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题二 课文文言文阅读 德行篇 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题二 课文文言文阅读 德行篇 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5 15:3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三部分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题二 德行篇
词语 例1 例2 例3
信. 出处: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信:实情 出处: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信:信任 出处: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行》)信:诚信
疏. 出处:饭疏.,食饮水(《<论语>十二章》)疏:粗 出处:疏.条交映(《与朱元思书》)疏:稀疏 成语:才疏.学浅疏:浅薄
且. 出处:年且.九十(《愚公移山》)且:将近 出处: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且:况且 出处:不义而富且.贵(《<论语>十二章》)且:并且
宜. 出处:不宜.偏私(《出师表》)宜:应当 成语:因地制宜.宜:合适 成语:宜.室宜家宜:家庭和睦
词语 例1 例2 例3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①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②以不能进蘧伯玉③而退弥子瑕④,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宋·苏洵《管仲论》)
【注释】①仲之书:指《管子》。②史?:字子鱼,也叫史鱼,春秋时期卫国大夫。③蘧伯玉:即蘧瑗,春秋时卫国大夫。④弥子瑕:春秋时卫国大夫,善于奉承,曾深得卫灵公宠爱。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3分)
A.吾不信.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B.且各疏.其短/饭疏.食,饮水
C.萧何且.死/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D.固宜.如此也/宜.乎众矣
解析:A.相信/实情;B.分条记录或分条陈述/粗;C.将要/尚且;D.应当。(3分)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夫 国 以 一 人 兴 以 一 人 亡 贤 者 不 悲 其 身 之 死 而 忧 其 国 之 衰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3分)
D
3.选文结尾说“彼管仲者,何以死哉?”是否包含了委婉批评的色彩?说说理由。(3分)
 包含了批评色彩。因为作者认为贤者应当培养贤能的人,而管仲在任时没有培养出贤能的接班人。结尾一个“彼”字,一句反问,具有批判意味。(3分) 
 包含了批评色彩。因为作者认为贤者应当培养贤能的人,而管仲在任时没有培养出贤能的接班人。结尾一个“彼”字,一句反问,具有批判意味。(3分) 
天下并非没有贤能的人,实际上是有贤臣而没有明君。齐桓公在世时,就说天下再没有管仲这样的人才了,我不相信。管仲的书《管子》里,有记载他将死的时候,谈论到了鲍叔牙、宾胥无的为人,并且还列出他们各自的短处。这样在他的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但他又预料到自己将死,可见这部书实在是荒诞,不值得相信。我看史 ,因为不能使卫灵公任用贤臣蘧伯玉和斥退宠臣弥子瑕,为此死后进行了尸谏;汉代萧何临死前,推荐了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就应该如此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因一个人而灭亡;贤能的人不为自己的死而感到悲痛,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一定要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那管仲,怎么可以没有荐贤自代就撒手人寰了呢?
