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生物全国乙卷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3题
一、原题
1.(2023·全国乙卷)植物可通过呼吸代谢途径的改变来适应缺氧环境。在无氧条件下,某种植物幼苗的根细胞经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时间a之前,植物根细胞无CO2释放,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B.a~b时间内植物根细胞存在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的过程
C.每分子葡萄糖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时生成的ATP比产生乳酸时的多
D.植物根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跨膜运输的过程不需要消耗ATP
二、基础
2.(2023·福州模拟)葡萄糖是哺乳动物最重要的能源物质。呼吸作用第一阶段(糖酵解)中,葡萄糖被分解成丙酮酸和NADH。丙酮酸可被NADH还原为乳酸,但是大量的乳酸并没有被哺乳动物排出体外。哺乳动物的大多数组织可吸收血液中的乳酸并将其转化成丙酮酸和有氧呼吸第二阶段(TCA循环)的中间产物,也可在一定条件下重新生成葡萄糖(糖异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糖酵解和 TCA 循环发生的场所不同,但都能生成少量ATP
B.葡萄糖代谢产生乳酸后,大部分的能量都保留在乳酸中
C.进食后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糖异生过程增强
D.禁食一段时间后,肝糖原可分解为葡萄糖参与糖酵解
3.(2023·重庆模拟)如图为葡萄糖氧化分解的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产生少量具有还原性的NADH分子
B.图中丙酮酸生成CO2的过程需要水分子参与
C.乳酸脱氢酶催化的反应中合成ATP
D.图示中NADH分子会被氧气氧化成水分子
4.(2023·九龙坡模拟)酵母菌是研究细胞呼吸的好材料,关于酵母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酵母菌与好氧细菌参与消耗氧气的酶附着部位相同
B.酵母菌单位时间内消耗O2与产生CO2的体积比为3:4,则两种呼吸方式消耗的葡萄糖一样多
C.检测酵母菌产生CO2的量可以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的时间长短来确定
D.在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时要适当延长培养时间以耗尽葡萄糖,避免干扰显色反应
5.(2023·鞍山模拟)慢跑是人类健康生活方式之一,此过程会涉及有机物的消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体内糖类是能源物质,脂肪只能作储能物质
B.运动后肌肉酸痛是由于线粒体中积累了大量的乳酸
C.机体燃烧脂肪时,细胞产生的CO2与消耗的O2量相等
D.与有氧呼吸相比,无氧呼吸过程有机物的分解不彻底
6.(2023·湛江模拟)马铃薯块茎储藏不当会出现酸味,苹果储藏不当会出现酒味。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和CO2
B.苹果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CO2和H2O
C.马铃薯和苹果应在无氧、低温、干燥环境中储藏
D.无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的大部分能量储存在产生的酸味或酒味物质中
7.(2023·金华模拟)如图为人体运动强度与血液中乳酸含量和氧气消耗速率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段只进行需氧呼吸
B.bc段CO2的释放速率不变
C.ab段细胞中有机物的能量利用效率大于cd段
D.O2消耗速率可代表人体细胞呼吸总速率
8.(2023·沈阳模拟)乳酸脱氢酶(LDH)有多种类型。人的心肌细胞中主要是LDH1,催化乳酸转化为丙酮酸,生成的丙酮酸继续进行有氧氧化;骨骼肌细胞中主要是LDH5,缺氧条件下,催化丙酮酸转化为乳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LDH1为乳酸转化为丙酮酸提供活化能
B.丙酮酸的有氧氧化过程既有水的参与,也有水的生成
C.LDH5分布在骨骼肌细胞的线粒体内膜上
D.丙酮酸转为乳酸时,释放少量能量,生成少量ATP
9.(2023高一下·大庆月考)酵母菌细胞呼吸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①一③为相关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释放的能量大多储存在ATP中
B.③进行的场所是细胞基质和线粒体
C.发生①③时,CO2释放量大于O2吸收量
D.低氧发酵液中的酵母菌能进行①②和①③
10.(2023高一下·平湖月考)如图为细胞呼吸过程的示意图,其中a、b表示物质,①~④表示主要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③过程包括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
B.①过程中有[H]产生,②④过程有[H]的消耗
C.a为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才能产生
D.b为乳酸,在人体细胞中可以产生
11.(2023·广西模拟)为研究细胞的呼吸作用,将差速离心得到的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完整的酵母菌分别装入①~⑥试管,进行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假设原细胞中物质不影响实验)
类别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 酵母菌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葡萄糖 - + - + + +
氧气 + - + - + -
注:“+”表示加入了适量的相关物质,“-”表示未加入相关物质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能产生酒精的试管有②④⑥
B.能产生CO2的试管有①③⑤
C.根据试管①③⑤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
D.根据试管②④⑥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
12.(2023·浙江模拟)细胞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由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并产生少量NADH。在乳酸菌的细胞质基质中,丙酮酸与NADH可在相关酶的催化下转化为乳酸和NAD+。在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中,丙酮酸在丙酮酸脱氢酶的催化下分解为CO2与乙醛,乙醛与NADH再在相关酶的催化下转化为乙醇和NAD+。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乳酸菌细胞与酵母菌细胞中均存在NAD+向NADH转化的过程
B.有氧条件下,乳酸菌细胞中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的ATP减少
C.乳酸菌与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物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若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产生的CO2量与有氧条件相同,则无氧条件消耗葡萄糖量是有氧条件的2倍
三、提高
13.(2023·沈阳模拟)过度酗酒可引发肝硬化,甚至肝癌。癌细胞和正常分化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ATP总量没有明显差异,但癌细胞从内环境摄取并用于细胞呼吸的葡萄糖是正常细胞的若干倍。癌细胞即使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也主要依赖无氧呼吸产生ATP的现象,称为“瓦堡效应”。肝癌细胞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的部分代谢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可通过提高肠道细胞中溶酶体的活性,增加消化酶的分泌以快速消化酒精
B.人体可通过提高血细胞中高尔基体活性,加快酒精转运使血液中酒精含量快速下降
C.过程①和③都能产生少量的ATP
D.相同条件下“瓦堡效应”导致癌细胞消耗的葡萄糖比正常细胞多
14.(2023·杭州模拟)人体骨骼肌细胞因疾跑缺氧而进行厌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能通过血液运输至肝细胞,再生葡萄糖后,可运回骨骼肌细胞,称为Cori循环,部分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糖酵解过程中不需要ATP 提供物质和能量
B.疾跑时肝细胞通过厌氧呼吸为骨骼肌供能
C.该循环耗能,但可保障机体克服暂时缺氧
D.在骨骼肌细胞内乳酸不可能转化为丙酮酸
15.(2023·烟台模拟)为研究低氧胁迫对两个黄瓜品种根系细胞呼吸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常通气情况下,品种A和B的根系细胞产生的CO2都来自线粒体
B.低氧胁迫下,品种B对氧气浓度的变化较为敏感
C.低氧胁迫下,根细胞中丙酮酸分解为酒精的过程不产生 ATP
D.低氧胁迫不影响黄瓜的光合速率和产量
16.(2023·衡阳模拟)在锥形瓶中加入葡萄糖溶液和活化的酵母菌,密闭瓶口,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用传感器分别测定O2和CO2的含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在实验过程中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B.实验进行到100s时,酵母菌O2的消耗量等于CO2的释放量
C.实验进行到200s时,酵母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大于有氧呼吸消耗的
D.500s后,锥形瓶中的O2和CO2的量维持稳定与葡萄糖含量有关
17.(2023·天津市模拟)一般的金鱼细胞呼吸与其他鱼类没有多大区别,可处于北极的一种金鱼能在极度缺氧的环境下生存很长一段时间,原因是金鱼肌细胞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新的“无氧代谢”机制——“分解葡萄糖产生乙醇(-80℃不结冰)”的奇异代谢过程,金鱼代谢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③⑤只有在极度缺氧环境中才会发生
B.若给肌细胞提供18O标记的O2,会在CO2中检测到18O
C.过程①②③⑤均能生成ATP,其中过程②生成的ATP更多
D.向该金鱼培养液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后可能会出现由蓝变绿再变黄的现象
18.(2023·宁波模拟)某兴趣小组利用注射器开展“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将2mL、4mL、6mLO2分别加到甲、乙、丙组的反应室内,丁组反应小室不加O2,每隔2min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时间/min 气体变化量/mL
甲 乙 丙 丁
2 0 0 0 0
4 0.07 0 0 0
6 0.15 0.03 0 0
8 0.22 0.1 0 0.1
10 0.27 0.12 0 0.17
12 0.35 0.2 0.02 0.25
14 0.45 0.28 0.07 0.37
A.甲组在4min时,酵母菌的线粒体仍能产生CO2
B.乙组、丙组气体增量不会超过丁组
C.丁组在8min时,其反应液能使酸性重铬酸钾变灰绿色
D.一段时间内,O2供量越大,无氧呼吸速率越低
19.(2023高一下·吉安月考)细胞代谢是细胞内所发生的用于维持生命的一系列有序化学反应的总称。这些反应进程使得生物体能够生长和繁殖、保持它们的结构以及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如图是真核生物细胞代谢的部分过程图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过程会产生NADPH,②过程会产生NADH
B.过程②产生的在叶绿体基质中被过程①利用
C.同等底物条件下,过程②产生的能量b大于过程③产生的能量c
D.过程②发生的场所和过程④发生的场所完全不同
20.(2023高一下·张掖月考)某科学小组用紫外线对野生型酵母菌进行诱变,获得线粒体不能合成和吸收NADH的缺陷型酵母菌。利用两种酵母菌进行如下两组实验:(已知呈白色的TTC显色剂能与O2竞争结合NADH,从而形成红色物质)甲组:野生型酵母菌+葡萄糖溶液+TTC显色剂→显微镜下观察线粒体的显色情况;乙组:缺陷型酵母菌+葡萄糖溶液+TTC显色剂→显微镜下观察线粒体的显色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野生型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都能合成NADH
