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16 22:26:47

文档简介

开滦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科目填涂在答题卡上。
3、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标号涂黑。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帝最初指天神而非人王。商王死后就上升到“帝”左右,如卜辞有“贞咸宾于帝”。商代晚期人王开始称“帝”,如文武帝、帝乙、帝辛等。此外,据胡厚宣考证,商代后期,商王自称“予一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上述材料反映了商代后期( )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王权至高无上
C.君权神授理念的出现
D.中央集权趋势出现
2.嵇文甫先生说道:“郭沫若先生有一个最奇特的论断,就是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完成者。他不承认西周的封建制度,而秦汉以后才完全是真正的封建社会。”下列关于材料中“封建制度”与“封建社会”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封建制度指的是官僚体制
B.封建制度是一种垂直管理体制
C.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小农经济
D.封建社会下的政治制度以血缘姻亲关系为纽带
3.谈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特点时,余英时先生曾有论断,中国“道”的人间性更有一个特点,即强调人间秩序的安排……先前诸子最后都归结到治国平天下之道上去。学者将这一特点归结为“实用理性”,下列诸子言论中不能直接体现“实用理性”的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为霸。
C.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D.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4.汉代的制度构建不同于西周的“宗统”“君统”不分,也不同秦代灭绝“亲亲”的做法,而是政府试图在承认宗族是社会基本组织结构的基础上,突破血缘关系,将君臣、君民、官民之间的关系描述成父子关系。这表明,汉代( )
A.宗族势力的发展壮大
B.儒学理论宗教化
C.尊卑秩序得到强化
D.社会道德风气改善
5.田余庆先生在其《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谈到“从宏观考察东晋南朝近三百年总的政治体制,主流是皇权政治而非门阀政治。门阀政治只是皇权政治在东晋百年间的变态,是政治体制演变的回流。门阀政治的存在是暂时性的,过渡性的,它是从皇权政治而来,又依一定的条件向皇权政治转化,向皇权政治回归。”据此可知东晋时期( )
A.门阀政治加强了君主专制
B.官僚群体门阀化
C.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发展过程中的特殊阶段
D.门阀政治架空了东晋皇权
6.王阳明认为,圣人不是生知,不是先知,亦不是无所不知。圣人虽也有才力大小的不同,但论其为圣,是不分知识和才力的。圣人原与凡人一样,并没有全知全能的天赋。由此推知,王阳明意在强调( )
A.加强道德修养是成为圣人的必然要求
B.圣人应为底层民众服务
C.知识对于成长的必要性
D.发现内心良知的重要价值
7.佛教传入之初,人们曾用道家学说来解释佛理,如用“无为”解说“涅槃”,用“大明”(取自《老子》“知常曰明”)译“般若”;用“度无极”(取自《老子》“复归于无极”)译“波罗蜜”。这一现象( )
A.出于“三教并行” 的政策引导
B.表明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C.说明佛教思想与道家思想同源
D.推动了佛教思想在魏晋时期的官方化
8.肖爱民先生谈到辽朝政治中心时曾经谈到,辽的五京都不是辽的正式首都,而是更类似于镇抚地方的首府,辽的政治中心与其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习惯密不可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与女真人的游牧习惯密切相关
B.辽朝有多个政治中心
C.这体现了辽朝“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D.辽朝的重大政治问题在迁徙的过程中做出
9.李洵曾这样表述明朝的政治制度:“内阁和司礼监对于皇权来讲,内阁是“外来阁”,而司礼监是“内内阁”。两者同是皇权的附属物,皇权在不同情况下转移对两者的倾向中心,以充分发挥它们的统治功能。”关于内阁与司礼监,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宰相的功能
B.六部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C.内阁制度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内阁这一机构在清朝被军机处所取代
10 .以下是中国历史上南北经济的对比,图1、2、3分别代表哪一历史时期( )
图1 图2 图3
A. 魏晋 北宋中期 明朝
B. 西汉 唐朝中期 清朝
C. 秦朝 南北朝 唐朝
D. 东汉 南宋 明清
11.蒋廷黻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材料中所涉及的条约及其附属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列强对华大规模资本输出开始
B.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C.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2.袁伟时教授在《辛亥革命的是是非非》中谈到:“辛亥革命打断了清末新政所开启的近代化的进程,当时的清政府并非一无是处,正致力于中国的近代化建设,“辛亥革命前夕的清王朝,正在向立宪政体转化;而号称民国的政府大都是专制政权”。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
A.清末新政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过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B.清末新政完成了国家政权由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
C.辛亥革命导致了军阀割据现象的出现
D.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不具备建立民主国家的条件
13.根据以下图片可得出的结论是
A.中央政府的权威不断削弱
