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生物新课标卷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4题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高考生物新课标卷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4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6-13 05:13:11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生物新课标卷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4题
一、原题
1.(2023·新课标卷)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B.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
C.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
D.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
二、基础
2.(2023·大连模拟)东北豹是世界现存最稀有的大型猫科动物,分布在我国东北、俄罗斯远东等地的深山里,具有灵敏的嗅觉和听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东北豹的种群数量不宜选用标记重捕法
B.东北豹可依据猎物发出的物理信息或化学信息对其进行追捕
C.东北豹种群雌雄个体的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D.建立自然保护区对东北豹进行易地保护,可提高其环境容纳量对
3.(2023高三下·东莞月考)灰鼠对捕鼠笼能形成短时记忆,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草原灰鼠种群密度时,不影响灰鼠种群密度估值的是(  )
A.捕鼠笼的置放数目 B.捕鼠笼的置放布局
C.释放与重捕的间隔长短 D.天敌对标记鼠的捕食无选择性
4.(2023高二下·砚山月考)以下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中小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适合用标志重捕法
B.对于具有趋暗性的昆虫,可以采用黑光灯诱捕法进行调查
C.调查草地中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宜选择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D.调查酵母菌数量时不必计数计数室内全部中方格的酵母菌数量
5.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的个体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
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
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无关
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结构
6.(2023·九龙坡模拟)岩雷鸟被称为“冰雪精灵”,是分布于我国的雷鸟之一,常见于新疆北部,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关于雷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更好的保护雷鸟,科研工作者可以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B.当一只雷鸟发现天敌时会一动不动,其他雷鸟也跟着一动不动,这属于物理信息
C.雷鸟的毛色随环境变化而改变这一适应现象具有局限性
D.如果某一年降雪延迟,雷鸟的种群数量锐减,来年雷鸟的种群数量一定会成"J"型增长
7.(2023高二下·杭州期中)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实验方法在生态学研究中得到充分应用,下列关于生态实验中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进行土壤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对体型较小的动物需采用干漏斗分离法进行分离
B.在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对生长型不同的植物所取的样方面积一般不同
C.在设计并制作生态瓶时,需将生态瓶置于阳光直射的地方
D.在探究果蝇种群增长的实验时,需用数学方法分析所得实验数据
8.(2023高二下·湖北期中)光肩星天牛是一种林木蛀干害虫,林业工作者常通过检查产卵孔、羽化孔(成虫羽化在树干留下的小孔)和幼虫粪便等方法对该虫进行监测预报。某研究机构借助标记─释放—回捕法,将引诱剂与诱捕器组合对某旱柳林内光肩星天牛的成虫数量进行估算(单位:头),其结果如下表。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项目 标记释放总数 诱捕总数 回捕标记数
雄性 574 65 27
雌性 574 62 32
总数 1148 127 59
A.该区域内光肩星天牛成虫的估算数量约为2471头
B.经估算,该区域内光肩星天牛成虫雄性数量多于雌性数量
C.利用实验中的引诱剂诱捕光肩星天牛可破坏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
D.调查该区域内旱柳株数和每株新羽化孔数也可估算光肩星天牛成虫数量
9.(2023高二下·赣州期中)某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一个鱼塘内草鱼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了110条草鱼,标记后原处放生,第二次捕捞前发现一条死亡的标记草鱼,除此外无其他损失;第二次捕捞与第一次捕捞的地点、捕捞工具等均相同,第二次捕获了105条草鱼,其中标记的草鱼有15条。理论上,第一次进行捕捞时,该池塘内原有草鱼的条数为(  )
A.770 B.771 C.763 D.764
10.(2023·湖南模拟)调查法是研究种群和群落特征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调查种群密度,可帮助监测和预报农林害虫的情况
B.调查某片菜地某种蜗牛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C.样方法和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均可用于调查农田中小动物的种群密度
D.调查发现某种群幼年个体数所占比例下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
11.(2023·湖北模拟)“沼液肥田”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创举。某农技站调查了沼液量施用不同的围垦麦田的土壤小动物密度,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宜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密度
B.施用沼液可明显提高0-10cm土层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施用沼液对10-20cm土层中小动物的物种组成影响不显著
D.沼液施用量的多少,不改变土壤小动物向地表附近聚集的倾向
12.(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我国麋鹿经历了本土野外灭绝、圈养种群复壮、放归野外等历程,成功建立野生种群。2020年,我国麋鹿分布点已从最初的2处发展至81处,数量超过8 000只,基本覆盖麋鹿野外灭绝前的栖息地,展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智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不能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麋鹿种群密度
B.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
C.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内竞争最小
D.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就地保护
13.(2023·梅河口模拟)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草原上全部的蛇是一个种群;
②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该在其生长茂密区域取样;
③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东北鼢鼠种群密度时,标记物消失或脱落会导致估算值大于实际值;
④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两条相邻边上的菌体;
⑤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用黑光灯诱捕法来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
A.①②③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14.(2023高三·重庆模拟)下图表示某人工柳林中,林下几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随林木郁闭度(指森林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变化的调查数据。下列相关分析判断错误的是(  )
A.林木郁闭度较大时,调查林下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
B.柳树的种植密度增大,林下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都会随之变小
C.该人工柳林中,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D.适宜的柳树种植密度可提高人工柳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5.(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草鱼栖息于湖泊的中、下层水体,年龄结构可分5龄,3龄时性成熟。为研究某湖泊草鱼种群,研究人员先后用小网眼和大网眼的渔网对该湖泊进行了捕捞,小网眼渔网捕捞到的草鱼均进行标记后放回原地,两次捕捞的数据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龄级 1龄 2龄 3龄 4龄 5龄
体长/cm <35 35~60 60~70 70~75 >75
小网眼渔网捕获量/条 473 107 63 53 38
大网眼渔网捕获量/条 总数 0 0 131 114 85
标记个数 — — 27 20 15
A.该草鱼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可以肯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逐渐增加
B.大量诱杀该湖泊中雄性草鱼不会影响草鱼的种群密度
C.该湖泊中草鱼的数量约为3907条
D.鱼类资源丰富的自然水域中,持续选择小网眼渔网捕鱼,可显著增加总捕获量
16.(2023高三下·沭阳月考)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相关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
