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同步试题
一、选择题
1.下面关于乐音和噪声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乐音悦耳动听,给人以享受;噪声使人烦躁不安,有害于健康
B.乐音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机器发出的声音
C.乐音的振动遵循一定的规律;噪声的振动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
D.乐音有时可能是噪声
答案:B
解析:乐器在不按要求弹奏时,发出的声音可能成为噪声。优美的乐曲如果妨碍他人时,也是噪声。
2.下列声音属于噪声的是( )
A.足球比赛时球迷震耳欲聋的呐喊助威声
B.交响乐团演奏时的锣鼓声
C.工人师傅在一台有毛病的柴油机旁仔细听它发出的声音
D.上课时小林和同桌轻声细语的交谈声
答案:D
解析:选项A中球迷的呐喊助威声虽然震耳欲聋,但这时既不妨碍比赛,又没有干扰别人,还鼓舞了运动员的士气,是那种场合的需要,故不是噪声;选项B中交响乐队演奏时的锣鼓声是演奏时的需要,所以也不是噪声;选项C中是工人师傅通过机器的发声情况判断故障的部位及原因,故不属于噪声;选项D中,小林和同桌交谈,干扰了其他同学听讲或学习,妨碍了他人,故属于噪声。
3.为了减弱噪声,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将噪声大的机器换成噪声小的机器
B.在马路旁或住宅间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
C.在耳孔中塞上一小团棉花
D.关闭所有声源
答案:D
解析:A、B、C项分别是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噪声。D项是不可能做到的。
4.一位同学晚上在家里看电视,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他应采用下列哪种方法( )
A.用棉被把电视机捂住
B.把音量开关关上,不让电视机发出声音
C.插上耳机,自己用耳机听
D.让家人把耳朵塞住
答案:C
解析:用棉被把电视机捂住、把音量开关关上,不让电视机发出声音、让家人把耳朵塞住,都是不切实际的做法。
5.用洗衣机洗衣服时,衣服没有放好就会引起洗衣机振动发出噪声,这时控制噪声应采取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是( )
A.从声源处减弱,将衣服放平
B.关上房门和窗户,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C.戴上耳塞,在人耳处减弱
D.将洗衣机用厚棉被包起来,既在声源处又在传播过程中使噪声减弱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洗衣机的噪声是因衣服没有放好造成的,所以要从声源处去减弱,将衣服放平,使洗衣机声音减小,不必从传播途径中或人耳处减弱。
6.控制噪声是城市环保的主要项目之一,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
A.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
B.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
C.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
D.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指标
答案:D
解析:减弱噪声有三个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而D项中说的是减少汽车尾气对大气污染的措施,容易出现的错误是把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相混淆。
7.为了减少高速行驶的车辆产生的噪声对高速公路两侧单位、居民的干扰,常在高速公路的两侧架设具有一定高度的屏障。这种有效、可行的防止噪声的措施属于( )
A.堵塞感受噪声的器官
B.阻隔噪声传播的途径
C.控制产生噪声的声源
D.防止噪声产生回声
答案:B
解析:高速公路的两侧架设具有一定高度的屏障,使高速行驶的车辆产生的噪声反射回来,从而减少对高速公路两侧单位、居民的干扰,这属于阻隔噪声传播的途径。
8.噪声对人的危害非常大,怎样减弱噪声,保护环境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下列哪种方法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具
B.戴上防噪声耳塞
C.道路两旁植树造林
D.公路两旁建隔音墙
答案:A
解析:摩托车的发动机工作时会发出噪声,给它安装消声器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噪声,这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戴上防噪声耳塞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道路两旁植树造林,利用树叶、花草的空隙吸收一部分噪声,这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公路两旁建隔音墙,让噪声反射回去,减弱对公路附近居民的噪声干扰,这也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9.为了减少教室周围环境的噪声对上课学生的干扰,在下列措施中,有效、合理和可行的是( )
A.老师讲话的声音大一些
B.学校为每个学生免费佩戴一个防噪声的耳罩
C.在教室的周围植树或建隔声板
D.在教室里多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答案:C
解析:老师讲话的声音大一些,无法减少教室周围环境的噪声;学生佩戴防噪声的耳罩,虽然听不到噪声,但也听不到老师讲课;安装噪声监测装置只能监测噪声的强弱,无法减弱噪声;在教室的周围植树或建隔声板,能够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10.图1中,施工人员正在为紧邻居民区的轻轨轨道安装全封闭的隔音屏,尽量将列车产生的噪声降低到最低限度。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是( )
A.防止噪声产生
B.阻断噪声的传播
C.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D.采用了上述三种方法
答案:B
