我”要去报仇。
D.文本一对“我”报仇之前的心理和准备的叙写较简略;文本二对报仇进行了详写,清楚地交代了故事的最终结局。
7.关于文中如玉遇害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日本兵的狼狗跳上岸要去追小孙女,如玉为了保护小孙女而堵住狼狗的路,日本兵使唤着狼狗向如玉扑来。
B.无论狗怎么咬怎么抓,如玉抓住狼狗两只前腿的手始终都没松。因为如玉拖住了狼狗,小孙女才得以逃脱。
C.二蛋告知如玉的死讯,“我”不相信;但“我”回家时,如玉的尸体停在院子里,她脸上和身上已没有一块好皮肉。
D.“我”让儿子、孙子和二蛋把河滩上的野花都采回来,放进如玉的墓穴里,“我”去了如玉的坟边和她畅叙往事。
8.有评论认为徐则臣的《北上》突出表现了一个“情”字,小说《北上》蕴含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6分)
9.同样是叙述马福德报仇之事,文本一和文本二叙述人称不同,作者为什么要运用不同人称来叙述呢?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说明。(6分)
三、文言文阅读(满分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处狄十二年而行。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飧,置壁焉。公子受飧反璧。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注】橐鞬:收藏弓矢的器具。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在括号中填上相应的序号。( )(3分)
吾A观B晋公子C之D从E者F皆G足H以I相G国K若L以M相N夫O子P必Q反R其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保,意思是依靠,和“保民而王,莫之能御”(《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保”含义相同。
B.稽首,古代一种跪拜礼。行礼时拱手胸前先拜,而后叩头至地,为古人最恭敬的礼节。
C.古代称兵车,四马车为一乘。“有马二十乘”说的是有马80匹。
D.三舍,行军三十里为一舍,三舍为九十里。后人常用成语“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避免冲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重耳在蒲城时,面对晋国军队的讨伐,不愿与君父为敌,没有迎战,选择逃跑。
B.重耳到了齐国之后,耽于安乐的生活,后被姜氏和子犯灌醉送走,被迫继续流亡。
C.在楚国,面对楚王“何以报我”的提问,重耳承诺将来若两军交战,会先礼后兵。
D.重耳常年流亡,各国均对他礼遇有加,比如齐桓公赠马给他,还给他娶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
(2)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14.晋公子重耳流亡各国,他的性格发展轨迹也在其中有所体现。请结合文本,概括重耳的形象特征。(3分)
四、理解性默写(满分共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侍坐》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一开篇,魏征就用生活中的木与水作类比,其目的是为了向唐太宗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因而“春”也成为古代诗文常描摹的对象,无数的文人伤春、惜春。含有“春”这一意象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古代诗歌阅读(满分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①
辛弃疾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②。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③。
【注】①作年不详,当为词人晚年退居瓢泉时作。②“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三句,引用了东晋谢安的故事。据《世说新语·排调篇》记载:“谢安在东山居布衣时,兄弟已有富贵者,翕集家门,倾动人物。刘夫人戏谓安曰:‘大丈夫不当如此乎?”谢乃捉鼻曰:‘但恐不免耳。’。”③引用了《世说新语》中谢安曾隐居东山,又从东山复出为官的故事。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人仰慕陶渊明,他对陶渊明大加赞赏,原因之一是陶渊明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
B.陶渊明弃官归隐,自言是因为热爱自然,而词人认为还有其他原因导致他远离官场。
C.词人认为陶渊明精神千古不灭,他认为陶渊明未死,与自己的精神相通、追求一致。
D.词人写富贵无味,意在说明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十分贫困,就算他年富贵,也淡而无味。
17.有人说,辛弃疾在这首词里表现出失意之感,请简要分析。(6分)
语言文字应用(满分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硬件在改善,服务在升级。过去一段时间,人们对铁路出行的印象是购票大排长龙、上车 ① 、旅途漫长难耐。如今,网络购票、在线选座、手机订餐、静音车厢等创新服务,让铁路出行更加简单舒适。越织越密的轨道交通网,为城市居民工作生活提供了经济便捷的通勤选择:“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助力打通方便山乡百姓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能先进的物流网络享用到地域新鲜的美食……不断优化的交通服务,借助 ② 的交通网络,转化为城乡居民切实提升的出行体验和幸福指数。
