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第十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沈阳市第十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16 22:10:47

文档简介

2022-2023(下)高二5月份阶段测试
高二历史答案
满分:100 分。 考试时间:75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 70 分)
单选题(每题 2分,共 35 道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C C C A D C C A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A C B A B C A B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B B C B B C D D C
31 32 33 34 35
B C B C 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30 分)
材料分析题(第 36 题 16 分,第 37 题 14 分,共 2道题)
36.【答案】
(1)影响∶提升了上海的贸易地位;推动了上海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上海城市
面貌的变迁;使上海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推动了上海的近代化进程;(答出
三点即可)导致了上海经济和城市形态的半殖民地化。(6分)
(2)表现∶对外贸易额大幅增长;跨国公司和外贸研发中心聚集。(4分)
因素∶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浦东的开发开放;中
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答出三点即可)(6分)
37. 【答案】
(1)原因:人口增加,特别是城市人口激增,公共卫生状况恶化;传统医疗卫
生服务体系的不足;工业革命的开展,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公共卫生问题;慈善
事业的扩展;有识之士的推动;启蒙思想的影响。(答出三点即可)(6分)
(2)主要措施: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控机制,构筑疾病防控的制度屏障;构建国
家卫生防疫体系,奠定医疗卫生事业的坚实基础;动员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预防和减少疾病;综合治理公共卫生,全面防控和阻断疾病源头。(4分)
启示:政府在维护公共医疗卫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要适合
本国国情;注重发动群众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加强科学研究。(答出二点即可)(4分)2022-2023(下)高二 5 月份阶段测试
高二历史
满分:100 分。 考试时间:75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 70 分)
单选题(每题 2 分,共 35 道题)
1.明初,徽商程维宗开始在屯溪镇经营商业,并吸引了大量徽商,此后屯溪 逐渐成为皖南巨镇,也成为古徽州及周边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中心。徽商还在 当地修建了大量的桥梁道路和水利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了商业经营条件和 人居环境。这表明当时( )
A.商人地位得到较大提升 B.地区之间经济分工明显 C.商业活动推动集镇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2.以下表格中,古代文明地区和民居建造方式相对应正确的是( )
①古代两河 流城 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上面搭屋梁, 铺上椰子叶
②古埃及 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建造房屋
③古代中国 先秦以来最普遍是木构抬梁;明朝时,砖木结构开始普及
④古罗马 木、石、砖为主要原料,后来钢筋混凝土得到普及
A.① B.② C.③ D.④
3.石库门是形成于 19 世纪中期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 楼房,坡型屋顶常带有“老虎窗”(英语“Roof”转化),多采用仪门样式门楼, 大门两侧立柱风格多样,弄口有牌楼。该民居( )
A.改善了民众的居住条件 B.契合了当地的自然环境
C.融汇了中西民居的特点 D.体现了质朴实用的风格
4.塔庙是苏美尔人独创的一种在多层塔状平台上建设神庙的建筑样式。关于
这种独特的建筑样式人们有许多种猜想:层级平台可用于晾晒谷物、塔状形态 蕴含着苏美尔人为东方山地移民的故乡情结、逐层上升的建筑结构象征着通往 天堂的阶梯。由此我们可以推知( )
A.塔庙兼具生产、政治和宗教功能 B.建筑文化与自然和社会紧密相关 C.传统建筑通常具有强烈宗教色彩 D.塔庙与金字塔都是统治者的陵墓
5.1846 年,由英国清教徒建立的纽敦镇因哈佛与麻省理工两所大学而升格为 剑桥市;1886 年,美国铁路巨头斯坦福捐款 250 万美元创建斯坦福大学,汇 聚一批科研机构和国际知名企业,逐渐形成帕罗奥多市,并成为美国硅谷的核 心区。这些史实说明( )
A.科技进步带来城市类型多样 B.美国城市深受殖民文化影响 C.慈善事业推动城市功能完善 D.文教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6.垃圾治理似乎是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发展过程中绕不过去的话题。面对这一 问题,20 世纪初的美国开展了城市政治改革运动,如减少州政府的干预,健 全民主制约机制和追求效率和节约。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分权制衡的政治原则 B.城市服务属性的增强
C.城市管理专业化趋势 D.反对政府过度的干预
7.近代中国各租界之内,街道整齐洁净,租界之外的景象则是路边随意便溺, 垃圾遍地。这种现象刺痛了中国的有识之士,1906 年《京华日报》撰文称“强 国先得强种,要强种先得讲求卫生”。这反映出近代中国( )
A.民主革命思想蓬勃发展 B.经济发展的半封建特征
C.东西方文明的激烈冲突 D.社会变迁的半殖民色彩
8.1842 年,英国人查德威克发表调查报告,指出疾病同不卫生有密切关系, 提出建立干净的自来水系统和地下排污系统等。1848 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公 共卫生法。19 世纪中后期,欧洲地下排污和自来水系统在各城市形成。这说
明欧洲( )
A.科学研究推动公共卫生建设 B.工业化影响人们居住环境 C.各国公共卫生立法日趋完善 D.逐步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9.明清时期,一大批运河沿岸城市因漕运而兴。这些以工商业者为主体居民的 城市中不仅有府学(或州学、县学)、书院,甚至还新建了不少文庙、贡院和藏 书阁。据此可知,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 )
A.加快了儒家学说的普及 B.助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C.改变了地方政区的设置 D.扩大了科举取士的范围
10.元朝在全国共设有陆站、水站约 1500 处。这些陆站、水站为公差人员服 务,提供交通工具、住所、饮食、薪炭等,有时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元朝政 府这一举措旨在( )
A.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 B.构建全国交通运输网络 C.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治理 D.完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
11.下表是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状况的记述。这些记述反映出当时( )
文献 记述
《吴越春秋》 “子胥到昭关,关吏欲执之。伍员因诈曰:‘上所以索我者,美 珠也。今我已亡矣,将去取之。’关吏因舍之。”
《墨子·号令》 “诸城门若亭,谨候视往来行者符。符传疑,若无符,皆诣县 廷言,请问其所使。其有符传者,善舍官府。……吏卒民无符 节,而擅自入里巷官府,吏、三老、守闾者失苛止,皆止。”
A.社会秩序极不稳定 B.重视道路交通管理 C.区域间的联系缺乏 D.官员腐败现象严重
12.1870 年,英国公使威妥玛声称,拟铺设粤至沪途径闽浙等地的海底电线, 并表示不会危及中国权益。对此恭亲王回复:“中国沿海内洋亦可听其在水底 安放,唯线端不可上岸,俾与通商口岸陆路不相干涉,庶界分明或可免生祸端。” 这反映了( )
(
高二历史

