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课件(共45张PPT)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课件(共45张PPT)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6-16 06:2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
新课导入
世界各地的气候为什么会千差万别呢?
将两个温度计插入两个同样大小的平底小盒子的沙土里,同时在阳光下照射30分钟,观测两个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
新课学习
(一)地球形状与气候
探究活动 :
不一样,左图阳光直射沙土,获得的太阳光热多,温度高;右图阳光斜射,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少,温度低。
我们把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
新课学习
太阳直射的地方,太阳高度大,单位面积受热多,温度高;
太阳斜射的地方,太阳高度小,单位面积受热少,温度低;
直射
斜射
观察下图,太阳直射与太阳斜射有什么不同?
新课学习
1.读图,如果地球表面不是一个球面,而是一个平面,A、B、C的太阳高度会有不同吗?
活 动
三地的太阳高度是相同的
A
B
C
新课学习
2.下图A、B两处中哪一处的太阳高度大?哪一处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多?议一议,夏季温度高,冬季温度低,这与太阳高度有什么关系?
活 动
A处太阳高度大,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多。
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大,温度高;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温度低。
由于地球是个球体,太阳高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使太阳辐射强度也从低纬向高纬递减,从而导致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太 阳 光 线
新课学习
总结
新课学习
(二)地球运动与气候
太 阳 光 线
地球自转
太阳升落
昼夜更替、
太阳高度变化
气温等天气变化
(1)地球自转
新课学习
新课学习
(2)地球公转
地轴与地球公转
轨道平面的夹角成66.5°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
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二)地球运动与气候
新课学习
活 动
1.找出太阳直射点分别直射在赤道、南北回归线的日期?并说说此时的昼夜长短情况,以及南北极圈内出现了什么情况?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都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新课学习
活 动
1.找出太阳直射点分别直射在赤道、南北回归线的日期?并说说此时的昼夜长短情况,以及南北极圈内出现了什么情况?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南半球昼短夜长,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
新课学习
活 动
1.找出太阳直射点分别直射在赤道、南北回归线的日期?并说说此时的昼夜长短情况,以及南北极圈内出现了什么情况?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此时,南半球昼长夜短,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
新课学习
活 动
2.我国首都北京每年5月1日、10月1日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

5月1日

10月1日
5月1日,地球运行到A和B之间,此时,北京昼长夜短;
A
B
C
D
10月1日,地球运行到C和D之间,此时,北京昼短夜长。
新课学习
极昼和极夜
极昼现象:极地地区出现一天之中太阳总在地平面以上的现象。
极夜现象:极地地区出现一天之中总是看不到太阳的现象。
新课学习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 昼夜长短情况(北半球)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3月21日前后
6月22日前后
9月23日前后
12月22日前后
赤道(0°)
北回归线
( 23.5 °N )
赤道(0 °)
南回归线( 23.5 °S)
昼夜平分
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
昼夜平分
二分二至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以及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新课学习
小 结
地球公转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情况的变化
四季的变化
新课学习
地球上五带是如何划分的?
习惯上,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以及是否有太阳直射现象和极昼极夜现象,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
新课学习
新课学习
活 动
1.将地球上五带与其气候特征用直线连接起来。
气候的四季变化明显
气候终年炎热
气候终年寒冷
新课学习
活 动
2.在地球上的五带中,非洲、欧洲大部分位于哪一个带?在七大洲中,绝大部分位于南寒带的是哪一个洲?
非洲大部分位于热带;欧洲大部分位于北温带;绝大部分位于南寒带的是南极洲。
新课学习
活 动
3.比较地球上五带的差异,填写下表。
五带名称 范围 太阳直射情况 极昼、极夜现象
热 带
南、北温带
南、北寒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有太阳直射现象
无极昼、极夜
南北回归线与南北极圈之间
无太阳直射现象
无极昼、极夜
无太阳直射现象
南北极圈与南北极点之间
有极昼、极夜
情境导入
夏天人们为什么喜欢去海边旅游?
气温低,较为凉爽
你能说明原因吗?
探究活动:观察下图,同时对水和沙子进行加热,两个烧杯的温度计有什么不同?
新课学习
(三)海陆分布与气候
水的温度上升较慢,沙子的温度上升较快。