B.葡萄糖进入野生型酵母菌的线粒体内后可产生大量能量
C.缺陷型酵母菌比野生型酵母菌更适用于酒精发酵
D.观察两组酵母菌的线粒体,甲组、乙组分别呈现红色、白色
21.(2023高一下·滨州月考)马铃薯在水淹环境中会进行无氧呼吸。科学家测定了马铃薯的某一非绿色器官在仅以葡萄糖作为呼吸底物时,不同氧气浓度下细胞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吸收量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的相对值,如图1所示:通过对马铃薯植株细胞呼吸的方式的研究,绘制了细胞呼吸过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马铃薯细胞中产生乙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B.马铃薯块茎在水淹条件下可产生乙、丙、丁
C.图1中氧浓度为b时,该器官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相等
D.图1中氧浓度为d时,马铃薯细胞可通过图2中①和②过程产生乙
22.(2023高一下·玉林期中)[H]是在生物细胞广泛存在的递氢体,对生物细胞内的多种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作用。下图是小麦叶肉细胞中[H]在细胞代谢中的产生和传递途径,X、Y、Z表示不同的物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X表示丙酮酸,形成X的同时有[H]产生
B.Z表示CO2,②过程有[H]消耗无[H]产生
C.Y表示酒精,③过程有[H]消耗和[H]产生
D.在O2充足的情况下,①②发生在线粒体
23.(2023高一下·昭通月考)如图表示某装有酵母菌的培养液(葡萄糖溶液)的密闭容器中,从开始发酵至发酵结束这段时间内气体的总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该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b段释放的CO2:都来自线粒体基质
B.bc段酵母菌无氧呼吸速率不断增强
C.发酵过程中容器内的CO2浓度不断升高
D.整个过程中容器内的O2浓度逐渐下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不会释放二氧化碳。结合题图,植物在时间a之前,植物根细胞无CO2释放,可以推断植物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A正确;
B、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会释放二氧化碳。题干中指出植物是在无氧条件下,因此a~b时间内植物根细胞进行的仍然是无氧呼吸,只是a~b时间内植物根细胞呼吸作用释放了CO2,故推断a~b时间内植物根细胞存在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的过程,B正确;
C、每分子葡萄糖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时生成的ATP与产生乳酸时的一样多,C错误;
D、酒精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所以植物根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跨膜运输的过程不需要消耗ATP,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无氧呼吸是不彻底的氧化分解,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余能量储存在产物酒精或乳酸中。两个阶段中只有第一个阶段释放出少量的能量,生产少量ATP。高等植物、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方式是酒精发酵,反应式:C6H12O62C2H5OH(酒精)+2CO2+能量;高等动物与人剧烈运动、乳酸菌、马铃薯茎、甜菜块根的无氧呼吸方式是乳酸发酵:C6H12O62C3H6O3(乳酸)+能量。
2.【答案】C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糖酵解是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产生少量ATP, TCA 循环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也产生少量ATP,A正确;
B、葡萄糖代谢产生乳酸是无氧呼吸,葡萄糖分解不彻底,大部分的能量都保留在乳酸中,B正确;
C、进食后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激素,糖异生过程减弱,C错误;
D、禁食一段时间后,血糖浓度下降,在胰高血糖素调节下,肝糖原可分解为葡萄糖参与糖酵解,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 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
3.【答案】A
【知识点】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过程①是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该过程可产生少量的NADH,NADH具有还原性,A正确;
B、图中的丙酮酸在丙酮酸脱羧酶作用下生成二氧化碳和乙醛,不需要水的参与,B错误;
C、乳酸脱氢酶催化的反应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该阶段不产生ATP,C错误;
D、图示是无氧呼吸过程,无氧呼吸过程中无水分子生成,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
2、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
4.【答案】A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解析】【解答】A、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其消耗氧气的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内膜,而好氧细菌无线粒体,与酵母菌消耗氧气的部位不同,A错误;
B、酵母菌有氧呼吸的反应式是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无氧呼吸的反应式是C6H12O62CO2+2C2H5OH+能量,若酵母菌单位时间内消耗O2与产生CO2的体积比为3:4,则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与二氧化碳均为3,消耗的葡萄糖1/2,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是1,消耗的葡萄糖是1/2,即两种呼吸方式消耗的葡萄糖一样多,B正确;
C、检测酵母菌产生CO2的量可以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的时间长短来确定:二氧化碳产生的量多,则颜色变化时间变短,C正确;
D、由于葡萄糖也能与酸性重铬酸钾发生反应,故在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时要适当延长培养时间以耗尽葡萄糖,避免干扰显色反应,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原理是:
(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
(2)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鉴定,因为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或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重铬酸钾鉴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2、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 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5.【答案】D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脂肪除了储存能量,还可以起着缓冲、保温的作用,A错误;
B、乳酸是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后释放至血液,所以没有集中在线粒体,B错误;
C、由于脂肪的氢的比例较高,所以机体燃烧脂肪时,细胞产生的CO2小于消耗的O2量,C错误;
D、有氧呼吸是将有机物进行彻底氧化分解,而无氧呼吸将有机物进行不彻底的分解,生成未彻底氧化产物乳酸或酒精,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有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分解为二氧化碳、大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和大量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
2、无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即一分子的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两分子的丙酮酸,过程中释放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
6.【答案】D
【知识点】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无CO2,A错误;
B、苹果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CO2,无H2O,B错误;
C、马铃薯和苹果应在低氧、低温、具有一定湿度的环境中储藏,C错误;
D、无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的大部分能量储存在两种细胞产生的酸味(乳酸)或酒味(酒精)物质中,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第一阶段:葡萄糖丙酮酸+[H]+少量ATP。 第二阶段:丙酮酸+[H]酒精+CO2/丙酮酸+[H] 乳酸。
7.【答案】C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ab段氧气消耗速率逐渐升高,血液中的乳酸不为0,说明该阶段主要是有氧呼吸,也有少量无氧呼吸,A错误;
B、bc段氧气消耗速率逐渐升高,有氧呼吸不断加强,CO2的释放速率逐步上升,B错误;
C、ab段主要是有氧呼吸,也有少量无氧呼吸;cd段氧气消耗速率不变,但血液中的乳酸含量逐渐升高,说明该段无氧呼吸加强。消耗等量有机物,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较多,因此,ab段细胞中有机物的能量利用效率大于cd段,C正确;
D、人体细胞呼吸总速率=有氧呼吸速率+无氧呼吸速率,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因此O2消耗速率不能代表人体细胞呼吸总速率,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人体无氧呼吸是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分解糖类等有机物生成乳酸的过程,有氧呼吸消耗氧气分解糖类等有机物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此以氧气消耗速率表示有氧呼吸速率。分析曲线图:图示为人体运动强度与氧气消耗速率和血液中乳酸含量的关系,分析两曲线可知血液中乳酸水平不为零且持续发生变化说明发生了无氧呼吸。氧气消耗速率不为零,则也进行有氧呼吸。
8.【答案】B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LDH1具有催化作用,不能提供能量,A错误;
B、丙酮酸的有氧氧化过第二阶段有水参与,第三阶段有水生成,B正确;
C、LDH5缺氧条件下,催化丙酮酸转化为乳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LDH5存在于细胞质基质,C错误;
D、丙酮酸转为乳酸时不释放能量,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据题中信息可知:乳酸脱氢酶(LDH)能催化丙酮酸与乳酸之间的相互转化。不同种类的LDH催化的化学反应不同。LDH作为酶的一种,和其他酶的作用相同,均起到催化作用,作用原理为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其中LDH5催化丙酮酸生成乳酸,该反应属于无氧呼吸第二阶段,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9.【答案】D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①代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释放的少量能量中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有少部分合成ATP,A错误;
