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现代文阅读检测卷(三)-(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现代文阅读检测卷(三)-(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5 12:2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现代文阅读检测卷(三)-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卢沟桥烽火(节选)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士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县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县城发起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军人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军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敌人的头上砍去,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一直持续到9日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又重新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1.“衅”字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日军蓄谋挑衅,他们的借口是________。
2.按照时间顺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1937年7月7日深夜,________。第二天凌晨,________;当天晚上,________。
3.选文字里行间充分表达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情感。在第一,二自然段中,我们能从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中感受到作者对侵略者丑恶嘴脸的厌恶,能从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中感受到作者对中国驻守官兵不畏强敌的敬意。
4.2019年是抗日战争胜利________周年,你想对________(日本侵略者逝去的先烈/自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巴金
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①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的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我望着这些灯,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 (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 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影在我眼前晃一下。影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那 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罢。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 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进了 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②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 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生活中有过好些大的变化。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 灯光不是同样的吗?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吗?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 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诲底。
这些灯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思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 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 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居 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现在还活得健壮。我没有跟他重谈起灯光的话。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5.本文写了哪几类灯?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中的“灯”象征着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的这两个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的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仔细读课文《清明节的由来》,完成练习。
流亡途中,重耳一行在一座大山里迷了路。重耳几天几夜没吃上东西,饿得头昏眼花,全身无力。随臣介子推偷偷地割下了自己腿上的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送给重耳。重耳狼吞虎咽地吃完了,问:“这是哪儿来的肉?”介子推把真实情况告诉他。重耳感动得流行了眼泪,说:“你这样待我,日后我怎样报答你呢?”介子推语重心长地说 我不求报答 但愿不要忘记我割肉的痛苦 多想些治国安邦的办法 做一位贤明的国君
8.给短文最后几句话加上标点符号。
介子推语重心长地说________ 我不求报答________ 但愿不要忘记我割肉的痛苦________ 多想些治国安邦的办法________ 做一位贤明的国君________
9.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狼吞虎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语重心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找出短文中描写重耳非常饥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重耳说:“你这样待我,我日后怎么报答你呢 ”“这样待我”指的是:________,从这里看出介子推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阅读理解
雪落有声
克鲁姆博士是美国密西西比大学的一位教授,他想研究雪落下来有没有声音。有一次,他向学校借了一辆车和一些测声设备,连夜出发追雪去了。到了那个地区,天气预报并不(正确、准确),降雪的区域南移了,于是他又往南疾驰,终于在弗吉尼亚洲西部的一个城市找到了雪的踪迹。他住进了一个有露天游泳池的旅店,把声呐传声线和传感器接入游泳池里。
奇迹发生了。雪飘在空中是静寂无声的,可是传感器发现,雪一旦落在水里,它的声音是长而尖的。由于它的频率很高,人类的耳朵几乎听不到,但是对于海豚以及鱼类,简直就是“震耳欲聋”,就像我们人类听到类似于汽车紧急刹车时发出的尖锐刺耳的声音。克鲁姆发现,雪落在水里的频率在50到200千赫之间,许多水下动物都可以听到这一频段的声音。他说:“这种发现太有诗意了。”
奇迹常常躲在一层薄薄的纸后面,它往往是被一个十分好奇的手指捅破的。“雪落有声”的(发现、发明),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这样的奇迹,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12.括号里不适当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形容没有声响的4字词是________,形容声音很响的4字词是________。
14.文中划线的“奇迹”是指________,它是被________用________发现的。
15.读句子填空,写出你的理解。
奇迹常常躲在一层薄薄的纸后面,它往往是被一个十分好奇的手指捅破的。
①从“一层薄薄的纸”、“捅破”我体会到________
②从“一个十分好奇的手指”我体会到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血凝红叶
