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点对点练习(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点对点练习(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16 22:14: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点对点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某教师在讲解“明清君主专制”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皇帝有份文件要下传到东莞县的知县手中,没设军机处之前是怎么传达的 (皇帝一六部—两广总督一广东巡抚—东莞知县)。那么军机处设立之后又是怎么传达的呢 (皇帝一军机处—东莞知县)。 据此情境,可推知军机处的特点为:
A.相互牵制 B.分工明确 C.简、速、密 D.不存定制
2.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正式任命明瑞为“总管伊型等处将军“,“操练营伍,广辟屯田”,延续西汉以来的屯垦戍边传统,又保留了维吾尔族的社会统治制度一伯克制度,并进行了一定的修正。据此可知,清朝对新疆的统治方略( )
A.开创了“因俗治边政策 B.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
C.正式完成了对新疆的统一 D.体现了华夷观念被打破
3.标志着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隶属关系的进一步加强的是( )
A.册封达赖喇嘛 B.派遣驻藏大臣
C.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D.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4.嘉庆十四年(1809)清朝规定:“商、渔船只,各按海道远近人数多寡,每人每日带食米一升之外,并带余米一升,以防风信阻滞。若有多带米谷以及麦豆杂粮,即系偷运。”这说明当时( )
A.禁绝了大宗商品的外销 B.对外贸易曰益走向萎缩
C.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D.商人难以开拓海外市场
5.明太祖朱元璋屡次颁布“通番禁令”,清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迁海令”,其共同目的是( )
A.实行“闭关锁国”加强专制巩固皇权
B.施行“一口贸易”扩大外贸增加财收
C.维护“朝贡”体制防范海患巩固统治
D.废止“海禁”政策农商并重增强国力
6.漠西蒙古的土尔扈特部主体部分在明末迁徙至伏尔加河下游,由于受到沙皇俄国各方面的压迫,乾隆年间,其首领渥巴锡汗率部以死伤过半的牺牲为代价,最终东归清朝。土尔扈特与蒙、藏,特别是与清廷长期的密切联系,是其不惜代价而决然东返的重要原因。土尔扈特部的东归( )
A.体现蒙古族对清朝的国家认同 B.是清朝与沙俄军事较量的结果
C.表明清朝的夷夏观念已经消除 D.说明儒家文化具有高度吸引力
7.1691年,康熙皇帝与喀尔喀蒙古各部进行了多伦会盟,废除了喀尔喀三部旧有的济农、诺颜等名号,留汗号,依次授以汗、亲王、郡王、贝勒等爵位,并实行盟旗制度,各旗札萨克及盟长仍由蒙古王公担任。据此可知,多伦会盟( )
A.开创了盟旗制度 B.推动了改土归流
C.体现了民族交融 D.巩固了国家统一
8.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限定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还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据此推断,清政府推行的政策是
A.重商主义 B.闭关自守 C.宗藩外交 D.对外开放
9.清朝康熙后期,台湾商人“雇船装贩,凡港路可通,争相贸易”,使台湾米粮、蔗糖等输入大陆的规模不断扩大,并从大陆易换布匹等手工业品而回。至乾隆年间,两岸每年的贸易额已达“数百万元”之数。这反映了当时(  )
A.交通方式决定了商贸水平 B.政治统一促进了两岸贸易
C.经济互通强化了耕织结合 D.商业进步导致了区域分工
10.历代职官制度的演进,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秦、元、明、清四朝职官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理藩院尚书、军机大臣、水师提督
② 丞相、御史大夫、郡守
③ 大学士、内阁首辅、锦衣卫指挥使
④ 监察御史、宣政院使、福建行省右丞
A.①③②④ B.②④③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11.1684年,清廷统一台湾后,指定广州、宁波、漳州、云台山四地为通商口岸,进行中外贸易。1757年,乾隆颁布《防范外夷规条》,关闭了宁波等三口,仅留广州一口对外开放。清廷外贸政策的这一变化
A.阻止了中国白银的大量外流 B.推动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转型的进程
C.加强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海防 D.成为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
12.1684年,康熙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处海关。1757年,乾隆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这一变化
A.促使中国朝贡贸易逐渐衰落 B.表明中国海权意识不断强化
C.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D.使得中国对外交流完全断绝
13.清朝前中期,无论是内阁,还是军机处,常由亲王出任要职,分管六部,有的甚至在皇帝亲政前还要担任摄政。这反映出
A.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B.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C.军事要务需加强保密 D.满清贵族能制约皇权
14.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早期盟长在各部旗长中自行推选,后来改由皇帝任命。这一变化
A.体现了守内虚外的政策 B.强化对民族地区的管理
C.践行了民族繁荣的思想 D.实现了各民族平等互惠
15.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
A.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唐太宗:“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宋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很踏实。”
D.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史记》
材料三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明史·职官志》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哪一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后,其统治在中央和地方推行哪些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为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并指出军机处设立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趋势。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 “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以上材料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据材料二分析宋朝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3)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参考答案:
1.C
【详解】依据题干可知,军机处设立之前,皇帝有份文件要下传到东莞县的知县手中,程序是皇帝一六部—两广总督一广东巡抚—东莞知县,军机处设立之后则转变为皇帝一军机处—东莞知县,由此可见,军机处设立之后,皇帝的政令直接传达给中央和地方执行,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行政效率,又减少了机密泄露的风险,据此推知军机处的特点为简、速、密,C项正确;题干的主旨是军机处具有简、速、密的特点,提高了行政效率,没有体现相互牵制或分工明确或不存定制,排除AB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题干“延续西汉以来的屯垦戍边传统”和“又保留了维吾尔族的社会统治制度一伯克制度”可知清政府在统治边疆时即继承了西汉以来的屯垦戍边传统,又继承了维吾尔族的社会统治制度,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B项正确;因俗制边并非清朝开创,排除A项;根据题干不能得出正是完成了对新疆的统一,排除C项;题干为满清对新疆地区的治理,并不能体现华夷观念被打破,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驻藏大臣的设置,标志着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隶属关系的进一步加强,B项正确;历代达赖喇嘛都必须经过清朝中央册封,表明清政府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排除A项;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清朝对西藏的管辖权,排除C项;由清政府册封班禅额尔德尼,表明清政府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题干“每人每日带食米一升之外,并带余米一升”“若有多带米谷以及麦豆杂粮,即系偷运”反映了嘉庆时期对出海航行船只所带粮食的限制,这是限制海外贸易的表现,不利于海外市场的开拓,D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出洋贸易商人及船夫等所携带的用于食用的米粮数,与大宗商品贸易无关,排除A项;仅凭材料不能证明对外贸易日益走向萎缩,排除B项;清政府的这一规定不是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而是对海外贸易的限制,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知明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严禁中国人对外贸易,外商来华贸易也受到诸多限制,这一政策是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其共同目的在于维护“朝贡”体制,防范海患巩固统治,C项正确; 明清“海禁”政策的共同目的是维护“朝贡”体制,防范海患巩固统治,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一口贸易”属于清朝的“广州十三行”,不符合明朝,排除B项;明清没有废除“海禁”政策,“农商并重”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依据材料“其首领渥巴锡汗率部以死伤过半的牺牲为代价,最终东归清朝。