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备课资源:第12课《“英特耐雄奈尔”一定要实现》(30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年秋】(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备课资源:第12课《“英特耐雄奈尔”一定要实现》(30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9-23 22:21:22

文档简介

中文版的历程(来源于百度百科)
  《国际歌》自1888年6月在法国里尔一次工人集会上第一次唱出后,这首法国工人的战歌经四十多年的传播,已成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苏联人民就是唱着它战胜敌人,最终走向新胜利的。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国际歌》并没有流传开来。《国际歌》传入中国后,有两种译文,可惜都译得不理想,歌词晦涩不上口,广大劳苦大众很不容易接受。这也是这首伟大歌曲一直没有能在中国传唱开来的原因。
  早在20世纪之初,中国的一些刊物上就出现过未曾署名的《国际歌》中文版。最早有署名的中文版本应该是郑振铎与其好友耿济之在1920年10月翻译发表留下来的。但是以诗的形式出现, 没有附曲,不适合唱颂。
  1923年,瞿秋白从苏联回到国内,担任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主编,同时着手翻译《国际歌》。他在苏联出席了第九次全俄苏维埃大会,见到了列宁;他更在这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受到了蓬勃发展的各项事业和革命精神的鼓舞。他早就下决心,要将《国际歌》重译,让它在中国广泛流传,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首战歌。
  重译《国际歌》的宗旨,就是要让翻译过来的歌词,既准确又易唱,让它很容易在劳动人民中间流传开来。当时,瞿秋白住在北京黄化门西妞妞房他叔叔的家里。守着一架风琴,他开始着手译《国际歌》了。他对照原文,一字一句的推敲。时而沉思斟酌,时而自弹自唱。每一句歌词定稿,都要如此反复再三。他译着,唱着,译到“国际”一词时,他站了起来。这个词,汉语只有两个字,而外文却是老长一串音节。如果照例译成“国际”一词,配上原谱,将成为“国际———,就一定要实现”,“国际”一词,拖得这么长,那将是很难唱也是十分不悦耳的一句。
  瞿秋白为这个词怎么翻颇费思索,他在小屋里来回走动,不时地哼着,想着。在莫斯科的经历,又一幕幕浮现在他眼前:那向往社会主义而来到苏俄的各国无产者激动歌唱的声音,那解放了的苏俄人民幸福欢歌的声音,以及他自己为求真理而慷慨高歌的声音,都汇集成一片气势磅礴、无往而不胜的雄浑壮丽的旋律,回荡在他的耳际。他忽然停下脚步,若有所悟地走到琴边,手指按在琴键上,有力地弹奏着《国际歌》的这一段。随着琴声清晰的节奏,他用不很高的,却十分庄严的声音唱出了:“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歌词和歌曲是那样和谐地融和成一体了!瞿秋白终于用音译的办法,解决了这一难题。
  《国际歌》译成后,他曾对曹靖华说过:“‘国际(英特纳雄耐尔)’这个词,在西欧各国文字里几乎是同音的,现在汉语用了音译,不但能唱了,更重要的是唱时可以和各国的音一致,使中国劳动人民和世界无产者得以同声相应,收万口同声、情感交融的效果。”
  1924年,瞿秋白在上海大学任社会学系主任,5月5日马克思诞辰纪念日那天,在上海大学的纪念会上,瞿秋白登上高高的讲台,在一群爱国青年中间,与任弼时等师生一起唱起了《国际歌》。从此,这首响遍全球的伟大旋律,就一直伴随着中国人民向反动黑暗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瞿秋白在重译《国际歌》11年后,于1935年2月在江西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并杀害。临刑时,他昂首高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他用歌声向敌人宣布:“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而我们今天在各种集会上所传唱的《国际歌》,则是1923年诗人萧三从俄文版转译,陈乔年配歌,副歌译为:“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1962年,中国音协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邀请有关专家,对《国际歌》译文重新加以修订。
  《国际歌》节奏抑扬顿挫,慷慨激扬,感情丰富,蕴涵深刻的道理。国际歌代表着社会底层人民的一种反抗精神,一种反抗压迫、反抗专制、反抗剥削的一种精神。哪里有压迫,哪里有专制,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着国际歌的声音!