B.中国外交近代化进程加快
C.地方督抚完全脱离清政府控制
D.天朝上国理念依旧存在
14.钱玄同在《姚叔节之孔经谈》中谈到,“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如其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 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 )
A.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B.对待传统文化的批判带有一定盲目性与片面性
C.极大促进了民众的思想解放
D.拥护袁世凯称帝
15.《中央给湖南省委的指示信》(1929年7月9日)当时的中共中央认为,在革命新高潮中,农民战争是一个“主要的支流”,“最主要的革命高潮之象征,还是工人运动的复兴”。因此,在党的工作中,“应当坚决相信,在任何一个重工业中,就是建立数人的支部,也比我们在农村中发展百余同志,割据一个乡村还要宝贵”。由此可知( )
A.当时的中共中央对于革命形式没有合理的判断
B.毛泽东思想在全党中指导地位得以确立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初期对于农村革命根据地不够重视
D.这一指示信领导了南昌起义
1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农村中有些生产队、生产大队乃至公社根据当地群众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在过去集体经济基础上继续实行集体经营,加以必要的改进和改革,探索走向“高水平的集体化”。这反映出当时(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效有限
B.农村集体经济逐渐发展壮大
C.个体农耕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D.农村因地制宜探索发展道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个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李约瑟难题,由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其主要内容是:“在上古和中古时代,中国科学技术一直保持着一个让西方望尘莫及的发展水平,到宋朝时期,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英国或欧洲的水平,但是,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汉唐以来,古代科技已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宋代科技的繁荣正是在汲取前代丰厚的科技遗产的基础上而逐渐形成的。政治上的统一和经济上的繁荣是宋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基础,宋代战争频繁,火器的制造和发明便受到重视。宋代“重文轻武”,优待文臣士大夫,在“重文轻武”的政策指导下,宋代经济、文化教育沉淀积累并逐渐繁荣,它们之间互为依托,相得益彰,形成了封建社会中难得的“文治”局面。宋代在各民族和域外文化交流方面卓有成效,少数民族在生产技术上有很多成就是非常突出的,各民族之间长期生活在一起,相互融合,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科技文化交流。国际间的交流增多,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宋代科技的进步。
——摘编自王冰雁《大宋的科技为何在当时能够叫响世界》
材料二: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制度的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日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
——郝侠君 、 毛磊等《中西对比五百年》
材料三:中国古代科技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自成体系而且独立性与排外性强,与政治联系密切,以官办为主,形成了大一统的结构体系。在思想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学化的特征非常明显。在应用上,学术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国计民生,实用性很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对传统典籍的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科学实验,轻视对理论的概括和研究。在发展水平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遥遥领先于世界,但在明清时期落后于西方,没有形成近代科学,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遗憾。
——谭周桂《浅谈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技繁荣的原因。(6分)
(2 )请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李约瑟难题(6分)
18 .下表是某学者对中国古代史的各个时期做出的总结(节选)。
璀璨开放的世界性帝国
草原的征服者——“大中国”的开启
大一统王朝的确立与巩固
乱世的终结——低质量的统一
文治的昌盛与武功的弱势
请选择其中一个标题,指出其对应时期并运用具体史实对标题予以阐述。(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达清晰)(12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与各帝国主义国家签约,基本收回关税自主权,国民政府用于1929年12月通过《海关进口税税则》,把进口货物分为7类,其税率从7.5%到27.5%不等:1931年1月又把进订货物分为12类,最高税率提升到50%:1933年5月,再把最高税率提升到80%,以抵制外国商品的倾销向来占进口商品第一位的棉纺织品,在提高进口税率后,进口量锐减:印花布在1929年以后的六七年内进口量减少了90%。1933年12月17日,公布倾销货物税法施行细则,并同财政部、实业部一同设立倾销货物审查委员会,调查涉嫌倾销的外国商品,规定对倾销最严重者,如布匹、煤、水泥等,实施反倾销税。
——摘编自宝玉梅、林乘东《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的保护国货政策》
材料二:
材料三:中国的平均关税从2002年的15.3%下降到2005年的10%,继而降至2010年的9.8%。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由2002年的18.1%下降到2005年的15.3%和2010年的15.2%;工业品平均税率由2002年的11.7%下降到2005年的9.5%和2010年的8.9%。目前,我国加入WTO的降税承诺已全部履行完毕,关税水平不仅在发展中国家中是最低的,还低于欧盟的平均水平,在部分细分行业也低于一些发达国家。……2022年7月1日起,我国还将对62项信息技术产品的最惠国税率实施第七步降税。调整后我国关税总水平继续维持7.4%。
——据人民网整理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政策(6分)
根据材料二,指出195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存在的基本问题(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02年以后我国调低关税税率的原因(6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千古未有之大变局”,保甲废弛,政府对乡村治理进行了适度调整与变革。晚清政府仿效日本推行地方自治,在乡村推行了一系列积极有效且具有现代治理色彩的举措,如兴办新式教育、制定村规民约和发展乡村经济等。1915年,民国政府在清末制度设计的基础上相继颁布了《地方自治试行条例》及《施行细则》,最早确立了现代意义上的乡村自治模式。192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渐成风尚,众多社会精英投身其中,中国乡村建设呈燎原之势,600多个乡村学术团体和教育机构参与其中,通过兴办教育、改造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办理防卫,复苏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民族再造”与“民族自救”。
——摘编自冯俊锋、唐琼《清末民初中国乡村治理再考察》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清末民初中国乡村治理变革的因素。(8分)高二历史6月月考答案
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 B 2 C 3 D 4 C 5 C
6 D 7 B 8 D 9 A 10 B
11 C 12 A 13 A 14 B 15 A
16 D
二、材料题(共52分)
17(12分)
(1)
汲取前代丰厚的科技遗产;
政治统一,经济繁荣;
政府的重视(政策的支持);
文化与教育事业的繁荣;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国际交流增多。
(共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2)
因循守旧,不思变革的保守心理;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儒家及伦理宗法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用,忽视对理论的概括和总结;
专制制度的阻碍。
(共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18(12分)
详解:本题相对开放,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学生在解答此题时应首先根据所选择的标题对相应时期进行判断。再根据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解释标题)。
以下是各标题所对应的时期:
璀璨开放的世界性帝国 唐朝 (隋唐也可得分)
学生选择这一标题时,应重点突出唐朝时期的民族交往与对外交流。
草原的征服者——“大中国”的开启 元朝
学生选择这一标题时,应重点突出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
大一统王朝的确立与巩固 秦汉(只写秦或只写汉不得分)
学生选择这一标题时,应重点突出秦汉时期建立起大一统政权及相关政策。
乱世的终结——低质量的统一 西晋
学生选择这一标题时,应当突出西晋重新完成祖国统一以及中央集权的衰弱(士族力量的崛起)
文治的昌盛与武功的弱势 宋朝
学生选择这一标题时,应当突出宋朝科举的兴盛,文化的繁荣及“积弱”现象与对外战争的失利(或赔款条约的签订)
示例:
大一统王朝的确立与巩固 ——秦汉(2分)
中国古代史上大一统王朝的确立与巩固是从秦汉时期开始的。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秦始皇创设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一统王朝得以确立。
汉承秦制,在秦朝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汉武帝时设立“内外朝”制、刺史制,以“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同时尊崇儒术,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加强了思想统一,这些都为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巩固奠定了基础。
因此,秦汉时期是大一统王朝的确立与巩固时期。
19(16分)
(1)
基本收回关税自主权;
对进口货物分类收税,并逐渐提高关税;
公布倾销货物税法施行细则,实施反倾销税。
(共6分,每点2分)
(2)
总体关税水平过高 ;
税率结构不尽合理;
税则的商品分类目录不适应对外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交流的需要。
(共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3)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为适应世界贸易组织的通行规则;
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共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20(12分)
(1)
由乡里制向保甲制 ,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
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加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共4分,每点2分)
(2)原因:清政府与民国政府的推动;
先进思想的传入;
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
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
有识之士的实践。
(共8分,每点2分,答出4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