B、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进行的场所是线粒体(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B错误;
C、①③是需氧呼吸,该过程中CO2释放量等于O2吸收量,C错误;
D、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既能进行需氧呼吸也能进行厌氧呼吸,所以发酵液中的酵母菌在低氧环境下能进行①②和①③,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 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
3、分析题图可知,①代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分别发生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②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
10.【答案】C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③过程是丙酮酸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包括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A正确;
B、①过程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该过程可产生[H];②④过程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有[H]的消耗,B正确;
C、a为丙酮酸,是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产生的,在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下都能产生,C错误;
D、b为乳酸,在人体细胞中,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有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分解为二氧化碳、大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和大量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
2、无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即一分子的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两分子的丙酮酸,过程中释放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
11.【答案】D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酒精是在无氧情况下,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会产生酒精的是②⑥,A错误;
B、有氧情况下在线粒体中会产生CO2和水,因此,会产生CO2和H2O的试管只有③⑤,B错误;
C、根据试管①③⑤的实验结果,不能判断酵母菌进行需氧呼吸的场所,C错误;
D、根据试管②④⑥的实验结果才能判断出酵母菌进行厌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酵母菌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1)有氧呼吸: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葡萄糖丙酮酸+[H]+少量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丙酮酸+H2OCO2+[H]+少量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H]+O2H2O+大量ATP。 (2)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第一阶段:葡萄糖丙酮酸+[H]+少量ATP。 第二阶段:丙酮酸+[H]酒精+CO2。
12.【答案】A
【知识点】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细胞分化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A、乳酸菌细胞与酵母菌细胞中呼吸作用第一阶段,均产生了NADH,A正确。
B、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ATP,B错误。
C、根本原因是基因不同,C错误。
D、若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产生的CO2量与有氧条件相同,则无氧条件消耗葡萄糖量是有氧条件的3倍,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 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
13.【答案】D
【知识点】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溶酶体存在于细胞中,溶酶体中的消化酶分泌出来会破坏细胞结构,且溶酶体中的消化酶一般也只能在溶酶体内起作用(需要适宜的pH等条件),A错误;
B、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器,故没有高尔基体,且高尔基体属于真核细胞中的物质转运系统,能够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拣和转运,不能转运酒精,B错误;
C、据图可知,①表示葡萄糖分解形成丙酮酸,是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能产生少量的ATP,③是丙酮酸不彻底氧化分解形成乳酸,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产生ATP,C错误;
D、癌细胞即使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也主要依赖厌氧呼吸(无氧呼吸)产生ATP的现象,称为“瓦堡效应”,产生相同的能量,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有氧呼吸多,所以相同条件下癌细胞消耗的葡萄糖比正常细胞多,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溶酶体属于生物膜系统,由高尔基体出芽形成。
2、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3、有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分解为二氧化碳、大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和大量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
4、无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即一分子的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两分子的丙酮酸,过程中释放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
14.【答案】C
【知识点】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糖酵解过程为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由图可知,糖酵解需要消耗两个ATP,A错误;
B、肝细胞一般不会缺氧,不会发生厌氧呼吸,B错误;
C、厌氧呼吸可保障机体克服暂时缺氧,且由图可知,该过程在骨骼肌细胞产生两个ATP,而在肝细胞中消耗6个ATP,因此该循环耗能,C正确;
D、由图可知,乳酸变成丙酮酸需要乳酸脱氢酶,而骨骼肌细胞中有乳酸脱氢酶,因此在骨骼肌细胞内乳酸可转化为丙酮酸,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无氧呼吸是在无氧条件下,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乳酸,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还原氢在不同酶的作用下形成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乳酸,两个阶段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2、Cori循环是指人体骨骼肌细胞因疾跑缺氧而进行厌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能通过血液运输至肝细胞,再生葡萄糖后,可运回骨骼肌细胞。
15.【答案】C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
【解析】【解答】A、据图可知,正常通气情况下,黄瓜根系细胞产生了酒精,说明其呼吸方式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则根系细胞产生二氧化碳来自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A错误;
B、与正常通气相比,低氧胁迫下,品种A产生的酒精含量更多,说明品种A对氧气浓度变化较为敏感,B错误;
C、低氧胁迫下,根细胞中丙酮酸分解为酒精的过程是无氧呼吸第二阶段,该阶段不产生 ATP,C正确;
D、长期处于低氧胁迫条件下,无氧呼吸产生的ATP减少,影响主动运输过程,植物吸收无机盐的能力下降,进而会影响植物的光合速率,导致产量降低,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1、有氧呼吸是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细胞彻底氧化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还原氢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结合形成水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2、无氧呼吸是在无氧条件下,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乳酸,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还原氢在不同酶的作用下形成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乳酸,两个阶段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16.【答案】B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该瓶口是密闭的,开始时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随着氧气逐渐减少,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进行,A正确;
B、据图分析,100s时,该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同时进行,酵母菌O2的消耗量为1.0mg·L-1,CO2的释放量为10mg·L-1,O2的消耗量不等于CO2的释放量,B错误;
C、实验进行到200s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同时进行,从图中曲线可知,CO2的释放量为15mg·L-1,O2的消耗量大约为0.75左右,无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为15-0.75=14.25mg·L-1,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为0.75mg·L-1,所以酵母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大于有氧呼吸消耗的,C正确;
D、据图可知,400s之后,密闭容器中O2和CO2的含量基本不变,说明400s时葡萄糖可能消耗完,不再进行细胞呼吸,所以500s后,锥形瓶中的O2和CO2的量维持稳定与葡萄糖含量有关,D项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 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
3、酵母菌是真核生物,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进行有氧呼吸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进行无氧呼吸时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