A.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已知血细胞计数板的一个大方格为1mm×1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大方格观察平均值为30,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3×107个
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放回到原地,第二次捕获田鼠中被标记的5只,未标记的45只,则该种群环境容纳量(K值)是2000只
C.在调查跳蝻种群密度时使用样方法,取样方时一定要随机取样
D.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实验中,统计个体比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时,可采用记名计算法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
17.(2023高二下·砚山月考)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有差别。为了调查群落中物种数的多少,通常采用最小面积的方法来统计。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最小样方面积。如图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及落叶林中样方面积与物种数的关系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图中可以看出,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积越大
B.统计热带雨林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以用标记重捕法
C.样方面积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种数,所以样方面积越大越好
D.随着样方面积不断加大,样方内物种数越来越多
18.(2023高二下·山东月考)生态学家在不同季节以标记重捕法对某封闭岛屿的社鼠种群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春季到夏季性别比例下降的原因是雄性社鼠的存活率降低
B.社鼠种群密度较低时,较高性别比例有利于种群密度的恢复
C.若有部分未被标记的个体被天敌捕杀,则种群数量估算值比实际值偏大
D.决定该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三、提高
19.(2023·唐山模拟)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三角洲面积随泥沙淤积而逐渐增大。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进行调查是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常用方法,科研工作者在某三角洲与海岸线垂直方向上选取三处样地,设置样方后进行一次性同时采样,调查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样地 距海距离 土壌含盐量 优势物种 丰富度指数
盐地碱荼群落 较近 18 盐地碱荼 3
柽柳群落 较远 12 柽柳 5
白茅群落 最远 2.5 白茅 12
注:丰富度指数反映生物多样性水平
A.调查不同区域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时,样方大小应相同
B.土壤含盐量是影响植被类型的重要因素
C.柽柳群落中仍能找到盐地碱荼
D.该三角洲上群落演替的顺序是:盐地碱蓬群落→柽柳群落→柽白茅群落
20.(2023·深圳模拟)研究人员对甲、乙和丙三个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植被进行调查。三个群落的优势种都为细叶青冈(一种常绿阔叶树种),用K甲、K乙和K丙 表示优势种的K值,植被的物种丰富度甲>乙>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优势种的种群密度和植被的物种丰富度都能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三个群落优势种细叶青冈的K值不一定表现出K甲>K乙>K丙
C.三个群落的优势种的优势越明显对群落丰富度的提高就越有利
D.三个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群落演替可能继续进行
21.(2023高三下·海淀模拟)科研人员从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采集到的大熊猫粪便中提取DNA,通过PCR技术扩增DNA来区分不同大熊猫个体,进而统计大熊猫种群密度。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野生大熊猫种群密度调查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
B.PCR扩增的序列应在大熊猫的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
C.大熊猫粪便中的脱落细胞可为PCR提供模板DNA
D.不同粪便样本的PCR扩增结果一定存在明显差异
22.(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科研人员在培养瓶中培养微囊蓝细菌和颤蓝细菌以研究其种间关系,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湖水中微囊蓝细菌和颤蓝细菌种群密度的方法通常是样方法
B.曲线①表明,在 0~13 天内,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加
C.曲线②的 K 值小于①,原因是两种蓝细菌竞争有限资源和空间
D.单独培养微囊蓝细菌时,随着其密度的增加,环境容纳量会发生改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可以记录大中型、珍稀兽类、鸟类的活动,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A正确;
B、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不需要捕捉野生哺乳动物,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B正确;
C、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可以获得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数量及分布情况,从而计算得其种群密度,C正确;
D、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可以记录所有东北豹种群中的所有个体情况,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个体。如柳树、琪桐等。
(2)估算法: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标记重捕法和黑光灯诱捕法:①样方法一般适用于植物,也可以用于昆虫卵的数量调查及一些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蜻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一般采用五点取样法或者等距取样法,通过计数每个样方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②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种群个体总数=标志数(第一次捕获)×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志个体数。③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常用黑光灯诱捕法,如飞蛾等。
(3)其他方法:航拍法、红外触发相机、分析粪便、标记声音等。
2.【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由于东北豹具有灵敏的嗅觉和听觉,具有较强的攻击性,且是世界现存的稀有动物,故不适宜选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目前调查其种群数量的方法是红外触发相机法,A正确;
B、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其中东北豹可依据猎物发出的物理信息或化学信息对其进行追捕,反映了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正确;
C、东北豹种群雌雄个体的比例是性别比例,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数量变化,C正确;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对东北豹进行就地保护,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新捕获中的标记个体数。
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结构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5、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心。(3)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4)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
3.【答案】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B、捕鼠笼的置放数目、置放布局布局,影响捕抓数量,从而影响灰鼠种群密度估值的准确性,AB不符合题意;
C、灰鼠对捕鼠笼能形成短时记忆并逃避重捕,会改变标记鼠所占比例,因此重捕间隔的长短影响灰鼠种群密度估值的准确性,C不符合题意;
D、天敌对标记鼠和末标记鼠的捕食无选择性,不会改变标记鼠所占比例,不会影响灰鼠种群密度估值的准确性,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记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记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m 。
4.【答案】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土壤中小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适合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
B、对于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采用黑光灯诱捕法进行调查,B错误;
C、调查草地中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宜选择双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C错误;
D、调查酵母菌数量时不必计数计数室内全部中方格的酵母菌数量,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新捕获中的标记个体数。
5.【答案】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该方法类似于标志重捕法,种群密度(数量)/释放总数=重新捕获数/标记数,可知种群密度=重新捕获数×释放总数÷标记数,即重新捕获数/a,A不符合题意;
