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最后一课》课件+素材(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年秋】(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最后一课》课件+素材(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9-23 20:58:12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单击页面即可演示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十九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十三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有很多都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简介 《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的第二年。这场战争是法国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而发动了这场战争。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背景简介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侵占巴黎,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篇小说写的就是乡村教师韩麦尔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哽( ) 踱( )
惩罚( )
祈祷( )
诧异( )
郝叟( )
钥匙( ) ɡěnɡduóchénɡ fáqí dǎochà yìhǎo sǒuyào shi读准字音诧异:
懊悔:
哽咽:
宛转:惊奇。烦恼、悔恨。因极度悲伤,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歌声、鸣声)抑扬动听。解释词语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和情节。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整体感知 1.小说中有哪些人物?
2.找出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其作用。
3.小说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
4.故事情节按照课前、上课、下课的顺序可以把课文分为三部分,概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本文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形象?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理清小说情节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上学路上一、(1~6)序幕二、(7~10)开端三、(11~23)发展四、(24~29)高潮和结局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第一阶段 1.“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幼稚怕提问。 2.“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指“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说明了小弗郎士的幼稚。 3.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第二阶段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疑惑、诧异 平日上课最后一课 上课前,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
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上课前,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后边几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 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
平时我迟到,会遭到韩麦尔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今天迟到,韩麦尔先生却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气 氛学生老 师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镇上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庄严、悲愤、严肃的气氛,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第三阶段 ——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⒈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⒉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⒊表现了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⒋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第四阶段 ——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高大”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小 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分体现了小弗郎士富有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这一情感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分析人物形象重点研习(第24~29段) 2.写粉笔字本来不是吃力的事情,韩麦尔为什么“使出全身的力量”? 1.刻画韩麦尔形象时,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因为这一动作倾注了他爱国、憎恨敌人的全部感情。 是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 4.为什么韩麦尔竟至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这是因为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3.“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表明了韩麦尔先生什么感情? 刻画韩麦尔先生形象,作者用了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其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归 纳 1.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具体说明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环境描写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的事实,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用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执行。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烘托出“最后一课”庄严、悲愤、严肃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又有什么作用呢? 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之情。 小 结 本文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的主旋律,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及班上学生的描写则是起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对于这些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等的描写,乃至对布告牌、鸽子等细节刻画,都是组成这首爱国主义交响曲的音符。 学习了这篇小说,你有哪些新的感受?受到哪些启发?拓展延伸 感悟体会 我们伟大的祖国的语言——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最美妙的语言之一。它的音节都有声调,读起来抑扬顿挫,富于音乐性。它的结构简单,句法灵活,易学易用。它的词汇丰富,表现力强,既能将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描绘得生动逼真,又能将深刻微妙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它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负载着辉煌灿烂﹑浩如烟海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学好祖国的语言,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也是爱国的体现。再见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