峡谷中,坐落着一座低矮(简单 简朴 简陋)的小草房。门上刻着淡淡的字迹:“赵一曼被俘地址”“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永垂不朽!”时令才深秋,却下了一场大雪。这里没有高耸的赵一曼纪念碑,没有鲜花,没有坟墓,她和白山黑水卧在一起,她和蓝天沃野永驻在一起。朔风在峡谷里呼啸,白雪在天空中飞舞,四野默默无声,那山、那水、那风、那雪似乎在为烈士致哀。小草房前的一丛柞树披着厚厚的雪,像盛开的梨花,它的叶子并未凋零,一片火红,像燃烧的火苗一样耀眼。
一位正在着手写赵一曼传记作品的作家,随手采了一片鲜红的柞叶,沉重地讲起一段(悲哀 悲伤 悲壮)的历史来:
赵一曼同志在战斗中左腿被打断,跌倒在地,不幸被俘。在哈尔滨,她惨遭百般折磨,受尽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最后敌人把她押送到亮珠河杀害。在刑场上,赵一曼昂首挺胸,正气凛然,她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在口号声中,她倒在了血泊(pō bò)里。当时,她才三十一岁……
我们都沉默着,谁也不说话,静听着这位作家的讲述。我仿佛感到赵一曼就站在我们面前,她英姿飒爽,目光炯炯,身披大衣,腰系皮带,手执匣枪,刚强如铁……她没有牺牲,没有离去,她就屹立在这高高的崖顶上,像一尊不朽的雕像。
我们每一个人都肃然起敬,心里燃烧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火焰,情不自禁(jīn jìn)地想从洒着赵一曼鲜血的地方捡点什么,从而寄托我们对英雄的思念。我想了想,弯腰采撷了一片最红的柞叶,小心地夹在我的笔记本里……
16.选择文中括号里正确的字或读音。
(简单 简朴 简陋)________的小草房 (悲哀 悲伤 悲壮)________的历史
血泊________(pō bò) 情不自禁________(jīn jìn)
17.从文中找出两个描写赵一曼形象的四字词语,另外再写四个描写人物形象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波浪线画出两句表示作者联想的语句。
19.作者为什么要采撷一片最红的柞叶夹在笔记本里呢?请联系短文题目,说说红叶的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X射线的发现(节选)
1895年11月8日晚上,伦琴离开实验室回家时想起忘了关电源,便转身回实验室。忽然,他看到桌上有什么东西在闪光,走近一瞧,原来是一张感光纸。
伦琴知道,感光纸( )受到光照时,( )能放出幽幽的冷光。可是,房间里没有开灯,哪里来的光呢?他的目光停留在放电管上。
伦琴注意到放电管外面包着厚厚的黑纸。“就算是放电管发光,也不会穿透黑纸呀!”伦琴感到疑惑,“难道说,放电管放出了能穿透黑纸的射线?”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
从那以后,伦琴整天守在实验室中,白天黑夜地反复试验。他终于发现,放电管确实能放出一种神奇的射线。这种射线( )能穿透黑纸,( )能穿透厚厚的书,穿透木头,穿透玻璃,穿透铁,穿透铜……它有着极强的穿透力!
伦琴把这种奇妙的射线叫做X射线。
其实,早在伦琴发现X射线的17年前,法国的克鲁克斯就注意到,照相底片放在放电管旁边会变模糊。他以为是底片没有包好而漏了光,把这个现象放过去了。美国的古兹皮德也曾看到,使用放电管后照相底片会发黑,他也没有理会这个现象。后来,德国的勒纳德观察到在放电管附近出现了冷光,但是他也懒得去理它。所以,他们都错过了发现X射线的机会。
(选自《重大发现 见证人类前进足迹》,光明日报出版社)
20.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①伦琴知道,感光纸________受到光照时,________能放出幽幽的冷光。可是,房间里没有开灯,哪里来的光呢?他的目光停留在放电管上。
②这种射线________能穿透黑纸,________能穿透厚厚的书,穿透木头,穿透玻璃,穿透铁,穿透铜……它有着极强的穿透力!
21.“水落石出”的意思是________。
22.文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 )。
A.表示引文或引述的话有所省略 B.表示列举同类事物词语的省略 C.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
23.仔细读文中画“________”的句子, “穿透”后面的事物能换一下顺序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除了伦琴之外,还有谁差点发现了X射线?他们为什么和X射线的发现擦肩而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高斯”号脱险记
著名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小时候曾做过一个十分有趣的实验:他取来几块大小一样、颜色不同的碎布,放在雪地上。几小时以后,其他的碎布仍在雪地上躺着,只有黑布深深地陷进雪里。这个实验说明:黑色物体吸收阳光的能力最强。可不要小看这个实验,正是这个实验成果,使探险船“高斯”号死里逃生。
1903年夏天,探险船“高斯”号刚到南极,就遇到了一场罕见的暴风雪,被封锁在茫茫无边的冰原上。___________想尽了各种办法,累得筋疲力尽,____________船员们没能使船前进一步。船上的淡水、粮食和蔬菜在一天天减少,眼看大伙就要坐以待毙了。
一天,船长正在甲板上沉思。他抬头看看天空,暴风雪过后,烈日当空,万里无云。:他忽然想起了富兰克林小时候做过的那个实验,眼睛一亮,精神顿时振奋起来。他下令立即紧急动员,把船上所有的煤屑和锅炉烟道中的黑灰倾倒在冰上,铺成一条长二千多米、宽十多米的黑路。不久,黑灰和煤屑吸收了强烈的阳光,使得路上的坚冰全部融化了。在大家的跳跃欢呼声中,“高斯”号徐徐启航,走上了新的航程。
25.文中横线上上应填写的关联词是________。
A.无论……都…… B.因为……所以……
C.尽管……也… D.虽然……但是……
26.富兰克林所做的实验中,只有黑布深陷进雪里的原因是________。
A.大小一样 B.颜色不同 C.厚度不同
27.富兰克林和“高斯”号船长所运用的科学道理是________。
28.富兰克林做过的实验挽救“高斯”号的前提是________。
A.有暴风雨和坚冰 B.烈日当空,万里无云
C.船员们的共同努力 D.船长的聪明才智
腊八粥
①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②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18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桑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全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③ 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庙煮来供佛的——— 18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橱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14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④ 我的母亲是 1930 年 1月 7 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 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18 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10 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⑤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        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妈妈们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
⑥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 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合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 ”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1976年1月8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
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
⑦ 我没有说什么,只泣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1979年2月3日凌晨
29.文章中交代了“腊八粥”的做法,请把有关句子画上横线
30.这篇文章共涉及“我”家 ____ 代人;写到的煮腊八粥的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读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10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请给“尤其”“几乎”各找一个近义词;并写出句中的两个引号的用法.)