解析:题目中的噪声源是列车及列车行驶时产生的声音,安装隔音屏只能减弱噪声向外传播,无法防止噪声的产生。同时总还有一些噪声穿过隔音屏传向居民区,所以这项措施只能减弱噪声,无法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11.噪声污染已经成为危害人们生活的三大污染之一。控制噪声污染应从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人耳三个方面着手,下列事例中属于阻断噪声传播的是( )
答案:B
解析:图片中的A和C都是不让噪声源振动,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方法控制噪声。B采用双层窗使飞机产生的噪声不能进入居民家中,属于阻断噪声传播。D中戴耳罩能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12.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寂。究其原因,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能是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
B.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
C.可能是大雪蓬松而多孔,对噪声有很好的吸收作用
D.可能是大雪过后气温较低,噪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变慢
答案:C
解析:大雪过后覆盖在地面上的积雪蓬松而多孔,相当于吸音材料,对噪声有很好的吸收作用。
二、填空题
13.在汽车排气管上加消音器是在__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在道路旁种植树木是在______________减弱噪声,戴上耳塞是在__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
答案:声源 传播过程中 人耳
解析:在汽车排气管上加消音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道路旁种植树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戴上耳塞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14.观察图3中甲、乙、丙三幅防止噪声污染的图片,其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_____图,属于阻断噪声传播的是_____图,属于防止噪声进入人耳的是_____图。
答案:乙 丙 甲
解析:仔细观察图片,都属于防止噪声污染的图片,结合减弱噪声的三个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处减弱、在耳朵处减弱。容易判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乙图,属于阻断噪声传播的是丙图,属于防止噪声进入人耳的是甲图。
15.在体育馆的顶上和四周有用吸音材料制成的特殊形状的结构,这些结构_______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__作用。
答案:凹凸不平 吸音
解析:在体育馆的顶上和四周有用吸音材料制成的特殊形状的结构,这些结构凹凸不平,具有吸音作用。
16.小华在家里修理厨房里的桌子时,不停地有敲击物体的声音发出,为了使隔壁的小明学习时避免干扰,小华采取了三种方案:①在被敲的地方垫一块抹布;②把房间、厨房门窗关严;③嘱咐小明暂时用耳机塞住耳朵。上述三种方案中,第一种是在_________处减弱噪声;第二种是在_________中减弱;第三种是在_________处减弱噪声。
答案:声源 传播过程 人耳
解析:减弱噪声的基本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声源处采用的措施一般属“消声”,如①;在传播过程中设置障碍属“隔声”,如②;在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用吸音材料阻挡的属“吸声”,如③。
三、解答题
17.小汉同学为了研究一组材料的隔音性能(材料为:泡沫塑料板、玻璃、木板、硬纸板)设计并做了一个实验,他把这些材料做成盒子,先把闹钟放入一只烧杯中,然后从听到最响的声音位置开始,慢慢远离声源,测得听不到指针走动声音时的距离。比较各种情况下这段距离的大小就可以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
进行实验收集到的数据为:
按隔音效果好坏依次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好的隔音材料的共同特点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泡沫塑料、木板、硬纸板、玻璃 松软有孔。
解析:听不到闹钟指针走动的声音时的实际距离越小,标明材料的隔声性能越好。从上面的表格看出,材料的隔音效果好坏依次为:泡沫塑料、木板、硬纸板、玻璃。再联想上述材料的光滑程度和硬度,不难得出好的隔音材料的共同特点之一是松软有孔。
18.工厂计划为某高噪声车间的工人们制作消音耳罩,请你设计一下材料的选择:
(1)外罩起反射声音的作用,选用哪种材料好?( )
A.软橡胶 B.泡沫塑料 C.硬塑料 D.硬纸板
(2)填料要能吸收声音,选用哪种材料好?( )
A.碎钢块 B.硬纸片 C.泡沫塑料 D.木屑
(3)“衬里”紧挨耳朵要求触感舒适,选用哪种材料好?( )
A.纸 B.皮革 C.木板 D.绒布
答案:(1)C (2)C (3)D
解析:(1)中反射声音较好的材料应选质地较硬且平滑的材料,硬塑料为首选;(2)中对声音吸收性良好的应选取质地软,且有疏松微孔的材料,例如泡沫或蜂窝状的材料,由于填料要求越轻越好,因此选泡沫塑料;(3)中从肌肤的舒适角度应选取柔软、光滑的绒布。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回答问题。
城市噪声来源有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和生活环境噪声。控制措施有将噪声严重的工厂迁出市区;对噪声大的机器安装消音器并限制使用,未安装消音设备的机车不得驶入市区;在市内规划的安静小区,不安装高音喇叭,车辆尽量少鸣喇叭等;积极搞好城市绿化植树,宜用多孔建筑材料;加强隔音,例如城市高架快速干道系统──上海市内环线上,采用质量轻、强度高、隔音性能好且耐腐蚀的先进建材──聚碳酸酯板作为隔音材料,能尽可能降低高架干道上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噪声污染(图4)。此外,在市区有关地段如闹市区等处设立噪声监测及分贝数显示装置,以加强对噪声的控制(图5)。同时加强每个公民控制噪声的环保意识,不制造噪声并增强自我健康保护。
(1)噪声是指发声体做________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城市噪声的来源有哪些?假如你是一位城市建设的规划者,你将采取怎样的措施减弱噪声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举出两例)
