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检测(2)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检测(2)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5 05:56:43

文档简介

成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检测(2)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
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乐感文化”是李泽厚提出的,在其看来,中国的“乐感文化”是本民族所
特有的一种文化模式。《论语》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
作用,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
有四重内涵。
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孔子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人个体生命价值的
尊重。“乐生”的生命精神也体现为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子罕》讲:“岁
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只有在冰雪严寒这般恶劣的环
境之中,才能磨砺人的意志,最大程度激发人的生命潜能。《论语》中“慎终,
追远”(《学而》)的生命关怀也是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的体现。中国人不
仅较为重视此生此世的生命和意义,而且也重视死后的哀荣,因此要“慎终追
远”。正是由于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
终”“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乐感文化”是一种立足于此世间的文化。
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
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
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为此中国人重视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
义、仁,强调人际和谐。正如李泽厚所言:“人处于‘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
性’之中要使这‘共在’的‘主体间性’真有意义、价值和生命,从儒学角度看,
便须先由自己做起。”我们要“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
而》),我们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乐感文化”具
有一种“乐群”的生存智慧。
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
天主可以依赖,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
道弘人”(《卫灵公》),这种坚信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
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
体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
梁漱溟先生将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概括为“孔子生活之乐”,并对之阐释说:
“一个人不过几十年顶多一百年的活头,眼看要老了!要死了!还不赶快乐一乐
么?”
第四、“乐感”的人性追寻。“乐感文化”的导向是人的主体性的不断进步
与满足,是寻求“人道”的不断完成,是在音乐和艺术的熏陶下达到对人生最高
境界“天人合一”的艺术化把握。因之,当孔子问及曾点之志时,曾子答出“暮
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先
进》)的“曾点气象”。此一“乐感”的人性追寻,最终培养出理想型的“君子”,
最终将中国“乐感文化”这一“文化——心理”结构内在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
出来。
总之,“乐感文化”包含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乐感文化”
的研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
起我们的重视,
(摘编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
材料二:
“忧患意识”说是徐复观提出的,牟宗三曾予阐释。他们认为,中国的人文
精神躁动于殷周之际,其基本动力便是忧患意识。周人从商革夏命和周革殷命的
历史嬗变中,发现了吉凶成败与当事者行为有密切关系,及当事者在行为上应负
的责任,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一种道德意识,是人确立
其主体性之始,它引起人自身的发现,人自身的把握以及人自身的升进。
忧患意识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在于一种居安思危的理性精神。
诗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点全在一个“如”字上。未临深渊而如临,
