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专项】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实验题专项练习
一、为了探究乒乓球的运动路线,某同学做了以下实验。用手将乒乓球沿着桌面推出,观察并记录乒乓球的运动路线。
1.请在下面甲图中画出乒乓球在桌面上的运动路线,在乙图中画出乒乓球冲出桌面后落在地面前的运动路线。
2.请你帮这位同学将下面的实验记录补充完整。
①实验目的:( )。
②实验材料:( )( )
③实验步骤:用手将乒乓球沿着桌面推出,观察并记录乒乓球的运动路线。
④观察结果:当乒乓球在桌面上滚动时,它的运动路线是( )(填“直线”或“曲线”);当乒乓球冲出桌面后,落在地面前它的运动路线是( )(填“直线”或“曲线”)。
⑤实验结论:乒乓球先在桌面上做( )。(填“直线运),离开桌面后做(动”或“曲线运动”)
二、果果研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实验器材:一块长方形木板、若干块小木块、一块立方体木块、一个乒乓球。
实验过程:①将若干块小木块竖着搭起来,形成一个立柱,在立柱上搭一块长方形木板,形成一个坡度较小的斜面。②把立方体木块轻轻地放在斜面的上端,观察它的运动情况。③按上面的方法,观察乒乓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根据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3.当立方体木块在斜面上运动时,它的运动方式是_____________。
4.将乒乓球放置在同一个斜面时,它的运动方式是( )。
A.滑动 B.滚动 C.先滑动后滚动
5.实验结论: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________(填“有关”或“无关”)。像立方体木块这种方形的物体在斜面上________,像乒乓球这种球形的物体会在斜面上________。
6.拓展:如果将斜面的一端逐渐垫高,会发现立方体木块和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会( )。
A.变快 B.不变 C.变慢
三、小明想探究“物体运动与斜面一端高度的关系”,依次调整斜面一端高度,记录立方体木块从斜面最高点运动到最低点的时间,记录表格如下:
斜面一端垫小木块的数量(块) 立方体木块运动时间(秒)
4 2
6 1.6
8 1.2
10 0.8
7.物体运动相同距离,运动时间越长,说明物体运动得_________(越快/越慢)。从表格中我们可以发现,斜面一端越高,立方体木块运动得_________(越快/越慢)。
8.在《游戏中的科学》中有很多有趣的实验,根据你的实践回答问题。
(1)我自己动手做的实验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用到的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同学们用秒表测量了不同小球运动相同距离所用的时间,结果如下表。
小球名称 不同小球运动的时间(秒)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选择的数据
黄色小球 7 7 7 7
红色小球 9 9 8 ▲
蓝色小球 6 7 6 6
9.(1)每个小球都要测量3次,主要原因是( )。
A.训练熟练使用秒表
B.让大家都有机会做实验
C.重复实验可让实验结果更准确
(2)表格中“▲”处选择的数据合理的是( )。
A.7 B.8 C.9
(3)比较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发现________色小球运动快。我们的判断依据是,相同距离比时间,用时短速度________(填“快”或“慢”)
五、小明、小刚和小强在自己学校的操场上跑了10秒,结果如下表。
10.按照从快到慢,在表格中给他们排序。
姓名 10秒跑过的距离(米) 排序
小明 51 ( )
小刚 56 ( )
小强 54 ( )
11.你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的方法是( )。
A.他们都跑了10秒,跑的距离越长,说明跑的越快
B.他们都跑了10秒,跑的距离越短,说明跑的越快
C.他们跑的距离差不多,用的时间越短,说明跑的越快
D.他们跑的距离差不多,用的时间越长,说明跑的越快
12.小林站在小刚前方100米处,两人同时起跑,不久小刚追上了小林,跑得快的是( )。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的方法是:运动相同的( ),比较运动的( ),距离长,运动得( )。
13.小明和小王从同一起点同时出发,小王最先到达终点,跑得快的是( )。你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的方法是:运动相同的( ),比较运动的( ),时间短,运动得( )。
六、小玉和小丽要共同设计和搭建一座自己的“过山车”。
14.在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要做到( )。
A.边设计边制作 B.先设计再制作 C.先制作再设计
15.他俩在设计轨道时,应该设计为( )。
A.全是直线轨道 B.全是曲线轨道 C.既有直线又有曲线轨道
16.他俩制作完“过山车”后,测试时小球中途停止前进,改进的有效办法是( )。
A.轨道坡度变大 B.轨道坡度变小 C.用手推动小球