五月流血周(来源于百度百科)
  大的背景是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法国建立了以梯也尔为首的临时政府,实行投降卖国和敌视工人的反动政策,巴黎成立了国民自卫军,3月18日凌晨,政府军企图偷袭了蒙马特尔高地并抢走国民自卫军的大炮,被发现,引发了革命,成立了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成立后,使资产阶级卖国政府逃向离巴黎不远的凡尔赛,在那里组织反革命军队,并勾结普鲁士军队对巴黎公社进行镇压。
  5月21日,在城内奸细的带领下,攻入巴黎城内。
  巷战随之展开。
  随着政府军占领巴黎的制高点蒙马特尔高地,他们占据了有利的地形,可以向城内的公社阵地发射炮弹。
  到5月26日,政府军已经占领巴黎大部分地区,公社指挥部迁入拉雪兹神甫墓地,27日,拉雪兹神甫墓地也被攻占,到28日,公社所有阵地被全部占领,战斗结束。被俘的公社战士被押至拉雪兹公墓,在东北角的一堵墙前被枪杀。这堵墙即举世闻名的“公社社员墙”。
  从5月21日到5月28日,巴黎公社的社员们为了捍卫巴黎公社的成果,与政府军展开了一周的激战,这就是著名的“五月流血周”
  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它的影响是巨大的,巴黎公社社员们英勇战斗的精神更是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公社的失败及其原因(来源于百度百科)
  从4月2日起,公社战士与凡尔赛政府军在巴黎近郊展开激战。由于德国在4月间释放10万余战俘以补充法国军队,至5月中旬,凡尔赛政府已能调集13万兵力进攻巴黎。而与之相对抗的公社第一线作战部队的全部兵力仅有18000人。5月8日,凡尔赛军开始炮击巴黎城防工事。5月10日,法、德正式签署《法兰克福条约》,并达成秘密协议,允许凡尔赛军越过德军防线进攻巴黎,德军对巴黎实行封锁,切断粮食供应。同日,新雅各宾派领袖L.-C.德勒克吕兹临危受命,担任公社军事代表。公社将士顽强奋战,多次主动出击。5月17~20日,凡尔赛军集中300门海军炮和攻城炮猛轰巴黎西区各城门。5月21日,凡尔赛军由叛徒引路从圣·克卢大门废墟攻入巴黎城区。23日,凡尔赛军经德军防线前面“中立”地带包抄蒙马特尔,占领该地。公社战士逐区进行街垒战。25日,德勒克吕兹殉职,E.瓦尔 兰继任军事代表。28日,瓦尔兰、C.T.费雷等公社委员率领公社战士进行最后的抵抗。凡尔赛军对巴黎人民实行血腥大屠杀,据统计共有29804人遭残杀,72941人在作战中牺牲,60971人被投入监狱或流放。
  公社革命的失败由多方面因素所决定。当时的法国,以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历史条件远未成熟。国际、国内阶级力量对比于无产阶级不利。在普法战争失败的特定历史时刻,法国资产阶级极端虚弱,因而出现革命形势,起义获得胜利。一旦德法议和,俾斯麦政府支持梯也尔政府镇压公社,力量对比将发生根本变化。公社革命未能取得外省革命运动有力配合,亦未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陷于孤军奋战境地,在力量悬殊情况下不可避免地招致失败。主观因素方面,由于法国无产阶级本身的历史局限性,出现若干严重失误,如没有抓住敌人立足未稳之机,及时进军凡尔赛,没有没收拥有30亿资产的法兰西银行,听任其向凡尔赛政府提供经费等。公社委员会内部在作战紧要关头对面临的严重局势和应采取的紧急措施出现重大分歧,围绕成立救国委员会及其职权、组成问题产生多数派和少数派,并在5月中旬一度濒于分裂。由此表明,没有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坚强领导,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不可能紧密团结革命队伍,采取正确斗争策略,去夺取胜利。
  巴黎公社革命是法国无产阶级自发进行的一场革命,第一国际并没有以任何行动直接促使公社诞生,而是以其思想和影响孕育了公社革命。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的40名成员中半数以上是国际成员。当选的81名公社委员中有36名国际成员。除了某些重大失误,公社所采取的重大措施,尤其是社会经济措施,都与国际的原则相符合。
  K.马克思、F.恩格斯3月19日得悉巴黎爆发起义,满腔热情地赞扬巴黎无产者的革命创举。公社革命期间,国际总委员会共举行7次会议,主要讨论公社问题。马克思还与公社委员弗兰克尔·莱奥、瓦尔兰建立了通信联系。公社失败后,国际及其各国支部强烈抗议反动派镇压公社,谴责梯也尔政府暴行,发动营救、支援和救济公社流亡者的活动。巴黎公社革命检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积累了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总结巴黎公社历史经验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巴黎公社虽然只斗争了72天,但它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是无产阶级为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英雄儿女们用生命和鲜血捍卫新生政权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
  性质:
  历史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府。

公社的诞生(来源于百度百科)
  1870年9月2日拿破仑三世在普法战争中战败投降。巴黎人民掀起9月4日革命,推翻第二帝国。胜利果实却落入资产阶级共和派右翼和帝制派奥尔良党人之手,成立了“国防政府”。1871年2月17日,L.-A.梯也尔出任法国政府首脑。28日签订法德和约,法国割让阿尔萨斯、洛林大片领土给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梯也尔政府的丧权辱国行为激起人民群众的极大愤慨。巴黎民众纷纷要求成立公社,以监督政府。3月15日,国民自卫军251个营队的代表选出中央委员会 。3月18日晨,梯也尔政府出动军队袭击蒙马特尔和梭蒙高地 ,企图夺取国民自卫军的417门大炮,逮捕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成员,从而触发武装起义。当晚国民自卫军控制巴黎所有政府机关和塞纳河上的桥梁。梯也尔政府成员及其军队 、警察和官吏仓皇出逃凡尔赛。3月26日巴黎进行选举,3月28日正式成立巴黎公社。
国际歌(来源于百度百科)
  巴黎公社失败后,他在群众的掩护下,躲进了蒙马特尔我人基特家的阁楼,幸免于难。在这悲痛的日子里,他的心情无法平静,5月30日,他用战斗的笔,写了了震撼寰宇的宏伟诗篇--《国际》,正式宣告向敌人“开火”。
  1887年,他在贫困中与世长辞,巴黎的群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在他逝世后的第二年,法国工人作曲家比尔·狄盖特以满腔的激情为《国际》谱写了曲子。从此,它便成了世界无产者最喜爱的歌,从法国越过千山万水,传遍全球,1890年出现了西班牙译文的《国际歌》,1899年被译成了挪威文,1901年出现了德文、英文、意大利文的《国际歌》,1906年正式传入了俄国,为了便于传唱,翻译这首歌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党员柯茨只选择了六段歌词中的一、二、六三段,1923年瞿秋白将它从俄文翻译成了中文,因此我国所唱的《国际歌》也只有三段。
  列宁在为纪念鲍狄埃逝世二十五周年而作的《欧仁·鲍狄埃》一文中写道:“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
  《国际歌》节奏抑扬顿挫,慷慨激扬,感情丰富,蕴涵深刻的道理。国际歌代表着社会底层人民的一种反抗精神,一种反抗压迫反抗专制反抗剥削的一种精神.哪里有压迫,哪里有专制,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着国际歌的声音!
国际歌(来源于百度百科)
国际歌(法文:L'Internationale)国际无产阶级的战歌,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最著名的一首歌。这首歌也曾经是世界上最被广泛传唱的歌曲之一。原文(法语)的歌词由欧仁·鲍狄埃(1816年-1887年)在1871年所作(当时用马赛曲的曲调演唱),皮埃尔·狄盖特(1848年-1932年)于1888年为其谱曲。这首歌被翻译成世界上的许多种语言。传统上,唱国际歌时常举手握拳致意。这首歌曾经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会歌(注意共产国际的会歌并不是此歌)。1900年12月,列宁将《国际歌》的第一、二、六段和副歌歌词原文登载在《火星报》上,1902年俄国诗人柯茨(ArkadiyYakovlevichKots)将其翻译成俄文,发表在伦敦出版的一本俄国移民杂志Zhizn'(《生活》)第五期上面。开始在俄罗斯工人中间流传。1912年彼得堡出版的《真理报》重新发表,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决定以俄文版的《国际歌》作为苏联的代国歌。1944年苏联卫国战争中,在200多位应征作者中,选择了《牢不可破的联盟》取代《国际歌》,作为苏联的国歌。此歌最广为传唱的中文版本,1923年6月15日由瞿秋白(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任总书记)自俄文版转译。此版本有三组歌词,大致对应法文歌词第一、二、六段和副歌,其中Internationale(国际的精神)在歌词中音译为“英特纳雄耐尔”,原来是国际工人联合会的简称,有时表示国际共产主义。1926年(民国十五年)3月18日巴黎公社55周年纪念时,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政治部曾经印行国际歌传单,有三组歌词,大致对应法文歌词第一、二、六段和副歌,其中Internationale在歌词中先音译为“英特尔拉雄纳尔”,再音译为“英特尔纳雄纳尔”。后来,中法大学教授、翻译家沈宝基作出了较忠于原文法文的《国际歌》完整版中译,其中Internationale在译文中音译为“因呆尔那西奥那尔”。这首歌被各国的共产党人,社会党人和社会民主党人广为传唱。二战中,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后英国白金汉宫演奏过此曲,以庆祝盟军此次战役的伟大胜利,由当时英国外交大臣现场指挥。2005年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结束的时候,会场演奏了《国际歌》,曾参加国共内战的中国老兵和来自世界各国的反美帝老战士和国际友人也高唱此曲。此外,2006年10月22日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结束的时候也演奏了此曲。