B、从图形上看,随诱捕距离的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是下降的,B不符合题意;
C、据图可知离灯距离相同,灯高不同时,回收率不同,所以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有关,C不符合题意;
D、诱杀成虫能降低其出生率,使幼虫减少,从而改变种群年龄结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6.【答案】C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雷鸟的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可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
B、当一只雷鸟发现天敌时会一动不动,其他雷鸟也跟着一动不动,这属于行为信息,B错误;
C、生活在雪地的雷鸟的毛色为白色,使体色与环境一致,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但如果降雪延迟,色雷鸟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这表明雷鸟的毛色随环境变化而改变这一适应现象具有局限性,C正确;
D、如果某一年降雪延迟,雷鸟的种群数量锐减,来年雷鸟的生存环境中仍有环境阻力,不一定会成"J"型增长,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7.【答案】C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A,在进行土壤类群丰富度研究时,通常采用干漏斗分离法对体型较小的动物进行分离,A正确;
B、在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取样面积要根据植物的生长型来操作,B正确;
C、在设计并制作生态瓶时,虽然生态瓶需要阳光,但需要避免阳光直射,C错误;
D、在探究果蝇种群增长的实验中,需要采用数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土壤小动物特点: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 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2)调查方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 ,二是目测估计法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一般用记名计算法。
8.【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解得该区域内光肩星天牛成虫的估算数量为1148×(127÷59)=2471头,A正确;
B、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该区域内光肩星天牛成虫雄性数量为574×(65÷27)≈1382,成虫雌性数量为574×(62÷32)≈1112,因此该区域内光肩星天牛成虫雄性数量多于雌性数量,B正确;
C、引诱剂可以是性引诱剂也可以是其他方式的引诱,利用实验中的引诱剂诱捕,结合表格中的数据,诱捕的雄性和雌性数量基本一致,故该引诱方式不会破坏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C错误;
D、据题中信息,林业工作者常通过检查产卵孔、羽化孔和幼虫粪便等方法对该虫进行监测预报,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结构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2、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9.【答案】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由于第二次捕捞前,发现一条死亡的标记草鱼,进行计算时,相当于第一次标记的草鱼只有109条,再根据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另外计算结果需要加上死亡的草鱼。因此,理论上,第一次进行捕捞时,该池塘内原有草鱼的条数为,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的注意点: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③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④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2、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数量(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10.【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濒危动物保护,农业杂草状况调查,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 ,A正确;
B、蜗牛调查某片菜地某种蜗牛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B正确;
C、样方法可用于调查农田中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小动物种群密度,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来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C错误;
D、调查发现某种群幼年个体数所占比例下降,说明该种群未来的种群数量会减少,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 ,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对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而对体型较小,活动能力较强的土壤动物宜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2、种群的年龄组成:
(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11.【答案】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A、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而且身体微小,不适宜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密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
B、图中柱形图表示的是土壤小动物的密度,因此并不能得出施用沼液可明显提高0-10cm土层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这一结论,B错误;
C、由图可知,施用沼液后10-20cm土层中小动物的密度变化幅度不大,但不能推知施用沼液对10-20cm土层中小动物的物种组成影响,C错误;
D、由图可知,不同沼液施用量条件下,0-10cm土层中小动物类群密度均增加,所以沼液施用量的多少,不改变土壤小动物向地表附近聚集的倾向,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对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而对体型较小,活动能力较强的土壤动物宜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12.【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由于麋鹿数量较少,个体较大,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麋鹿种群密度,A错误;
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所以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B正确;
C、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为K/2,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条件下,种群数量最少时,种内竞争最小,C错误;
D、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易地保护,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生物。
(2)黑灯诱捕法:适用于趋光性昆虫。
(3)样方法:适用于多数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4)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5)照片重复取样法:可用于调查一些大型稀少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2)易地保护:如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易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它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了最后的生存机会。
(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
(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13.【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①草原上有多种蛇,全部的蛇不是一个种群,①错误;
②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该做到随机取样,不应该在其生长茂密区域取样,②错误;
③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东北鼢鼠种群密度时,标记物消失或脱落会导致重捕的个体中标记的个体数目减少,因而估算值大于实际值,③正确;
④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的原则是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因此需要统计方格内和两条相邻边上的菌体,④正确;
⑤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用黑光灯释放的紫外线诱捕法来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⑤正确,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2、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调查种群密度时常用的是样方法,首先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在分布较密集或稀疏的地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其中五点取样法适用于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3、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的注意点: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③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④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14.【答案】B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林木郁闭度较大时,林下草本植物种群密度则较小,此时可以适当扩大样方面积,A正确;