如履薄冰而如履,这才叫忧患意识;真的临深而履薄了,斯时需要的便不再是忧
患意识,而恰恰是它的对立面——临危不惧、履险如夷、乐以忘忧之类的理智、
情感和意志了。忧患并不在忧患者之中,倒是在它的对立面,在安乐者之中;一
旦安于所安,乐于所乐,真正的忧患便开始了,临近了。
儒家所津津乐道的,是理性的快乐。《论语》以乐开篇。学而时习之悦,有
朋远来之乐,人不知而不愠,便都是理性之乐。《孟子》有所谓君子的三乐,其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即后来称之为天伦之乐者,是宗法制度所规范的乐。而
最要紧的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之乐,这种与道合一、与天地同体的超
越之乐便是他们的极乐。这种乐当然也不应独享,但又不是凡民可得与共,所以
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那也是一乐,为同登乐土而服务的乐。进而言之,
这种得道之乐,也正就是那念念不忘的修德之忧。
(摘编自庞朴《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乐生”是基于对此世间无比眷恋与喜爱而尊重他人生命价值,强调自
强不息、韧性奋斗,重视“慎终追远”的生命精神。
B.“乐群”是基于“一个世界”的预设而强调人人“共在”的“主体间
性”,重视彼此相互扶持、轻视个人奋斗的生存智慧。
C.“乐观”是基于没有上帝、天主可依赖的观念和人生有限的事实,从而
坚信“人能弘道”、对生活不悲观失望的人生态度。
D.“乐感”是在音乐和艺术熏陶下实现人的主体性的进步与满足,进而完
成“人道”,最终成为理想型“君子”的人性追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对“乐感文化”的审视整体呈现由外在到内心、由当下而未来的思
路,层次清晰。
B.材料二先追溯“忧患意识”的形成,然后着重论述儒家的忧患与快乐都是
一种理性精神。
C.材料一谈“乐感文化”,材料二谈“忧患意识”,但两则材料对忧乐关系都
有关涉。
D.两则材料都注重引述文献来阐释、佐证观点,但二者对文献的分析有粗
疏与细致之别。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B.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汉乐府《薤露》)
C.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
D.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 材料二摘编自庞朴《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题目中“忧乐圆融”
的内涵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4分)
5. 互联网时代,部分青年人休闲娱乐除了酒吧、歌厅以外,就是抱着手机打游
戏、看视频、聊八卦等等。有人认为这种娱乐至上、追求快感的泛娱乐化也
是“乐感文化”的体现。你认同这种看法吗?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4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牵风记(节选)
徐怀中
“野政文工团”派出一个小分队,来九团慰问演出。思想内容没得说,可是
出来进去总是那么几个熟悉面孔,太乏味了!台下开始发难:“不看!不看!不
看!”
最初只有少数人起哄,像是受到恶性传染,到处尖声刺耳地打起了口哨。
报幕人从大幕中缝处钻出来,他每次出现,观众都以为演出将会做出重新调
整。台下又狂呼乱喊起来:“出来一个坤角儿!出来一个坤角儿!”
宣传队队长亲自到大幕前讲话,面目严肃到不可能更加严肃:“我可以负责
地向你们声明,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坤角儿,绝对没有!”
“有!”“有!”台下齐声揭露。
小分队里确实有两位女演员,可是今晚排定的节目单里没有女角,分派她们
俩反串鬼子兵。
团长齐竞接到报告,风风火火地赶来了。
有人认出了团长,彼此提醒:“一号!”“一号!”
前面几排观众端端正正坐好了,远处的人似乎觉察出有什么不对头,也都不
敢再出声了。齐竞这才开始队前训话:“丢人现眼!给八路军丢人现眼!给‘虎
团’全团将士丢人现眼!”
全场空气像是凝结在一处,紧张极了,大家都听到自己的心咚咚地跳。齐竞
转身向当值的现场总指挥挥手说:“解散!各单位带回!”
老乡们叹息说,可惜一台好节目,就这样吹灯拔蜡了。
“请等一下!请等一下!”传来一个女孩子的呼喊声。
“虎团”团长齐竞远远看到,那个女孩子站在场地最后,一只手抱着长长的
一个什么物件。她很有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
女孩仰起脸,向高居于舞台台口的齐竞提出交涉:“首长同志,你好!碰巧
我带着古琴,就由我为大家弹奏一支曲子可以吗?”
一个花季少女怀抱古琴,突然出现在队列前,齐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了。陪同女孩子的地方干部上前说明,她是从北平来的女学生,名叫汪可逾。路
经此地,正好赶上“虎团”在开晚会。
齐竞脸上顿时感觉热辣辣的,这一下,让沦陷区来的女学生看笑话了!应该
欣然接受,还是婉言谢绝呢?他心想,作为现场的最高指挥员,决不可冷冰冰地
板起面孔,对着如此天真烂漫的一种想法,劈头一瓢冷水浇下来。
“欢迎欢迎!请到台上来!请到台上来!”齐竞正式发出邀请。
汪可逾登上舞台,她已经高兴得迫不及待解开琴囊,取出了古琴。
“啊哟天哪!这不是一张宋代古琴吗?”齐竞随口吟诵出了白居易《废琴》
诗句:“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女学生也来了
兴致,以白居易的另一首诗做回应:“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
其间无古今。”
老乡们也都重新围拢上来,等待恢复演出。自然是由齐竞担任了报幕员:“安
静!安静!现在请小汪同学为大家演奏一支古琴曲,好不好啊?”