17.经过改进,小球动起来了,它在“过山车”上的运动情况是( )。
A.滑动 B.滚动 C.静止不动
七、科学探究
18.探究主题:比较过山车上物体运动的快慢。
材料准备:支架、小球、轨道、秒表、( )和细绳。
测试过程:
(1)将( )放入轨道最高点并松手;
(2)小球开始在轨道上运动,同时,用( )开始计时;
(3)多次进行同样的计时操作,对比每次记录的 ( );
(4)用( )和( )测量轨道的长度;
测试结果:测试完成以后,我们就可以根据相应的公式计算出小球在过山车上运动的快慢了,那么,公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下图是小明搭建的“过山车”,请回答下面问题:
19.比较黑球和白球在这个“过山车”上从起点到终点驶完全程的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借助工具( )。
A.软尺 B.秒表 C.软尺和秒表
20.小黑球从甲运动到乙,运动路线是( );从丙运动到丁,运动路线是( )。
A.直线 B.曲线 C.无法确定
21.想要小球在这个“过山车”上行驶得更快,小明可以( )。
A.垫高甲的位置 B.垫高丁的位置 C.再多设置2个弯道
22.小明将一个六棱柱放在图甲位置,六棱柱静止不动,如果将一个相同材质差不多大的小正方体放在甲位置,小正方体会( )。
A.静止不动 B.滑动 C.滚动
23.根据图中给出的方位,可以判断终点在起点的( )。
A.西北方 B.东南方 C.西南方
24.小明为小黑球驶完全程计时3次,如下表。其中有一次到达终点时秒表的停止键按慢了,按慢的那次最有可能是( )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9秒 13秒 8秒
A.第一次 B.第二次 C.第三次
九、实验探究题:观察蚕卵
25.(1)我们可以先用_____ 观察蚕卵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然后借助_____ 细致观察。
(2)在观察中发现有白色的蚕卵,且上面有小孔,这是已经孵化出____的卵壳。
(3)蚕卵仔细观察很像_____,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
(4)蚕卵颜色的变化顺序是:_______ 。
十、为了探究温度对蚕生存的影响,小华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取一个大小相同的纸盒,分别贴上甲、乙、丙标签。把甲盒放在10℃的环境中,把乙盒放在25℃的环境中,把丙盒放在30℃的环境中(除温度外其他环境因素相同在)。在甲、乙、丙三个盒子中各放入5条大小相似、健康状况相同的蚕。每个盒子中每天都同时投入等量的桑叶。一段时间后小华分别测量了几个纸盒中蚕的平均长度,如下表所示:
盒子名称 甲 乙 丙
平均长度 8cm 10cm 8cm
26.(1)这个实验说明:________可以影响蚕的生长发育的,蚕最适宜生长的温度是________℃。
(2)每个盒子中放5条蚕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观察的内容:破茧而出的是什么?
观察方法:用肉眼看、拍摄、画画。发现:
蚕蛾的形状像蝴蝶,全身披着( ),但由于两对翅( ),已( )飞翔能力。蚕蛾的头部呈小球状,长有鼓起的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及两对翅,腹部已无腹足,末端体节演化为外生殖器。雌蛾( ),爬动( );雄蛾( ),爬动( ),翅膀飞快地振动,寻找着配偶。一般交尾3~4小时后,雌蛾就可产下受精卵。蚕蛾(成虫)留下后代,不久之后便会死去。蚕蛾产下的卵→孵蚕→变蛹→化蛾,又将完成新一代的循环。
十一、实验观察。
28.(1)图一是红红为即将孵出的小蚕建造的“家”,在盒盖上扎小孔有利于________流通。
(2)图二中,蚕爱吃________,小蚕一出生就要及时用________轻轻地把它刷到蚕的食物上。
(3)蚕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适宜的温度、湿度、________以及________等。
十二、如图,真实的太阳比月球要大很多,但我们看起来觉得差不多大,原因是是什么,让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得出答案吧。
29.实验材料及其用途连线。
圆纸筒 模拟太阳
小圆纸片 模拟地球视角
大圆纸片 模拟月亮
30.实验过程
如果乙和丙两位同学位置不动,甲同学需向______(填“前”或“后”)移动距离,直到看到的______大小和小圆纸片差不多为止。
31.得出结论是因为_________,所以看上去,太阳和月亮大小差不多。
十三、下图是虞小科同学完成的观察记录
32.从记录图中我们可以推测,虞小科同学观察时间是( )
A.上午 B.下午 C.中午
33.这个时候,太阳的位置在( )
A.东边 B.西边 C.南面
34.上图缺少第4次的记录,请在图中补充完整
35.在观察中可以发现,一天中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 )
A.长—短—长 B.短—长—短 C.短—长
36.中国古代利用光影变化的规律发明了计时工具,它是( )
A.司南 B.漏壶 C.日晷
十四、思思和凯凯制作了简易日晷,研究光和影子的关系。
37.日晷的晷面应_________太阳。(选填“朝向”或“背向”)
38.日晷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是( )。
A.长→短→长;西→北→东 B.长→短→长;东→南→西