交通很宏大,也很细微。长期以来,交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扮演着重要的“先行官”角色,同时也在不断擦亮经济社会发展的民生底色。一列列开行在大山深处的公益性慢火车,成为满载民生温暖、驶向幸福生活的“赶集车”“通勤车”“致富车”。发展速度与民生温度兼顾,让流动的中国 ③ ,也让交通运输成为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领域之一。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3年2月20日,癸卯兔年二月初一,而在这个二月之后还紧跟着一个闰二月。两个农历“二月”共计59天。虽说农历置闰方法是“十九年七闰”, ① ,上一次出现“闰二月”是2004年(甲申年),下一次是2042年(壬戌年)。
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 ② :阴历是以月亮的盈亏即朔望变化而制定的,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天;而阳历(也称公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为一回归年而制定的,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天。农历是以阴历为基础兼顾回归年制定的,它的日期既能显示月亮的盈亏变化,又能与公历的四季保持同步。农历平年比回归年要少大约11天。为此,我国古人采用增加闰月的方法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和回归年的长度接近。
闰月具体安置在哪个月, ③ ,闰月会被安排在农历没有中气的月份。古人将二十四节气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二者相间排列。癸卯兔年的闰二月就是上一个月——二月的闰月,闰二月中只有节气清明,而中气谷雨则在农历的三月初一。这个闰二月从公历3月22日开始至4月19日结束,共计29天。
21.下面对文中标点符号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的三个引号用法相同。
B.第一段和第二段中的三个括号用法相同。
C.第三段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D.第三段中的连接号表示前后内容有关联。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作文(满分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贺信中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
开年大剧《狂飙》的热播竟然意外带火了《孙子兵法》。短短十几天,这本“诸子百家”的兵家代表作火爆全网。不少网友表示,这部兵书包含着为人处世的大智慧,教我们如何思考、运用远谋和胆识,处理好当下的困境。
不只是《孙子兵法》的军事谋略,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都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着光芒。复兴中学校园文学社将组织主题为“读诸子百家,启智慧人生”的读书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经历,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大庆市龙凤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和解析
1.C 2.A 3.D 4.①材料二的论述结构属于总分式结构。②开篇先总体提出观点,新媒介对创作生产全方位的重塑和影响,使当前文艺呈现许多新特点、新趋势。接着从文艺创作新类型、新形式不断涌现,创作者对受众需求把握更为准确,文艺创作更加有的放矢和文艺创作成为跨越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行为三个方面来分说“新媒介赋能文艺创作生产,使文艺创作生产呈现的新特点、新趋势”。 5.①从艺术创造者的角度,选择一位视野与艺术灵感因科技要素刺激不断拓展的艺术创造者(导演)。②从艺术本身的角度,用新工具的“点化”传统艺术,赋予传统艺术以新生命并创造出新鲜的艺术体验,让艺术表现力和表达形式更震撼、更强大;(或从艺术本身的角度,用新技术,如IMAX和3D技术拓展传统文化空间及角色环境的立体呈现效果)。③从受众的角度,借助大数据技术,精准定位受众需求,让文艺创作更加有的放矢,用新技术营造新艺术场景给予观众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和视觉盛宴。④从新艺术形态的角度,用数字技术让各种艺术门类取长补短、互相借签,使文艺创作走向更具综合性的融合创新。(如“荣耀中国节”先后围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冬至5大节日,形成线上游戏活动+主题内容+城市线下活动+衍生品组成的新文创矩阵。)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 “信息‘窄播’利用……创作者也能由此把握受众需求,使作品更有针对性”错误,曲解文意。由材料二第三段中的“由于及时的在线互动,创作者得以把握用户心态,了解粉丝需求”可知,是由于“及时的在线互动”而不是“信息‘窄播’”。
B.“只要……就……”错误,说法绝对。结合材料一第四段“传统艺术有了新工具的‘点化’,被赋予了新生命并创造出了新鲜的艺术体验,其艺术表现力和表达形式也变得更震撼、强大……视觉盛宴”“同时,借助技术工具……真实生活镜像”“艺术借数字技术的一臂之力,悄悄带来了一种文化观览方式的变革”可知,被新工具“点化”是传统艺术实现“焕发新生命……带给观众全新的艺术享受”的手段之一。