“好!”
只见汪姑娘缓缓抬起右臂腕,纤纤素手弹出了一个散音——空弦音。她的这
张宋琴共鸣极佳,洪亮一如铜钟。
离开舞台一段距离,便可以隐约听到远处接连不断的炮声。台下观众早把战
火纷飞隆隆炮声诸脑后了,一支古琴曲营造出了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
清风明月,万籁俱寂,令全场军民泰然心悦,陶醉不已。
二十世纪末,军事科学院一个战史编写小组重访太行山根据地。抗战初期许
多著名战例,便发生在这一带,日军发起规模空前的一九四二年五月大“扫荡”,
此地也正是遭受祸害的中心地区。当地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全都作为亲历者接
受了采访。
让来访者大失所望,老人们对当年战斗中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记忆很模糊,
掏不出他们几向话了。而要成年未成年的一个北平女学生,以她尚不娴熟的技艺
弹奏了几支古琴曲,老人们却至今难以忘怀,连种种细节都能讲得出来。那位汪
姑娘怎样席地而坐,怎样将古琴架在双腿上,又怎样缓缓抬起右腕,以右手中指
尖弹拨出一个空弦音。
那天独立第九旅举办的军民同乐晚会,远远超出了娱乐的涵义,令战史编写
组各位将校难以置信。
而事实上,那个夜晚军情正是十万火急。日军已经完成隐蔽合围部署,并组
成了“挺进杀入支队”,企图对太行区领导机关来一个迅雷不及掩耳的向心奔袭。
我军则采取“敌进我讲”战术,适时向日军后方交通线和据点发起猛烈攻击,迫
敌回援,变被动为主动。敌我双方作战指挥的电报讯号往返交错,在茫茫夜空织
成了一张无形的网。汪姑娘的古琴曲,悠悠然穿过那张炽热的电讯网,随疾风流
云远远传向四方。
齐竞接到指挥部加急电报,来不及先向汪姑娘打一声招呼,让她终止演奏,
而是直接向全场宣布:“全体起立!出发!”
转眼之间,台上已经空空的了,幕布一收,再看不出这里有过什么舞台的痕
迹。“一号”和他的两名警卫员已经上马了,团民运科科长跑来报告,说那个北
平女学生向他报名参军,非跟着部队走不可。齐竞一听就急了:“你有脑子没有?
她拿着边区政府的介绍信,要去太行二中,你半路把人给拐跑了,怎么交代?”
远远看见,小汪深一脚浅一脚向这边跟跑过来,他指头戳着民运科科长的鼻子尖
喝令:“甩掉她!听清楚了,甩掉地!”
齐竞一抖缰绳飞奔而去,两名骑兵通信员紧随其后,消失在黑暗中。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慰问演出的演员人数少,都是老面孔,加上没有女演员,导致战士对节
目失去兴致,又是起哄又是狂呼乱喊。
B.团长齐竞的出场让慰问现场乱糟糟的局面迅速发生了改变,由此可见齐
竞在九团战士中的影响力。
C.老人们对于晚会上汪可逾的演奏记忆犹新,而对当年战斗中的细节记忆
模糊,说明演奏效果的不同寻常。
D.齐竞对民运科科长的喝令简短而有力,既体现其军人身份,又暗示出军
情紧急,包含着对汪可逾安全的担心。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战士的发难,团长的训斥,老乡们的感叹,为后面女主人公汪可逾的出
场并演奏蓄势,情节上跌宕起伏。
B.小说对团长齐竞的语言描写精彩传神,特别是队前训话和吟诵诗句两处,
前后形象判若两人,对比鲜明。
C.文中描写汪可逾的音乐演奏很有艺术特色,如“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
幻氛围”等句,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D.画横线的句子一方面概括小说的写作背景,另一方面开启下文,由军民
同乐的晚会写到严峻的战争局势。
8. 小说节选部分可看出汪可逾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
分)
9. 《牵风记》是战争题材的小说,为何要对女主人公汪可逾的演奏进行详细描
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
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
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
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寻通.判.舒州。文彦博荐安石
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
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恳求外补,知常
州,移提点江西刑狱。与周敦颐相遇,语连数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
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
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
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
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
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
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
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
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愿监苟且因循之
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
熟烂者也 ”上览而置之。
吕祖谦曰:“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
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文本二: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