《国际歌》,长征。(来源于百度百科)
  红军在跨越草地极其艰难困苦的时刻,红军战士搀连臂膀唱响了《国际歌》,红军战士精神鼓舞,顿刻增添了无穷力量,最终跨越了生死地,踏上革命胜利的道路。我不相信这个镜头是臆造,应当说共产党革命取得成功,确实是《国际歌》给红军战士以无穷的力量。《国际歌》是穷人的歌,是无产者的歌,是穷人的呐喊,是无产者的倾诉,代表着受压迫心声。
国际歌词作者简介(来源于百度百科)
  欧仁?鲍狄埃(Eugène Edine Pottier,1816年10月4日 - 1887年11月6日)是法国的革命家,巴黎公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国际歌》的词作者。
  欧仁·鲍狄埃出生于巴黎一个制作木器的手工业工人家庭,他在艰难的环境里刻苦自学,从他所能够找到的书籍中吸取知识的营养。法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贝朗瑞的诗,在他心灵里留下深刻的印记。1830年七月革命爆发时,年仅14岁的他就写出了他的第一首诗歌《自由万岁》。从此,他开始用诗作为武器,踏上了革命的征途,并逐渐由一个民主主义者向社会主义者转变,并于1870年加入了第一国际,成为第一国际巴黎支部联合会的委员。
  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爆发了。英勇的巴黎工人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3月28日,公社成立了。鲍狄埃先后担任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委员、二十区中央委员会委员、公社委员。他在担任公社社会服务委员会委员时,被人们称誉为“最热情的公社委员之一”。 巴黎公社失败后,他在群众的掩护下,躲进了蒙马特尔我人基特家的阁楼,幸免于难。在这悲痛的日子里,他的心情无法平静,5月30日,他用战斗的笔,写了了震撼寰宇的宏伟诗篇--《国际》,正式宣告向敌人“开火”。 1887年,他在贫困中与世长辞,巴黎的群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国际歌诞生及历程(来源于百度百科)
  1871年5月28日,凡尔赛反动军队攻陷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的最后一个堡垒--贝尔-拉雪兹神甫公墓,导致革命失败。全城开始了大屠杀,无数革命志士倒在血泊中。面对着这一片白色恐怖,第二天法国工人诗人鲍狄埃(1816-1888),怀着满腔热血,奋笔疾书,写下了本曲那气壮山河的歌词。这首诗歌原名为《国际工人联盟》,刊登在1887年出版的鲍狄埃的诗集《革命歌集》中。
  1888年,在欧仁?鲍狄埃逝世后的第二年,法国工人作曲家彼尔·狄盖特以满腔的激情为《国际》谱写了曲子。从此,它便成了世界无产者最喜爱的歌,从法国越过千山万水,传遍全球,1890年出现了西班牙译文的《国际歌》,1899年被译成了挪威文,1901年出现了德文、英文、意大利文的《国际歌》,1906年正式传入了俄国,为了便于传唱,翻译这首歌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党员柯茨只选择了六段歌词中的一、二、六三段, 130多年来,《国际歌》被译成多种文字,传遍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响彻寰宇。它曾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会歌;上世纪20年代,苏联以《国际歌》为国歌。1944年正式改用新国歌后,则把《国际歌》作为联共(布)党(1952年改名苏联共产党)党歌。1923年瞿秋白将它从俄文翻译成了中文,因此我国所唱的《国际歌》也只有三段。
  这首歌曲为行板,降B大调,4/4拍子。全曲只有一段贯穿首尾的旋律,以及通用的三段歌词。这里选用的是管乐改编版。悲壮的前奏过后,深沉的第一主题昂首进入,表现出革命志士们不屈的气节;乐曲的中段旋律在调性上实际上转为属调(即F大调),始终庄严、雄浑,曲调中愈发透出光明与希望;最后,乐曲的前奏经过自然再现,在雄壮而嘹亮的气氛中结束。
  《国际歌》是一首无产阶级的不朽战歌。1920年中国首次出现由瞿秋白译成汉文的《国际歌》。1923年由肖三在莫斯科根据俄文转译、由陈乔年配歌的《国际歌》开始在中国传唱。1962年译文重新加以修订。歌曲的高潮在副歌的最后一句,这是全曲的主题所在,也是全世界所有译文都完全按照音译的一句:“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女权运动(来源于百度百科)
  一些妇女组织了一个女权运动,继续了1789年和1848年的政治主张。这样,NathanieLeMel,一个社会主义的装订工人和ElisabethDmitrieff,一个年轻的俄罗斯被放逐者和卡尔·马克思的伙伴于1871年4月11日创建了“保卫巴黎和护理伤员妇女联盟”。鉴于相信她们针对男权制的斗争只能在一场全球的针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之中实现,联盟要求性别平等,工资平等,妇女的主动离婚权,世俗指导(非牧师的)权和女孩的专业教育权。要求抑制合法妻子与情妇间的区别,婚生子女与非婚生子女之间的区别,废除妓女——实现了关闭maisons de tolérance(合法的官方妓院)。妇女联盟参与了几个市政委员会以及组织了合作工厂。著名形象如LouiseMichel,“蒙马特尔高地的红色处女”参加了国民自卫队,后来被送到新卡里多尼亚,象征着数量很少的妇女在起义事件中的积极参与。国民自卫队的一个妇女营在镇压期间保卫了Place Blanche。