B、柳树的种植密度越大,柳林的林木郁闭度越大,随林木郁闭度增大,一年蓬、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密度越小,但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先增大后减小,B错误;
C、对于植物来讲,阳光对植物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影响森林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C正确;
D、据图分析,适宜的柳树种植密度可增加该地区的物种多样性,从而提高人工柳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
①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②原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环境有关。
水平结构:
①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②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2、分析题图数据可知,随着林木郁闭度增大,一年蓬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密度逐渐下降;随着林木郁闭度增大,刺儿菜种群密度先增大后降低。
15.【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通过小网眼渔网捕获量可知该草鱼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可以预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可能逐渐增加,但实际上还需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A错误;
B、大量诱杀某种动物的雄性个体,会导致性别比例失调,使出生率明显降低,进而使种群的密度减小,B错误;
C、第一次捕获量为734条,第二次重捕330条,带标记62条,故湖泊中草鱼的数量约为734×330÷62≈3907条,C正确;
D、鱼类资源丰富的自然水域中,持续选择小网眼渔网捕鱼,不利于鱼资源的更新和持续,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结构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2、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的注意点: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③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④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16.【答案】B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A、已知血细胞计数板的大方格为1mm×1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大方格观察平均值为30,则1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30÷0.1)×103×100=3×107个,A正确;
B、由于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新捕获后带标记的个数,所以现在种群密度=50×100÷5=1000只,即K/2=1000,所以K值为2000.由于调查时间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在调查这段时间有新的个体出生,估算值K/2为1000偏大,估算K值为2000比实际值偏大,实际该种群环境容纳量(K值)小于2000只,B错误;
C、跳蝻活动能力弱,可以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取样方时一定要随机取样,不能带主观因素,C正确;
D、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统计个体比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可以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可使用记名计算法,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肉眼看不见的细菌、酵母菌等微生物(或血细胞)采用抽样检测法,其步骤为培养→抽样到计数板→显微计数→计算。
17.【答案】A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A、根据曲线图分析,热带雨林的物种数最多,说明群落丰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积越大,A正确;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由于其身体微小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或样方法调查,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B错误;
C、样方面积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种数,但也不是样方面积越大越好,应该是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最小样方面积,C错误;
D、在最小面积内,随着样方面积不断加大,样方内物种数越来越多;超过最小面积,样方内物种数不再增多,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新捕获中的标记个体数。
2、调查研究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
18.【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春季到夏季性别比例下降的原因可能是雌性社鼠的存活率降低,A错误;
B、秋冬季节社鼠种群密度较低,性别比例较高,种群密度逐渐增加,有利于种群密度的恢复,B正确;
C、若未被标记的个体被天敌捕杀的数量更多,则种群数量估算值比实际值偏小,C错误;
D、由于该岛屿为封闭岛屿,所以决定该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没有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2、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记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记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m 。
19.【答案】A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调查不同区域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时,样方应根据调查对象来确定,不同区域样方大小一般不同,A错误;
B、根据表格可知:随土壤含盐量下降,优势种依次为:盐地碱荼、柽柳、白茅,即土壤含盐量是影响植被类型的重要因素,B正确;
C、群落演替的实质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故柽柳群落中仍能找到盐地碱荼,C正确;
D、由表格中的优势种的改变趋势可知该三角洲上群落演替的顺序是:盐地碱蓬群落→柽柳群落 → 白茅群落,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3、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0.【答案】C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对应植物,可用采用样方法来调查优势种的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A正确;
B、虽然甲、乙和丙三个常绿阔叶林群落中的优势种是一样的,但是这三个群落的环境不同,因此细叶青冈的K值不一定表现出K甲>K乙>K丙,B正确;
C、对于群落,优势种越明显,群落丰富度反而越低,C错误;
D、群落的最终形态由环境决定的, 三个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环境发生变化时,群落演替可能继续进行,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样方法
①适用范围:一般适用于植物,也适用于昆虫卵及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如植株上蚜虫的密度 、 跳蝻的密度等。
②步骤: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求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2)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21.【答案】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PCR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解析】【解答】A、题意显示,野生大熊猫数量较少,且其体型较大,调查分布范围小、数量少、个体较大的种群的密度时,可采用逐个计数法,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A正确;
B、由于DNA分子具有特异性,因而可推测,PCR扩增的序列应在大熊猫的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B正确;
C、大熊猫粪便中的脱落细胞可为PCR提供模板DNA,进而可通过PCR技术扩增DNA来区分不同大熊猫个体,据此统计大熊猫种群密度,C正确;
D、由于大熊猫个体数量过少,即遗传多样性较低,因此,不同粪便样本的PCR扩增结果未必一定存在明显差异,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生物。 (2)黑灯诱捕法:趋光性昆虫。 (3)样方法:多数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4)标志重捕法: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2、PCR扩增过程: (1)变性:当温度上升到90℃以上时。双链DNA解聚为单链。 (2)复性:当温度下降到50℃左右时。两种引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两条单链DNA结合。 (3)延伸:72℃左右时,耐高温的DNA聚合酶活性高,可使DNA新链由5'端向3'端延伸。
22.【答案】C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调查湖水中微囊蓝细茵和颤蓝细菌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抽样检测法,A错误;
B、曲线①表明,在0~13天内,种群数量增长为S形增长,故增长速率是先增加后减少,B错误;
C、曲线②为两种蓝细菌混养,曲线①为单养,由于徽囊蓝细菌在利用光照、无机营养等资源和空间时,和颤蓝细菌存在竞争关系,导致总K值变小,因此曲线②的K值小于曲线①,C正确;