17.【答案】B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过程③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因而在有氧条件下过程③也会发生,A错误;
B、18O标记的O2进行有氧呼吸产生H218O,之后进入肌细胞的基质与丙酮酸反应生成C18O2,B正确;
C、①③过程能产生ATP,②⑤过程不能生成ATP,C错误;
D、向该金鱼培养液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后可能会出现由橙色变为灰绿色的现象,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分析题图,①③过程为细胞呼吸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生成丙酮酸的过程,场所为细胞质基质,②过程丙酮酸反应生成乳酸,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到肌细胞中,④为乳酸转变为丙酮酸⑤丙酮酸转变为酒精的过程,转化为丙酮酸后分解产生酒精,通过血液循环释放到体外。
18.【答案】B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解析】【解答】A、甲组在4min时,气体变化量是增加0.07mL,此时酵母菌刚刚进无氧呼吸,反应室内还有少量O2,酵母菌也能进行有氧呼吸,酵母菌的线粒体仍能产生CO2 ,A正确;
B、丁组没有氧气,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如果葡萄糖供应充足,乙组、丙组由于进行了有氧呼吸酵母菌繁殖速度快,消耗完氧气进行无氧呼吸,由于乙、丙组酵母菌数量多,进行无氧呼吸的气体增量可能超过丁组 ,B错误;
C、丁组在8min时,气体增量是0.1mL,此时细胞中已经开始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CO2,酒精能和酸性重铬酸钾反应生成灰绿色物质,C正确;
D、据表,一段时间内,甲、乙、丙组O2供量越大,无氧呼吸速率越低 ,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 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
3、实验探究: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可以进行细胞呼吸。二氧化碳及其含量的检测:①澄清石灰水,根据产生碳酸钙沉淀的多少判断二氧化碳的产生量。②溴麝香草酚蓝,其由蓝变绿再变黄所经历的时间越短,则二氧化碳的产生量越多。题中甲乙组为对比实验,没有对照组和实验组之分,都是实验组,也可以称为相互对照实验。
19.【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①为光合作用,会产生NADPH,②为有氧呼吸,会产生NADH,A正确;
B、①为光合作用,②为有氧呼吸的过程,产生的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暗反应阶段的场所为叶绿体基质,B正确;
C、②为有氧呼吸,③为乳酸型无氧呼吸,有氧呼吸通过将有机物彻底的氧化分解,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而无氧呼吸是对有机物不彻底的氧化分解,还有大部分能量保留在乳酸中,所以同等底物条件下,过程②产生的能量b大于过程③产生的能量c,C正确;
D、过程②是有氧呼吸,过程④是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场所都在细胞质基质,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 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
3、由图可知,①为光合作用,②为有氧呼吸,③为乳酸型无氧呼吸,④为酒精型无氧呼吸。
20.【答案】B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解析】【解答】A、野生型酵母菌能进行正常的有氧呼吸,其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分别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合成NADH,A项正确;
B、葡萄糖不能直接进入线粒体,需要分解成丙酮酸后才能进入野生型酵母菌的线粒体内,B项错误;
C、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线粒体中不能合成和吸收NADH,说明该缺陷型酵母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均无法正常进行。其呼吸过程只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因而比野生型酵母菌更适用于酒精发酵,C项正确;
D、野生型酵母菌的线粒体中能合成NADH,TTC显色剂能与NADH结合而呈现红色,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的线粒体中不能合成NADH,TTC显色剂不能与NADH结合而呈现白色,所以观察两组酵母菌的线粒体,甲组、乙组分别呈现红色、白色、D项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 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
21.【答案】A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分析图2可知,过程①是有氧呼吸,甲为水,乙为二氧化碳;过程②为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③为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丙为乳酸,丁为酒精;故马铃薯细胞中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和线粒体基质(有氧呼吸),A正确;
B、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乙为二氧化碳,丙为乳酸,丁为酒精,其在水淹条件下不会产生乙、丁,B错误;
C、据图1可知,当氧气浓度为b时,既有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又有氧气的吸收量,且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大于氧气吸收量,说明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由于有氧呼吸吸收氧气的量=有氧呼吸的二氧化碳的释放量=3,二氧化碳的(总)释放量=有氧呼吸的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无氧呼吸的二氧化碳的释放量=8,故无氧呼吸的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为5。因有氧呼吸中:C6H12O6——6CO2可知,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3/6=1/2;无氧呼吸中:C6H12O6——2CO2可知,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5/2,即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不相等,C错误;
D、图2中①是有氧呼吸,②为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当氧气浓度为d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等于氧气的吸收量,说明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故马铃薯细胞可通过图2中①过程产生乙(二氧化碳),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分析图1,当氧气浓度为a时,只有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细胞只进行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当氧气浓度为b、c时,既有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又有氧气的吸收量,且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大于氧气吸收量,说明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当氧气浓度为d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等于氧气的吸收量,说明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分析图2,过程①是有氧呼吸,甲为水,乙为二氧化碳;过程②为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③为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丙为乳酸,丁为酒精。
2、有氧呼吸全过程:
(1)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
(2)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分解为二氧化碳、大量的[H]和少量能量。
(3)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和大量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
3、无氧呼吸全过程:
(1)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
(2)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丙酮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或乳酸。
22.【答案】A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①表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X)并产生 [H] ,A正确;
B、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Z表示二氧化碳,第二阶段产生[H]、第三阶段消耗[H],B错误;
C、③表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Y表示酒精,有[H]消耗但无[H]产生,C错误;
D、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①②表示有氧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有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分解为二氧化碳、大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和大量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
2、无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即一分子的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两分子的丙酮酸,过程中释放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
23.【答案】B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段容器中的气体总量不变,即释放的量等于的吸收量,因此该阶段只进行有氧呼吸,释放的都来自线粒体基质,A正确;
B、段酵母菌无氧呼吸速率先随浓度的降低而增强,后随着底物的消耗而减弱,B错误;
C、整个过程中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释放,因处于密闭容器中,故发酵过程中容器内浓度不断升高,C正确;
D、整个过程中,酵母菌进行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因此整个过程中容器内浓度逐渐下降,甚至为0,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有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分解为二氧化碳、大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和大量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
2、无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即一分子的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两分子的丙酮酸,过程中释放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生物全国乙卷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3题