巴黎公社教育(来源于百度百科)
  bali gongshe jiaoyu
  巴黎公社教育
  ducation en Paris Commune
  1871年3月18日,巴黎的工人武装起义,成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巴黎公社。公社成立后,即采取了使劳动人民彻底获得解放的重大政治措施,改革国民教育即其中之一。3月29日公社成立相当于政府部一级的教育委员会,着手改革教育。委员会起草了关于免费普及世俗教育的法律草案4月20日教育委员会进行机构调整调整后的委员会由第一国际成员工程师医生.-.瓦扬主持工作由于公社存在的时间较短,没有来得及发布一个正式阐明它的教育方针的纲领性文件 但公社委员会在接见群众性组织新教育社”的代表们时,就新教育社提出的学校与教会分离,按照科学的原则办教育和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等主张,明确表示公社完全赞同本着这种精神对国民教育进行根本改革”。
  教会势力是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重要支柱,是奴役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当时,法国的学校均操纵在天主教会手中,充满着浓厚的宗教气息。公社于4月2日发布教会与国家分离的命令,逐步接管学校,使教育世俗化。这一措施遭到教士们的坚决反对。他们拒不交出学校,后在武力威胁下,才离开学校。接着,公社清除了学校中的宗教崇拜物品,规定学校用“自由,平等,博爱,正义,共和国”等口号代替一切宗教性的题词,取消教义问答课和赞美诗课,用世俗教师代替教士教师。巴黎公社力图普及免费义务教育,使教育成为每个儿童都能够享受到的权利,这成为家长、监护人及社会的义务,并强调教育事业应该由国家来办理。
  公社希望对下一代进行 “科学的完整的教育” 和“职业教育”。科学的完整的教育就是向下一代教授人人所必需的知识,使他们成为“能够发挥自己的一切才能,不仅能用手工作而且能用脑思考”的完人。职业教育就是使年轻人具有一种用以谋生的好手艺,把他们理性地引导到劳动的道路上去。为此目的,巴黎公社号召凡愿意传艺的、年龄在40岁以上的工人,到各区政府登记。并且号召现代语、科学、绘画、历史等学科的教师,给这种新型的教学以帮助,搞好劳动教育。公社十分关注下一代的品德教育,要求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热爱祖国并为祖国的事业而英勇献身的“好公民”。此外,还要教育年纪小的公社社员像他们父辈一样忠诚勇敢和憎恨压迫。
  1871年,巴黎大多数教师年薪只有700~850法郎,教师助手只有400~550法郎。女教师更差,不超过650法郎;助手只有350~400法郎。公社注意到教师的薪水太微薄,并认为他们肩负着培育人才的重任,应当受到社会的尊敬。5月18日教育委员会决定提高教师的薪水,规定教师的最低薪水每年为2000法郎,助理教师为1500法郎,男女教师同工同酬,薪水平等。此外,公社对学前教育、校外教育,也很关切和重视。可惜,由于公社存在时间较短,没有来得及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
  巴黎公社虽然仅存在短暂的72天,但它在战火纷飞的困难条件下,对教育所作的重大改革,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K.马克思曾在《法兰西内战》(1871)一书中对巴黎公社的教育作了很高的评价。
巴黎公社的历史(来源于百度百科)
  三月十八日
  1871年初春,在被普鲁士军队团团包围的法国首都巴黎,却感受不到一点春天的气息,人们个个脸色阴沉,心中焦虑。他们都在为祖国的前途而担忧。 这是法国历史上一个重要关头。法兰西第二帝的皇帝拿破仑三世愚蠢地发动了同普鲁士的战争,结果被打得大败,他本人也当了普军的俘虏。帝国的统治垮台了,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的手里。临时政府公开向普鲁士投降,法国的正规军被解除了武装。不久,国民议会又把梯也尔抬出来做内阁总理。这个几次屠杀起义群众的反革命老手一上台,就刚同普鲁士签订了和约,把法国的大片领土割让给的普鲁士,还要赔款50亿法郎。在祖国面临着空前危急的时候,巴黎的工人和劳动群众挺身而出,自动组织了自己的政治组织,成立了国民自卫军。自卫军人数最多时有194个营,约30万人。武器不够,他们就募捐购买,自己铸造了400门大炮。 由于国民自卫军坚守着巴黎,使普军无法进城。梯也尔为了讨好普军,竟下令国民自卫军交出武器,禁止从事抵抗活动。工人们根本不理睬这个命令,于是梯也尔集中了3万军队,准备使用武力来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
  3月17日深夜,梯也尔召集政府部长和将军们举行秘密军事会议。巴黎市长兼政府军司令维努阿得意地宣布了军事行动计划:先夺取国民自卫军的大炮弹药,然后挨家挨户搜查,逮捕国民自卫军的领袖。会议结束后,他马上下令军队连夜占领了所有的停炮场、工人居住区以及战略据点和交通要道。