答案:无规则 将噪声严重的工厂迁出市区;对噪声大的机器安装消音器并限制使用,未安装消音设备的机车不得驶入市区;不安装高音喇叭,车辆尽量少鸣喇叭等;搞好城市绿化植树,用多孔建筑材料;加强隔音;教育公民不制造噪声等。
解析:(1)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或杂乱无章的)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2)由上文可知,城市噪声来源有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和生活环境噪声。减弱噪声的措施有:将噪声严重的工厂迁出市区;对噪声大的机器安装消音器并限制使用,未安装消音设备的机车不得驶入市区;不安装高音喇叭,车辆尽量少鸣喇叭等;搞好城市绿化植树,用多孔建筑材料;加强隔音;教育公民不制造噪声等。
20.在声源周围安装吸声材料是控制噪声的常用方法之一。在海绵和泡沫塑料这两种材料中,谁的吸声效果更好呢?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回答这一问题。
要求:(1)写出实验中用到的主要器材。
(2)简述实验过程。
(3)为了得到准确、可靠的结论,应控制哪些因素相同,比较什么现象就能得出结论。
答案:(1)器材:声源(如音乐卡片等)、海绵、泡沫塑料、细线或胶带纸。
(2)实验过程:打开音乐卡片,分别用海绵和泡沫塑料包裹该收音机,比较两种情况下听到声音响度的区别。
(3)应控制相同的因素:两种材料的厚度,包裹音乐卡片的方式,音乐卡片的音量(响度),听者到音乐卡片的距离等应保持相同。听到的声音越小,表明所用材料的吸声效果越好。
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不同。
2.尝试寻找一种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的方法,并在此过程中感悟控制变量法的意义。
实验原理:
1.响度的大小与人耳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因为声能在传播过程中会逐渐分散,所以响度逐渐减小。
2.为了比较不同测量的隔声性能,应该确定一个比较隔声性能的方法。例如,从靠近声源处慢慢远离,会听到声源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小,直到听不到声音。测出此时的位置与声源间的距离(简称“最大可听距离”),比较这段距离的大小就可以判断出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
实验器材:
闹钟、卷尺、泡沫塑料板、玻璃、木板、硬纸板等。
实验步骤:
1.先预测你所收集的各种材料的隔声性能,并按照你预测的结果将它们排列起来(隔声性能好的排在前面)填入下表。
2.把闹钟放在桌面上,上紧发条,闹钟会发出“嚓嚓”的声音。如果把它放在包装盒内,我们听到的声音就会变小,这是因为包装盒起到了隔声的作用。
3.分别用厚度一样的泡沫塑料板、玻璃、木板、硬纸板做成大小相同的盒子,把闹钟分别放入盒子中。
4.从听到最响的声音位置开始,慢慢远离声源,直到听不到指针走动声音,在这个位置做好标记。
5.用卷尺测量标记处到放置闹钟处的距离。
6.比较各种情况下这段距离的大小就可以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
7.按照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8.与同学交流各自的实验结果。你认为哪种材料的隔声性能最好?隔声性能好的材料都有哪些特点?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2.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站,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由“噪声的来源”“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三部分内容组成。本节的物理知识不多,教学主要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让学生经历探究防止噪声各项措施的过程,了解防止噪声的思路,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意识,联系实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重点:噪声的等级和危害、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三、教学策略
本节设计从物理学的角度说明了乐音与噪声的区别,又从与生活联系更密切的环保角度对噪声做了说明,实际教学中不要纠缠于有关概念的辨析上。在本节的教学形式上,可以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也可通过社区调查,使学生对噪声污染有切身的体会。同时还要对如何防治噪声的途径有所了解,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意识。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闹钟、纸盒、耳罩、泡沫塑料、示波器、铁钉、玻璃。
五、教学过程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重难点突破
一、教学内容分析
噪声影响人们身心健康,是当代社会的四大公害之一。我国于1996年10月29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本节课的物理知识不多,教学要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要紧紧围绕这个目的进行教学,而不只是讲点有关噪声的物理知识。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也可以通过社区调查,使学生对噪声污染有切身的体会。
教学重点:噪声的等级和危害、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二、重难点突破
1.噪声的来源
突破建议:
讲述什么是噪声时,应该指出:由于角度不同,所指噪声的含义也不同。这里应该强调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凡是妨碍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在某些情况下,乐音也会令人厌烦,成为污染环境的噪声。可以结合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讨论,比如广场舞的音乐声为什么会有人会反感?
