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人教版 数学
三年级 上册
CONTENTS
说教材
01
说目标
02
说教学
03
第
一
章
节
di
yi
zhang
jie
说教材
编排体例及目的
内容结构及分析
跨知识立体整合
一 、说教材
1.1 编排体例及目的
主题图
问题情境
例题
做一做
练习题
1.2 内容结构及分析
1.2 内容结构及分析
1.2 内容结构及分析
1.2 内容结构及分析
1.2 内容结构及分析
1.2 内容结构及分析
1.2 内容结构及分析
1.2 内容结构及分析
1.2 内容结构及分析
1.3知识立体整合
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
综合实践与应用
知识的横向结构
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
四边形
测量
验算
万以内
多位数乘一位数
分数的初步认识
时分秒
集合
数学广角
编码
倍的认识
减法
加法
吨
千米
毫米分米
周长
分数的简单计算
换算
口算乘法
分数的初步认识
秒
笔算乘法
数与代数
万以内
多位数乘一位数
时分秒
倍的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的简单计算
分数的初步认识
秒
数与代数
万以内
多位数乘一位数
时分秒
倍的认识
1.3 知识的立体整合
1.3知识立体整合
知识的纵向结构
数与代数
一年级下册
百以内加减法
二年级上册
表内乘法
二年级下册
表内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
五年级下册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倍的认识
四年级上册
三位数乘两位数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多位数乘一位数
万以内加减法
三年级下册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
分数的初步认识
六年级上册
分数的乘法和除法
四年级下册
四则运算
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
首次出现
1.3知识立体整合
知识的纵向结构
1.3知识立体整合
知识的纵向结构
1.3知识立体整合
知识的纵向结构
第
二
章
节
di
er
zhang
jie
说目标
课程目标要求
单元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
2.1 课程目标要求
学段目标
本学科的课程总目标
2.1 课程目标要求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学科的课程总目标:
2.1 课程目标要求
知识技能: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简单分数和常见的量;
2、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学段目标:
2.1 课程目标要求
解决问题:
1、 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的解决方法。
2、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3、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学段目标:
2.1 课程目标要求
情感与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到。
2、在他人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觉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学段目标:
2.1 课程目标要求
解决问题:
1、 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的解决方法。
2、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3、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学段目标:
2.2 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能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并能应用其含义解决问题。
5.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6.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有关长度、质量和时间的简单计算。
7.初步了解集合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
三
章
节
di
san
zhang
jie
说教学
三、 说教学
教学设计
课程资源开发
教学评价
3.1.1课时分配
导入新课
(2分钟)
自主学习
(10分钟)
达标测评(12分钟)
布置作业(2分钟)
出示目标(2分钟)
合作探究(10分钟)
课堂总结(2分钟)
3.1.2 教学设计
1
2
3
4
5
6
7
整体教学设计思路:
3.1.2 教学设计
例1: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数学原理课
理解算理,经历竖式的形成过程,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
掌握用竖式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
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乘法与加法的内在联系,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
3.1.2 教学设计
例1: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数学原理课
一、复习导入:
3.1.2 教学设计
例1: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数学原理课
预设3:
1 2
× 3
6
3 0
3 6
1 2
× 3
3 6
预设4:
预设1:
12+12+12=36
预设2:
10×3=30
2×3=6
30+6=36
三、自主探究,明确算法
1.有代表性的学生展台汇报。
2.谁看懂这个竖式的意思了?说一说他是怎么算的。
3.1.2 教学设计
例1: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数学原理课
三、自主探究,明确算法
1 2
× 3
6
3 0
3 6
1 2
× 3
3 6
1.在笔算12×3时,先 算什么?这个6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2.再算什么?
3.30是怎么得到的?
4.12×3的积是多少?你是怎么得到的?
5.3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6.这两个竖式哪个更简便?
问题:
3.1.2 教学设计
例1: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数学原理课
四、加深理解,体会乘的顺序
问题:
1.笔算这几道题,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2.2为什么写在百位上了?
3.我们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都是从哪 一位开始乘的?
4.你能总结一下计算方法吗?
3.1.2 教学设计
例1: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数学原理课
五、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2. 一年级有2个班,每个班有32人,一年级一共
有多少人?
3.1.2 教学设计
例2:周长——数学概念课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感知周长,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一周。
在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中理解周长的概念,来了解测量周长的方法,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
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3.1.2 教学设计
例1:周长——数学概念课
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问:给这张照片镶上边框,需要多长的边框呢?
3.1.2 教学设计
例2:周长——数学概念课
二、感知物体表面的周长
描一描
摸一摸
说一说
3.1.2 教学设计
例2:周长——数学概念课
三、动手操作、探究测量周长的方法
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3.1.2 教学设计
例2:周长——数学概念课
三、动手操作、探究测量周长的方法
四、交流小结、展示学生成果
3.1.2 教学设计
例2:周长——数学概念课
五、应用迁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1.2 教学设计
例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数学思想、方法
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3.1.2 教学设计
例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数学思想、方法
一、“新龟兔赛跑”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比赛之后,兔子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觉得应该向坚持不懈的乌龟学习。今天,他们准备再比一次,乌龟要围着长方形跑道跑一圈,兔子要围着正方形跑道跑一周。但是,比赛还没开始,他俩就嚷了起来,乌龟说:我跑得路多。兔子说:不对,是我跑得多。
要看谁跑的路多,就是要比较什么?
观察一下他们经过的路线,你发现了什么?
猜一猜,到底谁跑的路多一些?
3.1.2 教学设计
例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数学思想、方法
二、探索周长计算方法
展示、交流算法。
(用自己的学具操作投影展示)
3.1.2 教学设计
例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数学思想、方法
二、探索周长计算方法
比较学生的方法,哪一个更简便?
长方形的周长:
(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
边长×4
3.2 教学评价
学科素养
3.3 教学评价
过程评价
谢 谢!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批评指导!
让我们共同进步
本内容仅供参考,如需使用,请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更改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