参考译文
词语 例1 例2 例3
值. 短语:正值.佳节值:恰逢 成语:物超所值.值:价值
既. 出处:既.加冠(《送东阳马生序》)既:已经 成语:既.来之,则安之既:既然 成语:既.往不咎既:已经
一. 出处: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一:全 出处:一.鼓作气(《曹刿论战》)一:第一次 成语:一.心一意一:纯、专
委. 出处: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委:丢下,舍弃 成语:委.以重任委:委托 成语:虚与委.蛇委:敷衍,应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节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C )(3分)
A.值.胡贼攻郡/正值.佳节 B.贼既.至/既.加冠
C.一.郡尽空/一.鼓作气 D.不忍委.之/相委.而去
解析:A.恰逢;B.已经;C.全/第一次;D.丢下。(3分)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远 来 相 视 子 令 吾 去 败 义 以 求 生 岂 荀 巨 伯 所 行 邪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3分)
C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胡贼“班军而还”的原因。(3分)
胡贼被荀巨伯舍生救友的义举感动。(3分) 
 胡贼被荀巨伯舍生救友的义举感动。(3分) 
参考译文
荀巨伯去探望远方生病的朋友,正好碰上外族敌军攻打郡城,朋友对巨伯说:“我已经时日无多了,你还是赶快离开吧!”巨伯说:“我不远万里来看你,你却叫我走;损害道义而苟活世间,这怎能是我荀巨伯做的事!”敌军进了郡城,问荀巨伯:“大军到了,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谁,竟敢一个人留下来?”荀巨伯说:“我的朋友得了重病,我不忍心让他独自留在这里,宁愿我自己代朋友去死。”敌军听了互相议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有道义的地方!”于是就把军队撤回去了,全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词语 例1 例2 例3
疾. 出处:不以疾.也(《三峡》)疾:快 出处: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也》)疾:病 成语:疾.恶如仇疾:憎恨
见. 出处:不见.曦月(《三峡》)见:看见 出处:才美不外见.(《马说》)见:表现 出处:见.往事耳(《孙权劝学》)见:了解
终. 出处:寻病终.(《桃花源记》)终:死 出处:终.为土灰(《龟虽寿》)终:最后
其. 出处:不知其.旨也(《虽有嘉肴》)其:代词 出处:其.真无马邪(《马说》)其:表推测
词语 例1 例2 例3
三、阅读下面的句子,完成1—3题。(9分)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①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② 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③ 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④ ,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⑤ 仰止,景行⑥ 行止。”虽不能尔,至心⑦ 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节选自陶渊明《与子俨等疏》,有删改)
【注释】①大分:寿命。②役:担任,被迫从事。③班荆:在地上铺荆草,席地而坐。④同财:共同拥有财产,指没有分家。⑤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⑥景行:比喻高尚的行为。⑦至心:至诚之心。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3分)
A.疾.患以来/不以疾.也 B.每以药石见.救/见.往事耳
C.八十而终./寻病终. D.汝其.慎哉/其.视下也
解析:A.生病/快;B.表被动/了解;C.死;D.相当于“应当”/代大鹏。(3分)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汝 辈 稚 小 家 贫 每 役 柴 水 之 劳 何 时 可 免 念 之 在 心 若 何 可 言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3分)
C
3.选文举鲍叔、管仲等六人的事例有何用意?结合选文谈谈你对陶渊明的认识。(3分)
 用意:希望兄弟五人能够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徳,同心同德,团结友爱。(1分) 
 从选文看,陶渊明面对孩子们的劳役之苦和将来的生计问题,感到歉疚和担忧;同时又反复交代他们要相亲相爱,所以他又是一个至情至性的父亲。(2分) 
用意:希望兄弟五人能够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徳,同心同德,团结友爱。(1分) 
 从选文看,陶渊明面对孩子们的劳役之苦和将来的生计问题,感到歉疚和担忧;同时又反复交代他们要相亲相爱,所以他又是一个至情至性的父亲。(2分) 
自从患病以来,身体逐渐衰老,亲戚朋友们不嫌弃我,常常拿来药物给我医治,我担心自己的寿命将不会很长了。你们年纪幼小,家中贫穷,常常担负打柴挑水的劳作,什么时候才能免掉呢?这些事情总是牵挂着我的心,可是又有什么可说的呢!你们兄弟几人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但应当理解普天下的人都是兄弟的道理。鲍叔和管仲分钱财时,互不猜忌;归生和伍举久别重逢,便在路边铺上荆条坐下畅叙旧情;于是才使得管仲在失败之中转向成功,伍举在逃亡之后回国立下功劳。他们并非亲兄弟尚且能够这样,何况你们是同一父亲的儿子呢!颖川的韩元长,是汉未的一位名士,身居卿佐的官职,享年八十岁,兄弟在一起生活,直到去世。济北的汇稚春,是晋代一位品行高尚的人,他们家七代没有分家,共同拥有财产,但全家人没有不满意的。
参考译文
《诗经》上说:“对古人崇高的道德则敬仰若高山,对古人的高尚行为则效法和遵行。”虽然我们达不到那样高的境界,但应当以至诚之心崇尚他们的美德。你们要谨慎做人啊,我还有什么话好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