D.“新科技文明决定了新艺术形式的诞生和艺术的变革方向”错误,曲解文意,由材料一第二段“每一种新艺术形式的诞生,每一次艺术的重要变革,都离不开新科技文明的推动”可知,新科技文明对新艺术形式的诞生、艺术的重要变革起推动作用,而非决定作用。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A.“因此文艺创作将来就没有艺术门类的区别了”错误,无中生有。由材料二最后一段“文艺创作成为跨越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行为。数字技术方便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取长补短与互相借鉴,走向更具综合性的融合创新”可知,是“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取长补短与互相借鉴”,并没有讲到艺术门类的区别会消失。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D.是说人们担心人工智能可能会替代人类,而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新媒介赋能文艺创作生产”,讲的是新媒介对文艺创作生产的积极作用,因此本项与材料二的核心观点不符。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结构的能力。
材料二的论述结构属于总分式结构。
第一段结尾写道“新媒介对创作生产全方位的重塑和影响,使当前文艺呈现许多新特点、新趋势”,作者在此处提出这一中心论点,以下段落都是分述,因此这是总写。
第二段首句是“文艺创作新类型、新形式不断涌现”,这一句为本段的中心句,从内容上看,是整个材料二的分论点,属于分写。
第三段首句是“创作者对受众需求把握更为准确,文艺创作更加有的放矢”,这一句同样为本段的中心句,从内容上看,也是整个材料二的分论点,属于分写。
第四段首句是“文艺创作成为跨越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行为”,这一句同样为本段的中心句,从内容上看,也是整个材料二的分论点,属于分写。
接着从文艺创作新类型、新形式不断涌现,创作者对受众需求把握更为准确,文艺创作更加有的放矢和文艺创作成为跨越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行为三个方面进行分述,来证明之前提出的中心论点。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从材料一“如果没有摄像技术及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影将无法诞生,更别提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二维到三维、从真人到CG的演变了;如果没有机械转台、投影设备、多媒体屏等舞台装置,舞台艺术的呈现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艺术创造者的视野与艺术灵感因科技要素刺激不断拓展,新要素的灌注往往也给艺术受众带来崭新的艺术审美体验”可以看出,视野与艺术灵感因科技要素的刺激而不断拓展,因此,要推出一台中秋节晚会,从艺术创造者的角度出发,应该选择一位视野与艺术灵感因科技要素刺激不断拓展的艺术创造者,比如这样的一位导演。
从材料一“传统艺术有了新工具的‘点化’,被赋予了新生命并创造出了新鲜艺术体验,其艺术表现力和表达形式也变得更震撼、更强大,新艺术场景营造给予观众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和视觉盛宴。曾经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焰火作品‘大脚印’……”可以看出,要推出一台中秋节晚会,作为艺术本身,应该不断尝试运用新技术,如IMAX和3 D技术拓展传统文化空间及角色环境的立体呈现。
从材料二“创作者对受众需求把握更为准确,文艺创作更加有的放矢。……跨媒介艺术消费更是强化深度体验……”可以看出,从受众的角度看,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更能让文艺创作更加有的放矢,因此,要推出一台成功的中秋节晚会,就要用新技术营造新艺术场景给予观众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和视觉盛宴。
从材料二“文艺创作成为跨越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行为。数字技术方便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取长补短与互相借鉴,走向更具综合性的融合创新”可以看出,要成功举办一台中秋节晚会,从新艺术形态的角度来讲,要用数字技术让各种艺术门类取长补短、互相借鉴,正如文中所说“媒介间相互依存、彼此助益的特性,使文化艺术产业链不断延长、愈加完备”,这样能使文艺创作走向更具综合性的融合创新。
6.D 7.B 8.①如玉对孙女的守护之情。为了打发日本人,她去给他们摆渡。当日本兵放狗去追小孙女时,她用血肉之躯拖住了狼狗,保护了后代。②马福德和如玉的生死不渝之情。马福德在如玉墓穴旁挖了一个坑,生死相依;他为如玉报仇,一口气杀死了十几个日本兵。③马福德对侵华日军的愤恨之情。马福德夜闯日本鬼子小分队的驻地,一口气灭了十几个小日本,将那条狼狗撕成两半,死后两只眼还大睁着。 9.①文本一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马福德是故事的讲述者,同时又是事件的亲历者、主人公,给人以真实感,便于展示人物内心活动,直接表达马福德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②文本二采用第三人称,以马福德的后代马思艺为叙述者,这样一种全知全能的视角,便于客观描述,也便于表达马福德报仇所产生的影响。③这样叙述人称和视角的转化,让文本一与文本二所在的章节紧密联结,构成一个独立的小故事,便于读者了解马福德的后人在当下的生活。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文本一对‘我’报仇之前的心理和准备的叙写较简略;文本二对报仇进行了详写”错误,应是文本一对有关内容“进行了详 写”,而文本二对报仇的叙写“较简略”。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特定情节内容的能力。