  3月18日凌晨3时,一支政府军队在列康特将军带领下,悄悄摸上了巴黎北部国民自卫军停放大炮的蒙马特尔尔高地,这里停放着170余门大炮。几名守卫大炮的自卫军战士来不及鸣枪报警,就被宪兵用刺刀杀死。 当列康特命令士兵们拖走大炮时,被附近的居民发觉,他们立即叫喊起来。有人还坐在马路上,阻止把大炮拖走。几个年青人干脆夺下一门大炮,接连发射三颗炮弹向全城报警。“ 嘀嘀”的警钟声和“咚咚”的战鼓声很快就响遍了全城,人们像潮水般地向蒙马特尔高地涌来。 几名妇女抓住政府军骑兵的马缰绳,指着士兵的鼻子责问道:“你们交给普鲁士人两千门大炮还不够,还要把我们的大炮也送给他们,不害羞吗?”士兵们被说得面红耳赤,低下了头。列康特又急又怕,一连四次下令开枪,士兵们却把枪口朝下,根本不理睬他。这时从人群中走出几个人,把列康特捆了起来。群众开始和士兵联欢,大炮又被拖回了原来的阵地。 蒙马特尔的警报使整个巴黎惊醒过来。当天下午,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决定领导人民发动起义,立即占领陆军部、市政厅和其他政府机关,同时发表了起义宣言:“巴黎的无产阶级已经亲眼看到了政府的叛卖行为。由我们来领导和管理这个国家以挽救时局的时刻已经到来。” 这一天,梯也尔从清晨起就在外交部等待好消息,但传来的却是一个个坏消息:“蒙坞特尔高地被暴徒夺回去了,拖下山坡的大炮被妇女截住!”“士兵们放下武器,同暴徒联欢!”“暴徒们袭击了陆军部和市政厅!”梯也尔急得坐立不安。 下午3时,几个卫兵跑来报告:“列康特将军已被工人们枪毙了!”一会儿,满身血污的陆军部长跑进门来,嘴里嚷道:“好险哪!我差点在巴士底狱广场被他们抓走,要不是副官带人来救我,恐怕再也见不到你们了。”下午3时半,两个卫兵冲进门来报告:“快!快!大批暴徒向外交部大厦涌来,请梯也尔先生也快离开这儿。”梯也尔再也坐不住了,连声说:“马上走,马上走。”说完,他逃往巴黎西郊的凡尔赛宫。当晚,瓦尔兰、别尔热尔和阿尔诺德领导的三支队伍在和平街会师。接着,各路自卫军攻入旺多姆广场,向市政厅发起了最后的冲击。炮声隆隆,战旗飘飘,国民自卫军潮水般地冲进市政厅。两名战士矫健地爬上屋顶,把一面鲜艳的红旗插上了市政厅大厦的楼顶。广场上的人们顷刻欢呼起来。三月十八日起义胜利了!这是巴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武装夺取资产阶级政权的一个伟大壮举!马克思热情地称颂道:“英勇的三月十八日运动是人类从阶级社会中永远解放出来的伟大的社会革命的曙光。”
  3月28日,20万人聚集在巴黎市政厅前宽敞的广场上,欢呼巴黎公社正式成立。这是有史以来,无产阶级第一次建立的自己的政权。
政权形式(来源于百度百科)
  巴黎公社所代表的无产阶级专政
  “自由就在于把国家由一个高踞社会之上的机关变成完全服从这个社会的机关”。
  __________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政治制度
  普选权和委员会制度 公社设立10个委员会(执行、军事、财政、司法、治安、劳动与交换、粮食、教育、社会服务、对外联络)作为新的政权机构。实行普选制,组织广大人民管理社会,实行有利于人民的各种措施,对政府人员实行民主选举。
  公社议会 地方议会通常也在当地工人的指导之下追求他们自己的目标。革命倾向表现为蒲鲁东主义,布朗基主义,以及更多的自由主义共和派。表现了政治趋向的多样性,高度的工人控制和不同革命派别之间的紧密合作。
  改造专政机关 公社解除资产阶级常备军,取缔旧警察机构,根本改造司法机关,实行法官选举制。
  废除官僚制度 公社通过全体公职人员需经选举始得任命的决议,颁布废除国家机关高薪法令,规定最高年薪6000法郎,相当于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水平,以防止国家机关由社会的公仆变为社会的主人。
  
  经济制度
  公社在所有制、分配、管理和劳动立法方面实施某些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工人合作社 通过将逃亡业主遗弃的工场转变为工人协作社法令,改变薪金收入高低悬殊现象,实行保持合理差别的劳动报酬制度,并着手劳动者直接参与企业管理的试验。
  劳动保障 公社还制定若干保护工人直接利益的劳动法令,如取缔面包房夜班制、禁止任意罚款和克扣工资法令等。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公社先后通过若干减轻人民负担和解决生活困难的法令。
  减免债务 其中有一切债务延期在3年内分批无息偿还法令、无偿发还典当金额不足20法郎低档典押物品法令、免收3个季度房租法令等。
  
  文化和社会制度
  政教分离 颁布教会与国家分离法令,将所有的教堂财产变为公共财产,并且把宗教教育从学校去除;巴黎公社失败之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一直等到1880-81年Jules Ferry laws和1905年法国法律才重新实行这一法律,确立了法国的政教分离原则。公社允许教堂继续从事宗教活动,但条件是他们必须在夜间向公众政治会议开放教堂。与街道和咖啡店一起,教堂成为了公社另一个主要的共同分享的政治中心——情境主义运动在它的建筑主张中不会忘记这一表述。
  教育改革 其它计划中的立法还包括教育改革,它使将来的教育和技术培训向所有人免费开放。
  
政治业绩(来源于百度百科)
  政治
  确立了全民选票的制度
  经济
  工业:鼓励发展工业
  交通:建立法国南北和东西向的铁路系统,开辟运河及港口
  金融:成立了法国两大中央银行Credit Foncier及Credit Mobiler,以及在巴黎和各省成立土地银行
  农业:政府积极为农民发展葡萄园和小麦场,农会的数目增加
  建设:在欧斯曼Baron Haussmann的策划下,重新发展巴黎
  社会
  透过支持公共工程解决失业,及保障老年人和病弱人士的生活