沙子
新课学习
想一想:撤掉酒精灯,看看谁的温度下降的快?
水的温度下降的慢,沙子的温度下降的快。
结论:沙子升温快、降温也快;水升温慢,降温也慢。
新课学习
同理,说一说同纬度地区,陆地和海洋气温有什么差异?
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气温最高出现在7月,最低出现在1月;
海洋月平均气温最高出现在8月,最低出现在2月。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新课学习
比较:伦敦、布鲁塞尔、柏林、华沙、基辅的气温年较差有何不同?对比分析,你发现了什么?
伦敦气温年较差为14℃,布鲁塞尔为16℃ ,柏林为20℃ ,华沙为23℃ ,基辅为26℃ 。
结论:内陆地区比沿海地区气温年较差大。
活 动
新课学习
一般来说,濒临海洋的地方气候湿润,但也有的地方好像不是这样……
是啊,有的地方虽靠近海洋,但风从大陆吹来,反而有可能成为沙漠……
读下面两个人的对话,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
新课学习
一般而言,濒临海洋的地方气候湿润,但也有例外。如非洲西海岸和澳大利亚西海岸,因为这里的风是从陆地吹向海洋,是干燥的风,因此气候干燥。
非洲西海岸
读下面两个人的对话,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
新课学习
(四)地形地势与气候
山脉对太阳辐射有遮挡作用,因此,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
读图说一说,阳坡和阴坡气温一样高吗?
正 午 太 阳 光 线
阳坡
阴坡
新课学习
迎风坡
背风坡
迎风坡降水多,
背风坡降水少。属于地形雨。
右图中哪一处山坡降水多?此图属于哪一种降雨类型?
新课学习
山脉西侧景观
山脉东侧景观
安第斯山脉拦截了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西侧为迎风坡,降水多,表现为湿润景观;东侧为背风坡,降水少,表现为荒漠景观。
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景观有什么不同?什么原因造成的?
新课学习
日本富士山的山顶和山脚下景观有何差异?说明了什么问题?
富士山山顶白雪皑皑,山脚下樱花灿烂。说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新课学习
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约下降0.6℃。
你 知 道 吗?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新课学习
活 动
1.某一山岭,山麓B处与山顶A处的垂直高差为5000米。如果B处的气温为20℃,那么A处的气温应该是多少摄氏度?
-10℃
A
B
新课学习
活 动
2.分析下表各种气候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填入相应的表格中。
气候现象 影响因素
天津的年降水量比乌鲁木齐多
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降水充沛,东侧降水稀少
赤道地区终年炎热,而南极大陆终年冰雪覆盖
海陆位置
地形地势
地形地势
地球形状
(纬度位置)
新课学习
(五)人类活动与气候
(1)通过改变地表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人工造林、修建水库能改善环境。
任意砍伐森林,可能使当地气候恶化。
新课学习
(2)城市“热岛效应”
城区气温比郊区高,风速比郊区小,雾和低云增多。
新课学习
(3)排放二氧化碳和氯氟化合物等,影响全球气候。
新课学习
地球在变暖
北极冰盖在逐年缩小
南极冰山脱离南极大陆的速度与日俱增,南极大陆冰盖的体积也迅速缩小。
新课学习
地球在变暖
长江源头姜根迪如冰川(1976年)
长江源头姜根迪如冰川(2010年)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逐年萎缩,这直接影响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
知识小结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二、地球运动与气候
一、地球形状与气候
三、海陆分布与气候
四、地形地势与气候
五、人类活动与气候
地球表面接受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导致温度高低不同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同纬度地区,夏季海洋气温低,陆地气温高;冬季反之
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1.世界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主要受下列哪种因素的影响( )
A.地球形状 B.地球运动
C.地表起伏 D.海陆分布
课堂练习
A
课堂练习
(1)图中表示春分日时地球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D
2.读下图,回答问题。
(2)当地球位于① 位置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B
3.我国西安与日本东京纬度位置大致相同,但西安气温年较差比东京大的原因是( )
A.洋流因素 B.地形因素
C.海陆因素 D.纬度位置
课堂练习
C
课堂练习
4.我国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位置大致相同,但青藏高原年的平均气温比长江中下游平原低,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C
课堂练习
5.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逐年萎缩,这直接导致三江源地区( )
A.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
B.水土流失得到缓解
C.野生动物数量增加
D.河流源头含沙量过大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