A.“日本兵使唤着狼狗向如玉扑来”错误,原文是“狼狗受了刺激,一跃而起向如玉扑来”,因此是狼狗自己扑过来的。
C.“二蛋告知如玉的死讯,‘我’不相信”错误,由“我头脑嗡地响起来,右腿被坏掉的左腿绊了一跤,摔到地上”“我把毛驴和褡裢扔给二蛋,撒开腿就往家里跑”可知,“我”当时是相信的,选项于文无据。
D.“和她畅叙往事”错误,原文是“我的确去了如玉的坟边。我坐在她身旁抽了一袋烟,跟她说了几句话。到头来我竟不知道该跟她说什么了……”,因此没有“和她畅叙往事”。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小说情感意蕴的能力。
首先通读文本,梳理主要情节内容;然后理解内容,分析探究小说蕴含的情感;最后整合答案,分点作答。
由“狼狗被放开来去抓小孙女的,如玉拦在中间,狼狗一个跃起扑上来,如玉抓住狼狗两只前腿,同时被撞倒在地上,无论狗怎么咬怎么抓,她始终都没松手”“因为如玉拖住了狼狗,小孙女才得以逃脱”可知,小说叙述了如玉为了保护孙女,誓死与狼狗搏斗的情景,表现了如玉对孙女的守护之情。
由“我和儿子在她的墓穴旁边又挖了一个坑。儿子问,挖这个干吗?我说,死了埋我”“如玉,等等我,到那边我还要对你好”“他要为老婆报仇。孤身一人夜闯日本鬼子小分队的驻地,一口气灭了十几个小日本,那条狼狗更是被他活活撕成两半”可知,小说叙述了马福德在如玉死后,不惜生命为如玉报仇的事件,并且要在死后对如玉好,体现了马福德和如玉的生死不渝之情。
由“孤身一人夜闯日本鬼子小分队的驻地,一口气灭了十几个小日本,那条狼狗更是被他活活撕成两半”“蛮子营的老少爷们儿去收尸时,马福德的两只眼还大睁着”可知,马福德的妻子如玉被害后,他对侵华日军充满愤恨之情,因此孤身闯入驻地,一口气灭了十几个小日本,体现了马福德对侵华日军的愤恨之情。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不同叙述人称作用的能力。
首先比较阅读两则文本,然后结合内容理解分析采用不同人称叙述的作用,最后概述答案并分点作答。
由“我从城里回来,半道上遇到蕙嫂的孙子二蛋”等句子可知,文本一运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故事,马福德讲述了自己从城里回来,遇到二蛋,得知如玉被害,内心焦急,然后跑回家中,看到如玉被害的惨烈模样,内心愤恨,以及挖坑埋葬如玉,让如玉等着自己等事件。主人公马福德是故事的讲述者,同时又是事件的亲历者、主人公,第一人称更给人以真实感,便于展示马福德愤恨、伤心、痛苦等内心活动,直接表达马福德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由“马福德对老婆之好,成了传奇和佳话,现在还在蛮子营流传。他要为老婆报仇”等可知,文本二采用了第三人称视角讲述故事,叙述了马福德闯入日军驻地,自己消灭十几个小鬼子的故事,并且用“那真是个纯爷们儿。蛮子营的男丁从那时候起,就被家人教育,做男人要向马福德学,一定要对老婆好,不惜拿出命来对她好。二蛋就牢记了这个教导,后来二蛋娶了马福德的孙女”指出马福德报仇所产生的影响。第三人称叙述客观、冷静。
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相结合,将文本一和文本二连缀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前者交代了马福德报仇的原因,后者交代了马福德报仇的结果,更便于读者了解马福德的后人在当下的生活。
10.F K N 11.A 12.D 13.(1)(重耳等人)来到五鹿,向农夫讨要食物,农夫给他土块。
(2)那些扩散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 14.①讲仁义,识大体。不愿意和晋国的军队作战。②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耽于齐国的安乐生活,不愿意继续踏上流亡之路。③不卑不亢,从容不迫。面对楚王的要求,委婉而得体地进行回答,维护了国家利益。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看晋公子的随从,都能辅助国家。如果能用他们辅助,晋公子必定能回到晋国。
“之”是结构助词,的,用以连接“晋公子”和“从者”,故在“从者”后断开;
“足以相国”中“国”为“相”的宾语,故“相国”后断开;
“若以相”意思是“如果能用他们辅助”,表示假设的情况,应单独成句,且“夫子”指的是“晋公子”,作“必反其国”的主语,故应在“相”与“夫子”中间断开。
故原句断为: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A. 保,依靠,句意我依靠君父的命令才享有养生的俸禄;保,安,安抚,句意:爱护百姓,推行王道,就没有谁能够阻挡。
BCD正确。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D.“各国均对他礼遇有加”错误,根据原文“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可知,卫、曹国君并未礼遇重耳。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1)“出于五鹿”补充主语“重耳等人”;“乞食于野人”,状语后置句,向农夫讨要食物;“野人”,古今异义词,农夫;“与”,给。
(2)“波”,扩散;“余”,剩余,“其何以报君”,宾语前置句,“以何”,用什么,拿什么。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根据重耳在各国的经历来概括其形象特征。
由“‘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可知,重耳逃到狄国,原因是不愿意和君父较量,由此可看出重耳讲仁义,识大体;