  拿破伦特别重视拉拢工人阶级,工人亦得可享受假期、意外和老龄津贴
  工人组织获得合法地位
  拿破伦三世亦重视提升天主教的地位
  强化教士对法国的大学和公立学校的操控
  外交目标
  重建法国在欧洲以至海外的民族光荣
  支持其他地区的民族主义运动,如支持塞尔维亚、罗马尼亚、意大利的独立运动
  在海外寻求扩大天主教会的利益
  争取英国的友谊及合作
  拿破伦三世在不触怒英国前提下进行殖民扩张,以避免再次犯上拿破仑一世及法兰西第一帝国的错误,他曾对阿尔及利亚采取军事管制及派员到非洲塞内加尔进行统治及开发,使法国的势力深入非洲内陆。在1850年,拿破仑三世又支持建筑苏伊士运河,为法国扩张至埃及和拓展至亚洲的贸易铺路,此外法国亦积极在远东扩张,为传教士和商人开路,比如支持日本的德川幕府,暗中对美国及英国在日本的影响加以抵消,又和英国联手向中国宣战,以获取在中国的特权。更联合和英国向俄国宣战,引起克里米亚战争,成功打败俄国,以天主教斗士自居,得到了天主教会的支持,取代奥地利帝国成为维护欧洲天主教权威的最大政治力量。更在巴黎和会中充当调停人的角色,主导巴尔干地区的秩序;成功重建法国在地中海东部及爱琴海沿岸的势力。
普法战争(来源于百度百科)
  普法战争是普鲁士王国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爆发的战争。但战争是由法国发动,战争后期,普鲁士将战争由自卫战争转化为侵略战争。最后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在德法两国,此战役称为【德法战争】。
战争成因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在1864年及1866年先后击败了丹麦及奥地利,但法国却仍然在幕后操控著南德意志诸邦,企图阻碍德国统一。为此,在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的策动下,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制造争端,令法皇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普鲁士借此团结德意志民族,进攻法国。
   战争经过
  在法皇宣战后,法国随即编成莱茵军团,于法德边境地带集结。该军团共有八个军,约22万人,由拿破仑三世任总司令,勒布夫为总参谋长。法国欲先发制人,夺取法兰克福,逼使普鲁士屈服;但与此同时,普军亦集结了三个军团,约47万人,由威廉一世为总司令,毛奇为总参谋长。普鲁士则计划以优势兵力,集中向阿尔萨斯和洛林进攻,将法军击溃于边境在线,再继而进攻巴黎,逼使法国投降。
  战争以法军在1870年8月2日于萨尔布吕肯地区向普军进攻为开端。但到了8月4日,普军已顺利击溃法军,进入反攻阶段。与此同时,法军在其余各战场相继失利,被逼退回国境,转入防御。至8月中旬,法军已被普军一分为二,一部由巴赞元帅的莱茵军团共17万人被普军包围于麦茨要塞;另一部由拿破仑三世和麦克马洪元帅率领的12万余人在8月30日与普军激战后被逼退守色当。
  在9月1日至2日,普法两军于色当进行决定性的大战,即色当会战。9月1日上午,普军占领了符里济、栋舍里等地,成功切断了法军西撤的道路,并从后堵截法军。而在当天中午,普军亦完成了对法军的合围,并以强大的火炮作出攻击。当时下午,在法军数次试图突围失败后,拿破仑三世被逼于下午4时半派人呈信威廉一世,表示愿“将他的佩剑交到陛下的手中”。9月2日,拿破仑三世正式率8.3万官兵向普军投降。在这场战役中,法军损失12.4万人,普军只损失了9000多人。法国举国哗然,资产阶级趁机于法国国内发动政变,推翻帝制,成立国防政府。
普法战争影响(来源于百度百科)
  普法战争以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垮台和法国资产阶级政府的投降而告结束。普法停战的和约法兰克福条约极其苛刻: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这也导致了法国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而于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的镜厅宣告建立德意志帝国,他本人成为首任皇帝。德国遂告统一。但德法两国于这次战争中的结怨,为日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伏线。
  普法战争是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战争。
  普法矛盾由来已久,19世纪60年代两国关系恶化。法国企图阻碍德意志统一,称霸欧洲。普鲁士王国企图打败法国以便统一德意志,争霸欧洲。英国、俄国则不愿法国过分强大,国际环境有利于普鲁士王国。
  1868年西班牙爆发革命,西班牙临时政府建议德意志霍亨索伦王族的利奥波德亲王即西班牙王位。法国提出异议,普鲁士国王让步。1870年7月13日法国要求普鲁士国王做出永久不让霍亨索伦家族继承西班牙王位的保证,普鲁士国王同意,并电告普鲁士王国首相俾斯麦。而俾斯麦蓄意挑起战争,篡改了国王电文并公之于众,使法国蒙受耻辱。西班牙王位问题成为战争导火线。
  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法军屡败。9月1日色当决战,2日拿破仑三世和麦克?马洪元帅率军投降。4日巴黎发生革命,推翻第二帝国,宣布共和,成立以特罗胥将军为首的国防政府。
