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二部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
9.桃花源记
原文呈现
知识梳理
巩固训练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词义理解
1.一词多义
(1)舍
①便舍.船 舍弃
②屋舍.俨然 房屋
③不舍.昼夜(《<论语>十二章》) 停留
④其人舍.然大喜(《杞人忧天》) 同“释”,解除、消除
(2)遂
①遂.迷,不复得路 终于,竟
舍弃
房屋
停留
同“释”,解除、消除
终于,竟
②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就
于是、就
③遂.成枯落(《诫子书》) 最终
④功成名遂. 成就
(3)作
①其中往来种作. 劳作
②设酒杀鸡作.食 做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写,写作
④作.亭者谁(《醉翁亭记》) 造,建
⑤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奋起,文中指有所作为
⑥一鼓作.气(《曹刿论战》) 鼓起
⑦盗窃乱贼而不作.(《大道之行也》) 兴起
最终
成就
劳作
做
写,写作
造,建
奋起,文中指有所作为
鼓起
兴起
⑧泠泠作.响(《与朱元思书》) 发出
发出
(4)志
①处处志.之 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 标记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十二章》) 对……有志向
④非淡泊无以明志.(《诫子书》) 志向
⑤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意志
⑥《齐谐》者,志.怪者也(《北冥有鱼》) 记载
做记号
标记
对……有志向
志向
意志
记载
2.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 同 “邀” ,意思为: 邀请
要
“邀”
邀请
3.古今异义
(1)仿.佛.若有光
古义: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今义:好像
(2)阡陌交.通.
古义: 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交错相通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妻子和儿女
今义: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古义: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无.论.魏晋
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妻子和儿女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不要说,更不必说
4.词类活用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 对……感到惊异
(2)名词用作状语
复前.行 向前,往前
(3)名词用作动词
①处处志.之 做记号
②未果. 实现
对……感到惊异
向前,往前
做记号
实现
二、句子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都可以听到。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都可以听到。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8.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三、文意理解
1.问答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渔人的行踪。逢桃源、访桃源、寻桃源。
(2)从“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可以推想渔人对桃源人到底说了些什么?桃源人“叹惋”什么?
渔人对桃花源的人介绍了自秦以来外面动荡不安的历史状况。桃源人因外面世界的动乱和百姓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渔人的行踪。逢桃源、访桃源、寻桃源。
渔人对桃花源的人介绍了自秦以来外面动荡不安的历史状况。桃源人因外面世界的动乱和百姓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3)“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4)作者描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还写了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其作用是什么?
增添神秘色彩;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为了寄托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增添神秘色彩;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5)“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6)桃花源是陶渊明描绘的美好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请概括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
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2.选择题
(1) (2017·广州)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渔人因迷路误入桃花源,出来时在路上处处做好了标记,但当他和太守一起再次寻访桃源时,还是失败了。
B.桃源人避世而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淳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却不希望生活被打扰。
C.刘子骥是南阳人,听说此事后,也计划前往探寻,但最终没有实现。这一段叙述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
D.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他追寻理想社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之情。
A
解析:A.渔人不是因为迷路误入桃花源,而是发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觉得很好奇,便“欲穷其林”,而且,根据“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可以知道,太守并没有亲自去找桃花源。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做了铺垫。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A
解析:A.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甲】《桃花源记》(原文见八年级下册教材P54)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ǐ)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节选自康与之《昨梦录》,有改动)
四、对比阅读
第一篇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
A.则必.贤者矣/必.能使行阵和睦 B.麻枲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C.杨谢.而从之/长跪而谢.之曰 D.又戒.曰/必敬必戒.
解析:A.一定;B.类/同“嘱”,嘱托;C.感谢/道歉;D.告诫/谨慎。(3分)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惟 计 口 授 地 以 耕 以 蚕 不 可 取 食 于 人 耳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3分)
A
3.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3分)
(1)【甲】【乙】两文中描绘的社会在社会面貌、居民生活状态等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
社会安定、和平,人人平等,民风淳朴,人们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的生活。(2分)
(2)【乙】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神奇的梦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1分)
社会安定、和平,人人平等,民风淳朴,人们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的生活。(2分)
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1分)
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鸡和狗都很悠闲和乐的样子,人民都聚集在一起住。到了一个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够容留他吗?”穴中人回答说:“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枲,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要真的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地是按各家人口来分的,用来耕地养蚕,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食物(或白吃人家的)。”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住了。”将近夜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
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4分)
【甲】《桃花源记》(原文见八年级下册教材P54)
【乙】南阳刘 之,高率①善史传,隐于阳岐。于时符坚临江,荆州刺史桓冲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②甚厚。 之闻命,便升舟,悉不受所饷,缘道以乞③穷乏,比.至上明亦尽。一见冲,因陈④无用,翛然⑤而退。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共,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甚厚,为乡闾所安。
(节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释】①率:直率,坦率。②贶(kuàng):赐予,赏赐。③乞(qì):给予。④陈:陈述。⑤翛(xiāo)然:自在超脱的样子。
第二篇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 竟然,居然 )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邀请 )
(3)荆州刺史桓冲征.为长史( 征召 ) (4)比.至上明亦尽( 等到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分)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2分)
(2)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2分)
碰到自己短缺了,村人也同样帮助他。(2分)
竟然,居然
邀请
征召
等到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2分)
碰到自己短缺了,村人也同样帮助他。(2分)
3.【甲】文所描绘的社会为什么是世外桃源?【乙】文中刘 之被征为长史,这期间他做了哪些事?(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①那里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纯朴热情,与现实社会的污浊黑暗对比鲜明,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②悉不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而退。(3分)
4.试比较【甲】文的作者陶渊明和【乙】文中的刘 之有何异同。(4分)
两人都洁身自好,不趋炎附势(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刘 之还表现出心系百姓的济世情怀。(3分)
①那里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纯朴热情,与现实社会的污浊黑暗对比鲜明,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②悉不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而退。(3分)
两人都洁身自好,不趋炎附势(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刘 还表现出心系百姓的济世情怀。(3分)
南阳人刘 之,高尚直率,历史知识很丰富,在阳歧村隐居。当时,苻坚南侵已经逼近长江,荆州刺史桓冲就征召刘 之任长史,派人和船前去迎接他,赠送的礼物也很丰富。刘 之只好从命,就上船出发,但桓冲所送的礼物一点也没有收受,沿途拿来送给贫困的人,等走到上明,东西也送光了。他一见到桓冲,便陈述自己没有才能,然后就自由自在地辞去职务。他在阳歧住了多年,衣食向来是和村人互通有无的。碰到自己短缺了,村人也同样帮助他。他是乡邻深感满意的人。
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