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课时 制作视力表(2)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经历探究视力表中数学知识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相似图形极其相似比等有关知识,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和讨论探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探索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从而增强大家学数学的信心和决心.同时,能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视力表中的各个”E”型字母的长a,宽b,空白缺口宽d作了一番研究,并已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本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视力表,并能根据研究结果自己制作一个视力表.
[师]请大家按下列步骤进行操作
1.用硬纸板复制视力表中视力为0.1,0.2,0.3,0.5,1.0所对应的”E”,并依次编号为①②③④⑤.
取编号为①②的两个”E”,按下图的方式把它们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投影片(课题学习A)
2.如图5,将②号”E”沿水平桌面向右移动,直至从右侧点O看去,点P1,P2,O在一条直线上为止.这时我们说,在D1处用①号”E”测得的视力与在D2处用②号”E”测得的视力相同.投影片(课题学习B)
[师]从上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与同伴交流.
[生]因为①号”E”与②号”E”都水平放置在桌面上,它们与桌面的边缘是垂直的.因此P1A1∥P2A2,又P1,P2,O在一条直线上,所以∠O为公共角,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得
△P1A1O∽△P2A2O,所以,即.
[师]从大家的分析中可知,当人离①号”E”的水平距离l1与人离②号”E”的水平距离l2满足时,用①号”E”测得的视力和②号”E”测得的视力相同.
3.按照上述方式,将①~⑤各个”E”排列成下图所示的样子.先自己猜想应得出的结论,然后和同学交流,证明你的结论的正确与否.
投影片(课题学习C)
[生]按照上面大家讨论的结果,可以猜想得出,在D1处用①号”E”测得的视力,与在D2处用②号”E”测得的视力,在D3处用③号”E”测得的视力,在D4处用④号”E”测得的视力,在D5处用⑤号”E”测得的视力都相同.
经过讨论证实了结论的正确性.
[师]大家做得非常棒.
根据刚才大家讨论出的结论,我们可以据此自己制作视力表.
Ⅲ.课堂练习
制作一个测试距离为3 m的视力表.
1.由标准视力表中的b1=72 mm,l1为5 m,可计算出l2=3 m时,b2的值
得
∴b2=43.2 mm
所以应制作一个”E”型图,使得它的长与宽都是43.2 mm.
从上节课我们的讨论结果看,视力为0.1的”E”型图与视力为0.2的”E”型图中的a,b,d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测试距离为3 m的视力表中的①号”E”型图中的d为9 mm.
2.确定了①号”E”型图后,我们就可以根据规律分别求出视力为0.2,0.3…2.0时的”E”型图的大小.如下图.
3.由标准视力表中的各行”E”间的距离,相应地确定本视力表的行距.
测试距离为3 m的视力表就制作完成了.
Ⅳ.课时小节
本节课学习了如何找视力相同的图形”E”的大小和它的落脚点,并能据此自己制作视力表.
Ⅴ.课后作业
制作一个测试距离为8 m的视力表.
图6
Ⅵ.活动与探究
为了求出海岛上的山峰AB的高度,在D和F处树立标杆DC和FE,标杆的高都是3丈,相隔1000步(1步等于5尺),并且AB、CD和EF在同一平面内,从标杆DC退后123步的G处,可看到山峰A和标杆顶端C在同一直线上;从标杆FE退后127步的H处,可看到山峰A和标杆顶端E在一直线上,求山峰的高度AB及它和标杆CD的水平距离BD各是多少?
解:连结EC并延长交AB于点K,
∵△AKC∽△ABG,△ABG∽△CDG
∴△AKC∽△CDG
∴,即
同理得
△AKE∽△EFH
∴即=
∴
解,得
∴AB=AK+BK=1506
答:山峰的高度AB为1506步,标杆CD与AB间的水平距离为30750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