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 、建筑与文学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座长城:明长城
一座都城:北京城
三位科学家: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
三位艺术家:董其昌、徐渭、汤显祖
三部科技名著:《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三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知识框架】
1.归纳明朝科技成就,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著作,学习科学家对科学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
2.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品读《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作品,了解书画艺术和戏剧艺术的发展概况,提升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学习目标
一、科技名著
【以图证史】预习教材,这些插图分别来自于哪些科技名著?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这些科技名著出现的背景: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
实用性
实践性
总结性
都凝聚着作者辛勤的努力和智慧
作者 内容 地位
《本草纲目》 全书190多万字,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一万一千多个;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 总结了我国古代 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 宋应星 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 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
”
《农政全书》 分为农本、田制、农事、 、农器等大类。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 的创新研究成果。
天工开物
李时珍
药物学
徐光启
水利
农学
手工业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好读医书,医家《本草》……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shān)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卷。
——节选自《明史》
自问世后,广为流传,还传入日本和朝鲜,以后又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达尔文誉为“1596年的百科全书”。
2011年,《本草纲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记忆名录》。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为《神农本草经》而下集本草者无过于此。
博采众长,刻苦钻研
实地考察,不耻下问
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宋应星的著作和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不同学科,最杰出的作品《天工开物》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五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
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
1635年曾任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公务闲暇时专心研究科学技术,整理而成《天工开物》。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祖辈世代从事农业生产,生活在农村,深知农民辛苦,从小关注农业,研究农业,著作甚多,计有《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泰西水法》等。
博览群书,刻苦钻研,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研究,结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虚心请教,翻译出《几何原本》,是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动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
全面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农学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体现治国治民
的“农本”思想
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长城
长城,中国伟大的军事建筑,它规模浩大、工程艰巨、被誉为古代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长城是由墙体、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
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优异。
修建目的:明朝建立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影响:在长城附近的多民族聚集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起止:明长城东起辽东,西到嘉峪关,蜿蜒6000多公里,东部重要地段,用条石和巨砖砌成,十分坚固。
嘉峪关
辽东
明长城和秦长城
秦长城 明长城
目的
起止
建筑
作用
象征 意义
抵御匈奴南下
防范蒙古骑兵的侵扰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土筑
东段用条石和青砖,位置靠南。
军事上抵御了少数民族的侵扰;经济上促进了北疆地区经济开发;政治上成为了连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
长城精神
长城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力、凝聚力。
长城的功能
军事上抵御了少数民族的侵扰;经济上促进了北疆地区经济开发;政治上成为了连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北京城
建筑大师梁思成这样赞美这条中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明朝北京城平面图
体现皇权至上原则
宫城
皇城
内城
外城
结合平面图,说说北京城布局的特色?
(1)中轴对称,一条南北中轴线贯整个故宫
(2)主次分明,故宫分内朝和外朝两部分;
(3)规模大,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最宏伟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小说和艺术兴盛原因
通俗文学
商业化
商品经济
发展
为文学创作提供广泛素材
激发文人对小说创作热情
促进明朝小说与戏剧有了突破性发展
印刷术
空前发达
●
●
●
●
市民阶层
壮大
●
●
促进大众化文化需求增长
为小说传播提供条件
●
上古神话传说
魏晋志怪小说
唐传奇
宋元话本
明清小说
明代小说发展概况
书名及 成书时间 作者 主要内容 典型人物 典型故事 成就
《三国志通俗演义》 元末明初 以魏、蜀、吴三国斗争为中心,曹刘矛盾为主线,描绘了三国大规模的政治军事斗争 刘备 关羽等 桃园三结义等 我国 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
《水浒传》 以北宋宋江起义为题材,描绘了梁山泊108位好汉起义的曲折发展过程 武松宋江等 武松打虎等 运用白话描写故事进程和人物性格,洗练明快,生动传神
《西游记》 明代中期 根据玄奘西行为原型,塑造了唐僧等师徒四人不畏艰辛西天拜取佛经的故事 孙悟空、唐僧等 三打白骨精等 这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 小说,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笔调,勾画出神奇光怪的情境,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小说的语言生动流畅,故事引人人胜
章回
罗贯中
施耐庵
吴承恩
元末明初
神话
《三国演义》
成书时间 元末明初
主要内容 以三国史实为基础,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也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
艺术特点 结构宏伟,脉络细密,情节跌宕起伏。
历史地位 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
《水浒传》
施耐庵——《水浒传》运用白话洗练明快生动传神
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揭示了从皇帝到各级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成功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
吴承恩——《西游记》
成书时间 明代中期
主要内容 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笔调,勾画出神奇光怪的情境,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
艺术特点 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语言生动流畅,故事引人入胜。
书画
董其昌 《秋兴八景图》
徐渭《墨葡萄图》
明朝时期,书画艺术继续发展
董其昌
(1555—1636)
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
“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
徐渭
(1521—1593)
戏剧
明朝时,戏剧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
(1)汤显祖: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
(2)《牡丹亭》
艺术特点:曲文流利,人物内心描写细致。
主要内容: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
思想主旨: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
戏剧兴起的原因
(1)背景: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
(2)原因:前期的文化积累;市民阶层的兴起;社会的长期稳定。
(3)表现:不少剧作家创做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徐霞客游记》
明末的徐霞客长年旅行,游历名山大川,走遍大半个中国。他坚持写日记30多年,留下了60余万字的游记资料。后人将这些日记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一书。这部书详细记录了各地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以及经济、交通、城镇聚落、风土文物等,其中对喀斯特地貌的考察和记录,居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徐霞客游记》既是地理学巨著,也是文学名著。
课后习题巩固
1.(史料实证)《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命和及其济王景弘等通使西洋。”材料反映了明成祖命令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A.进行海外殖民,掠夺财富
B.收复台湾
C.宣扬明朝的富强和国威
D.加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课后习题巩固
2.(历史解释)一位跟随郑和出使西洋的明代宦官在他的回忆录里记录了船员们的四个活动 场景,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在越南抢夺当地居民的财物
B.出发前搬运精美的瓷器装船
C.拒绝伊朗使节随访中国的请求
D.在英国的利物浦购买新丝绸
课后习题巩固
3.(历史解释)郑和船队到达各国,先会见当地国王,表达明朝与他们通好的意愿,然后与当地居民和平贸易。郑和航海期间,许多国家的首脑和使臣,搭乘中国宝船来华访问。材料表明郑和远航
A.规模浩大
B.发展了与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C.时间跨度长
D.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课后习题巩固
4.(历史解释)胡椒,原产地是印度,郑和下西洋后,被引种到南洋地区,并被大量贩运到中国,首次成为大众消费品,甚至还被政府用来支付官员和士兵的薪水。这一现象
A.推动了明朝和南洋地区的贸易发展
B.直接冲击了明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
C.使得明政府垄断了南洋的胡椒生产
D.给明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