12


3

)
A.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近代外交无法与国际接轨 D.西方对外侵略方式的变革
13.美国总统艾森 豪威尔在德国目睹了高速公路上部队高速移动的情景后, 认为建设州际公路是提高军队机动性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大力支持建设州际高 速公路。经过 40 多年,美国终于建设完成了 77 万千米的州际高速公路系统。 美国州际高速公路得以发展的原因是( )
A.国内市场的需要 B.联邦政府的支持 C.加强国防的需要 D.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4.下表是某学者对天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所作的阶段划分。其意在说明
( )
时间 演变
1840 年—20 世纪初 步行时代——双中心沿河轴向生长
20 世纪初—新中国成立 电车时代——单中心双带状蔓延
新中国成立后—20 世纪 末 公共交通时代——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相对独立生长
20 世纪末— 综合交通时代——“双城双港(河港、海港),相向拓展”
A.出行方式决定城市空间形态 B.交通系统影响城市空间发展 C.公共交通促进城市经济繁荣 D.交通发展改变人们生活观念
15.《天津地理买卖杂字》载:“东门里,有圣庙,府署以前西箭道。天主教, 耶稣教,东马路上天齐庙。四马路,安电线,白牌电车围城转。……西北角, 自来水,西头湾子梁家嘴。……西南角,广仁堂,电车公司叫卖行。”材料反 映当时的天津( )
①有轨电车交通系统落成 ②具有中西文化交融特色
③封建迷信思想十分浓厚 ④近代电信事业得到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6.1914 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有人这样评价福
特汽车生产:“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儿,装 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它。”据此可知,福特的成功在于( )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
C.垄断组织的产生 D.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17.1805 年,英国人琴纳发明的牛痘接种术随东印度公司的外科医生皮尔逊 传入中国。他的中国助手邱熺于 1817 年著成《引痘略》一书,用中医的医理 解释牛痘术,使之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此事例可用来说明( )
A.中医与西医相互借鉴 B.近代中国医学业发展较快
C.中西医具有相通之处 D.西医在近代中国广受推崇
18.7 世纪中叶,因当时医家奉为治病指南的《本草经集注》存在种种不足及 错误而显“不合时宜”,唐政府遂组织苏敬等二十余贤才集体重修了丰富严谨 的《唐本草》,颁布后对国内外医药学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这体现出医药 学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这体现出( )
A.国家力量助推技术发展 B.中国医学技术领先于世界 C.唐朝政府内部人才济济 D.技术更新有利于巩固统治
19.14 世纪,面对黑死病的大流行,时人雅科迈认为腐坏的空气被吸入人体, 会损害器官;戈恩提勒指出病人呼出的气体带有致病的“种子”;瓦勒斯库斯 则强调病人呼出的气体会污染空气。这些认识( )
A.科学地揭示了疫病成因 B.为隔离传染源提供了学理依据 C.扼制了疫病大规模传播 D.改变了人类对细菌的无知状态
20.威廉·麦克尼尔在其著作《瘟疫与人》中以人类史为主线,讲述人类与瘟 疫的关系——“瘟疫是人类文明的副产品之一。人类打破平衡导致瘟疫横行, 而瘟疫横行又致使人类行为发生改变,继而又发生新的瘟疫。因此平衡才是王 道。”该学者的研究( )
A.论述疫病可以实现自生自灭 B.主张人类应该全力消灭疫病
C.是疫病研究的最权威的观点 D.反思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行为
21.我国现行医疗保障体系可概括为“2+6”体系,即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 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两大基本医保制度横向覆盖为基础;以大额医疗费 救助金、补充医疗保险、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医疗救助、医保扶贫六大 医保制度政策纵向延伸为补充。这表明当今我国医疗保障体系( ) A.城乡统筹,保障极度 B.覆盖全民,层次多元
C.市场支撑,权责清晰 D.免费服务,兼顾公平
22.1834 年新济贫法颁布后,英国修建众多济贫院医院为广大下层民众尤其 是贫民提供了最基本的医疗保障。19 世纪 70 年代后,济贫院医院的条件大为 改善,开始从济贫院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济贫法医院,并向非贫民开放。济 贫院医院的建立与完善( )
A.解决了医疗资源紧缺的问题 B.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维持 C.推动了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D.防范了社会流行疾病的传播
23.如表为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医疗保障制度分类表。据此可知( )
类别 享受对象 资金来源
合作医疗(互助保险制) 主要是农民 集体和个人共同筹集
劳动医疗(企业保险制) 企业单位的工人和职员 企业福利费留成
公费医疗(国家保健服务制)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 作人员,革命残废军人, 高校学生等 国家预算支出
A.国家重视全民卫生健康意识 B.城乡医保体系建设已稳步推进 C.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 D.国家治理市场化机制初步形成
24.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主张输入西方的概念及其哲学、科学,结合中国传 统的方法,对中国古代的学术进行整理。整理古代学术的目的是使从前少数人 懂得的,变成现在人人理解的。据此可知,胡适意在强调( )
(
高二历史