由“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可知,重耳到了齐国,对在齐国的生活很满足,不愿继续流亡,由此可看出重耳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由“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可知,重耳流亡到楚国,楚王要求重耳返回晋国为君后报答自己,重耳回答说日后双方战场相遇,晋军将主动退避九十里,由此可看出重耳不卑不亢,从容不迫。
参考译文:
晋国公子重耳遭受祸难的时候,晋国人到蒲城去征伐他。蒲城民众想要迎战,重耳不同意,说:“我依靠君父的命令才享有养生的俸禄,因此得到百姓的拥护。有了百姓拥护就同君父抗争,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我还是逃走吧!”于是(重耳)逃到了狄国。同他一起出逃的人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和司空季子。重耳在狄国住了十二年才离开。(重耳)经过卫国,卫文公对他不以礼相待。重耳一行人来到五鹿,向农夫讨要食物,农夫给他土块。重耳大怒,想要鞭打他。子犯(指狐偃)说:“这是上天赐予您国土的吉兆啊。”叩头表示感谢,接受了土块并把它放到了车上。(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为他娶妻,给他八十匹马。重耳安于齐国的生活。随行的人认为这样下去不行,准备离开,在桑树下谋划这件事。一个育蚕的女奴正好在桑树上,就把听到的话告诉了姜氏。姜氏杀了女奴,对重耳说:“你有远大的志向,那个听到这件事的人,我已经把她杀了。”重耳说:“没有这回事。”姜氏说:“你走吧!留恋妻子、安于现状,实际是在毁坏功名!”重耳不肯走。姜氏与子犯谋划,把重耳灌醉送出了齐国。(重耳)酒醒之后,拿起戈追赶子犯。抵达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相连如一骨,便想看看他裸体时的样子。趁重耳沐浴时,隔着帘子偷看。僖负羁的妻子说:“我看晋公子的随从,都能辅助国家。如果能用他们辅助,晋公子必定能回到晋国。回国后,也必定能在诸侯中得志。在诸侯中得志之后,要惩罚对他无礼的国家,曹国便会首当其冲。你何不早一点对他有所表示呢?”僖负羁便送给重耳一盘晚饭,并在盘中藏了一块璧玉。重耳接受了食物,把璧玉退了回去。(重耳)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他,说:“公子如果返回晋国为君,那么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百姓、宝玉和缣帛,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您土地上出产。那些扩散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成王说:“尽管如此,你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我能返回晋国。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相遇,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如果还得不到您停止进军的命令,我就只好左手拿着鞭和弓,右边佩带箭袋和弓套来和您较量一番。”子玉请求杀掉重耳,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行为又有所约束,言辞文雅而又合乎礼仪。他的随从态度恭敬而待人宽厚,忠诚又能够为他效力。现在晋侯没有人亲近,国内外的人都憎恨他。我听说姓姬的诸侯是唐叔的后代,将会是最后衰败的。这恐怕要靠晋公子重耳来振兴晋国吧?上天要使他兴盛,谁又能使他衰败呢?违背上天的意愿必定会有大祸。”于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秦国。
15.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莫春者 春服既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勇、莫、既、园。
16.D 17.诗中用闲淡的笔调写谢安为济苍生东山起的故事,实则表现了词人因人生理想无法实现而一腔幽怨,心灰意懒的失意之感。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意在说明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十分贫困”说法有误。词人并没有表示自己贫困,而是因为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与哀叹,使他把一切都看得如此闲淡无谓。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人在上片情绪激昂地表达自己的高洁志向后,又在下片用了谢安的典故。其中,“甚东山何事”三句用的仍然是谢安的事,同书又记载:“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戏日: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谢笑而不答。”很显然,从作者到陶渊明,又从陶渊明到谢安,或富贵显达,或归田隐居,或空怀壮志,虽处境各不相同,但其实一样,都没有什么意义。这是英雄的失意与悲叹。与辛弃疾其他一些诗词中所反映出来的豪情壮志不同,在这首词中,作者已没有壮志凌云、激越慷慨的感情,而是把一切都看得闲淡无谓,不屑一顾,这绝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作者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与哀叹,是时代带给他的失意之感。
18.①摩肩接踵(或:摩肩挨背、挨肩擦背等)
②四通八达(或:畅通无阻等)