D、种群密度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生物。
(2)黑灯诱捕法:适用于趋光性昆虫。
(3)样方法:适用于多数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4)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5)照片重复取样法:可用于调查一些大型稀少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生物新课标卷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4题
一、原题
1.(2023·新课标卷)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B.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
C.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
D.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
【答案】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可以记录大中型、珍稀兽类、鸟类的活动,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A正确;
B、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不需要捕捉野生哺乳动物,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B正确;
C、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可以获得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数量及分布情况,从而计算得其种群密度,C正确;
D、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可以记录所有东北豹种群中的所有个体情况,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个体。如柳树、琪桐等。
(2)估算法: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标记重捕法和黑光灯诱捕法:①样方法一般适用于植物,也可以用于昆虫卵的数量调查及一些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蜻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一般采用五点取样法或者等距取样法,通过计数每个样方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②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种群个体总数=标志数(第一次捕获)×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志个体数。③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常用黑光灯诱捕法,如飞蛾等。
(3)其他方法:航拍法、红外触发相机、分析粪便、标记声音等。
二、基础
2.(2023·大连模拟)东北豹是世界现存最稀有的大型猫科动物,分布在我国东北、俄罗斯远东等地的深山里,具有灵敏的嗅觉和听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东北豹的种群数量不宜选用标记重捕法
B.东北豹可依据猎物发出的物理信息或化学信息对其进行追捕
C.东北豹种群雌雄个体的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D.建立自然保护区对东北豹进行易地保护,可提高其环境容纳量对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由于东北豹具有灵敏的嗅觉和听觉,具有较强的攻击性,且是世界现存的稀有动物,故不适宜选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目前调查其种群数量的方法是红外触发相机法,A正确;
B、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其中东北豹可依据猎物发出的物理信息或化学信息对其进行追捕,反映了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正确;
C、东北豹种群雌雄个体的比例是性别比例,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数量变化,C正确;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对东北豹进行就地保护,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新捕获中的标记个体数。
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结构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5、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心。(3)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4)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
3.(2023高三下·东莞月考)灰鼠对捕鼠笼能形成短时记忆,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草原灰鼠种群密度时,不影响灰鼠种群密度估值的是(  )
A.捕鼠笼的置放数目 B.捕鼠笼的置放布局
C.释放与重捕的间隔长短 D.天敌对标记鼠的捕食无选择性
【答案】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B、捕鼠笼的置放数目、置放布局布局,影响捕抓数量,从而影响灰鼠种群密度估值的准确性,AB不符合题意;
C、灰鼠对捕鼠笼能形成短时记忆并逃避重捕,会改变标记鼠所占比例,因此重捕间隔的长短影响灰鼠种群密度估值的准确性,C不符合题意;
D、天敌对标记鼠和末标记鼠的捕食无选择性,不会改变标记鼠所占比例,不会影响灰鼠种群密度估值的准确性,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记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记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m 。
4.(2023高二下·砚山月考)以下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中小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适合用标志重捕法
B.对于具有趋暗性的昆虫,可以采用黑光灯诱捕法进行调查
C.调查草地中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宜选择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D.调查酵母菌数量时不必计数计数室内全部中方格的酵母菌数量
【答案】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土壤中小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适合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
B、对于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采用黑光灯诱捕法进行调查,B错误;
C、调查草地中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宜选择双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C错误;
D、调查酵母菌数量时不必计数计数室内全部中方格的酵母菌数量,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新捕获中的标记个体数。
5.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的个体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
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
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无关
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结构
【答案】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该方法类似于标志重捕法,种群密度(数量)/释放总数=重新捕获数/标记数,可知种群密度=重新捕获数×释放总数÷标记数,即重新捕获数/a,A不符合题意;
B、从图形上看,随诱捕距离的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是下降的,B不符合题意;
C、据图可知离灯距离相同,灯高不同时,回收率不同,所以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有关,C不符合题意;
D、诱杀成虫能降低其出生率,使幼虫减少,从而改变种群年龄结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6.(2023·九龙坡模拟)岩雷鸟被称为“冰雪精灵”,是分布于我国的雷鸟之一,常见于新疆北部,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关于雷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更好的保护雷鸟,科研工作者可以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B.当一只雷鸟发现天敌时会一动不动,其他雷鸟也跟着一动不动,这属于物理信息
C.雷鸟的毛色随环境变化而改变这一适应现象具有局限性
D.如果某一年降雪延迟,雷鸟的种群数量锐减,来年雷鸟的种群数量一定会成"J"型增长
【答案】C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雷鸟的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可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
B、当一只雷鸟发现天敌时会一动不动,其他雷鸟也跟着一动不动,这属于行为信息,B错误;
C、生活在雪地的雷鸟的毛色为白色,使体色与环境一致,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但如果降雪延迟,色雷鸟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这表明雷鸟的毛色随环境变化而改变这一适应现象具有局限性,C正确;
D、如果某一年降雪延迟,雷鸟的种群数量锐减,来年雷鸟的生存环境中仍有环境阻力,不一定会成"J"型增长,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7.(2023高二下·杭州期中)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实验方法在生态学研究中得到充分应用,下列关于生态实验中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进行土壤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对体型较小的动物需采用干漏斗分离法进行分离