12


6

)
A.对待外来文化应取其精华 B.思想界的排外意识较浓厚
C.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性 D.新文化运动要保持灵活性
25.面对辛丑之后的瓜分危机和席卷而来的“西化”浪潮,章太炎、刘师培等 人成立“国学保存会”,出版《国粹学报》,搜罗古籍,编刊《国粹丛编》《国 粹丛书》,形成了一股较有影响的学术文化思潮。该时期,学者的主要目的是
( )
A.排斥和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 B.依托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C.借助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 D.保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6.下表为《尚书》不同篇章的记载。这反映出当时( )
记载 篇章
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 《召诰》
惟天不畀不明厥德。 《多士》
惟我周王灵承于旅,克堪用德,惟典神天。 《多方》
天亦惟用勤毖我民,若有疾,予曷敢不于前宁人攸受休毕。 《大诰》
A.等级意识逐渐弱化 B.已有敬天保民观念 C.强化神权统治思想 D.阶级矛盾渐趋激化
27.2022 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主火炬的巨型“雪花”设计,汲取了中国传 统文化的优秀元素。大雪花由标有参赛各国名称的“小雪花”组成,寓意世界 大同,和谐包容。这一设计蕴含的传统理念是( )
A.无为而治 B.民贵君轻 C.和而不同 D.法不阿贵
28.西方史学家孟席斯在其著作《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燃 起文艺复兴》中声称,15 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 图与元代王祯的《农书》等中国古籍的设计图“惊人地”相似。此说法可用以 佐证( )
A.达·芬奇模仿中国科技成果 B.东方文化点燃文艺复兴之火
C.中国传统科技领先于西方 D.东学西传影响西方科技发展
29.鲁迅在介绍汉译的《百喻经》时这样评价:“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 深泉,他国文艺,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亦随在可见。”由此可 见( )
A.佛教的传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佛教内容全是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 C.佛教的翻译成为喜闻乐见的社会现象 D.佛教传入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新的成分
30.据下表能够推断出当时明后期的部分科技著作( )
著作 内容 作者
《同文算指》 引进与中国传统筹算、珠算不同的笔 算法 李之藻与利玛窦合译
《崇祯历书》 引进了地球、经纬度等概念,比传统 历法更加进步 徐光启奉命重修,聘 用传教士主其事
《泰西水法》 介绍西方水利学知识,部分内容为徐 光启《农政全书》所采用 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
《奇器图说》 介绍重心、比重、杠杆、滑轮等概念 和原理 瑞士传教士邓玉函与 中国教徒王征合著
《远镜说》 介绍光学知识 德国传教士汤若望
《职方外记》 叙述五大洲风土物产,较全面地介绍 了世界地理知识 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
A.士大夫普遍思想开明学术包容 B.最高统治者注重引进实用科技 C.西学东渐涉及的领域比较广阔 D.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已全面落后
31.晚清以来,自由主义、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 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如走马灯一样在中国思想界登场,越具有整体行动规划并 且能给出未来理想世界图景的方案,越受知识青年的欢迎。这反映出,知识青 年( )
A.追求理想化的政治 B.救亡图存的迫切心态
C.具有功利主义倾向 D.热衷于学术思想研究
32.中国古代有一位大思想家,针对百姓日常生活中吃、穿、住、用、行、接 人待物等方方面面做了详细的规范,比如他在书中教导孩子在鸡叫的时候就应 该起床,洗漱、梳理、穿戴整齐之后去侍奉父母。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 ) A.重视法律制度完善和实施效果 B.宗法血缘关系影响广阔且深远 C.官方正统思想逐步向基层渗透 D.商品经济已直接推动礼仪规范
33.德治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以下各项符合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是( )
①“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②“过匿则民胜法,罪诛则法胜民。民胜法,国乱;法胜民,兵强”
③“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④“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常其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4.17-18 世纪,中国商人在海外贸易中主营的瓷器等商品引发了欧洲装饰艺 术中的“中国风”。他们从中国的装饰纹样中寻找灵感,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创造出一种典雅、华丽、异国风情的装饰风格。这种“中国风”的形成主要体 现了( )
