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专题十五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目录
CATALOGUE
01
02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03
宋明理学
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2.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
(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各国竞相变法。
(2)经济:铁犁牛耕促进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
(3)阶级:士阶层崛起并受到重用。
(4)文化教育:“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3.百家争鸣的影响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春秋晚期)
(1)思想
①核心: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礼”:恢复周礼,“克己复礼”(维护统治秩序;思想保守)。
③政治:为政以德,反对苛政(体现民本思想)。
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⑤保存典籍:编订六经。孔子言行收录在《论语》中。
(2)地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思想后来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2.孟子(战国)
(1)思想
①政治:“仁政”;②民本:民贵君轻;③伦理:人性本善。
(2)地位:
①儒家学平的重要奠基人;②被称为“亚圣”。
3.荀子(战国)
(1)思想
①政治:“仁义”和“王道”;礼法并用。
②民本:君舟民水。
③伦理:“性恶论”。④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2)地位
①吸收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②对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深远。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道家
1.老子(春秋晚期)
(1)思想:
①哲学:“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②政治:“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③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双方,且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3)作品: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代表作:《道德经》。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法家
1.代表:战国时期的商鞅、韩非等。
2.韩非的思想:
①以法治国,变法革新;
②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强调中央集权。
3.影响: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专制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墨家
1.代表人物:战国时期的墨子
2.代表作:《墨子》
3.思想:兼爱(“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节俭。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
(1)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社会受破坏严重;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加剧。
(2)目的: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3)表现:与民休息。
(4)影响
①积极影响:经济恢复,社会安定,国力日盛,儒学复苏。
②消极影响: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2.汉武帝的“有为”
(1)背景:经济恢复和发展;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危机加剧;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思想不适应中央集权发展的需要。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的代表作:《天人三策》《春秋繁露》。
2.思想内容:
(1)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2)为了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3)提出被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的伦理观点,作为为人处世和持家治国的标准。
3.特点: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③带有神学倾向。
(三)儒学成为正统
1.内容:
(1)汉武帝在中央设立太学(官方教育系统),并下令各郡国设立郡国学校(地方教育系统),大力宣传儒学思想。
(2)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儒学成为选官的重要标准.
(3)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思想广为传播。
2.影响:
(1)儒家思想成为此后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君权神授”思想神化了专制皇权,同时“天人感应”思想又有利于限制君主的言行。
(3)使法律具有儒学化的特点,即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儒家思想成为古代立法、司法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促进了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5)思想专制,扼杀其他学派思想。
(6)“三纲五常”中积极的部分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部分;封建纲常的消极部分是为了维护统治,禁锢了人们的言行。
三、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教并行
(1)原因
①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佛教盛行。
原因:统治阶级的扶持;社会动荡、国家战乱,社会矛盾尖锐,人民寻求精神寄托;宣扬来生幸福;经济利益驱使;自我改造。
危害:消磨斗志,安于现状;耗费财物;占田夺人,寺院经济恶性膨胀,争夺劳动力
②东汉形成的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理论相对于佛、道的落后。(重伦理,缺乏思辨化、理论化)。
(2)结果:儒学吸收佛、道精神,充实、丰富了自身的思想内容经过民族迁徙和民族交融,儒学不仅是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主流思想(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三教合一
2.隋朝:“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三教并行,儒学正统地位开始受到冲击
(1)三教并行内容:即尊道、礼佛、崇儒。
(2)影响
①佛、道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②唐代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③三教并行,相互交融,促进学术文化自由发展。
1.概念:北宋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2.兴起背景:
重建伦理纲常以维护统治秩序。
(2)经济、文化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科学文化进步引起了理学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思考。
(3)思想史自身进程:理学是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交融的结果。
(4)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宋代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干涉较少,学术活跃;士大夫阶层重视社会责任。
(二)程朱理学
3.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1)程颢、程颐的主要思想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核心)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天理在自然界表现为自然规律,在社会关系上是儒家伦理;在自身方面表现为道德修养,即人性)
③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把握“理”的方法,接触、探究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2)朱熹的主要思想
①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②“存天理、灭人欲”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应“存天理、灭人欲”。
③认识论:“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二)程朱理学
4.特点:
(1)客观唯心主义。
(2)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
(3)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使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
5.影响
(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专制统治。
(2)纲常名教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3)《四书章句集注》(朱熹编)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对此后中国的文化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4)影响海外: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朝鲜(“朱子学”)乃至欧洲,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及思想
(1)陆九渊(南宋)
①哲学观:“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②认识论:“发明本心”
(2)王阳明(明朝)
①哲学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②认识论:“致良知”“知行合一”
2.特点
(1)主观唯心主义;
(2)进一步发挥儒家“仁”的思想,更多地吸收佛教禅宗思想。
3.影响
(1)明朝中期以后,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
(2)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陆王心学
四、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产生的背景
(1)政治:君主专制强化,专制制度腐朽。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市民阶层力量壮大;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3)思想:宋明理学日益僵化,“三纲五常”扼杀人性。
(4)教育:八股取士使思想界因循守旧。
(一)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产生的条件
1.李贽
(1)思想:
①认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②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主张个性自由。
③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提倡男女平等。
(2)代表作:《藏书》《焚书》。
(二)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
2.黄宗羲
(1)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2)思想:
①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③主张工商皆本。
3.顾炎武
(1)代表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2)思想:
①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②强调社会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
4.王夫之
(1)代表作:《周易外传》《通读鉴论》。
(2)思想:
①世界是物质的,使不断变化发展且是有规律的(唯物论);
②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论);
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朴素辩证法)。
5.三大思想家的共同思想
(1)政治: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
(2)经济: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3)思想:批判三纲五常,倡导个性解放,继承民本思想。
(4)文化:反对理学的空谈,主张经世致用。
1.评价
(1)积极性:
①他们认识到君主专制制度是诸多弊病的根源;
②在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对近代民主革命产生了一定影响;
③经世致用的学风与实践,有利于后世学术的发展。
(2)局限性:
①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②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
③没有动摇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三)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评价和认识
2.认识
(1)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2)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使他们并未建立起完整的思想体系,只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没有上升到批判制度的高度;他们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传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三)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评价和认识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