B.在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对生长型不同的植物所取的样方面积一般不同
C.在设计并制作生态瓶时,需将生态瓶置于阳光直射的地方
D.在探究果蝇种群增长的实验时,需用数学方法分析所得实验数据
【答案】C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A,在进行土壤类群丰富度研究时,通常采用干漏斗分离法对体型较小的动物进行分离,A正确;
B、在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取样面积要根据植物的生长型来操作,B正确;
C、在设计并制作生态瓶时,虽然生态瓶需要阳光,但需要避免阳光直射,C错误;
D、在探究果蝇种群增长的实验中,需要采用数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土壤小动物特点: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 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2)调查方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 ,二是目测估计法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一般用记名计算法。
8.(2023高二下·湖北期中)光肩星天牛是一种林木蛀干害虫,林业工作者常通过检查产卵孔、羽化孔(成虫羽化在树干留下的小孔)和幼虫粪便等方法对该虫进行监测预报。某研究机构借助标记─释放—回捕法,将引诱剂与诱捕器组合对某旱柳林内光肩星天牛的成虫数量进行估算(单位:头),其结果如下表。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项目 标记释放总数 诱捕总数 回捕标记数
雄性 574 65 27
雌性 574 62 32
总数 1148 127 59
A.该区域内光肩星天牛成虫的估算数量约为2471头
B.经估算,该区域内光肩星天牛成虫雄性数量多于雌性数量
C.利用实验中的引诱剂诱捕光肩星天牛可破坏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
D.调查该区域内旱柳株数和每株新羽化孔数也可估算光肩星天牛成虫数量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解得该区域内光肩星天牛成虫的估算数量为1148×(127÷59)=2471头,A正确;
B、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该区域内光肩星天牛成虫雄性数量为574×(65÷27)≈1382,成虫雌性数量为574×(62÷32)≈1112,因此该区域内光肩星天牛成虫雄性数量多于雌性数量,B正确;
C、引诱剂可以是性引诱剂也可以是其他方式的引诱,利用实验中的引诱剂诱捕,结合表格中的数据,诱捕的雄性和雌性数量基本一致,故该引诱方式不会破坏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C错误;
D、据题中信息,林业工作者常通过检查产卵孔、羽化孔和幼虫粪便等方法对该虫进行监测预报,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结构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2、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9.(2023高二下·赣州期中)某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一个鱼塘内草鱼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了110条草鱼,标记后原处放生,第二次捕捞前发现一条死亡的标记草鱼,除此外无其他损失;第二次捕捞与第一次捕捞的地点、捕捞工具等均相同,第二次捕获了105条草鱼,其中标记的草鱼有15条。理论上,第一次进行捕捞时,该池塘内原有草鱼的条数为(  )
A.770 B.771 C.763 D.764
【答案】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由于第二次捕捞前,发现一条死亡的标记草鱼,进行计算时,相当于第一次标记的草鱼只有109条,再根据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另外计算结果需要加上死亡的草鱼。因此,理论上,第一次进行捕捞时,该池塘内原有草鱼的条数为,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的注意点: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③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④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2、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数量(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10.(2023·湖南模拟)调查法是研究种群和群落特征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调查种群密度,可帮助监测和预报农林害虫的情况
B.调查某片菜地某种蜗牛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C.样方法和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均可用于调查农田中小动物的种群密度
D.调查发现某种群幼年个体数所占比例下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濒危动物保护,农业杂草状况调查,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 ,A正确;
B、蜗牛调查某片菜地某种蜗牛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B正确;
C、样方法可用于调查农田中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小动物种群密度,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来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C错误;
D、调查发现某种群幼年个体数所占比例下降,说明该种群未来的种群数量会减少,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 ,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对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而对体型较小,活动能力较强的土壤动物宜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2、种群的年龄组成:
(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11.(2023·湖北模拟)“沼液肥田”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创举。某农技站调查了沼液量施用不同的围垦麦田的土壤小动物密度,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宜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密度
B.施用沼液可明显提高0-10cm土层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施用沼液对10-20cm土层中小动物的物种组成影响不显著
D.沼液施用量的多少,不改变土壤小动物向地表附近聚集的倾向
【答案】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A、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而且身体微小,不适宜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密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
B、图中柱形图表示的是土壤小动物的密度,因此并不能得出施用沼液可明显提高0-10cm土层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这一结论,B错误;
C、由图可知,施用沼液后10-20cm土层中小动物的密度变化幅度不大,但不能推知施用沼液对10-20cm土层中小动物的物种组成影响,C错误;
D、由图可知,不同沼液施用量条件下,0-10cm土层中小动物类群密度均增加,所以沼液施用量的多少,不改变土壤小动物向地表附近聚集的倾向,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对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而对体型较小,活动能力较强的土壤动物宜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12.(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我国麋鹿经历了本土野外灭绝、圈养种群复壮、放归野外等历程,成功建立野生种群。2020年,我国麋鹿分布点已从最初的2处发展至81处,数量超过8 000只,基本覆盖麋鹿野外灭绝前的栖息地,展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智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不能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麋鹿种群密度
B.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
C.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内竞争最小
D.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就地保护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由于麋鹿数量较少,个体较大,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麋鹿种群密度,A错误;
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所以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B正确;
C、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为K/2,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条件下,种群数量最少时,种内竞争最小,C错误;
D、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易地保护,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生物。
(2)黑灯诱捕法:适用于趋光性昆虫。
(3)样方法:适用于多数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4)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5)照片重复取样法:可用于调查一些大型稀少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2)易地保护:如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易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它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了最后的生存机会。