③生机勃勃(生机盎然等) 19.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能通过先进的物流网络享用到新鲜的地域美食。 20.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扮演”“擦亮”赋予交通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交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文意可知,此处强调上车时人多、拥挤,所以可用成语“摩肩接踵(或:摩肩挨背、挨肩擦背等)”,解释为:形容人多拥挤不堪。
第二空,根据前文“越织越密的轨道交通网”“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可知,此处形容交通网络非常方便,所以可用成语“四通八达”或“畅通无阻”。四通八达,形容交通极便利,也形容通向各方;畅通无阻,毫无阻碍地通行或通运。
第三空,根据文意可知,此处说的是“发展速度与民生温度兼顾”可以让中国充满生命力,发展迅速,所以可用成语“生机勃勃(生机盎然等)”,解释为: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语病有二:
(1)成分残缺,“先进的物流网络”前缺少介词,可加上“通过”;
(2)语序不当,“地域新鲜的美食”语序不当,应该为“新鲜的地域美食”。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鉴赏其表达效果能力。
该句中用“扮演”和“擦亮”两个动词来修饰“交通”,赋予了“交通”人的动作,所以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拟人化的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了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该句中将交通塑造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先行官”,并认为它可以擦亮经济社会发展的民生底色,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交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1.A 22.①但闰二月比较罕见。
②它是一种阴阳合历。
③这和二十四节气有关。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第一段的三个引号用法相同”说法错误,第一段中第一个引号和第三个引号都是起强调作用,第二个引号表特定称谓,用法不同。
B.三个括号都是表解释说明,判断正确。
故选A。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结合“‘十九年七闰’”……上一次出现‘闰二月’是2004年(甲申年),下一次是2042年(壬戌年)”可知闰二月少见;句式上结合前文“虽说……”可用“但……”,综合起来可填:但闰二月比较罕见。
第②空,结合后文“农历是以阴历为基础兼顾回归年制定的,它的日期既能显示月亮的盈亏变化,又能与公历的四季保持同步”可知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可以填:它是一种阴阳合历。
第③空,结合后文“闰月会被安排在农历没有中气的月份。古人将二十四节气分为”可知闰月具体安置在哪个月和这二十四节气有关,可以填:和二十四节气有关。
23.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由两段文字内容和任务要求组成。第一段材料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强调阅读能让我们“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指出了阅读的作用与意义。第二段材料借开年大剧《狂飙》的热播意外带火了《孙子兵法》,告诉我们:在新的时代下,作为“诸子百家”的兵家经典,《孙子兵法》中的谋略与智慧,依然能吸引、启迪当今的读者,并指导我们把握当下与未来。写作要求中明确了写作的任务是写一篇“读书征文”,征文的主题是“读诸子百家,启智慧人生”。指明了写作方向。
考生应结合自己读诸子百家作品的阅读体验与生活经历,来展现诸子智慧对生活与人生的现实指导意义。展开写作时,考生可以就某一家的学说观点进行阐释,也可以选择几家的观点综合阐述,还可以对某一句或某几句诸子名言作辩证的思考,体现诸子百家的观点给予我们的生活启迪与人生指导。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借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老子》“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名言,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的事例,论证《老子》思想对新时代青年的启示意义;也可以引用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等名言,论证青年一代应立志修身,担当责任。
在论据的选择上,应注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如可以列举张瑞敏在海尔最困难的时候,经常去翻三本书——《孙子兵法》《论语》《道德经》,从《孙子兵法》第五篇“激水之急,至于漂石者,势也”中获得启发,促使海尔技术更新迭代,走出困境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也可以立足于社会现实,结合教育界存在的“因材施教”“一刀切”等不同教育现象,指出孔子思想对当下社会发展的启示意义。
立意:
1.诸子典籍,留照千秋。
2.明诸子智慧,启青年未来。
3.养浩然之气,学自强不息。
4.以无为之境界,作有为之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