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
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
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
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B.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
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C.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
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D.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
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嘉祐,是北宋时期宋仁宗使用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
种名号,年号纪年是汉武帝首创的。
B.通判,中国古代的官名之一,多指州府的长官,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
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帝王为祈求天下太平、五谷丰登,
每年到郊外祭祀社稷,后来“社稷”被用来借指国家。
D.君实,是司马光的字。古人的名和字是有区别的,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古人一诞生就起名,十八岁行冠礼后取字。
12.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石才华横溢,喜好读书,擅长为文。曾巩带王安石去拜见欧阳修,欧
阳修十分赏识王安石,四处为他扩大名声。
B.在任鄞县县令时,王安石修筑堤堰,开挖池塘,兴办水利交通事业;他还
把谷子借贷给百姓,让百姓生产出粮食后加些利息偿还即可。
C.文彦博、欧阳修等人先后向朝廷推荐王安石,王安石一一予以拒绝,因此
士大夫们认为他无意于为世所用。
D.王安石清楚地知道,他的改革主张在当时会遭到顽固派的非议,但仍然把
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可惜未得到宋仁宗的支持。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14. 请简要概括王安石向仁宗皇帝上书言事的要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题。

岭南江行
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② ③
射工 巧伺游人影,飓母 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注】①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柳宗元因谗言遭贬赴任柳州刺史途中。②射工:
传说中一种叫蜮的毒虫,能含沙射人,人或人影被射中后,都会害病。③飓母:
飓风发生前的征兆。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所写风物紧扣岭南特色,再加上具有传说色彩的独特意象,凸显出
行程之奇特险峻。
B.颔联写雨过天晴山腰大象出没,阳光照射潭水,蛟涎浮现,表现出一派
生机盎然的景象。
C.颈联写江边的射工狡诈地窥探并等待时机向游人释放凶险,阴沉的云气
预示着飓风的来临,具有象征意味。
D.“从此忧来非一事”承上启下,上承前文途中所见之景,下启后文心中
所想,蕴含了诗人被贬岭南的复杂心情。
16. 诗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蜀道难》中写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场景,造成排山倒海之势.给人以惊险
万状之感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密自小命运不好,遭遇不幸,《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了李密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3)桥是古典诗词的常见意象,在不同的作者笔下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如
“____________”展现了繁华富盛之景,“____________”则呈现了冷清
寂寥之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8~20 题。
年关将至,《中国奇谭》悄然点起了一把火。人们不断表达喜爱之情,各类
解读 ① ,有人认为“中式故事与中式美学”正归来,媒体赞美该片是“进
化的国漫,不变的中国浪漫”。虽然《中国奇谭》的主角们是远离人间世态的“小
妖怪们”,但片中现实寓言般的情节塑造与代入感较强的情感表达,让不少观众
狠狠共情。“小妖怪们”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爆火,为一颗颗 ② 的心灵燃起
了一盏盏温暖的灯。
《中国奇谭》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 B站联合出品的动画集。作为国产
动画“领头羊”的上美影用以“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精神创作的作品向