一、原题
1.(2023·全国乙卷)植物可通过呼吸代谢途径的改变来适应缺氧环境。在无氧条件下,某种植物幼苗的根细胞经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时间a之前,植物根细胞无CO2释放,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B.a~b时间内植物根细胞存在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的过程
C.每分子葡萄糖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时生成的ATP比产生乳酸时的多
D.植物根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跨膜运输的过程不需要消耗ATP
【答案】C
【知识点】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不会释放二氧化碳。结合题图,植物在时间a之前,植物根细胞无CO2释放,可以推断植物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A正确;
B、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会释放二氧化碳。题干中指出植物是在无氧条件下,因此a~b时间内植物根细胞进行的仍然是无氧呼吸,只是a~b时间内植物根细胞呼吸作用释放了CO2,故推断a~b时间内植物根细胞存在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的过程,B正确;
C、每分子葡萄糖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时生成的ATP与产生乳酸时的一样多,C错误;
D、酒精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所以植物根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跨膜运输的过程不需要消耗ATP,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无氧呼吸是不彻底的氧化分解,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余能量储存在产物酒精或乳酸中。两个阶段中只有第一个阶段释放出少量的能量,生产少量ATP。高等植物、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方式是酒精发酵,反应式:C6H12O62C2H5OH(酒精)+2CO2+能量;高等动物与人剧烈运动、乳酸菌、马铃薯茎、甜菜块根的无氧呼吸方式是乳酸发酵:C6H12O62C3H6O3(乳酸)+能量。
二、基础
2.(2023·福州模拟)葡萄糖是哺乳动物最重要的能源物质。呼吸作用第一阶段(糖酵解)中,葡萄糖被分解成丙酮酸和NADH。丙酮酸可被NADH还原为乳酸,但是大量的乳酸并没有被哺乳动物排出体外。哺乳动物的大多数组织可吸收血液中的乳酸并将其转化成丙酮酸和有氧呼吸第二阶段(TCA循环)的中间产物,也可在一定条件下重新生成葡萄糖(糖异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糖酵解和 TCA 循环发生的场所不同,但都能生成少量ATP
B.葡萄糖代谢产生乳酸后,大部分的能量都保留在乳酸中
C.进食后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糖异生过程增强
D.禁食一段时间后,肝糖原可分解为葡萄糖参与糖酵解
【答案】C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糖酵解是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产生少量ATP, TCA 循环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也产生少量ATP,A正确;
B、葡萄糖代谢产生乳酸是无氧呼吸,葡萄糖分解不彻底,大部分的能量都保留在乳酸中,B正确;
C、进食后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激素,糖异生过程减弱,C错误;
D、禁食一段时间后,血糖浓度下降,在胰高血糖素调节下,肝糖原可分解为葡萄糖参与糖酵解,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 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
3.(2023·重庆模拟)如图为葡萄糖氧化分解的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产生少量具有还原性的NADH分子
B.图中丙酮酸生成CO2的过程需要水分子参与
C.乳酸脱氢酶催化的反应中合成ATP
D.图示中NADH分子会被氧气氧化成水分子
【答案】A
【知识点】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过程①是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该过程可产生少量的NADH,NADH具有还原性,A正确;
B、图中的丙酮酸在丙酮酸脱羧酶作用下生成二氧化碳和乙醛,不需要水的参与,B错误;
C、乳酸脱氢酶催化的反应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该阶段不产生ATP,C错误;
D、图示是无氧呼吸过程,无氧呼吸过程中无水分子生成,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
2、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
4.(2023·九龙坡模拟)酵母菌是研究细胞呼吸的好材料,关于酵母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酵母菌与好氧细菌参与消耗氧气的酶附着部位相同
B.酵母菌单位时间内消耗O2与产生CO2的体积比为3:4,则两种呼吸方式消耗的葡萄糖一样多
C.检测酵母菌产生CO2的量可以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的时间长短来确定
D.在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时要适当延长培养时间以耗尽葡萄糖,避免干扰显色反应
【答案】A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解析】【解答】A、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其消耗氧气的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内膜,而好氧细菌无线粒体,与酵母菌消耗氧气的部位不同,A错误;
B、酵母菌有氧呼吸的反应式是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无氧呼吸的反应式是C6H12O62CO2+2C2H5OH+能量,若酵母菌单位时间内消耗O2与产生CO2的体积比为3:4,则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与二氧化碳均为3,消耗的葡萄糖1/2,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是1,消耗的葡萄糖是1/2,即两种呼吸方式消耗的葡萄糖一样多,B正确;
C、检测酵母菌产生CO2的量可以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的时间长短来确定:二氧化碳产生的量多,则颜色变化时间变短,C正确;
D、由于葡萄糖也能与酸性重铬酸钾发生反应,故在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时要适当延长培养时间以耗尽葡萄糖,避免干扰显色反应,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原理是:
(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
(2)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鉴定,因为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或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重铬酸钾鉴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2、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 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5.(2023·鞍山模拟)慢跑是人类健康生活方式之一,此过程会涉及有机物的消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体内糖类是能源物质,脂肪只能作储能物质
B.运动后肌肉酸痛是由于线粒体中积累了大量的乳酸
C.机体燃烧脂肪时,细胞产生的CO2与消耗的O2量相等
D.与有氧呼吸相比,无氧呼吸过程有机物的分解不彻底
【答案】D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脂肪除了储存能量,还可以起着缓冲、保温的作用,A错误;
B、乳酸是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后释放至血液,所以没有集中在线粒体,B错误;
C、由于脂肪的氢的比例较高,所以机体燃烧脂肪时,细胞产生的CO2小于消耗的O2量,C错误;
D、有氧呼吸是将有机物进行彻底氧化分解,而无氧呼吸将有机物进行不彻底的分解,生成未彻底氧化产物乳酸或酒精,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有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分解为二氧化碳、大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和大量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
2、无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即一分子的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两分子的丙酮酸,过程中释放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
6.(2023·湛江模拟)马铃薯块茎储藏不当会出现酸味,苹果储藏不当会出现酒味。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和CO2
B.苹果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CO2和H2O
C.马铃薯和苹果应在无氧、低温、干燥环境中储藏
D.无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的大部分能量储存在产生的酸味或酒味物质中
【答案】D
【知识点】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无CO2,A错误;
B、苹果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CO2,无H2O,B错误;
C、马铃薯和苹果应在低氧、低温、具有一定湿度的环境中储藏,C错误;
D、无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的大部分能量储存在两种细胞产生的酸味(乳酸)或酒味(酒精)物质中,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第一阶段:葡萄糖丙酮酸+[H]+少量ATP。 第二阶段:丙酮酸+[H]酒精+CO2/丙酮酸+[H] 乳酸。
7.(2023·金华模拟)如图为人体运动强度与血液中乳酸含量和氧气消耗速率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段只进行需氧呼吸
B.bc段CO2的释放速率不变
C.ab段细胞中有机物的能量利用效率大于cd段
D.O2消耗速率可代表人体细胞呼吸总速率
【答案】C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ab段氧气消耗速率逐渐升高,血液中的乳酸不为0,说明该阶段主要是有氧呼吸,也有少量无氧呼吸,A错误;
B、bc段氧气消耗速率逐渐升高,有氧呼吸不断加强,CO2的释放速率逐步上升,B错误;
C、ab段主要是有氧呼吸,也有少量无氧呼吸;cd段氧气消耗速率不变,但血液中的乳酸含量逐渐升高,说明该段无氧呼吸加强。消耗等量有机物,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较多,因此,ab段细胞中有机物的能量利用效率大于cd段,C正确;