A.西学东渐的趋势 B.全球贸易网形成 C.商品的文化价值 D.殖民扩张的影响
35.埃及福斯塔特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一共出土了陶瓷六七十万片,来自中国的 陶瓷约 12000 片,时间从唐朝绵延至清朝,其余基本都是中国陶瓷的仿制品。 这表明( )
A.埃及的手工业发展迅速 B.中埃文化交流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辟 C.中埃文化交流始于唐朝 D.中华文化影响了当时埃及人民的审美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30 分)
材料分析题(第 36 题 16 分,第 37 题 14 分,共 2 道题)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海港一开放,西方列强纷至沓来,争先恐后进行殖民贸易。1853 年,英国对华贸易 50%以上在上海进行,标志着上海取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 易的首要港口。上海开埠后,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京货店、广货店,专门经 营北京和广州的商品。帝国主义先后在上海投资建立了最早一批外资工业—— 船舶修造业、打包业、加工工业、轮船业、码头仓栈业等,上海逐渐发展成为 中国近代工业的中心城市。轮船业的兴起,推动上海港口区域向租界地区移动。 租界城区成为上海城市的代表和象征,原本的“东南都会”———老县城则成 为租界的附庸。随着上海港吞吐的外贸物资的增多,外国银行的金融活动进一 步开展起来,外滩逐渐形成一个金融中心区,被人们称为“上海的华尔街”。
——摘编自黄婷《开埠初期的上海港与上海城市发展(1843——1914)》 材料二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累计实到外资 2400 多亿美元。现有跨国公 司地区总部 687 家、外资研发中心 448 家,是我国内地外资总部型机构最多的 城市。“走出去”网络遍及全球 178 个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上 海对外经贸合作的新机遇和新空间。
——摘编自国新网(2019 年 7 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开埠对近代上海发展的影响。(6 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其促进因素。(10 分)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慈善药房的兴起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8 世纪英国 城市人口的医疗需求急剧增长,但英国传统的医疗服务体系不能满足城市下层 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此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英国城镇的大规模发展, 成倍地增加了对健康的威胁。药房的兴起是 18 世纪英国慈善事业向医疗市场 领域扩散的产物。社会有识之士对健康问题日益关切,而医疗慈善的实际目的 就是使勤劳的穷人恢复健康并重返劳动。与此同时,宣扬启蒙运动社会政治观 的思想家们热衷于促进世俗福利、健康和国家财富,他们也非常重视人道主义 和慈善事业。药房的出现既丰富了英国下层民众的医疗服务供给,也促进了英 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元鹏成《论近代英国慈善药房的兴起》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全国人民迅速建立了各级卫生 行政组织。为了及早掌握疫情,建立了传染性疾病的疫情报告制度。针对各种 传染病疫情,还积极开展防控工作,一方面构建完善的传染病防治网络,另一 方面加强和改进传染病治疗技术方法,坚持专业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爱国 卫生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群众性卫生运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防
疫工作方式。饮水、食品、环境卫生等公共卫生事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和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是预防和控制疫病发生与流行的重要环节。为此,党和 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的饮用水卫生安全,加强水源保护、水井改良和城乡饮 水消毒工作。
——摘编自扶小兰《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医疗卫生事业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启 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慈善药房兴起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主 要措施。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西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给你带来的启示。(8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