(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
(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13.(2023·梅河口模拟)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草原上全部的蛇是一个种群;
②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该在其生长茂密区域取样;
③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东北鼢鼠种群密度时,标记物消失或脱落会导致估算值大于实际值;
④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两条相邻边上的菌体;
⑤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用黑光灯诱捕法来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
A.①②③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①草原上有多种蛇,全部的蛇不是一个种群,①错误;
②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该做到随机取样,不应该在其生长茂密区域取样,②错误;
③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东北鼢鼠种群密度时,标记物消失或脱落会导致重捕的个体中标记的个体数目减少,因而估算值大于实际值,③正确;
④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的原则是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因此需要统计方格内和两条相邻边上的菌体,④正确;
⑤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用黑光灯释放的紫外线诱捕法来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⑤正确,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2、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调查种群密度时常用的是样方法,首先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在分布较密集或稀疏的地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其中五点取样法适用于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3、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的注意点: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③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④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14.(2023高三·重庆模拟)下图表示某人工柳林中,林下几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随林木郁闭度(指森林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变化的调查数据。下列相关分析判断错误的是(  )
A.林木郁闭度较大时,调查林下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
B.柳树的种植密度增大,林下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都会随之变小
C.该人工柳林中,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D.适宜的柳树种植密度可提高人工柳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B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林木郁闭度较大时,林下草本植物种群密度则较小,此时可以适当扩大样方面积,A正确;
B、柳树的种植密度越大,柳林的林木郁闭度越大,随林木郁闭度增大,一年蓬、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密度越小,但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先增大后减小,B错误;
C、对于植物来讲,阳光对植物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影响森林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C正确;
D、据图分析,适宜的柳树种植密度可增加该地区的物种多样性,从而提高人工柳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
①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②原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环境有关。
水平结构:
①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②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2、分析题图数据可知,随着林木郁闭度增大,一年蓬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密度逐渐下降;随着林木郁闭度增大,刺儿菜种群密度先增大后降低。
15.(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草鱼栖息于湖泊的中、下层水体,年龄结构可分5龄,3龄时性成熟。为研究某湖泊草鱼种群,研究人员先后用小网眼和大网眼的渔网对该湖泊进行了捕捞,小网眼渔网捕捞到的草鱼均进行标记后放回原地,两次捕捞的数据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龄级 1龄 2龄 3龄 4龄 5龄
体长/cm <35 35~60 60~70 70~75 >75
小网眼渔网捕获量/条 473 107 63 53 38
大网眼渔网捕获量/条 总数 0 0 131 114 85
标记个数 — — 27 20 15
A.该草鱼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可以肯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逐渐增加
B.大量诱杀该湖泊中雄性草鱼不会影响草鱼的种群密度
C.该湖泊中草鱼的数量约为3907条
D.鱼类资源丰富的自然水域中,持续选择小网眼渔网捕鱼,可显著增加总捕获量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通过小网眼渔网捕获量可知该草鱼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可以预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可能逐渐增加,但实际上还需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A错误;
B、大量诱杀某种动物的雄性个体,会导致性别比例失调,使出生率明显降低,进而使种群的密度减小,B错误;
C、第一次捕获量为734条,第二次重捕330条,带标记62条,故湖泊中草鱼的数量约为734×330÷62≈3907条,C正确;
D、鱼类资源丰富的自然水域中,持续选择小网眼渔网捕鱼,不利于鱼资源的更新和持续,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结构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2、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的注意点: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③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④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16.(2023高三下·沭阳月考)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相关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
A.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已知血细胞计数板的一个大方格为1mm×1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大方格观察平均值为30,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3×107个
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放回到原地,第二次捕获田鼠中被标记的5只,未标记的45只,则该种群环境容纳量(K值)是2000只
C.在调查跳蝻种群密度时使用样方法,取样方时一定要随机取样
D.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实验中,统计个体比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时,可采用记名计算法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
【答案】B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A、已知血细胞计数板的大方格为1mm×1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大方格观察平均值为30,则1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30÷0.1)×103×100=3×107个,A正确;
B、由于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新捕获后带标记的个数,所以现在种群密度=50×100÷5=1000只,即K/2=1000,所以K值为2000.由于调查时间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在调查这段时间有新的个体出生,估算值K/2为1000偏大,估算K值为2000比实际值偏大,实际该种群环境容纳量(K值)小于2000只,B错误;
C、跳蝻活动能力弱,可以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取样方时一定要随机取样,不能带主观因素,C正确;
D、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统计个体比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可以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可使用记名计算法,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肉眼看不见的细菌、酵母菌等微生物(或血细胞)采用抽样检测法,其步骤为培养→抽样到计数板→显微计数→计算。