C.短→长→短;西→北→东 D.短→长→短;东→南→西
39.在这个实验中,太阳是( ),晷面是( )。
A.光源 ;屏 B.屏 ;遮挡物 C.遮挡物;光源屏
40.下面是3个时间记录下来的小短杆的影子,将他们按时间顺序正确排列:
( )→( )→( )→( )。
十五、某小组为了研究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在平地上竖直插一根竹竿,阳光下的竹竿在地面上投影出一道影子,每隔30分钟测量一次影子的长度。下面是他们测量的竹竿影子长度变化的数据表。请仔细阅读,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时间 9:30 10:00 10:30 11:00 11:30 12:00 12:30 13:00
影长(厘米) 90 60 35 22 11 6 11 22
41.(1)从上表中发现,__________(填时间)影子是最短的。
(2)从上表可知,从9:30—12:00这段时间里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子的长度逐渐变________。(填“长”或“短”)
(3)决定竹竿影子长短的是___________,决定影子方向的是__________。(填“太阳高度”或“太阳位置”)
(4)请你推测,到15:00时,竹竿的影子情况应该是以下哪种( )。
A. B. C.
十六、如下图,小华用手电筒在墙壁前玩手影游戏。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42.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源、遮挡物、屏。这个手影游戏中光源是_____________,遮挡物是____________,屏是______________。
43.小华想让墙上的手影变大,正确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手电筒位置不变,手慢慢靠近墙 B.手电筒位置不变,手慢慢靠近手电筒
C.手位置不变,手电筒慢慢远离手
44.如果改变手形,墙壁上影子的形状________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改变。
十七、为探究月球环形山的成因,301班的同学们利用托盘、细沙和大小不同的球进行模拟实验。他们先将沙盘里的沙弄平整,然后将各球从空中落入沙中,观察沙坑的变化。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45.这个模拟实验,想要验证的假设是( )。
A.环形山可能是由陨石撞击月球表面留下的痕迹
B.环形山可能是由月球上的火山喷发形成的
C.环形山可能是外星人挖掘后留下的痕迹
46.实验中的“大小不同的球”代表( );“沙坑”代表( )。
47.实验发现球撞击沙盘里的沙后留下了一个个凹形的坑,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48.为了研究沙坑的大小与球质量是否有关,同学们应该选择大小( )、质量( )的小球,从( )高度落下。(都选填“相同”或“不同”)
49.如果想要形成一个更深的沙坑,你觉得可以怎么做?
十八、某小组同学通过搜集有关月球文字、图片了解到月球表面有环形山,他们猜测环形山可能是陨石撞击形成的,于是用大小不同球撞击沙盘来验证。
50.①这个模拟实验中,大小不同的球模拟的是( ),沙盘模拟的是( ),实验后同学们发现的不同大小的坑模拟的是( )。
A.月球表面
B.不同大小的陨石
C.大小不一的环形山
②实验后有同学还发现“环形山”的深浅各不相同,猜测可能和“陨石”的( )有关。
51.下图是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根据火山喷发说和撞击说来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实验方法 喷水法 撞击法
实验步骤 (1)用注射器连接胶管,插入沙子______,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______ (2)用______、______不同的玻璃球砸向沙堆
实验现象 (3)沙子和水一起喷出,形成______ (4)沙子向四周飞溅,玻璃球砸过的地方形成______
实验结果 可以模拟形成环形山 可以模拟形成环形山
十九、在学习《地球的形状》一课时,我们进行了实验探究,请根据你的理解完成下面的问题:
52.(1)“对比观察船模在球面和平面上的移动”实验时,一开始就观察到了整个船模,说明它是在_______上移动;先观察到船模帆的顶部,之后又观察到了整个船模,说明它是在_______上移动。(填“球面”或“平面”)
(2)“对比观察正方体和球体投射的影子”实验时,用手电筒照射一球形物体,得到该物体的投影是_______(填“圆形”或“方形”)。
(3)1519年,航海家_______带领船队朝着一个方向航行,3年后又回到了出发地,证明了地球是_______。
后来,人们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推测“地球可能是球体”。第一种想法是:用望远镜看远方进港的船,总是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身,推测地球可能是球体;第二种想法是:月食时,观察到地球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圆的,推测地球可能是球体。我们找材料来模拟一下人们的猜想:
53.如果要证实第一种猜想是否合理,应选择图( )和图( )进行模拟实验;如果要证实第二种想法是否合理,应选择图( )和图( )进行模拟实验。
A. B. C. D.
54.在上面一题图C的实验中,白色平板模拟的是( ),正方体模拟的是( )。
A.太阳光照 B.月球表面 C.地球
55.在上面四个实验中,能直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现象是( )。
A.木板上的船模移动时不会出现先看到帆顶后看到船身的现象
B.球面上的船模移动时出现先看到船帆后看到船身的现象
C.用手电筒照射正方体木块,在屏上出现方形影子。
56.在以往人类证实地球是球形的过程中,最令人信服的证据是( )。
A.远方的海面上,先看到船帆后看到船身
B.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结果
C.月食时,地球投影在月球表面的影子形状
57.在模拟帆船在球体和平面上航行实验时,观察者眼睛要( )。
A.平视 B.俯视 C.仰视
二十、某实验小组在模拟月食现象时做了以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器材:蜡烛、火柴、乒乓球、皮球。
实验步骤和特点:第一,点燃蜡烛(代表太阳)放在桌子上,手持乒乓球(代表月球),另一手持皮球(代表地球);第二,皮球围绕蜡烛运动,乒乓球围绕皮球运动,观察皮球、乒乓球各自被对方的黑影遮挡的情况。
58.农历下半月的月相变化规律是( )。
A.由圆到缺 B.由缺到圆 C.有缺到圆再到缺
59.月食现象在什么情况下发生?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2. 乒乓球 桌子 直线 曲线 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2.实验记录表:实验目的:探究乒乓球的运动路线。
实验材料:乒乓球、书桌。
实验步骤:①用手将乒乓球沿着桌面推出;②观察并记录乒乓球的运动路线。
观察结果:①当乒乓球在桌面上滚动时,它的运动路线是直线;②当乒乓球冲出桌面后,落在地面前它的运动路线是曲线。
实验结论:乒乓球先是在桌面上做直线运动,离开桌面后变为向下的曲线运动。
3.滑动
4.B
5.有关 滑动 滚动
6.A
7. 越慢 越快
8. 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 支架(8个小木块)、木板、多种物品(小球、立方体、小六棱柱、铅笔)、活动记录表。 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
9.(1)C
(2)B
(3) 蓝 快
10. 3 1 2
11.B
12. 小刚 时间 距离 快
13. 小王 距离 时间 快
14.B
15.C
16.A
17.B
18. 卷尺 小球 秒表 时间 细绳 卷尺 速度=距离÷时间
19.B
20. A B
21.A
22.A
23.C
24.B
25. 眼睛 放大镜 蚁蚕 芝麻粒 淡黄色(黄色)→淡红色(浅褐色)→灰绿色(紫黑色)
26. 温度 25 增加样本数量,防止蚕的意外生病或死亡而干扰实验结果。
27. 白色鳞毛 较小 失去 体大 慢 体小 较快
28. 空气 桑叶 毛笔 空气 食物
29.
30. 后 大纸片
31.太阳离地球远,月球离地球近
32.A
33.A
34.
35.A
36.C
37.朝向
38.A
39.A
40. C A D B
41.(1)12:00
(2)短
(3) 太阳高度 太阳位置
(4)B
42. 手电筒 手 墙壁
43.B
44.会
45.A
46. 陨石 环形山
47.“陨石”撞击“月球表面”可以形成环形山
48. 相同 不同 相同
49.用更重的小球 / 小球从更高处下落/ 用力将小球扔向沙盘
50. B A C 高度
51. 底部 推动 大小 轻重 喷射 坑
52. 平面 球面 圆形 麦哲伦 球体
53. A D B C
54. B C
55.B
56.B
57.A
58.A
59.当月球转到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即皮球在乒乓球和蜡烛之间),且这三个天体处于一条直线的情况下发生。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