D、人体细胞呼吸总速率=有氧呼吸速率+无氧呼吸速率,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因此O2消耗速率不能代表人体细胞呼吸总速率,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人体无氧呼吸是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分解糖类等有机物生成乳酸的过程,有氧呼吸消耗氧气分解糖类等有机物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此以氧气消耗速率表示有氧呼吸速率。分析曲线图:图示为人体运动强度与氧气消耗速率和血液中乳酸含量的关系,分析两曲线可知血液中乳酸水平不为零且持续发生变化说明发生了无氧呼吸。氧气消耗速率不为零,则也进行有氧呼吸。
8.(2023·沈阳模拟)乳酸脱氢酶(LDH)有多种类型。人的心肌细胞中主要是LDH1,催化乳酸转化为丙酮酸,生成的丙酮酸继续进行有氧氧化;骨骼肌细胞中主要是LDH5,缺氧条件下,催化丙酮酸转化为乳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LDH1为乳酸转化为丙酮酸提供活化能
B.丙酮酸的有氧氧化过程既有水的参与,也有水的生成
C.LDH5分布在骨骼肌细胞的线粒体内膜上
D.丙酮酸转为乳酸时,释放少量能量,生成少量ATP
【答案】B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LDH1具有催化作用,不能提供能量,A错误;
B、丙酮酸的有氧氧化过第二阶段有水参与,第三阶段有水生成,B正确;
C、LDH5缺氧条件下,催化丙酮酸转化为乳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LDH5存在于细胞质基质,C错误;
D、丙酮酸转为乳酸时不释放能量,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据题中信息可知:乳酸脱氢酶(LDH)能催化丙酮酸与乳酸之间的相互转化。不同种类的LDH催化的化学反应不同。LDH作为酶的一种,和其他酶的作用相同,均起到催化作用,作用原理为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其中LDH5催化丙酮酸生成乳酸,该反应属于无氧呼吸第二阶段,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9.(2023高一下·大庆月考)酵母菌细胞呼吸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①一③为相关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释放的能量大多储存在ATP中
B.③进行的场所是细胞基质和线粒体
C.发生①③时,CO2释放量大于O2吸收量
D.低氧发酵液中的酵母菌能进行①②和①③
【答案】D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①代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释放的少量能量中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有少部分合成ATP,A错误;
B、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进行的场所是线粒体(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B错误;
C、①③是需氧呼吸,该过程中CO2释放量等于O2吸收量,C错误;
D、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既能进行需氧呼吸也能进行厌氧呼吸,所以发酵液中的酵母菌在低氧环境下能进行①②和①③,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 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
3、分析题图可知,①代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分别发生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②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
10.(2023高一下·平湖月考)如图为细胞呼吸过程的示意图,其中a、b表示物质,①~④表示主要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③过程包括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
B.①过程中有[H]产生,②④过程有[H]的消耗
C.a为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才能产生
D.b为乳酸,在人体细胞中可以产生
【答案】C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③过程是丙酮酸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包括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A正确;
B、①过程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该过程可产生[H];②④过程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有[H]的消耗,B正确;
C、a为丙酮酸,是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产生的,在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下都能产生,C错误;
D、b为乳酸,在人体细胞中,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有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分解为二氧化碳、大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和大量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
2、无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即一分子的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两分子的丙酮酸,过程中释放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
11.(2023·广西模拟)为研究细胞的呼吸作用,将差速离心得到的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完整的酵母菌分别装入①~⑥试管,进行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假设原细胞中物质不影响实验)
类别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 酵母菌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葡萄糖 - + - + + +
氧气 + - + - + -
注:“+”表示加入了适量的相关物质,“-”表示未加入相关物质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能产生酒精的试管有②④⑥
B.能产生CO2的试管有①③⑤
C.根据试管①③⑤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
D.根据试管②④⑥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
【答案】D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酒精是在无氧情况下,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会产生酒精的是②⑥,A错误;
B、有氧情况下在线粒体中会产生CO2和水,因此,会产生CO2和H2O的试管只有③⑤,B错误;
C、根据试管①③⑤的实验结果,不能判断酵母菌进行需氧呼吸的场所,C错误;
D、根据试管②④⑥的实验结果才能判断出酵母菌进行厌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酵母菌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1)有氧呼吸: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葡萄糖丙酮酸+[H]+少量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丙酮酸+H2OCO2+[H]+少量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H]+O2H2O+大量ATP。 (2)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第一阶段:葡萄糖丙酮酸+[H]+少量ATP。 第二阶段:丙酮酸+[H]酒精+CO2。
12.(2023·浙江模拟)细胞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由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并产生少量NADH。在乳酸菌的细胞质基质中,丙酮酸与NADH可在相关酶的催化下转化为乳酸和NAD+。在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中,丙酮酸在丙酮酸脱氢酶的催化下分解为CO2与乙醛,乙醛与NADH再在相关酶的催化下转化为乙醇和NAD+。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乳酸菌细胞与酵母菌细胞中均存在NAD+向NADH转化的过程
B.有氧条件下,乳酸菌细胞中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的ATP减少
C.乳酸菌与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物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若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产生的CO2量与有氧条件相同,则无氧条件消耗葡萄糖量是有氧条件的2倍
【答案】A
【知识点】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细胞分化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A、乳酸菌细胞与酵母菌细胞中呼吸作用第一阶段,均产生了NADH,A正确。
B、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ATP,B错误。
C、根本原因是基因不同,C错误。
D、若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产生的CO2量与有氧条件相同,则无氧条件消耗葡萄糖量是有氧条件的3倍,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 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
三、提高
13.(2023·沈阳模拟)过度酗酒可引发肝硬化,甚至肝癌。癌细胞和正常分化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ATP总量没有明显差异,但癌细胞从内环境摄取并用于细胞呼吸的葡萄糖是正常细胞的若干倍。癌细胞即使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也主要依赖无氧呼吸产生ATP的现象,称为“瓦堡效应”。肝癌细胞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的部分代谢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可通过提高肠道细胞中溶酶体的活性,增加消化酶的分泌以快速消化酒精
B.人体可通过提高血细胞中高尔基体活性,加快酒精转运使血液中酒精含量快速下降
C.过程①和③都能产生少量的ATP
D.相同条件下“瓦堡效应”导致癌细胞消耗的葡萄糖比正常细胞多
【答案】D
【知识点】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溶酶体存在于细胞中,溶酶体中的消化酶分泌出来会破坏细胞结构,且溶酶体中的消化酶一般也只能在溶酶体内起作用(需要适宜的pH等条件),A错误;
B、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器,故没有高尔基体,且高尔基体属于真核细胞中的物质转运系统,能够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拣和转运,不能转运酒精,B错误;
C、据图可知,①表示葡萄糖分解形成丙酮酸,是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能产生少量的ATP,③是丙酮酸不彻底氧化分解形成乳酸,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产生ATP,C错误;
D、癌细胞即使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也主要依赖厌氧呼吸(无氧呼吸)产生ATP的现象,称为“瓦堡效应”,产生相同的能量,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有氧呼吸多,所以相同条件下癌细胞消耗的葡萄糖比正常细胞多,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溶酶体属于生物膜系统,由高尔基体出芽形成。