17.(2023高二下·砚山月考)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有差别。为了调查群落中物种数的多少,通常采用最小面积的方法来统计。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最小样方面积。如图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及落叶林中样方面积与物种数的关系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图中可以看出,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积越大
B.统计热带雨林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以用标记重捕法
C.样方面积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种数,所以样方面积越大越好
D.随着样方面积不断加大,样方内物种数越来越多
【答案】A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A、根据曲线图分析,热带雨林的物种数最多,说明群落丰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积越大,A正确;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由于其身体微小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或样方法调查,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B错误;
C、样方面积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种数,但也不是样方面积越大越好,应该是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最小样方面积,C错误;
D、在最小面积内,随着样方面积不断加大,样方内物种数越来越多;超过最小面积,样方内物种数不再增多,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新捕获中的标记个体数。
2、调查研究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
18.(2023高二下·山东月考)生态学家在不同季节以标记重捕法对某封闭岛屿的社鼠种群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春季到夏季性别比例下降的原因是雄性社鼠的存活率降低
B.社鼠种群密度较低时,较高性别比例有利于种群密度的恢复
C.若有部分未被标记的个体被天敌捕杀,则种群数量估算值比实际值偏大
D.决定该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春季到夏季性别比例下降的原因可能是雌性社鼠的存活率降低,A错误;
B、秋冬季节社鼠种群密度较低,性别比例较高,种群密度逐渐增加,有利于种群密度的恢复,B正确;
C、若未被标记的个体被天敌捕杀的数量更多,则种群数量估算值比实际值偏小,C错误;
D、由于该岛屿为封闭岛屿,所以决定该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没有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2、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记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记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m 。
三、提高
19.(2023·唐山模拟)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三角洲面积随泥沙淤积而逐渐增大。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进行调查是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常用方法,科研工作者在某三角洲与海岸线垂直方向上选取三处样地,设置样方后进行一次性同时采样,调查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样地 距海距离 土壌含盐量 优势物种 丰富度指数
盐地碱荼群落 较近 18 盐地碱荼 3
柽柳群落 较远 12 柽柳 5
白茅群落 最远 2.5 白茅 12
注:丰富度指数反映生物多样性水平
A.调查不同区域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时,样方大小应相同
B.土壤含盐量是影响植被类型的重要因素
C.柽柳群落中仍能找到盐地碱荼
D.该三角洲上群落演替的顺序是:盐地碱蓬群落→柽柳群落→柽白茅群落
【答案】A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调查不同区域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时,样方应根据调查对象来确定,不同区域样方大小一般不同,A错误;
B、根据表格可知:随土壤含盐量下降,优势种依次为:盐地碱荼、柽柳、白茅,即土壤含盐量是影响植被类型的重要因素,B正确;
C、群落演替的实质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故柽柳群落中仍能找到盐地碱荼,C正确;
D、由表格中的优势种的改变趋势可知该三角洲上群落演替的顺序是:盐地碱蓬群落→柽柳群落 → 白茅群落,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3、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0.(2023·深圳模拟)研究人员对甲、乙和丙三个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植被进行调查。三个群落的优势种都为细叶青冈(一种常绿阔叶树种),用K甲、K乙和K丙 表示优势种的K值,植被的物种丰富度甲>乙>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优势种的种群密度和植被的物种丰富度都能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三个群落优势种细叶青冈的K值不一定表现出K甲>K乙>K丙
C.三个群落的优势种的优势越明显对群落丰富度的提高就越有利
D.三个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群落演替可能继续进行
【答案】C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对应植物,可用采用样方法来调查优势种的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A正确;
B、虽然甲、乙和丙三个常绿阔叶林群落中的优势种是一样的,但是这三个群落的环境不同,因此细叶青冈的K值不一定表现出K甲>K乙>K丙,B正确;
C、对于群落,优势种越明显,群落丰富度反而越低,C错误;
D、群落的最终形态由环境决定的, 三个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环境发生变化时,群落演替可能继续进行,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样方法
①适用范围:一般适用于植物,也适用于昆虫卵及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如植株上蚜虫的密度 、 跳蝻的密度等。
②步骤: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求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2)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21.(2023高三下·海淀模拟)科研人员从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采集到的大熊猫粪便中提取DNA,通过PCR技术扩增DNA来区分不同大熊猫个体,进而统计大熊猫种群密度。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野生大熊猫种群密度调查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
B.PCR扩增的序列应在大熊猫的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
C.大熊猫粪便中的脱落细胞可为PCR提供模板DNA
D.不同粪便样本的PCR扩增结果一定存在明显差异
【答案】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PCR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解析】【解答】A、题意显示,野生大熊猫数量较少,且其体型较大,调查分布范围小、数量少、个体较大的种群的密度时,可采用逐个计数法,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A正确;
B、由于DNA分子具有特异性,因而可推测,PCR扩增的序列应在大熊猫的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B正确;
C、大熊猫粪便中的脱落细胞可为PCR提供模板DNA,进而可通过PCR技术扩增DNA来区分不同大熊猫个体,据此统计大熊猫种群密度,C正确;
D、由于大熊猫个体数量过少,即遗传多样性较低,因此,不同粪便样本的PCR扩增结果未必一定存在明显差异,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生物。 (2)黑灯诱捕法:趋光性昆虫。 (3)样方法:多数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4)标志重捕法: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2、PCR扩增过程: (1)变性:当温度上升到90℃以上时。双链DNA解聚为单链。 (2)复性:当温度下降到50℃左右时。两种引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两条单链DNA结合。 (3)延伸:72℃左右时,耐高温的DNA聚合酶活性高,可使DNA新链由5'端向3'端延伸。
22.(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科研人员在培养瓶中培养微囊蓝细菌和颤蓝细菌以研究其种间关系,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湖水中微囊蓝细菌和颤蓝细菌种群密度的方法通常是样方法
B.曲线①表明,在 0~13 天内,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加
C.曲线②的 K 值小于①,原因是两种蓝细菌竞争有限资源和空间
D.单独培养微囊蓝细菌时,随着其密度的增加,环境容纳量会发生改变
【答案】C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调查湖水中微囊蓝细茵和颤蓝细菌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抽样检测法,A错误;
B、曲线①表明,在0~13天内,种群数量增长为S形增长,故增长速率是先增加后减少,B错误;
C、曲线②为两种蓝细菌混养,曲线①为单养,由于徽囊蓝细菌在利用光照、无机营养等资源和空间时,和颤蓝细菌存在竞争关系,导致总K值变小,因此曲线②的K值小于曲线①,C正确;
D、种群密度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生物。
(2)黑灯诱捕法:适用于趋光性昆虫。
(3)样方法:适用于多数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4)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5)照片重复取样法:可用于调查一些大型稀少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