对于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可以利用示波器观察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并与音叉声音的波形做比较。让学生观察得出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没有规则,是杂乱无章的,音叉声音的波形有规则。
在学生明确了噪声含义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你周围有哪些噪声?”,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列举噪声的来源。教师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
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
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等。
社会生活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噪声的等级由声强级的单位──分贝数表示大小。它的定义比较抽象,教学中可以不提,只需让学生知道分贝是计量声音强弱的单位。
教学的重点要放在课本“小资料”的内容上,注意引导学生回想在这些环境中的感受。
测量交通噪声等级的装置许多城市都有,应让学生留意观察。如果可能,可以向当地环保部门借用便携式声强计,现场测量几种噪声的分贝数,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是0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30~40dB;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的声强为70dB;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的声强为90dB以上;能引起双耳失去听力的声强为150dB。为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保证学习和工作,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教材讲述噪声的危害,是从噪声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影响两方面来讲的。噪声还有其他危害,如喷气式飞机产生的噪声能将附近建筑物的窗玻璃震碎,噪声导致工作设备“疲劳”以至断裂等,也可在课堂教学中补充讲解。
3.控制噪声
控制噪声,是强调减弱噪声的最终目标是降低人耳处的声音响度,以此为线索来引导学生从发声处、声音传播过程、人耳处寻求减弱噪声的途径。
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这些措施的效果。实验可用闹钟作声源。将闹钟用泡沫塑料垫起(在发声体处减弱噪声),或将闹钟置于空纸盒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或用棉花塞住耳朵,都可以感觉到噪声减弱了。
课本插图显示了几种防治噪声的实例。生活中还有许多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总结。
为减低噪声对四周环境和人类的影响,控制噪声主要对噪声源、噪声的传播路径及接收者三者进行隔离或防护,将噪声的能量阻绝或吸收。
从噪声源控制,是最彻底的措施。一是分析噪声源发声机理,消除噪声发生;比如改进结构、生产工艺、提高机械加工精度、改变气流等。二是采用吸声、隔音、减振等措施;例如马达加装防震的弹簧或橡胶,吸收振动,包覆整个马达等。
传播的路径中,可以采用合理布局,改变机器设备安装方向,或使用隔音墙阻绝噪声的传播。
对于接收者,除了减少人员在噪声环境中暴露的时间,一般是隔音窗,耳塞等。
吸声:利用某些吸声材料、结构吸声,降低噪声强度。吸声材料多是一些多孔材料,当声波进入多孔材料的孔隙中,引起空隙间空气分子、纤维振动,由于空气与孔隙的摩擦阻力、空气的粘滞阻力、热传导等作用,使大部分声能变为热能耗散,起到吸声作用。一般密度小、孔隙多的材料,吸声效果好;结构紧密、光滑、坚硬的材料,吸声效果差。一般对于低频声音的吸声性随着材料的厚度增加而增加;但是高频声音在吸声材料表面就被吸收,所以厚度增加一般对高频声音的吸收影响不明显。还可以利用共振原理吸收低频声音,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常用有薄板、穿孔板两种共振吸收结构。
隔声:用屏蔽物使入射声波反射,或用围护结构将噪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单层均匀结构的隔声性能上,频率很低时,劲度起控制作用;随着频率升高,质量效应增大,在某些频率处产生共振,隔音量出现数个低谷,阻尼大,结构振幅大,隔音量降低小;频率继续升高,构件质量起主要作用,面密度越大,惯性阻力大,不容易发生振动,隔音量大。常用的方法有隔声罩(间)、屏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