2、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3、有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分解为二氧化碳、大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和大量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
4、无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即一分子的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两分子的丙酮酸,过程中释放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
14.(2023·杭州模拟)人体骨骼肌细胞因疾跑缺氧而进行厌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能通过血液运输至肝细胞,再生葡萄糖后,可运回骨骼肌细胞,称为Cori循环,部分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糖酵解过程中不需要ATP 提供物质和能量
B.疾跑时肝细胞通过厌氧呼吸为骨骼肌供能
C.该循环耗能,但可保障机体克服暂时缺氧
D.在骨骼肌细胞内乳酸不可能转化为丙酮酸
【答案】C
【知识点】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糖酵解过程为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由图可知,糖酵解需要消耗两个ATP,A错误;
B、肝细胞一般不会缺氧,不会发生厌氧呼吸,B错误;
C、厌氧呼吸可保障机体克服暂时缺氧,且由图可知,该过程在骨骼肌细胞产生两个ATP,而在肝细胞中消耗6个ATP,因此该循环耗能,C正确;
D、由图可知,乳酸变成丙酮酸需要乳酸脱氢酶,而骨骼肌细胞中有乳酸脱氢酶,因此在骨骼肌细胞内乳酸可转化为丙酮酸,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无氧呼吸是在无氧条件下,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乳酸,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还原氢在不同酶的作用下形成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乳酸,两个阶段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2、Cori循环是指人体骨骼肌细胞因疾跑缺氧而进行厌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能通过血液运输至肝细胞,再生葡萄糖后,可运回骨骼肌细胞。
15.(2023·烟台模拟)为研究低氧胁迫对两个黄瓜品种根系细胞呼吸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常通气情况下,品种A和B的根系细胞产生的CO2都来自线粒体
B.低氧胁迫下,品种B对氧气浓度的变化较为敏感
C.低氧胁迫下,根细胞中丙酮酸分解为酒精的过程不产生 ATP
D.低氧胁迫不影响黄瓜的光合速率和产量
【答案】C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
【解析】【解答】A、据图可知,正常通气情况下,黄瓜根系细胞产生了酒精,说明其呼吸方式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则根系细胞产生二氧化碳来自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A错误;
B、与正常通气相比,低氧胁迫下,品种A产生的酒精含量更多,说明品种A对氧气浓度变化较为敏感,B错误;
C、低氧胁迫下,根细胞中丙酮酸分解为酒精的过程是无氧呼吸第二阶段,该阶段不产生 ATP,C正确;
D、长期处于低氧胁迫条件下,无氧呼吸产生的ATP减少,影响主动运输过程,植物吸收无机盐的能力下降,进而会影响植物的光合速率,导致产量降低,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1、有氧呼吸是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细胞彻底氧化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还原氢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结合形成水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2、无氧呼吸是在无氧条件下,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乳酸,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还原氢在不同酶的作用下形成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乳酸,两个阶段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16.(2023·衡阳模拟)在锥形瓶中加入葡萄糖溶液和活化的酵母菌,密闭瓶口,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用传感器分别测定O2和CO2的含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在实验过程中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B.实验进行到100s时,酵母菌O2的消耗量等于CO2的释放量
C.实验进行到200s时,酵母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大于有氧呼吸消耗的
D.500s后,锥形瓶中的O2和CO2的量维持稳定与葡萄糖含量有关
【答案】B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该瓶口是密闭的,开始时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随着氧气逐渐减少,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进行,A正确;
B、据图分析,100s时,该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同时进行,酵母菌O2的消耗量为1.0mg·L-1,CO2的释放量为10mg·L-1,O2的消耗量不等于CO2的释放量,B错误;
C、实验进行到200s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同时进行,从图中曲线可知,CO2的释放量为15mg·L-1,O2的消耗量大约为0.75左右,无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为15-0.75=14.25mg·L-1,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为0.75mg·L-1,所以酵母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大于有氧呼吸消耗的,C正确;
D、据图可知,400s之后,密闭容器中O2和CO2的含量基本不变,说明400s时葡萄糖可能消耗完,不再进行细胞呼吸,所以500s后,锥形瓶中的O2和CO2的量维持稳定与葡萄糖含量有关,D项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 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
3、酵母菌是真核生物,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进行有氧呼吸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进行无氧呼吸时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
17.(2023·天津市模拟)一般的金鱼细胞呼吸与其他鱼类没有多大区别,可处于北极的一种金鱼能在极度缺氧的环境下生存很长一段时间,原因是金鱼肌细胞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新的“无氧代谢”机制——“分解葡萄糖产生乙醇(-80℃不结冰)”的奇异代谢过程,金鱼代谢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③⑤只有在极度缺氧环境中才会发生
B.若给肌细胞提供18O标记的O2,会在CO2中检测到18O
C.过程①②③⑤均能生成ATP,其中过程②生成的ATP更多
D.向该金鱼培养液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后可能会出现由蓝变绿再变黄的现象
【答案】B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过程③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因而在有氧条件下过程③也会发生,A错误;
B、18O标记的O2进行有氧呼吸产生H218O,之后进入肌细胞的基质与丙酮酸反应生成C18O2,B正确;
C、①③过程能产生ATP,②⑤过程不能生成ATP,C错误;
D、向该金鱼培养液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后可能会出现由橙色变为灰绿色的现象,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分析题图,①③过程为细胞呼吸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生成丙酮酸的过程,场所为细胞质基质,②过程丙酮酸反应生成乳酸,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到肌细胞中,④为乳酸转变为丙酮酸⑤丙酮酸转变为酒精的过程,转化为丙酮酸后分解产生酒精,通过血液循环释放到体外。
18.(2023·宁波模拟)某兴趣小组利用注射器开展“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将2mL、4mL、6mLO2分别加到甲、乙、丙组的反应室内,丁组反应小室不加O2,每隔2min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时间/min 气体变化量/mL
甲 乙 丙 丁
2 0 0 0 0
4 0.07 0 0 0
6 0.15 0.03 0 0
8 0.22 0.1 0 0.1
10 0.27 0.12 0 0.17
12 0.35 0.2 0.02 0.25
14 0.45 0.28 0.07 0.37
A.甲组在4min时,酵母菌的线粒体仍能产生CO2
B.乙组、丙组气体增量不会超过丁组
C.丁组在8min时,其反应液能使酸性重铬酸钾变灰绿色
D.一段时间内,O2供量越大,无氧呼吸速率越低
【答案】B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解析】【解答】A、甲组在4min时,气体变化量是增加0.07mL,此时酵母菌刚刚进无氧呼吸,反应室内还有少量O2,酵母菌也能进行有氧呼吸,酵母菌的线粒体仍能产生CO2 ,A正确;
B、丁组没有氧气,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如果葡萄糖供应充足,乙组、丙组由于进行了有氧呼吸酵母菌繁殖速度快,消耗完氧气进行无氧呼吸,由于乙、丙组酵母菌数量多,进行无氧呼吸的气体增量可能超过丁组 ,B错误;
C、丁组在8min时,气体增量是0.1mL,此时细胞中已经开始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CO2,酒精能和酸性重铬酸钾反应生成灰绿色物质,C正确;
D、据表,一段时间内,甲、乙、丙组O2供量越大,无氧呼吸速率越低 ,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 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
3、实验探究: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可以进行细胞呼吸。二氧化碳及其含量的检测:①澄清石灰水,根据产生碳酸钙沉淀的多少判断二氧化碳的产生量。②溴麝香草酚蓝,其由蓝变绿再变黄所经历的时间越短,则二氧化碳的产生量越多。题中甲乙组为对比实验,没有对照组和实验组之分,都是实验组,也可以称为相互对照实验。
19.(2023高一下·吉安月考)细胞代谢是细胞内所发生的用于维持生命的一系列有序化学反应的总称。这些反应进程使得生物体能够生长和繁殖、保持它们的结构以及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如图是真核生物细胞代谢的部分过程图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过程会产生NADPH,②过程会产生NADH
B.过程②产生的在叶绿体基质中被过程①利用
C.同等底物条件下,过程②产生的能量b大于过程③产生的能量c
D.过程②发生的场所和过程④发生的场所完全不同
【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①为光合作用,会产生NADPH,②为有氧呼吸,会产生NADH,A正确;