土尔扈特与蒙、藏,特别是与清廷长期的密切联系”,可以看出土尔扈特部对清王朝的政治认同,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清政府与沙俄的较量,排除B项;此时夷夏观念并没有消除,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儒家文化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中“废除了喀尔喀三部旧有的济农、诺颜等名号,留汗号,依次授以汗、亲王、郡王、贝勒等爵位,并实行盟旗制度,各旗札萨克及盟长仍由蒙古王公担任”及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在多伦会盟上通过授予爵位、实行盟旗制度等措施,拉拢蒙古贵族,从而改善了蒙古贵族与清的关系,加强了清王朝对漠北地区的管辖,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D项正确;盟旗制度创立于1624年,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清政府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并非蒙古地区,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民族交融,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清政府限定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可知,清政府推行的政策是闭关自守,即限制与外界的交流,B项正确;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于封建制度瓦解和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宗藩外交,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清政府闭关自守,而不是对外开放,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据材料“康熙后期……两岸每年的贸易额已达‘数百万元’之数”结合所学可知,康熙后期台湾和大陆的交易频繁,这是由于康熙统一了台湾,B项正确;据所学,大陆和台湾的交通主要是水上交通,并没有发生变化,且交通方式不是决定因素,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康熙后期台湾和大陆的交易频繁,没有涉及耕织结合,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康熙后期台湾和大陆的交易频繁,体现了两地的商业发展,但与区域分工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清朝设置军机处,明朝设置内阁,元朝设置宣政院,秦朝实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中央有丞相和御史大夫,地方有郡守,因此①是清朝,②是秦朝,③是明朝,④是元朝,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清政府从四口通商改一口通商,实际上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这成为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D项正确;鸦片战争前依然是闭关锁国,但是白银大量外流,排除A项;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转型,排除B项;闭关锁国政策和加强东南沿海地区的海防不存在因果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从康熙开放海禁到乾隆“独口通商”,说明的是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C项正确;朝贡贸易以政治目的为主,此时并未衰落,排除A项;清朝统治者并不注重海权,排除B项;D项错在“完全断绝”,排除。故选C项。
【点睛】
13.B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清朝前中期的内阁和军机处等关键部门的要职通常由皇族成员出任,便于皇帝大权独揽,这主要是为了强化君主专制,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非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与军事要务需加强保密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非制约皇权,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4.B
【详解】材料“早期盟长在各部旗长中自行推选,后来改由皇帝任命”体现的是清朝的盟旗制度下的盟长由自行推选改为皇帝的任命,说明的是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的管理,B项正确;宋朝推行守内虚外政策,排除A项;材料与践行民族繁荣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民族平等互惠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5.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时设立内阁以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故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对中国古代历史政治制度有深远影响,A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唐代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实行三省六部制,B 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雍正帝时期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
16.(1)事件:秦统一六国;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2)措施: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3)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详解】(1)根据材料一“初并天下”可知历史事件是秦统一六国;关于制度,根据材料一“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可知在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根据材料二“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可知措施是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关于军机处设立的主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方面回答即可。
(3)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材料一是秦朝设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材料二是明朝废除丞相,设殿阁大学士;材料三是设立军机处,故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趋势是君权日益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17.(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三省六部制)。
(2)措施:削减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防止武人割据局面重现。
(3)说明: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详解】(1)秦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相对于先秦而言,其最主要的变动是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唐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政治制度上的变动主要是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
(2)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减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防止武人割据局面重现。
(3)说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两朝为加强君权,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