(2)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 1976 年 1 月 8 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珍藏着日历,说明了什么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我没有说什么,只泣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泣然”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一种什么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从下面四句话中选择最适当的一句填入第 ⑤ 段的空格内(只写序号)________(      )
A.姥姥,以后我们不煮腊八粥吃不行!
B.姥姥,以后我们每年不能不煮腊八粥吃.
C.姥姥,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吃吧!
D.姥姥,难道我们以后不煮腊八粥吃了吗
33.这篇文章的线索是 .文章通过这条线索把         、      和               三件事串联在一起
参考答案:
1. X xin 有一个士兵失踪了 2. 日军偷袭卢沟桥; 日军向宛平县城发起进攻; 中国军队袭击日寇夺回了卢沟桥; 3. 气势汹汹; 蓄谋已久; 当即拒绝; 众寡悬殊; 4. 74 略 略
【解析】1.略
2.略
3.略
4.略
5.①无意中使人受惠的灯;(平房射出的灯光,雪夜豆大的灯光)
②有意为亲人、情人而点的灯;(哈里希岛的长夜孤灯,希洛点燃的火炬,友人看见的油灯)
③有意为陌生人所点的灯。 6.光明与希望 ;温暖和美好; 人性的善良; 心灵之灯、精神之灯。 7.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把马路比作大海,表现出环境的黑暗,表达作者内心的苦闷和痛苦,希望之灯永照人间;表达了作者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 ②动作描写,灯光给“我”带来光明、指明方向,带来心灵的安慰、鼓舞。
【解析】5.略
6.略
7.略
8.:“;,;,;,;。” 9.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话深刻有力,情意深长。形容对人真诚的劝告或忠告。 10.重耳几天几夜没吃上东西,饿得头昏眼花,全身无力。 11.割肉奉君;不居功劳;不图富贵
【解析】8.略
9.略
10.略
11.略
12. 正确; 发明 13. 静寂无声; 震耳欲聋 14.在空中无声的雪,一旦落在水里,它的声音是长而尖的;克鲁姆;传感器 15. 发现奇迹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 发现奇迹的关键是要保持一份好奇心,要有探索的兴趣和探究的精神
【解析】12.略
13.略
14.略
15.略
16. 简陋; 悲壮; pō; jīn 17.摘抄:英姿飒爽、目光炯炯 再写:一表人才、风度翩翩、虎背熊腰、衣冠楚楚 18.那山、那水、那风、那雪似乎在为烈士致哀。我仿佛感到赵一曼就站在我们面前,她英姿飒爽,目光炯炯,身披大衣,腰系皮带,手执匣枪,刚强如铁……她没有牺牲,没有离去,她就屹立在这高高的崖顶上,像一尊不朽的雕像。 19.柞叶是红色的,就像被烈士的鲜血染红的一样,所以“我”留下来做纪念。
【解析】16.略
17.略
18.略
19.略
20.只有;才;不仅;还 21.比喻事情终于真相大白 22.B 23.“穿透”后面的事物不能换顺序,因为后面的事物是按照从薄到厚的顺序来写的,这样排序能显示出X射线的威力很大。 24.除了伦琴之外,还有克鲁克斯、古兹皮德、勒纳德差点发现了X射线,他们是因为粗心才和X射线擦肩而过的。
【解析】20.略
21.略
22.略
23.略
24.略
25.C 26.B 27.黑色物体吸收阳光的能力最强 28.B
【解析】25.略
26.略
27.略
28.略
29.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 18 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桑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 30. 五   我“母亲的母亲”(即“我”的外祖母)、“我”的母亲、“我”、“我”的孩子们、“我”的孩子的孩子们。 31.( 1 )尤其———特别;几乎———接近(差点、将近、基本、近乎);两个引号是对家、腊八的强调。
( 2 )说明了孩子们和孩子们的妈妈两代人对总理的怀念之情。
( 3 )泣然:小声哭的样子;表现了作者对孩子们的纪念活动表示认同,作者被孩子们的诚挚感情所感动,并由此触发了对总理的怀念。 32.C 33.腊八粥   “我”的母亲纪念她的母亲   “我”纪念“我”的母亲   “我”和“我”的孩子们及第三代孩子纪念总理
【解析】29.略
30.略
31.略
32.略
33.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