B、①为光合作用,②为有氧呼吸的过程,产生的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暗反应阶段的场所为叶绿体基质,B正确;
C、②为有氧呼吸,③为乳酸型无氧呼吸,有氧呼吸通过将有机物彻底的氧化分解,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而无氧呼吸是对有机物不彻底的氧化分解,还有大部分能量保留在乳酸中,所以同等底物条件下,过程②产生的能量b大于过程③产生的能量c,C正确;
D、过程②是有氧呼吸,过程④是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场所都在细胞质基质,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 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
3、由图可知,①为光合作用,②为有氧呼吸,③为乳酸型无氧呼吸,④为酒精型无氧呼吸。
20.(2023高一下·张掖月考)某科学小组用紫外线对野生型酵母菌进行诱变,获得线粒体不能合成和吸收NADH的缺陷型酵母菌。利用两种酵母菌进行如下两组实验:(已知呈白色的TTC显色剂能与O2竞争结合NADH,从而形成红色物质)甲组:野生型酵母菌+葡萄糖溶液+TTC显色剂→显微镜下观察线粒体的显色情况;乙组:缺陷型酵母菌+葡萄糖溶液+TTC显色剂→显微镜下观察线粒体的显色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野生型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都能合成NADH
B.葡萄糖进入野生型酵母菌的线粒体内后可产生大量能量
C.缺陷型酵母菌比野生型酵母菌更适用于酒精发酵
D.观察两组酵母菌的线粒体,甲组、乙组分别呈现红色、白色
【答案】B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解析】【解答】A、野生型酵母菌能进行正常的有氧呼吸,其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分别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合成NADH,A项正确;
B、葡萄糖不能直接进入线粒体,需要分解成丙酮酸后才能进入野生型酵母菌的线粒体内,B项错误;
C、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线粒体中不能合成和吸收NADH,说明该缺陷型酵母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均无法正常进行。其呼吸过程只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因而比野生型酵母菌更适用于酒精发酵,C项正确;
D、野生型酵母菌的线粒体中能合成NADH,TTC显色剂能与NADH结合而呈现红色,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的线粒体中不能合成NADH,TTC显色剂不能与NADH结合而呈现白色,所以观察两组酵母菌的线粒体,甲组、乙组分别呈现红色、白色、D项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 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
21.(2023高一下·滨州月考)马铃薯在水淹环境中会进行无氧呼吸。科学家测定了马铃薯的某一非绿色器官在仅以葡萄糖作为呼吸底物时,不同氧气浓度下细胞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吸收量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的相对值,如图1所示:通过对马铃薯植株细胞呼吸的方式的研究,绘制了细胞呼吸过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马铃薯细胞中产生乙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B.马铃薯块茎在水淹条件下可产生乙、丙、丁
C.图1中氧浓度为b时,该器官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相等
D.图1中氧浓度为d时,马铃薯细胞可通过图2中①和②过程产生乙
【答案】A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分析图2可知,过程①是有氧呼吸,甲为水,乙为二氧化碳;过程②为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③为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丙为乳酸,丁为酒精;故马铃薯细胞中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和线粒体基质(有氧呼吸),A正确;
B、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乙为二氧化碳,丙为乳酸,丁为酒精,其在水淹条件下不会产生乙、丁,B错误;
C、据图1可知,当氧气浓度为b时,既有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又有氧气的吸收量,且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大于氧气吸收量,说明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由于有氧呼吸吸收氧气的量=有氧呼吸的二氧化碳的释放量=3,二氧化碳的(总)释放量=有氧呼吸的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无氧呼吸的二氧化碳的释放量=8,故无氧呼吸的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为5。因有氧呼吸中:C6H12O6——6CO2可知,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3/6=1/2;无氧呼吸中:C6H12O6——2CO2可知,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5/2,即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不相等,C错误;
D、图2中①是有氧呼吸,②为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当氧气浓度为d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等于氧气的吸收量,说明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故马铃薯细胞可通过图2中①过程产生乙(二氧化碳),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分析图1,当氧气浓度为a时,只有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细胞只进行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当氧气浓度为b、c时,既有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又有氧气的吸收量,且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大于氧气吸收量,说明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当氧气浓度为d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等于氧气的吸收量,说明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分析图2,过程①是有氧呼吸,甲为水,乙为二氧化碳;过程②为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③为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丙为乳酸,丁为酒精。
2、有氧呼吸全过程:
(1)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
(2)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分解为二氧化碳、大量的[H]和少量能量。
(3)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和大量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
3、无氧呼吸全过程:
(1)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
(2)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丙酮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或乳酸。
22.(2023高一下·玉林期中)[H]是在生物细胞广泛存在的递氢体,对生物细胞内的多种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作用。下图是小麦叶肉细胞中[H]在细胞代谢中的产生和传递途径,X、Y、Z表示不同的物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X表示丙酮酸,形成X的同时有[H]产生
B.Z表示CO2,②过程有[H]消耗无[H]产生
C.Y表示酒精,③过程有[H]消耗和[H]产生
D.在O2充足的情况下,①②发生在线粒体
【答案】A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①表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X)并产生 [H] ,A正确;
B、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Z表示二氧化碳,第二阶段产生[H]、第三阶段消耗[H],B错误;
C、③表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Y表示酒精,有[H]消耗但无[H]产生,C错误;
D、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①②表示有氧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有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分解为二氧化碳、大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和大量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
2、无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即一分子的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两分子的丙酮酸,过程中释放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
23.(2023高一下·昭通月考)如图表示某装有酵母菌的培养液(葡萄糖溶液)的密闭容器中,从开始发酵至发酵结束这段时间内气体的总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该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b段释放的CO2:都来自线粒体基质
B.bc段酵母菌无氧呼吸速率不断增强
C.发酵过程中容器内的CO2浓度不断升高
D.整个过程中容器内的O2浓度逐渐下降
【答案】B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段容器中的气体总量不变,即释放的量等于的吸收量,因此该阶段只进行有氧呼吸,释放的都来自线粒体基质,A正确;
B、段酵母菌无氧呼吸速率先随浓度的降低而增强,后随着底物的消耗而减弱,B错误;
C、整个过程中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释放,因处于密闭容器中,故发酵过程中容器内浓度不断升高,C正确;
D、整个过程中,酵母菌进行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因此整个过程中容器内浓度逐渐下降,甚至为0,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有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分解为二氧化碳、大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和大量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
2、无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即一分子的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两分子的丙酮酸,过程中释放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