世界展示了高水平的“民族的、艺术的”中国动画,世界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多
次提到对上美影的喜爱与崇拜。这次上美影与 B站的 ③ ,让《中国奇谭》
实打实火出圈。
《中国奇谭》饱含着浓郁的中国味,不时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小
妖怪的夏天》巧妙地将中国经典 IP《西游记》里的情节作为故事背景,当齐天
大圣扫清妖怪巢穴的那一刻,观众将会回忆起儿时遥远的英雄梦想。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请以“作为国产动画‘领头羊’的上美影……”为开头,把文中画线的句子
改写成整句。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分)
作为国产动画“领头羊”的上美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0. 关键词搜索,指用户在使用搜索引擎时,输入能够最大程度概括所要查找内
容的几个词语的一种方法。关键词是用户获取信息的简化词汇。如何使用
“关键词搜索”方法在搜索引擎中查找本语段?请根据材料内容列出四个
关键词。(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小题。
小麦有冬、春两个品种,冬小麦秋种夏收,春小麦春种秋收。一万多年前,
冬小麦在西亚、北非驯化之后,逐渐传向世界各地,其中一路向东传入中国。考
古发掘成果告诉我们,在距今大约四千多年前的新疆、甘肃、青海一带的墓葬中,
① ,从那时算起,( )。墓葬中获得的小麦籽粒并不能分辨冬、春,
但中国古代文献却留下了记载。《礼记》载“庶人春荐韭,夏荐麦,秋荐黍,冬
荐稻。”这里讲的是不同季节的祭祀之物,夏季小麦收获后,可以当做祭品献给
祖宗, ② 。另外,《左传》中还有这样的记载,隐公三年“四月,郑祭足
帅师取温之麦”。春秋时期实行的历法与秦汉以后大约相差两个月,即春秋时期
的四月大约相当于后世农历二月,这时春小麦还没有播种, ③ 。先秦时期
的记载透露的信息告诉我们,距今四千多年前传入中国的是冬小麦,而春小麦见
于记载大约在西汉末年,这是说传入中国比冬小麦要晚得多。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小麦传入中国至少在四千年以上。 B. 小麦在四千多年前已经传入中国。
C. 小麦传入中国是在四千年前左右。 D. 小麦传入中国大约是四千年左右。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1个字。(6分)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古之先贤深知自己肩负着社会、国家的责任,因此孔孟圣人不辞劳苦,奔波
于世,推行自己的思想,烛之武不畏艰险临危受命,智退强秦;今之学者亦不忘
“匹夫之责”,他们孜孜以求、执着探索、攻克难关,以己之力引众人前行……
责任不分大小,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以不同身份、不同角色承担着责任。
作为当代青年,请你结合现实,谈谈对“责任”的认识,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观点鲜明,结构清晰,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字。成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检测(2)
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19 分)
1. C【A.“‘乐生’是基于对此世间无比眷恋与喜爱而尊重他人生命价值”错误。B.“重
视彼此相互扶持、轻视个人奋斗的生存智慧”错误。D.“‘乐感’是在音乐和艺术熏陶
下实现人的主体性的进步与满足,进而完成‘人道’”错误。】
2. B【B.“然后着重论述儒家的忧患与快乐都是一种理性精神”错误。】
3. A【A.体现的是幽居独处的清寂恬淡,与材料一无关。B.体现慎终的生命关怀。C.体现
乐观精神。D.既体现自强不息的生命精神,也体现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足。】
4. ①忧患在安乐者之中,开始于安乐;②得道之乐就是修德之忧。
5. 不认同。
①乐感文化是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智慧与精神,导向人的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
足;而泛娱乐化是及时行乐,肤浅庸俗甚至消极。
②乐感文化追求的是理性之乐,与忧患意识圆融一体;而泛娱乐化追求的是感官快乐,
娱乐至上,缺乏忧患意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 分)
6. A【A.“加上没有女演员”错误。】
7. C【C.“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是正面描写。】
8. ①自信积极。她总是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主动提出自己上舞
台表演,还和团长齐竞以诗句唱和。
②追求进步。她看到部队出发,就非跟着部队走不可,还深一脚浅一脚跟跑过来。
③勇敢无畏。在战火纷飞、军情紧急的情况下,汪可逾席地而坐,从容演奏,表现了她
的勇敢无畏。
9. ①汪可逾所演奏的美好音乐与残酷的战争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掲示了人们对美好事
物的向往、追求的主旨。
②与后文二十世纪末战史编写小组到太行山根据地重访的内容相呼应,突出了汪可逾演
奏古琴曲的意义,这次演奏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人们对抗战胜利的乐观与自信的体现。
③一面写战火纷飞、电报讯号往返交错的战争局势,一面写吟通诗句、弹奏古琴的军民