  战争初期,德意志人民为实现民族统一而战。后期发生转折,普鲁士王国从自卫转入侵略战争。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国东北部,烧杀抢掠,矛头指向巴黎。
  9月4日成立的特罗胥国防政府未作积极抵抗。19日普军包围巴黎。巴黎人民开始组织国民自卫军。10月27日巴赞元帅率军在梅斯投降。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即德意志皇帝位。28日法德签订停战协定,规定法国投降,解除正规军武装,召开国民议会批准条约草案等,但巴黎国民自卫军继续保持武装,要求抗击德军。3月1日法国议会批准条约草案。3月18日巴黎发生无产阶级革命,凡尔赛政府调集军队与德军配合封锁巴黎。5月10日法德正式签订《法兰克福条约》,战争结束。条约条件苛刻:割让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之大部给德国;法国赔偿50亿法郎,在赔款付清之前,德军留驻巴黎及法国北部诸省,占领军费由法国负担。
  普法战争改变了欧洲政治军事格局。法国受到削弱,国际地位下降。普鲁士支配除奥地利以外的其他全部德意志邦国,成为强国,开始在欧洲拥有优势。
曲谱者简介(来源于百度百科)
  皮埃尔?狄盖特 (Pierre Degeyter,1848-1932),法国业余作曲家,生于比利时,后移居法国里尔,一生主要从事家具制作和 花木加工业。青年时代即投身于工人运动,并在工人夜校学习文化和音乐。曾领 导过几个工人业余合唱团,任指挥,并写词作曲。72岁加入法国共产党。
  他的作品以工人运动歌曲为主,具有浓厚的时代背景因素,其中名扬全球的无产阶级战 歌《国际歌》是他的代表作,作于1871年。其它代表作品还有歌曲《前进! 工人阶级》、《巴黎公社》、《起义者》
西方权威专著《马克思主义辞典》词条
(来源于百度百科)
  巴黎公社(Paris Commune)
  对1871年巴黎公社的分析,在马克思各种著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例如组成《法兰西内战》一书的几篇宣言(以及1891年恩格斯写的导言);在列宁的著作中也是这样,特别是《国家与革命》(1917年)。考茨基在《恐怖主义与共产主义》(1919年)中,以及托洛茨基在为塔列尔的《巴黎公社》所写的序言(1921年)中,都部分地对巴黎公社提出了有争议的解释。
  历时两个月的巴黎公社并不是什么有计划行动的产物,也决非得力于什么个人或具有明确纲领的组织的领导。然而,重要的是,1/3的当选者均是体力劳动者,且其中大部分是第一国际法国支部的活动分子。这个政府的成员是由巴黎选民在巴黎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意外地掌握国家权力一周之后所安排的一次特别选举中产生的。这一事件发生在3月18日,当时法国临时政府在其部分部队和民众举行联欢之后,匆忙地撤出了首都。
  马克思认为,“公社以其审慎温和着称的措施,只能适合于被包围城市的情况。……它所采取的一些特殊措施只能表明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的发展方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82—383页)。在给多梅拉?纽文胡斯的一封信中(1881年2月22日),他重申公社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22页)。尽管公社不是一次社会主义革命,但马克思仍强调指出它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82页)。在马克思看来,决不应把公社看作是教条主义的模式或未来革命政府的方案,公社是一个“高度灵活的政治形式,而一切旧有的政府形式在本质上都是压迫性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第378页)。列宁坚持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强调指出,公社以这种方式为“无产阶级专政”作了初步准备;这种专政,正如巴黎公社所表明的是一种能使大多数选民(如工人)对所有机构,包括强制性机构,实行前所未有的控制的国家,是一种最适合于建立社会主义而实现劳动解放的国家。
  从20世纪20年代初起,马克思和列宁对巴黎公社上述基本民主性质的关注,是马克思主义著作研究中最重要的发展;特别是对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所出现的严格的一党制国家进行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一个基本部分。(参看蒙蒂?约翰斯通:《公社和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以及政党作用的概念》,载“参考书目”①)。近期在公社史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工作上作出重大贡献的是J?布吕阿的《1871年的政权和国家》,载《社会运动》杂志第79期(1972年 4—6月号)。关于主要的经典马克思主义阐述文选可参看舒尔金德的著作(见“(参考书目”③)。关于近来史学问题的争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的阐述,则收在利思所编的著作中(见“参考书目”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