同乐晚会,使小说在写实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气息,更具吸引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 B
11. D【 D项“十八岁行冠礼后取字”有误。】
12. A【A项“曾巩带王安石去拜见欧阳修”有误。】
13. (1)按照先例,地方官员任期已满,允许向朝廷进献文章请求试任馆职,王安石偏偏
不请求就试,调任鄞县知县。
(2)盘庚不会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
动,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做得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后悔的地方的缘故啊。
14. 改革法度(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重视理财,重用人才,表明心迹。
【参考译文】
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担任三司度支判官之职。王安石,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喜
欢读书,擅长写文章。曾巩曾经带他(王安石)写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王安石传播声
名。他考中了进士第一名,被授予淮南判官之职,按照先例,地方官员任期已满,允许向朝
廷进献文章请求试任馆职,王安石偏偏不请求就试,调任鄞县知县。到任后,他修筑堤堰,
浚治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把官谷借贷给百姓,秋后百姓加些利息偿还,使官仓中的
陈谷能够换新粮,鄞县的百姓也感到方便。不久,他调任为舒州通判。当时文彦博向朝廷推荐
王安石,说他淡泊名利,请求越级提拔,以此来遏制为名利而奔走竞争的风气。不久他通过
朝廷考试而被选任为馆职,王安石没有去上任。欧阳修推荐他为谏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理
由而推辞。欧阳修又把王安石需要俸禄养家的情况向朝廷说明了,于是朝廷任命他为群牧判
官,他又推辞不上任。他向朝廷恳求外调为地方官员,担任常州知州,调任提点江西刑狱。
王安石与周敦颐相遇,接连交谈几个日夜,王安石回去后深入地思考,至于废寝忘食。先前,
馆阁的命令多次下发王安石总是推辞不接受,士大夫们认为他无意于仕途,遗憾无缘结识王
安石。朝廷每次想要任命他一个官职,总是担心他不愿接受。等到他就任度支判官,听闻的
人没有不高兴的。王安石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大意为:
“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
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
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
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
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
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
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
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
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
还会认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宋仁宗读过之后放置在一旁。
吕祖谦评价说:“安石变法的事理深奥之处,在这封言事书中大致有所显现。只不过他
的见解没有在宋仁宗时候被采纳,而到宋神宗的时候才被完全采纳,人世间的兴衰变迁沉浮
的关键,大概还是存在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 分)
15. B【B.诗人借此表现政治环境的险恶,而非表现生机盎然。】
16. ①借景抒情,诗歌前六句写岭南的独特风物,描绘了当地荒凉的自然环境,流露出作者
对前途的担忧;
②象征手法,前六句所写瘴江、射工、飓母等象征政治环境的险恶,进而表达自己的担
忧,也隐含着对谗人的暗讽风批评之意;
③直抒胸臆,结尾两句表达不惧艰险,趁着暮年在柳州有所建树的昂扬之志。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 分)
17. (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整雷。
(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烟柳画桥/念桥边红药/驿外断桥边/人迹板桥霜/朱雀桥边野草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分)
18. 纷至沓来 饱经风霜 珠联璧合
19. ①坚持了“本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精神
②展示了高水平的“民族的、艺术的”中国动画
③受到了世界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的喜爱与崇拜
20. 《中国奇谭》、出圈(爆火)、上美影、国产动画(中国动画、中国味)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分)
21. B
22. ①多处发现小麦籽粒 ②夏季收获的当然是冬小麦 ③地里的麦子只能是冬小麦
四、写作(60 分)
23. 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